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自卑感,讓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2020-12-12 我是森妮

最近央視有一個節目《新主持人大賽》,從選手到評委陣容到環節內容,大家都稱這是一個「神仙打架」的節目。董卿再一次詮釋腹有詩書氣自華。她溫柔而有力量。讓我又看了她其他的節目一遍。

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除了大熱的《詩詞大會》,還有就是《故事裡的中國》。 節目裡董卿作為節目的主持人和總策劃人,更讓節目烙上了她獨有的標籤。

之前看過董卿的一個採訪,《朗讀者》剛出樣片的時候,去頻道總監那裡審查。按照常規,都是拿了一個筆記本電腦播放。但是董卿覺得這小小的屏幕無法更好地呈現節目的質感,堅持要將節目投到大屏電視上。領導看了看表示按慣例即可。但董卿堅持要呈現最好的效果,15分鐘後就找到了一根合適的線,讓領導第一次實現了在大屏幕上審片。而這根線也開創了頻道總監審片的另一種樣式。

就是這樣 一個對自己高要求,優秀到全國女人都尊為偶像的董卿。她也說過一句話:

她說:「我是一個特別沒有安全感的人,我做的每一件工作,必須要比其他人做得好很多才會有安全感,我才能安心。如果只是跟別人一樣,我做不到。」為什麼會這樣?她說:「可能我內心一直都有一種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如比人,所以我要很努力,很努力,才可以。」

優秀如董卿,也會有自卑感嗎?

這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她的父親。

董卿父親也是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的高材生。父親從小對她要求嚴格。別人還在玩的時候,董卿要每天跑一千米,在家裡練字,背古詩詞,看書。

到了青春期,父親更是不許她照鏡子,不許穿新衣服,而且從高一到高三,每一年的寒暑假都要自己去賓館做清潔打工掙零花錢。

父親只要求,從來不誇獎,似乎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不被誇獎、不被認可的孩子總是自卑的。

董卿的第一個大學,是個專科,浙江藝術學院(現浙江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的話劇表演專業,自己的父母雙雙都是復旦大學高材生,對董卿來說,這可能又是另一個自卑的起點。

1991年,18歲,大學畢業之後,有一次陪朋友考試,她自己反而被浙江電視臺錄取了。董卿進入了電視行業。

兩年之後,又被新成立的上海東方衛視錄取。

在上海東方衛視,她的主持風格備受認可,獲得了第五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為後來進入央視西部頻道打下了基礎。

2002年,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開播,「金話筒」的一位評委希望董卿加盟,考慮再三的董卿帶著簡單的行李到北京。

不管在哪,董卿總是要把所有的功課做到最足。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2004年,31歲的董卿主持「第十一屆青歌賽」,連續20天直播,職業組和非職業組共有三十場,每晚直播近三小時。

每次錄製,董卿總是早早到達直播現場,和選手提前溝通。選手問:這有什麼用嗎?董卿說:可能沒用。

但這一場場下來,本來一個只需要報分數的主持人,用為數不多的對選手的精彩介紹,讓節目成為了當年大熱選秀節目,也讓自己成為了央視一顆閃亮的新星。

200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董卿成為了四名主持人之一。

這春晚舞臺,一站,就是十幾年。

董卿接受《三聯周刊》採訪,她說:「這一切都是我拿命換來的,我最多的時候一年做了132場節目。不同地方,不同主題。除了刻苦我不會用其他的方法去獲取機會。」

因為自卑,所以從來都不敢懈怠,但也讓她的人生越走越廣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不管工作再忙,董卿都堅持讀書看書。

董卿說:「我每天都會看書一小時左右,我的臥室裡,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安安靜靜地看書一小時。只是我的一個習慣,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

為了讓自己的知識更系統更規範,董卿一直在前進。

1996年,23歲,董卿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本科電視編導系1999年,26歲,攻讀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7年,34歲,在央視繁忙的工作之餘,仍堅持在上海戲劇學院攻讀MFA藝術碩士學位;2014年,41歲,到美國遊學一年。

人生走得每一步,都不會白費。錐子磨得夠尖銳,再厚實的麻袋也能穿破。

2016年、2017年《中國詩詞大會》,讓更多人看到了董卿深厚的古典素養。

2017年,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在電視行業工作22年的董卿第一次擔任了製作人,節目首期播出後,豆瓣的評分高達9.3分,之後主編的圖書《朗讀者》銷量突破120萬冊。

