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1年後,我特別討厭自己。阿德勒:自卑感是你的主觀臆造

2020-12-20 玥玥說育兒

文/諾媽育兒日誌 公眾號同名,歡迎關注

最近在學習、輸出,這是我的第7篇學習感悟。

和閨蜜靜靜聊天,她向我吐槽:

當全職媽媽一年後,她變得越來越自卑,自己都很討厭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價值感很低。

她的經歷我感同身受,因為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全職媽媽第一年,生活全被孩子的屎尿屁包圍,身心疲憊,沒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

再加上沒有收入,圈子變窄,越來越有一種自卑的感覺。

慢慢的也開始逃避與朋友們接觸,因為之前可以一起聊生活、聊夢想的朋友們,都躍上了更高的臺階。

而自己,困在家庭這個小小的園地裡,聊天也只局限於孩子和家庭。

越對比朋友們的成就,就越自卑。

日復一日的帶娃生活消磨掉了自己的精氣神兒,自己也開始失去了進取心。

後來我看到了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裡面的觀點顛覆了認知,它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也逐步擺脫了自卑感。

現在,我已經很坦然的面對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選擇了令自己更愉快的生活方式。

可能有寶媽懷疑:擺脫不了「全職媽媽」的身份,還可以過得愉快嗎?

當然可以!

用阿德勒的觀點來說: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並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誠然,擺脫不了全職媽媽這個身份,也就無法改變依舊要面對的事實:繁瑣的家務、哭鬧的孩子、被認可和付出不成比例……

在之前,我認為這些事實是造成我自卑感爆棚的原因。但是再仔細分析,真的是這樣的嗎?

照上面阿德勒的觀點,自卑感是我們主觀的臆造,客觀上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主觀上的看法,給自己另外的解釋。

於是,我學著書中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形式,跟閨蜜產生了如下的對話:

:你為什麼會因為「全職媽媽」這個身份,讓自己變得自卑呢?

閨蜜:因為我認為「全職媽媽」帶給我的都是不好的體驗。

:為什麼不改變下看法呢?試著想想「全職媽媽」帶給你的好的體驗。

閨蜜:嗯…看著孩子成長很開心。

:如果你不是「全職媽媽」你會有什麼遺憾嗎?

閨蜜:我會很遺憾錯過孩子成長的瞬間。

:這不就是好的體驗嗎?或許你之前太過於關注那些不好的體驗而忽視了這一點。

閨蜜:這樣一想,「全職媽媽」這個身份也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一看周圍的朋友同事都取得了事業的成就,自己還會自卑。

閨蜜提到的「和周圍人相比」這個事情,就涉及到阿德勒所說的"競爭"了。

人都有一種「追求進步」或者「實現夢想」的願望,如果願望沒有實現,特別是他人實現了,而自己沒有實現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感。

這是因為,把自己和他人放在了「競爭」關係中,把他人當做了對手,他人的成功代表了自己的失敗。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和別人競爭呢?

阿德勒說: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 自己」的比較。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如果擺脫不了競爭的怪圈,心裡一直想著「贏得對方」,那麼就擺脫不了「怕輸」的心態。

「追求進步」不是跟別人比進步,而是跟以往的自己。如果對比以前的自己,你有任何進步,那就是贏了。

我接著問閨蜜:

「全職媽媽」帶給了你什麼成長呢?

閨蜜想了許久:說實話,以前我很不愛學習,但是現在為了孩子,我會主動的去學習育兒知識,希望自己將來成為孩子的榜樣。而且,從內心上,我被磨礪的更堅韌了。

我:那你進步很大呀!還自卑什麼呢?

閨蜜笑了。

我知道她要真正認可、喜歡上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還需要時間,但是改變已經開始了!

