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
任何人格的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方向,有通往積極人生的發展路徑,也有通往消極人生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消極人格也是如此。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卑感既可以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也可以啟動人們的防禦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感?以下,Enjoy:
許燕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 來源
人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生是超越自卑的一生,我們先從阿德勒的故事談起,看看他是如何走出自卑、追求卓越的。
阿德勒自小疾病纏身,他幼年患脊椎病,造成終身殘疾,一生駝背、行動不便,動作笨拙,4歲才學會走路,5歲患肺炎險些喪命,長得又矮又醜。在天性優越的哥哥面前,他常常感到自慚形穢。阿德勒從小就深深體驗到了自卑感的折磨,但是,阿德勒並沒有被自卑擊垮,他選擇了自強不息。
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他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建立了著名的自卑雙路徑理論。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童年期都會因生來弱小無力而產生自卑情結,人們總是試圖擺脫這種感覺,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進而導致後期的一系列成年行為。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由於對自己某一方面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交織著無力感與無助感的失望心態。
每個人都會體驗到自卑感,自卑感會使人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心理上的失衡與不安。失衡與不安的後果,就是促使個體尋求平衡,從而克服自卑感引起的痛苦。
那麼,自卑感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選擇呢?
01
自卑者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自卑?
這一問題折射出我們的人生態度。
阿德勒說過一句話:「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說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
我們通常認為,自卑是個不好的人格品質。但是,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永恆的心理原動力。他認為,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如何解讀自卑的意義,決定了自卑對你的積極或消極作用。當你認為自身弱點難以克服,無力超越,你就會沉浸在自卑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如果你認為你有能力去抵禦自卑,就能夠主動去尋找超越之路。因此自卑感會對人生產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自卑不完全是病態的象徵,我們不應按照異常的視角去審視它、處理它。而應積極面對自卑,這才是人格力量的體現。
我們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患有脊髓灰質炎的羅斯福正值中年,面對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人生前景,他並未將自己就此劃入病人之列,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鍊,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在療養院裡笑聲震天,他的積極情緒感染了病友。
在康復期間,他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之後他重返政界,政敵們不斷地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
首次參加競選的他就通過發言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從事的是腦力勞動,要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成為美國總統,並連任四屆,在國家發展關鍵時刻多次扭轉危機。
羅斯福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弱點,是自卑感如何影響你的原因。態度決定一切。
02
自卑者面對的第二個問題
人生之路如何走?
這一問題折射出我們的人生選擇。
自卑感產生之後,我們的人生會面臨兩種選擇:是追求成功還是逃避失敗。這取決於對自卑感不同發展路徑的選擇。阿德勒曾說:「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自卑感對人生具有激勵作用,也有阻礙作用。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自身不足,以重獲優越感,以一種建設性的生活方式來達成自我完善。相反,有些人則可能被沉重的自卑感搞得束手無策、心灰意冷,有時甚至萬念俱灰,把生活弄得一團糟,導致出現神經症。
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就會作為一種阻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對我們人生發揮作用了。這種被自卑束縛的人,會對自己的缺陷過分敏感,害怕別人輕視自己,因而在言行上表現出反向行為,爭強鬥勝,恃強凌弱,並且運用一些自我保護的策略,例如託詞、攻擊行為、迴避問題,等等,來獲取虛假的自尊。
所以,一個逃避失敗的人,反而會陷在失敗的泥潭中無法自拔,無法做到人生的翻轉。
那麼,自卑者如何能夠做到翻轉人生呢?
03
自卑者面對的第三個問題
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是什麼?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追求優越感就是對自卑感的補償。為了克服自卑,一個人會通過「追求卓越」來實現人生完美的發展目標。所謂追求優越就是力求成為強者、獲得個人完美的過程。
人格的發展就是通過追求卓越的過程得以體現的。心理補償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卑感。所謂心理補償就是通過個體的努力奮鬥,提升短板,以發展某方面的成就來彌補自身的某一缺陷,如成語所形容的,「勤能補拙、揚長避短」。
我們都知道古代希臘雄辯家德摩斯梯尼的故事,他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後竟成為著名演說家,這就是心理補償的效應。當我們發現自身缺陷不可挽救時,我們可以通過尋找自身的某一優勢來補償劣勢,用長板補償短板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比如,尼採身體羸弱,但是,他運用自己頭腦的優勢彌補了自己身體的缺陷,寫下了不朽的哲學著作。
雖然追求卓越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卑感,但是,也要防止出現過度的心理補償,過度補償是對自卑感進行補償的誇張形式。
例如,一位個子矮小的男人可能會因為自卑而過分追求權力,甚至攻擊他人,以此證明自己的強大。過度補償者雖可爭到表面上的人格尊嚴,但內心仍難心安理得,這樣並不能消除自卑感,而只是更加壓抑自卑。
一味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這也是一種病態表現。過度補償會消耗你的身心能量,讓你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徵戰之中,讓你最終成為心靈的失敗者。
作為人格主宰者,我們具有人生發展的選擇權,準確地選擇優勢發展路線,尋求積極的路徑,以克服自卑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人生的翻轉。
記住這句話:你的人格你做主。
關於作者:許燕,中國心理學界享有盛譽的著名心理學家,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中國Z好的心理學院系之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
本文整理自《成為更好的自己》,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