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2020-12-09 認識經濟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

任何人格的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方向,有通往積極人生的發展路徑,也有通往消極人生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消極人格也是如此。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卑感既可以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也可以啟動人們的防禦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感?以下,Enjoy:

許燕 | 作者

身邊的經濟學 | 來源

人格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生是超越自卑的一生,我們先從阿德勒的故事談起,看看他是如何走出自卑、追求卓越的。

阿德勒自小疾病纏身,他幼年患脊椎病,造成終身殘疾,一生駝背、行動不便,動作笨拙,4歲才學會走路,5歲患肺炎險些喪命,長得又矮又醜。在天性優越的哥哥面前,他常常感到自慚形穢。阿德勒從小就深深體驗到了自卑感的折磨,但是,阿德勒並沒有被自卑擊垮,他選擇了自強不息。

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他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建立了著名的自卑雙路徑理論。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童年期都會因生來弱小無力而產生自卑情結,人們總是試圖擺脫這種感覺,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進而導致後期的一系列成年行為。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由於對自己某一方面不滿,而產生的一種交織著無力感與無助感的失望心態。

每個人都會體驗到自卑感,自卑感會使人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心理上的失衡與不安。失衡與不安的後果,就是促使個體尋求平衡,從而克服自卑感引起的痛苦。

那麼,自卑感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選擇呢?

01

自卑者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自卑?

這一問題折射出我們的人生態度。

阿德勒說過一句話:「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說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

我們通常認為,自卑是個不好的人格品質。但是,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永恆的心理原動力。他認為,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如何解讀自卑的意義,決定了自卑對你的積極或消極作用。當你認為自身弱點難以克服,無力超越,你就會沉浸在自卑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如果你認為你有能力去抵禦自卑,就能夠主動去尋找超越之路。因此自卑感會對人生產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自卑不完全是病態的象徵,我們不應按照異常的視角去審視它、處理它。而應積極面對自卑,這才是人格力量的體現。

我們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患有脊髓灰質炎的羅斯福正值中年,面對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人生前景,他並未將自己就此劃入病人之列,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鍊,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在療養院裡笑聲震天,他的積極情緒感染了病友。

在康復期間,他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之後他重返政界,政敵們不斷地用他的殘疾來攻擊他,但是他總能以出色的政績、卓越的口才與充沛的精力將其變成優勢。

首次參加競選的他就通過發言告訴人們:「一個州長不一定是一個雜技演員,我們選他並不是因為他能做前滾翻或後滾翻。他從事的是腦力勞動,要想方設法為人民造福。」依靠這樣的堅忍和樂觀,羅斯福終於在1933年以絕對優勢擊敗對手,成為美國總統,並連任四屆,在國家發展關鍵時刻多次扭轉危機。

羅斯福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弱點,是自卑感如何影響你的原因。態度決定一切。

02

自卑者面對的第二個問題

人生之路如何走?

這一問題折射出我們的人生選擇。

自卑感產生之後,我們的人生會面臨兩種選擇:是追求成功還是逃避失敗。這取決於對自卑感不同發展路徑的選擇。阿德勒曾說:「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自卑感對人生具有激勵作用,也有阻礙作用。正常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自身不足,以重獲優越感,以一種建設性的生活方式來達成自我完善。相反,有些人則可能被沉重的自卑感搞得束手無策、心灰意冷,有時甚至萬念俱灰,把生活弄得一團糟,導致出現神經症。

在這種情況下,自卑感就會作為一種阻礙因素而不是激勵因素對我們人生發揮作用了。這種被自卑束縛的人,會對自己的缺陷過分敏感,害怕別人輕視自己,因而在言行上表現出反向行為,爭強鬥勝,恃強凌弱,並且運用一些自我保護的策略,例如託詞、攻擊行為、迴避問題,等等,來獲取虛假的自尊。

所以,一個逃避失敗的人,反而會陷在失敗的泥潭中無法自拔,無法做到人生的翻轉。

那麼,自卑者如何能夠做到翻轉人生呢?

03

自卑者面對的第三個問題

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是什麼?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追求優越感就是對自卑感的補償。為了克服自卑,一個人會通過「追求卓越」來實現人生完美的發展目標。所謂追求優越就是力求成為強者、獲得個人完美的過程。

人格的發展就是通過追求卓越的過程得以體現的。心理補償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卑感。所謂心理補償就是通過個體的努力奮鬥,提升短板,以發展某方面的成就來彌補自身的某一缺陷,如成語所形容的,「勤能補拙、揚長避短」。

我們都知道古代希臘雄辯家德摩斯梯尼的故事,他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後竟成為著名演說家,這就是心理補償的效應。當我們發現自身缺陷不可挽救時,我們可以通過尋找自身的某一優勢來補償劣勢,用長板補償短板也是一種心理補償。比如,尼採身體羸弱,但是,他運用自己頭腦的優勢彌補了自己身體的缺陷,寫下了不朽的哲學著作。