你認可阿德勒的觀點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我是諾媽,一個內心少女實際中年的二胎媽媽,關注我,一起體會育兒路上的苦樂,這裡會有你的感同身受!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你的自卑並非無藥可救,阿德勒三步擺脫枷鎖
    《被討厭的勇氣》由岸見一郎、賀史健兩位作者共同完成,他們一位是日本當代哲學家,研究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近30年,另一位在近30歲時邂逅阿德勒心理學,並且曾連續數年拜訪岸見一郎並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心理學家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列心理學三大巨頭。
  • 阿德勒哲學:如何將人人都有的自卑感轉化為人生動力
    比如覺得自己長相不如別人、學歷不如別人、或者覺得自己年紀很大了依然碌碌無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將自卑轉化為人生動力。1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人人都有自卑感。與佛洛伊德齊名的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為什麼呢?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著作,他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於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才能不被世間煩擾而煩惱?青年和哲人的對話,在《被討厭的勇氣》為你訴說。人之所以會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或者因為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而產生自卑感,是因為人天生都有「追求優越性」,即人天生希望擺脫不好的狀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自卑感並不是病態,而是能夠促進努力向上的催化劑。客觀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客觀事實的主觀解釋,超越自卑感,然後變得越來越好。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正如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小心你的一輩子只為他人而活。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
    不是世界複雜, 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題記看完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我忽然間明白了一個道理:學會被別人討厭,讓自己真正自由,人生所有的煩惱都是咎由自取。岸見一郎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古賀史健則出版過多部暢銷書。
  • 你有被討厭的勇氣嗎?阿德勒心理學帶給我們的六個人生小革命
    從前我一直以決定論過活而不自知,或許是弗洛伊德比阿德勒有名得多,許多時候,我認為我此刻的行為,都是我的過去完整成就的。我容易埋怨過去,容易替自己找藉口,躑躅不前時,也常常缺乏了改變自己的決心。而現在的我,懂得在每個日常裡,練習自由生活的勇氣。和你分享阿德勒帶給我的六個自我小革命。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因為我們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太害怕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被拒絕,被否定而讓自己受傷,所以先用「討厭自己」這一種症狀來欺騙自己,活在幻想之中來逃避面對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因為我們不敢面對自卑,所以沒有深入了解自卑,不知道困擾我們的自卑感的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自卑感通常是指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一點點價值」,這就是「主觀性的解釋」,是我們自己可以任意改變的主觀解釋,我們不是無法改變,而是一直擁有自由的選擇。
  • 花生媽媽沙龍《被討厭的勇氣》讀書會核心分享
    花生媽媽沙龍《被討厭的勇氣》讀書會核心分享時間:2017年5月21日12:00-15:30主持:阿牛媽媽記錄:花生媽媽(按照發言順序記錄總結但我很容易陷入「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這種思維模式,所以經常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過於自我。通過這本書,我意識到,人際關係還有更深的階段,即共同體感覺。「你不是地球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另一個思考是,課題分離的界限在哪裡?我和孩子有時候很容易陷入權力之爭,界限不清晰。比如有一天他回家後不願意洗澡,我當時潛意識的目的確實是通過憤怒儘快結束這件事。
  • 阿德勒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很現實
    活在我們這樣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自卑感,特別是出生農村的,就很自卑,因為一出生,就要註定為了房子奮鬥半生,為了搬進大城市奮鬥半生,顧不上其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 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我終於機緣巧合遇見了這本書,讀完後深表贊同以上觀點!也許這個改變,於我還沒有開始顯現,但如同死水微瀾一樣,已經開始在心中腦際時時蕩起漣漪。這本書,我打算邊讀邊寫系列讀後感及其收穫感悟。我初讀之後將要認真反覆精讀,咀嚼其精華。
  • 《被討厭的勇氣》,讀出這4個道理
    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作者以超越心理諮詢的方式,進行心靈的對話,是一本自我成長和療愈很有幫助的書。這是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國家心理督導師韋志中在這本書中對本書的評價。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主要講述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與一名哲人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一夜又一夜的思考和辯論,青年思考著同樣也讓我們困惑的疑問,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 阿德勒學派如何應用到親子教養?6條非常成熟的教養建議送給你!
    「自卑」在中文意義比較窄,偏負面語詞,然而阿德勒理論說的「自卑」其實泛指所有不如人、不舒服、不如意的痛苦等感受,而且當小孩年紀還很小時,由於認知不成熟、生理又弱小,必然會有自卑感。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並不是壞事,是人向上的動力,人類社會文明的偉大成就,都是因為自卑、感到不足才去創造。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一夜,我們所有的不幸是誰的錯?
    五歲他得了肺炎,差點沒有救回來……他的一生頗多坎坷,但是他卻始終敢於逆風而行,最終找到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一樣齊名的一代心理學大咖。阿德勒的思想非常超前,可以說領先他所處那個時代100年。阿德勒心理學絕對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超越自卑感是一個人一生不竭的動力,也是獲得成就的根本因素。雖然從科學角度,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於自卑感,有失偏頗,但是在那個年代,阿德勒是把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引向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著名的觀點,是具有開創性的。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1956年生於京都,現居京都。高中時便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屢次到老師府上進行辯論。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精講|2021年1月
    了解理論後懂得生活,掌握方法論可以改善生活。阿德勒理論是最實用的心理學,最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學,最一學就會的心理學,和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心理學。 阿德勒理論工作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讓你不僅解決難題,提升能量,更能學習問題解決舉一反三的模型,真正升級思維模式。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區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雖然這次考試全年級前10名,但是還是不夠好」,「這次的工作順利結束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是不夠熟練地完成工作」,「這次的繪畫作品雖然獲得了大家讚揚,但是我不確定自己下一次是否依然能有這麼好的靈感」......自卑感這一名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與此相對的是「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名的確有著突出貢獻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並不為我國大眾所熟知,在書市上也鮮有他的書籍。《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