毒舌的金星也曾經說過,什麼樣的美人才是古典美人?那就是有:聞過書香的鼻,吟過詩詞的嘴,看過字畫的眼。

董卿就是。

董卿說:「我的人生,就像用用唾沫星子,一點點搭一個燕子巢。」

正像最新一期《故事裡的中國》「平凡的世界」主題裡的路遙一樣,儘管生於貧瘠,卻給一切卑微的人帶來了希望、勇氣和光亮。

董卿的成功,也讓一部分人看到了希望。

以她作為參考,讓這些不張揚、安靜傳統的姑娘有了信心;

讓那些也許不夠聰明,只有勤奮的姑娘有了信心;

讓那些不懂討巧,只會刻苦的姑娘有了信心。

她讓我們知道,世界不僅屬於那些才華橫溢的人,不僅屬於打破傳統的勇敢者,也會屬於有點不合時宜的你。

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把傳統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卑化成不斷前行的動力。它不是缺點,它是原動力。能督促你一直勤奮,一直努力,把一切做到極致。而且不僅僅是努力,是要竭盡全力,是拿命來博。

只有這樣,終有一天,你會站在自己人生舞臺的中央。

我一直說這輩子要活成自己。但如果非要選一個要活成的模板的話,這個模板,叫董卿。

相關焦點

  • 董卿抹淚坦言:直到今天,我仍舊極度自卑,但我選擇跟自己和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阿德勒董卿,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她是央視的一姐,曾主持過《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曾在老友麥家 《人生海海》的新書發布會上,董卿提及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回想起父親對自己的種種嚴格,原本語氣溫和平靜的她,講到當時的情景時,情緒激動了起來,坦言:「他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她說自己一度很不能理解,為什麼父親會這樣?父親是一個知識分子,為什麼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麼苛刻?
  • 央視主持人董卿談育兒:在我們成為母親前,千萬別忘了先成為自己
    主持人董卿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然而讓我真正對她另眼相看的不是她的事業發展高度,而是她對教育的理解。在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之後她開始渴望做一位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後她也遇到了普通女性一樣會遇到的難題,相比媽媽這個角色,她似乎更加擅長工作,同時她也不知道在工作和孩子之間該如何抉擇。
  • 《董卿:在時光中優雅盛開》願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閒暇之時,她總是與書本為伴,閱讀已經成為了愛好,在書香的浸染中學會榮辱不驚,她說:「我始終相信我讀過的所有書都不會白讀,它總會在未來日子的某一個場合幫助我表現得更出色。」直到27歲那年,上海衛視改革成功,收視率和口碑都上來了,董卿的前路也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了。
  • 董卿: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這樣的人
    董卿連續13年成為春晚的主持人,她是朗讀者的主持人,也是詩詞大會的主持人,更是一個母親,一個女兒。很多的母親會為自己的孩子放棄自己的工作,在孩子的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母親的抱怨,我就是為了你才放棄我的事業。
  • 女性專屬訂製書單: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為所有女性奉上這份書單,願你獲得內心從容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對個人的影響,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將自卑感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另外,本書還重點討論了三種容易形成錯誤人生意義的兒童:身體缺陷、被溺愛、被忽視。
  • 克服自卑感
    當某個人言行舉止盛氣凌人的時候,這就隱藏了ta必須特別用努力的誇張的言行動作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為我們發現自己還是希望所處的環境更好一點,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底氣,那麼我們就能用直接了當見效快捷的方式,迅速改善環境來消除我們的自卑感。
  • 董卿:嚴苛的父親成就現在的我
    臺灣主持人蔡永康曾經說:15歲你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哦!18歲你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需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哦!寄養在外公外婆家的董卿,7歲的時候就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親對董卿特別嚴厲,要求他主動承擔家務,後來董卿稍微識字了,爸爸就要求他每天抄成語、古詩,還要求他大聲朗讀、並且背誦下來,天還沒亮老爸就把她從睡夢中揪起來,讓她到家門口的中學跑一千米,上了中學以後,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讓他勤工儉學。
  • 董卿回應:讓兒子加入美國籍,只為接受更好的教育,並非是不愛國
    提到中國主持界的名人,自然有董卿的位置,作為央視一姐,董卿也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此前有關董卿結婚生子的新聞也曾多次登上熱搜。但是近來,關於董卿兒子美國國籍的問題,讓網友們又對她爭論不休。就其兒子加入美國國籍一事,董卿此前作出回應:「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是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 董卿:這兩年沒什麼突破 激烈競爭環境令我不安