雖然追求卓越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自卑感,但是,也要防止出現過度的心理補償,過度補償是對自卑感進行補償的誇張形式。

例如,一位個子矮小的男人可能會因為自卑而過分追求權力,甚至攻擊他人,以此證明自己的強大。過度補償者雖可爭到表面上的人格尊嚴,但內心仍難心安理得,這樣並不能消除自卑感,而只是更加壓抑自卑。

一味要高人一等,以勝過別人為人生樂趣,待人倨傲,時常以貶抑他人來抬高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優越性,這也是一種病態表現。過度補償會消耗你的身心能量,讓你的生命浪費在無意義的徵戰之中,讓你最終成為心靈的失敗者。

作為人格主宰者,我們具有人生發展的選擇權,準確地選擇優勢發展路線,尋求積極的路徑,以克服自卑給我們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人生的翻轉。

記住這句話:你的人格你做主。

關於作者:許燕,中國心理學界享有盛譽的著名心理學家,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中國Z好的心理學院系之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師大心理學院院長。

本文整理自《成為更好的自己》,經出版方授權「身邊的經濟學」原創首發。

相關焦點

  • 克服自卑感
    即使一個人已經灰心喪氣了,他受不了自己的自卑感,仍然會想方設法擺脫這些感覺,只不過ta此時可能採用的方法,未必真正能幫助自己,雖然ta的目標仍然是克服困難,但ta所做的事情卻不再是設法克服障礙,而是用一種虛假的或錯位的優越感來麻醉自己。但是在這樣的麻醉中,自卑感卻與日俱增,因為這樣的麻醉一點效果都沒有。
  • 女生如何克服自卑感?這些小建議,做到輕鬆變自信
    女生的自卑感,往往來自外在的樣貌和內在的談吐,其實這些都是可以經過改變克服的。整體來說大致分為這4個方向:3個停止2個不要、注重外在保養和護膚、多讀書、養成好的生活習慣。01做到3個停止,2個不要停止討好那些不喜歡你的人;停止與別人比較,只與自己比,與原來的自己比;停止不自律的生活
  • 怎樣幫助矮小兒童克服自卑感?
    矮小孩子容易有自卑感,都是有一系列心理變化而來。克服或擺脫自卑,需要矮小孩子自己的努力,和所有旁人尤其是家長、老師的愛與關心鼓勵。由孩子的自卑感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衍化到嚴重的程度時,應該積極求助於專業心理諮詢和專業人士。以中國的國情和傳統,自動尋求心理援助,往往需要考慮經濟和輿論壓力。因此,關懷矮小孩子的社會人士們,極其必要爭取在這方面做出一些積極有利的舉措來。
  • 《自卑與超越》:那些掙脫不掉的自卑感,都是超越自我的偉大徵途
    而這種生活意義的錯誤解讀,會導致其選擇錯誤的方式和目標去解決問題,比如消極避世、厭惡社交……但這樣的做法非但不會順利解決問題,還會導致自卑情結的產生,認為自己是個被生活和群體排斥的異類。由此可見:自卑心理的產生,始終是與個體對外界的考察判斷有關。【自卑與優越的關係?】
  • 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特別是在你和你工作同事班級同學的對比中,別人的父母好像要比自己的父母「更光鮮亮麗」,這讓你產生了自卑感。親愛的朋友,生活在各種壓抑裡,總覺得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想努力改變卻又自律不起來。看到別人比我們優秀,聽到他人對自己不好的評價我們就會傷心。這樣的你,難免會覺得心累。我希望你能夠對自己好一些,我也不希望你因此而過度的譴責自己。
  • 怎麼克服自卑感給我們帶來的困擾
    如果你這種情況我建議你首先脫離原生家庭,就是說去獨立,不要逢人就講你過去的種種不幸,始終保持微笑,找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工作,大膽跟人交流,最好做銷售類型的,這個工作可以學到跟人交流的很多方法,因為一但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大家互不了解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大家就不會帶有色眼鏡看你,多跟性格開朗的的人接觸,經常跟同事朋友出去玩玩,這樣慢慢融入一個新的環境,慢慢的找回了自信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著作,他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如何克服自卑
    為了個人更好的發展,克服自卑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事情。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嚴重的自卑情結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
  • 人人都有自卑感——我終於看懂了《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中,陳念的自卑感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她媽媽想躲債,陳念住在還未完工的大樓裡面,而且媽媽經常因為躲債不在家,高考那麼大的壓力,沒有人關照,催債的聲音不絕於耳,還被魏萊一幫同學羞辱與欺凌,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 到底該如何克服優越感?
