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很現實

2021-02-18 啟路文學

活在我們這樣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自卑感,特別是出生農村的,就很自卑,因為一出生,就要註定為了房子奮鬥半生,為了搬進大城市奮鬥半生,顧不上其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這就是現實。

這樣的人,就羨慕一出生就在大城市裡的人,他們每個月賺的錢,夠吃夠喝就好,有時間還可以帶著全家人去旅遊,看著她們發的朋友圈,內心就是一陣羨慕,只能怪自己生在了農村,這就是一種自卑感。

更有些人羞於拿出身份證,只要讓他拿出身份證,他就很敏感,怕人看到他是某鎮、某鄉、某村、某組的人。給身份證之前,一再強調不準給別人看。很多農村女孩子為什麼都願意嫁到大城市裡去,說白了就是想做個誠實人,活得不自卑一點。

大城市裡的人,只要眼光不高,去農村找媳婦,找老婆,真的很好找。而農村的就不一樣,即便都是一個村的,都有可能被她瞧不起,看不上。心裡就有一種明莫名的自卑感。

同學聚會,朋友聚會,參加婚禮,都是提前走,為何呢?怕大家一起吃完後,讓人瞧見了自己是騎摩託車來的,或是沒有車,要打的士。更怕同學問起,你家住哪裡的,我載你一程,這也是一種自卑。

等同學們都結婚了,自己到了年齡也沒有結婚,三十多歲了,都沒有結婚,心裡也會自卑。隨著年齡越長,越是沒有結婚,越是自卑,去哪裡,都抬不起頭,怕被人問,怕別人要給自己介紹對象,更怕別人拿自己取笑。

而家裡很窮的人,不管去哪裡,也會有一種自卑感,話比較少,怕說錯話,怕得罪人,這都是從小養成的一種自卑,生活過得小心翼翼的。而不自卑的人,在我們看來,怕都是一些衣食無憂,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不愁樓房車子的人。

說到這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阿德勒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很現實!文字如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阿德勒語錄#

讀完阿德勒這段語錄,你還敢說自己不自卑,沒有自卑感嗎?可以說,只要是對自己生活不滿足的人,都會有一種自卑感,只要喜歡去攀比的人,都能找到自卑感,因為總有人比自己過得好,過得令人羨慕。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阿德勒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富人有富人的自卑!

富人為什麼也自卑呢?因為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羨慕富人有錢、有房子、有車、有存款,富人卻羨慕你家有一個真正愛你的妻子,願意跟你一起吃苦的妻子,更羨慕你的孩子聽話,有出息,不惹是生非,不讓人操心。

富人更羨慕你有時間和家人一起圍著爐子烤火,聊天,一起吃火鍋。他還羨慕你一家人住在山清水秀的農村,不用去擔心世俗上的一些煩惱事。富人每天更要承受許多壓力和責任,怕公司遭遇不測,走下坡線,倒閉,這是窮人不用去操心的。

富人更羨慕窮人身邊圍著一群真心朋友,因為他身邊都是一群勢利之徒,都是看著他的錢,拍他的馬屁,跟他套近乎,富人想,如果哪天他也沒有錢了,日子可能過得還不如窮人,會更糟糕。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自卑,因為每個人都有羨慕和不滿足的地方

就如阿德勒的語錄說得一樣,大家都不滿足現狀,都會感到自卑,只有努力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就不會自卑。但,人心總是難滿足的。得到了很快就不知道珍惜,得不到永遠卻是最好的。

人這一生,估計也就是這樣,反覆自己累自己,得到,失去,再得到,就如叔本華所言一樣,就像擺鐘,在痛苦與幸福中來回擺動,得到了,很幸福,要不了多久,幸福淡了,又想去得到其他的東西,得不到就會痛苦。

人也只有知足常樂,但縱觀這世間,有多少人是知足的呢?一個知足的人,他不管什麼生活,都能過得很幸福,很開心,很快樂。因為他很懂得生活,懂得過好每一天,更懂得珍惜,對於得與失,也看得非常淡,不會得到了很高興,失去了很痛苦。

我們就要學會做一個知足的人,才不會感到自卑,一個知足的人,會每天積極向上生活,心態很好。知足不等於滿足,滿足會停滯不前,會墮落自己,頹廢自己。知足的人,都有好的嚮往,但不是很刻意想要得到,得不到也沒有關係,如果可以得到,那就更好,是這樣的一個心態。

所以說阿德勒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很現實!

