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諾媽育兒日誌 公眾號同名,歡迎關注
最近在學習、輸出,這是我的第7篇學習感悟。
和閨蜜靜靜聊天,她向我吐槽:
當全職媽媽一年後,她變得越來越自卑,自己都很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價值感很低。
她的經歷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全職媽媽第一年,生活全被孩子的屎尿屁包圍,身心疲憊,沒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
再加上沒有收入,圈子變窄,越來越有一種自卑的感覺。
慢慢的也開始逃避與朋友們接觸,因為之前可以一起聊生活、聊夢想的朋友們,都躍上了更高的臺階。
而自己,困在家庭這個小小的園地裡,聊天也只局限於孩子和家庭。
越對比朋友們的成就,就越自卑。
日復一日的帶娃生活消磨掉了自己的精氣神兒,自己也開始失去了進取心。
後來我看到了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裡面的觀點顛覆了認知,它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也逐步擺脫了自卑感。
現在,我已經很坦然的面對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選擇了令自己更愉快的生活方式。
可能有寶媽懷疑:擺脫不了「全職媽媽」的身份,還可以過得愉快嗎?
當然可以!
用阿德勒的觀點來說: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並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誠然,擺脫不了全職媽媽這個身份,也就無法改變依舊要面對的事實:繁瑣的家務、哭鬧的孩子、被認可和付出不成比例……
在之前,我認為這些事實是造成我自卑感爆棚的原因。但是再仔細分析,真的是這樣的嗎?
照上面阿德勒的觀點,自卑感是我們主觀的臆造,客觀上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主觀上的看法,給自己另外的解釋。
於是,我學著書中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形式,跟閨蜜產生了如下的對話:
我:你為什麼會因為「全職媽媽」這個身份,讓自己變得自卑呢?
閨蜜:因為我認為「全職媽媽」帶給我的都是不好的體驗。
我:為什麼不改變下看法呢?試著想想「全職媽媽」帶給你的好的體驗。
閨蜜:嗯…看著孩子成長很開心。
我:如果你不是「全職媽媽」你會有什麼遺憾嗎?
閨蜜:我會很遺憾錯過孩子成長的瞬間。
我:這不就是好的體驗嗎?或許你之前太過於關注那些不好的體驗而忽視了這一點。
閨蜜:這樣一想,「全職媽媽」這個身份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一看周圍的朋友同事都取得了事業的成就,自己還會自卑。
閨蜜提到的「和周圍人相比」這個事情,就涉及到阿德勒所說的"競爭"了。
人都有一種「追求進步」或者「實現夢想」的願望,如果願望沒有實現,特別是他人實現了,而自己沒有實現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感。
這是因為,把自己和他人放在了「競爭」關係中,把他人當做了對手,他人的成功代表了自己的失敗。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和別人競爭呢?
阿德勒說: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 自己」的比較。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如果擺脫不了競爭的怪圈,心裡一直想著「贏得對方」,那麼就擺脫不了「怕輸」的心態。
「追求進步」不是跟別人比進步,而是跟以往的自己。如果對比以前的自己,你有任何進步,那就是贏了。
我接著問閨蜜:
「全職媽媽」帶給了你什麼成長呢?
閨蜜想了許久:說實話,以前我很不愛學習,但是現在為了孩子,我會主動的去學習育兒知識,希望自己將來成為孩子的榜樣。而且,從內心上,我被磨礪的更堅韌了。
我:那你進步很大呀!還自卑什麼呢?
閨蜜笑了。
我知道她要真正認可、喜歡上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還需要時間,但是改變已經開始了!
你認可阿德勒的觀點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我是諾媽,一個內心少女實際中年的二胎媽媽,關注我,一起體會育兒路上的苦樂,這裡會有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