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東方英語
作者:吳以煥
作為英語學習中基礎的基礎,閱讀扮演著詞彙與語法輸入的重要角色。閱讀分為「泛讀」和「精讀」。精讀,指的是仔細理解具體語句以及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甚至是言外之意。
泛讀,意在理解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其特點是快速瀏覽。在英語學習中,通常精讀是基礎,因為它著重學習詞、短語、語法和句間邏輯。泛讀是通過英語精讀學習達到一定水平後的升級學習,主要訓練的是閱讀速度和對文章大意、行文邏輯的把握。我們要想提高閱讀水平,就要將「精讀」與「泛讀」相結合。
今天我們首先通過一個小測試給自己的閱讀水平定位,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閱讀修煉計劃。
小測試
下面這句話摘自BBC一篇介紹瑪雅文化的文章,它包含了從句、非謂語等常見語法現象,可以檢測出同學們對於較為正式的英語句子的閱讀能力。但因為是以測試為目的,所以下列句子我們不做過多詳細解析,僅分析出主幹結構以供同學們評估當前閱讀水平。
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for the Maya’s fall is that year-upon-year of low crop yields, brought on by the droughts, may have gradually diminished the Maya’s political influence, eventually leading to full-on societal disintegration.
第一個測試標準
對於英文文章中出現的長句,你是否能分清主句和從句。
這句話裡主句是The simplest explanation for the Maya’s fall is that,而that後面引導的整個是一個表語從句。
第二個測試標準
是否能清楚地劃分出單句中的「主謂(賓)」或「主系表」主幹結構。
通俗地說,一句話裡最重要的那個動詞是謂語動詞。除非動詞之間存在並列的意思,通常情況下英文裡面每句話裡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其他表示動作意義的動詞都要變為不定式to do、過去分詞done或者現在分詞doing的形式。
這句話裡主句是「主系表」結構:主語是explanation,系動詞is,表語是that引導的從句。從句則是「主謂賓」結構:year-upon-year of low crop yields為從句裡的主語,may have diminished為謂語,而influence為賓語。句中brought不是謂語動詞,是過去分詞作low crop yields的後置定語表被動;leading是現在分詞表伴隨著謂語動詞而發生的動作,它雖然是動詞的意思,但是語法功能上不是謂語,而是非謂語。
最後一個標準
就是是否能夠理解句子基本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瑪雅衰落最為簡單的解釋就是,年復一年由乾旱引起的莊稼的低產,可能逐漸減弱了瑪雅的政治影響力,最終導致了徹底的社會瓦解。
大計劃
如果以上三個標準有做不到的
第一個標準有問題的同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從句的問題。我們可以將從句根據它們的作用分為名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副詞性從句三大類去進行系統性學習。因為本文主要討論閱讀提升方法,所以這裡不對從句做詳細講解,而是將體系和重點知識點提出,同學們可以通過老師、網絡、語法書等身邊資源很容易找到針對這些知識點較為詳細的講解。
1. 名詞性從句。名詞能在句子裡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同位語四種成分,名詞性從句亦是如此。無論充當什麼成分,名詞性從句始終離不開由that引導的陳述句,whether或者if引導的一般疑問句和其他如what、how等特殊疑問詞引導的特殊疑問句這三種句型。
2. 形容詞性從句。形容詞性從句又叫做定語從句,大家需要弄明白一下幾個知識點:①先行詞是什麼意思。②關係代詞that、who、whom、which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③關係副詞when、where、 why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④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和限制性定語從句在形態和意義上的主要區別。
3. 副詞性從句。副詞性從句需要搞清楚的是:表示時間、條件、地點、原因、目的、結果、讓步和方式八大從句分別可以用什麼樣的詞來引導。
