都說養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靠父母一點一滴的用心教育。
而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媽媽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態,不要用力過猛。因為「收」要比「放」更重要。
要參透這個收放自如的育兒過程,成為「完美」媽媽,可能要踩很多坑,經歷很長的時間,爆發很多矛盾,其中這4件事,請你一定要忍住!
圖源:網絡
過度保護的尺度到底在哪裡?
尺度的關鍵在於接收孩子的信號,比如他說「我可以做,我來做」時,媽媽們就不要再說「讓我來,這不是你的事」。當你習慣於幫孩子做他本可以自己做的決定,雙方都會感到很累。
再舉個例子,比如在使用餐具的問題上,1歲左右的孩子通常會對獨立進食表現出興趣,家長就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給他們,讓他們學著自己進食,而不是害怕他把食物弄的到處都是,繼續餵食。
孩子的世界有孩子自己的遊戲規則,孩子需要自己去學會如何處理所遇到的事情。
圖源:網絡
碰上愛發脾氣的父母,孩子會發現自己做什麼錯什麼,總是被兇。
比如之前綜藝《一起出發吧》播出後,楊爍的教育方式火速上了熱搜。對親生兒子那副狠厲的樣子,不知道以為兩人有多大仇一樣。評論裡也是一片質疑「這到底是什麼教育方式?這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嗎?」
其實一味的斥責,懷疑的嚴厲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就像楊爍的教育,讓兒子接收到的信息只有,自己是不被愛的,不被看重的,不被信任的,需要聽話順從的。
完美的媽媽,往往能夠控制住。
你的平和情緒是孩子心靈的自由天空。當媽媽發脾氣時,孩子的神經往往是繃緊的,更加聽不進大道理。
圖源:網絡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媽媽的焦慮也會傳染給孩子。
很多媽媽盲目地追崇「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成名要趁早」等教育理念。似乎「成績好」「智商高」就代表成功。這種高壓到近乎「病態」的理念催著大人去逼迫孩子。
而要想孩子成才,家長絕不能越俎代庖,要順其自然,讓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水到自然渠成。過度的「催化」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請把天真快樂還給孩子,保存和豐富孩子的感受能力。
圖源:網絡
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愛的方式卻常常被誤解。「我是為你好」只不過是父母的擋箭牌罷了,因為你不管做得對不對,只要拋出這句話,似乎都應當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為你好」這種帶有「控制欲」的愛,有時讓人窒息。
作為一個成人,不能夠擔負自己的選擇,張口為了孩子,讓孩子擔負你的選擇,和責任,讓孩子從心裡覺得虧欠了你,這對孩子來說根本不公平。
孩子,我愛你,我願意傾盡全力,但是這絕不是為了你。因為「我愛你」,主語是我,不是你。
圖源:網絡
【櫻桃麻麻有話說】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雖然因父母而來,但是卻不因父母而存在。
作家李玲曾說,最好的教育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起嘮一嘮】
成為「完美」媽媽,你認為還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我是2歲櫻桃的麻麻,也是一位不停學習的寶媽。關注帶娃的方方面面,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打怪!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