相關焦點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著,我建議每個年輕人以及那些有孩子的家長們都來讀一讀這本書,非常有用!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他首先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什麼觀點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 川端康成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比自殺更可怕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犯
    燙手又是什麼感覺,我們都想去嘗試一下,才會知道是非常痛的,嘗試後,我們都是記憶尤深,以後再也不會去犯。但是尋短見,我們都不會去嘗試。可見從小我們潛意識裡,都是害怕死亡的。興許我們見過一些動物死亡,或是親人的離世,我們才知道死亡是怎麼回事,就不敢去犯了。那麼說起尋短見和死亡,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川端康成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比自殺更可怕的事情,很多人都在犯!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的研究成果比較通俗易懂,因此能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著作,他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阿德勒哲學:如何將人人都有的自卑感轉化為人生動力
    不知道您有沒有感到自卑的時候?比如覺得自己長相不如別人、學歷不如別人、或者覺得自己年紀很大了依然碌碌無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將自卑轉化為人生動力。1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人人都有自卑感。與佛洛伊德齊名的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為什麼呢?
  • 自卑感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阿德勒認為有了它才會有彌補缺陷動力
    他早年曾參加弗洛伊德組織的心理分析學會,沒過多久,他就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弗洛伊德不同,遂離開心理分析學會,自立門戶。相比弗洛伊德,阿德勒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更注重整體視角與人的社會性,尤其強調觀察分析一個人的時候,要把他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不是片面地只關注他生活中某一個側面。個體心理學大致有如下幾個核心觀點:第一,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第二,個體心理學以人格為統一整體。
  • 芥川龍之介很刺耳的名言,揭露了現實中很多人的悲劇,警醒世人!
    在我們現實中,很多人感覺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個悲劇,為何呢?因為他沒有出生在大城市,一出生就要註定為了一個住奮鬥半生,甚至一生,這對於他而言就是一個悲劇。很多人本該對生活有更高追求,更高的夢想,但都被房子這座山擋住了,讓他們變得沒有夢想,沒有更高的追求,都變成了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打一天工,拿一天工資,存錢買房子,不知何年。
  • 人人都有自卑感——我終於看懂了《少年的你》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人人都有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現實的地位感到滿意。在我們出生的童年時期,都非常弱小,需要被別人照顧,所以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個時期是初級自卑感。
  • 史鐵生很刺耳的名言,揭露了很多人都有一種壞習慣,警醒世人!
    人無完人,誰都有一些壞習慣,這是不可否認的。即便是聖人,也會有壞習慣,有缺點。而在我們這個年代,大家都有什麼壞習慣呢?如果不讓大家往下讀,也不讓大家去讀史鐵生的名言,大家會怎麼回答呢?大家也都是在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中生存的人,多少對身邊的人或是自己有些了解,多少也聽聞過一些壞的習慣。
  • 心理學家阿德勒:因為每個人都會自卑,所以才要追求優越和完美
    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阿德勒的自卑補償!正式因為非常堅定的人生目標,產生了極大的心靈推動力,促使他實現自己的理想,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會自卑,並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補償自己覺得自卑的地方正是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有缺陷,生命的目的就在於把這些缺陷慢慢發展為完美舉個例子,因為自己長得不好看而產生的自卑感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我本來想做這件事的,但我又怕……」這些對自己某方面不自信,或是在做出決策前猶豫不決,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勇氣的想法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們通常將它們稱為「自卑感」。這種感受在不同人生階段、生活場景中都可能出現,看到優秀的同齡人時、工作受挫時、覺得自己能力低下時……它也會出現在各種身份的群體中,不管是普通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業務能力超強的愛豆。自卑感貫穿我們成長的始終。自卑感究竟是什麼?現代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將其定義為一種類似於「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很少的價值」的主觀感覺。