第二個標準做起來有困難的同學其實是詞彙問題,尤其是動詞詞彙量比較小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和第三個問題一起在下面討論。
第三條標準測試的就是詞彙,學習重心在擴大詞彙量上。詞彙的記憶包括四個方面:拼寫、發音、詞性和詞義。我們以similar這個單詞為例,當我們第一次遇到這個單詞時,首先我們不要忙於背誦它的字母順序,而是要先確定其發音以後再結合它的拼寫來記憶。一個單詞如果不記發音,在口頭表達時就不能準確地運用。當對這個單詞的發音掌握不準確,別人讀這個單詞時,我們會以為是其他單詞,這就又造成了聽力上的問題。將拼寫和發音結合起來記憶不但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同時還能逐漸使我們掌握字母拼寫與發音之間的規律,比如similar [ sml ]這個單詞,[ s ]最常見的字母組合為sy或si,[m]最常見是me或mi,而最後的[l ]不是ler就是lar。通過這樣發音規律的判斷,我們至少對這個單詞的拼寫有個大致的預判,這樣就大大提高我們單詞拼寫的準確率,使我們背單詞越來越輕鬆。而詞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寫作中,不懂得單詞的詞性就無法使自己寫出來的句子在語法上正確。而最後的詞義自然是單詞背誦最基本的要求,筆者建議同學們可以將單詞的例句一起背誦,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單詞的記憶,也在無形中增強自己的語感。
另外,增加詞彙最為關鍵的是「反覆」。當我們第一次遇到一個新單詞時,我們就應該結合它的發音和拼寫「反覆」記它的詞性和詞義。當背誦完成後,我們可以把它抄寫在單詞本上。根據赫爾曼·艾賓豪斯遺忘曲線理論,我們可以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和第15天後將這一天背誦的單詞再背誦一遍。這樣「反覆」幾次,你能真正掌握的單詞將大大增加。
如果以上三個標準都能做到
如果以上三個標準都能做到呢?那我們就可以選擇整篇文章70%單詞都認識的閱讀材料。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或詞組,先通過聯繫上下文猜出它的詞義和詞性,只有當實在影響到整個句子的理解時再去藉助詞典。這樣翻譯完一整段話時,再回頭去將不認識的生詞和短語查出來。
接著要做的是看這段話裡每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哪句話是中心句,其他句子是怎樣圍繞中心句展開的,句子之間的關係是並列、遞進、總分、解釋、轉折還是因果等,最後要做的是把整段的大意歸納出來——這一步對於鍛鍊你的歸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此讀完整篇文章後,再將每段的段落大意串聯起來,體會一下全文的行文邏輯是怎樣的,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還是按事物不同方面來介紹的等等。這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逐個擊破,久而久之帶來的就是你精讀能力的提升。
按照以上方法將精讀功底修煉紮實之後,接下來需要做的是通過泛讀來提高閱讀速度。這裡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實驗:我們先找到一篇和我們能力相符合的文章,第一種方法是眼睛離文章一定距離,以三行為單位從上往下掃。第二個方法是按照我們大部分同學現有的閱讀習慣,從左往右一行一行地讀。哪種方法快一些呢?很顯然是第一種。第一種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掃讀。要想讀得快,需要訓練的就是這樣的能力。
如果你想問訓練這樣能力的訣竅是什麼,答案很困難也很簡單,那就是堅持!在提速的道路上,開始可能會有些吃力,那我們就放慢些速度,但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困難就屈服於以前的傳統閱讀習慣,那是脆弱。當這樣的訓練達到一定的量以後,就會發生質變,所以叫泛讀,講究的是訓練的量。正如我們現在回過頭去讀小學二年級的課文,我們現在的速度卻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呢?因為這麼多年裡,我們有意無意地都在進行中文閱讀,閱讀量大了,能力自然早已發生了質變。英文閱讀提升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的分段閱讀修煉計劃。方法簡單,貴在堅持,持之以恆,終有回報。加油!
作者簡介
吳以煥,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高中英語講師, 法國上阿爾薩斯大學碩士,授課風格親和卻不失嚴謹,注重講練結合,強調學生實際學習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