    昨晚10時30分,記者終於電話連線上了董卿。董卿剛剛從臺裡忙完工作回到家裡。電話那頭,董卿忙得還有些氣喘籲籲。  幾天來,董卿終於首開金口回答記者提問。董卿認真地說:「我確實要去美國學習深造。我是以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去美國學習的。但我沒有向央視提出辭職。學完了還要回來。」
  • 全職媽媽1年後,我特別討厭自己。阿德勒:自卑感是你的主觀臆造
    後來我看到了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裡面的觀點顛覆了認知,它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也逐步擺脫了自卑感。現在,我已經很坦然的面對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選擇了令自己更愉快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寶媽懷疑:擺脫不了「全職媽媽」的身份,還可以過得愉快嗎?
  • 姜文、董卿:「優秀的自卑者」,不被父母認可的黑洞要如何填補?
    一個8歲的孩子,居然動了「離家出走」的念頭, 說明我真的傷害到她了,也說明我的教育方式真的錯了。原來,得不到父母認可的孩子,會有這麼嚴重的自卑感,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她了。這種自卑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撫慰和化解,將可能造成孩子內心一輩子的痛,就像一個無法彌補的黑洞,無論TA長大後多麼優秀,甚至功成名就。
  • 人人都有自卑感——我終於看懂了《少年的你》
    村上春樹曾這樣說過:少年時代的我始終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的存在,別人理直氣壯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不管是大文學家還是普通人,自卑都是如此的平常和相似。就像張德芬說,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我不夠好的小怪獸。在《少年的你》中,成績優等生陳念、飛揚跋扈的魏來、桀驁不馴的小北、甚至最開始跳樓的女生胡小蝶,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昨天我們了解到,自卑感是你我改善自我處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能有各種高科技的產物,都是人類為了擺脫自卑感而發明的。 但在面對自卑時,有些人會因為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產生了自卑情結,認為自己無法成為更好的人,而放棄努力。
  • 董卿:想提高自己的情商,牢記這3條忠告,你方能破繭成蝶
    每次想到董卿都會讓我想起一句話: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董卿說過自己喜歡最喜歡的一句話:我永遠都沒有長大,但我永遠都沒有停止生長。董卿曾經告訴我們:除了吃飯,我們還需要別的東西來滋養我們,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 我不許你們這麼說董卿老師
    董卿老師在開學第一課這個溫室小韭菜養成類節目中深情款款地教導全國的小學生說
  • 董卿現身讀書日活動,朗讀作品送給自己5歲的孩子
    許久不見的董卿現身讀書日活動「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這是家園,這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在網絡節目《為你讀詩》裡,董卿選擇朗讀了作家卡爾·薩根的作品選段《暗淡藍點》。
  • 董卿的朗讀很精彩,聽完之後,引發了我的思考
    人生中有很多精彩的瞬間,朗讀者這個欄目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故事,看朗讀者這個節目,給我帶來了很多感動,引發了我的思考。董卿主持的朗讀者欄目很精彩,我也為董卿的才華所折服。董卿站在一片蒼茫的草地背景之下,讀著林海燕的《竊讀者》,董卿的聲音很好聽,聽著很舒服,當董卿朗讀出:「我接過書,害羞地不知該應當如何對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董卿朗讀到這裡的時候,董卿用手捋了一下自己的秀髮,讓我們看到了董卿的美麗。董卿朗讀的是《城南舊事》的作者林海音的一篇散文。
  • 對金星評價董卿我是這樣看的
    都說金星是「毒舌」對這我也承認,但你更得承認金星雖然擁有一副「毒舌」,但她評論別人時都是就事論事的,也就是說金星從不妄加評論。往往都是你撞到這毒舌尖上了!金星為什麼對董卿評價那麼高?因為金星本身也是一枚大才女。她不但舞跳的好,還精通多門外語,口才就不用說了,是有目共睹的,否則她怎會有「毒舌之稱」。
  • 董卿,我的偶像啊……
    ,讓人不禁地多想聽一聽她說的話,講一講她的心路歷程,我知道董卿能有今天的成功和她的背後默默地付出是有很大關係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都是經歷了漫長的黑暗才終就迎來了黎明。我本身是一個沒有什麼目標的人,之前的25年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以後怎麼辦,該做什麼,一直都是這樣上學然後按部就班的上班,完了和朋友一起去逛街和玩耍,沒有想過要通過學習或學個一技之長讓自己成長,後來單位來了一個女孩很漂亮,從內而外地散發著朝氣和陽光,我不禁在心裡說,年輕真好。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區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雖然這次考試全年級前10名,但是還是不夠好」,「這次的工作順利結束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是不夠熟練地完成工作」,「這次的繪畫作品雖然獲得了大家讚揚,但是我不確定自己下一次是否依然能有這麼好的靈感」......自卑感這一名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與此相對的是「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