    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眾所周知,「自卑情節」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如果醫生只是告訴他有自卑情節,而不告訴他克服方法,就是無效治療。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表現出自卑感的時候,給予鼓勵。自卑感有很多種表現方式,我們不妨用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當三個孩子來到獅子籠前時,一個孩子躲到媽媽身後,全身哆嗦著說:「我要回家。」
  • 從自卑感的正負面影響談《海賊王》中烏索普在水之都的表現!
    如果將來烏索普被記錄成海賊王中的「歷史人物」,一定是個傳奇,他將自己的謊言都變成了現實,他是多次救夥伴於絕境之中的勇敢的海上戰士,是將很多強者拉出困境之中的GOD烏索普,他與多個種族間交好,他是位百發百中的狙擊手…然而,一路與烏索普經歷冒險的我們知道,他是草帽一夥中最接近普通人的角色,他膽小、懦弱、遇到危險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尤其是與夥伴們航行的前期
  • 學生自卑心理的克服
    自卑心重的學生,意志薄弱,總以為處處矮人一截,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他們或表現為沉默少言,鬱鬱寡歡;或表現為每逢測驗、考試時就提心弔膽,精神緊張;或表現為面對較難的科目心灰意冷,不敢主動質疑解難;也有的表現為遇到親朋好友、昔日同學問及學習成績時,覺得難於啟齒。怎樣才能有效地幫助這些同學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呢?
  • 想辦法練習,克服了這「9個恐懼症」,會讓你在生活中輕鬆自在
    想辦法練習,克服了這「9個恐懼症 」,會讓你在生活中輕鬆自在!1、說話時總是躲閃別人的眼睛。3、到新環境會害怕認識新朋友。不知道這樣開口說出第一句話。4、想開口說話,會突然覺得好累。5、聚會中總是吃。6、人多的時候,總是下意識裝作一副很忙的樣。不敢參與進去。
  • 如何克服寶寶的自卑心理
    當然,克服交際中的羞怯有一定的方法,但無固定不變的方法,同學們要在自己交際實踐中不斷積累,善於總結成功經驗。 二、克服自卑感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可少的東西,因為任何人的能力都會有所不足,因而也就易生自卑,為了克服自卑,便會努力奮鬥。
  • 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01 經常有人詢問我如何才能克服自卑,他們中不乏一些看起來很自信、事業也很成功的人。 其實自卑感每個人都有,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自卑是人的基本屬性。」
  • 關愛聾啞兒童的教育,克服自卑感和厭倦感,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於更好地融入社會,並且對社會,解決生活問題,工作問題和某些溝通問題很有用。大家庭為了克服自卑感和厭倦感,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們競相回答問題,教室氣氛活躍,並且學生專注。這不僅使學生能夠學習教科書中的知識,而且使他們理解「只有努力學習和努力學習才能取得成功」。此外,我還注重培養具有文體才能和藝術專長的特殊學生,並通過他們帶動其他同學積極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在「六一」兒童節的文學和藝術表演中,大多數學生獲得了演講和樣式表製作獎。
  • 克服自卑從接納自我開始
    舉例看一下自卑者自卑感的發生發展過程吧。你很想緩解自己的緊張,但又不想找人聊天,一來並不擅長和陌生人交談,二來也覺得在這樣的時候放鬆自己似乎不太妥當。你不會佯裝輕鬆,只能努力的克制內心,希望可以矇混過關,可還是總覺得有人在注視自己。
  • 農村貧困學子要如何克服自卑感?
    01問題:「我是一個長得並不好看的女生,學習也不好,家庭也很貧困,是農村的,每年都有報貧困生。圖片來源於網絡02回答:這位同學你好,首先你願意敞開心扉將自己的問題講述出來從你的描述中,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你的自卑感更多的來源於外界環境和他人眼光的影響,覺得他人「嫌棄」你貧困的背景,覺得自己與他人在物質條件上存在著差距,而這種感受又讓你變得更加敏感,將一些小事都放大到「尊嚴」的層面。
  • 29歲寒門碩士自殺,生前日記曝光: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自卑感
    「愛心人士的資助你沒報答,一貧如洗養你長大的父母你沒報答,居然為了失戀而自殺,你不配做個男人。」「死了確實可惜,但不值得同情,男人就該有男人樣,離開女人照樣活得好。」更有甚者,說他是一個毫無承受力的廢物,不配做湖南人。的確,陳陸洋高等學子以及貧困生的身份,成了這個時代最抓眼球的標籤。
  • 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個體為了克服自身某一方面的劣勢,就會對其他方面產生過度需求。心理補償是一個中性詞語,其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心理補償的作用下,個體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劣勢,從而開發自己的優勢。心理補償能力不足,會導致個體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過度的心理補償以及錯誤的心理補償,會導致個體需求動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