  • 《自卑與超越》:那些掙脫不掉的自卑感,都是超越自我的偉大徵途
    這部作品融合了阿德勒的早年經歷和豐富經驗,通過「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並且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產生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等行為。生而為人,都會有些自卑心理,因為每個人都想更好地生活,成為更好的人;但是在自身與外界的對比下,我們很容易因某方面的不足而產生自卑心理。由於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不同,導致每個人的自卑程度也不同。所以,想要正確解決困擾依舊的自卑心理,就得追根溯源:我們的自卑感是怎麼形成的?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一方面它的神經理論的基礎讓很多人都無從下手,而另一方面眾多的心理學理論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共話語,諸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這又形成了一幅無人不懂心理學的景象。如今,心理學測試就跟星座解讀一樣普及,每個人都能隨意扔出來幾個諸如原生家庭、應激反應、心理幹預等聽起來非常心理學的詞語。
  • 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任何人格的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方向,有通往積極人生的發展路徑,也有通往消極人生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消極人格也是如此。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卑感既可以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也可以啟動人們的防禦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感?
  • 達爾文刺耳的名言,揭露了文明的世界中的人都是奴役,富有哲理!
    但今天讀了達爾文一句名言,我們都陷入長久了深思,僅6個字而已,很刺耳,如下:文明即是奴役。——達爾文讀完達爾文這句6個字的名言,我們都在反省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早晨的汽車站,平頭百姓們更是摩肩接踵,行色匆匆,他們都忙什麼呢?可以說每個人無疑是為了每天的衣食或是自己,或者是一家子的生計在忙。很多人早餐都靜不下心來吃,狼吞虎咽,邊走邊吃。擠公交、擠地鐵,都滿了,還拼命往裡擠。為什麼往裡擠呢?都怕遲到,怕扣工資。甚至還有很多人早上都忙得來不及吃早餐,一路狂奔,跑到公司去上班,到了公司,大汗淋漓。
  • 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所以阿德勒在第一章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答案: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而作為團體的一份子,便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首先要了解生活的意義,而不是只為生存而生存著,對於別人不感興趣的人,對自己也往往不感興趣。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有優越感和自卑感,所以在自卑感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阿德勒其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於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富裕人家,雖然家境優渥,但是他從小患有軟骨病、身材矮小,五歲的時候因為肺炎幾乎失去生命,再加上他有一位優秀的哥哥,讓他對自己產生了自卑感。童年的經歷,讓他決心當一名醫生,幫助自己走出兒時留下的死亡陰影和自卑感。
  • 《正面管教》前餐:阿德勒心理學
    他認為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樂和滿足,尤其是性慾望和攻擊的欲望,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這兩個欲望產生的。所謂的文明,就是把這兩個欲望壓抑住,讓這兩個欲望不會產生毀滅秩序的行為。但是大家覺得他的理論有很多宗教色彩,所以這也是有很多人都在詬病他的理論不夠科學原因。
  • 阿德勒:自卑感是你的主觀臆造
    後來我看到了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裡面的觀點顛覆了認知,它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也逐步擺脫了自卑感。現在,我已經很坦然的面對自己「全職媽媽」這個身份,選擇了令自己更愉快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寶媽懷疑:擺脫不了「全職媽媽」的身份,還可以過得愉快嗎?
  • 沈從文很諷刺現實中人性的名言,道出了他想要的人性,發人深省!
    說到這裡,如果你對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沈從文很諷刺現實中人性的名言,道出了他想要的人性,發人深省!文字如下:我要建一座希臘小廟,裡面供奉的是人性。因為作者是用「希臘小廟」來比喻他所認為的完美世界,打個比方來說就如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塊自己的室桃源一樣,這個世外桃源是不被世俗所影響,是自然而美麗,沒有醜陋的人性,世外桃源裡的人都相親相愛,沒有私慾和邪念,更不會像人類一樣為了利益天天在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