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2021-02-08 九霄心理

個體為了克服自身某一方面的劣勢,就會對其他方面產生過度需求。

心理補償是一個中性詞語,其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心理補償的作用下,個體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劣勢,從而開發自己的優勢。心理補償能力不足,會導致個體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過度的心理補償以及錯誤的心理補償,會導致個體需求動機降低。例如,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如果心理補償能力不足,那麼他就無法實現其他方面的突破。如果他有足夠的心理補償能力,他可以發展自己的寫作能力。但是如果過度的心理補償,則會讓他陷入幻想中。

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自卑感,那麼他就不會有任何成長,因為他對自己當前的能力、認知、態度、信念無比肯定。這樣的人通常被我們稱之為「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比肯定,無比自信,絲毫沒有自卑感。從我們剛出生時,自卑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嬰兒時,我們無法擁有穩定的安全感、穩定的食物以及愛(嬰兒的角度來看)。再大一點,我們力量不足,無法搬起沉重的貨物。跟其他小朋友相處,打不過體力強的人。

無論從身高、體力、樣貌、認知、情緒、思想、態度、信念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能夠輕易感受到一種自卑感。但是作為小孩,對於自我已經有了基本的定位。例如,一個男孩將自己定位成文藝範,那麼他對自己的思想、態度、信念就會比較在意,同樣的對於自己的身高、體力沒有那麼在乎。也就是說,個體並不會感受到全面的自卑,只是對於比較在乎的方面感到自卑。

如果個體對自己某方面比較自卑,說明他很在意自己的這方面。他會做出兩種舉動:要麼下力氣突破自己的自卑,心理學中稱之為超越;要麼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優勢方面,心理學中稱之為心理補償。有些自卑點是無法獲得超越的,例如身高。對於無法完成超越的人,只能夠選擇心理補償。正確的心理補償,能夠激發個體的潛能。但是錯誤的心理補償,會讓個體鍾情於優越感。

優越感其實是一種錯覺

對於自卑感的錯誤心理補償,會讓個體產生優越感。優越感本質上是一種錯覺,它讓個體單方面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要優於其他人。例如,一個長相出眾的人,站在一個樣貌醜陋的人身邊。儘管長相出眾的人在客觀上具有優勢,從心理上也會有一種優越感,但是這種感覺只是單方面的。因為那個樣貌醜陋的人,人家可能根本沒有在乎自己的外表,而是更加看重內在修養,或者其他方面。你在一個毫不在乎外表的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外表,其實就是譁眾取寵。

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會把自己並不具備,或者並不完全具備的能力,當作自己已經完全掌握的能力。這種人會有明顯的自戀行為,自戀是一種程度較淺的優越感表現。同時,他們還會把大家都具備的品質,比如善良、同情、愛國、團結等品質,當作自己獨一無二的品質。因為他們內心實在沒什麼優秀品質,只能把大家共有的品質,當作自己私有的品質。

優越感是對自卑感的心理補償,是一種急切渴望改變自卑的行為表現。一個人對自卑的強烈厭惡,會衍生出對優越感的病態追求。由於個體迫切需要改變自卑的現狀,所以需要尋找一種虛無的優越感,來儘快將自己填充起來,以便於讓別人看上去不落人後。這種自負心理,就是太想要改變自卑心理的表現。其實,有些自卑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改變的,只有一步一步改變,不能著急。

如何對待自己的優越感和自卑感?

客觀看待自己的現狀,是自卑感多一點,還是優越感多一點?還是兩者交織在一起,無法分清自己是自卑還是優越?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優越感跟自卑感交織在一起,無法分清楚彼此的界限。這個時候,你需要更加冷靜、謹慎的面對自己。反省自己在待人接物時,是否看不起別人,或者故意向別人炫耀什麼?反省自己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時,是否因為覺得自己「不行」,而導致行為過分的拘謹,不自然,甚至是退縮?

對自己全面客觀的評價之後,你會看到自己的自卑感和優越感。你要做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優越感,對於自己的自卑感要全然接納。接納自卑,不是否認自卑,也不是深陷自卑之中。接納自卑是帶著這種自卑感,讓你更好地去超越自己,超越自卑,最終走向自我,獲得自我實現。

總而言之,透過自卑感和優越感兩個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成長的方向。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關係中的親疏遠近,取決於內心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感與優越感,在我們的社交關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們更願意跟能夠體現自己優越感的人交往,這種行為方式叫做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經驗世界。需要澄清的是,自卑感與優越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與客觀現實的差距關係不大。哪怕是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在與一位博士的相處中能夠找到優越感,他們的關係也會很不錯。哪怕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在與一位事業蒸蒸日上的人面前能夠找到優越感,他們的關係也會很不錯。
  • 什麼是優越感?到底該如何克服優越感?
    說到優越感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概念,同樣都是比較極端的兩種意識,那就是自卑感。一、由優越感衍生出的自卑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眾所周知,「自卑情節」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
  • 阿德勒心理學解析: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是為了尋求優越感,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尋求優越感始於自卑感。這來自於精神分析學派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認為,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自卑感。他認為,只有一種動機推動著人們,他稱之為優越感。
  • 你口中的「優越感」和「自卑感」正在一步步毀了你
    但是,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自卑感和那些所謂的高學歷就有的優越感都是自身內心的衍生物而已。「很多人都說身處名校的人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優越感,但其實真相是想要在這裡活下去就已經很艱難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考慮這些。」
  • 如何不自卑:帶走你的自卑感和優越感
    >最近重溫了這本書《自卑和超越》作者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超越感自卑情結的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做自卑情緒而往往為了補償自己的情緒,人會通過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比如我莫名的「優越感」,但這樣做往往會掩蓋真正的問題,只是走向了一條避免失敗的路,很難讓一個人走向真正的成功。
  • 人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會產生自卑,而優越感則是為了彌補內心的自卑
    本書所探討的話題及案例更為廣泛和貼近現實生活,比如:優越感、生活習慣與生活風格、態度與動作、問題兒童的教育、成年人與孩子的社會適應性、社會意識常識等。這本立足於實際應用的心理學巨著應該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閱讀,激勵更多人走向成功。」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昨天我們了解到,自卑感是你我改善自我處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能有各種高科技的產物,都是人類為了擺脫自卑感而發明的。 但在面對自卑時,有些人會因為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產生了自卑情結,認為自己無法成為更好的人,而放棄努力。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圖|@艾倫沃克 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著作,他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這是個體心理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當我們被問到是否自卑感時?很多人都會拒絕承認自己某些方面有自卑的心理。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用問ta們是否自備,只需要觀察他們的個人行為,自卑之人常用一些消除自卑的行為來偽裝自己的自卑的傾向。比如,一個人說話手勢動作過多的。時候就說明ta希望特別引起別人的注意力,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也是自卑。
  • 心理學家說:暴躁狂妄自大的人,內心很自卑,川普是這種人嗎?
    前面一篇文章,我們講到了,自卑感和獲得優越感的努力是所有人的共性,也就是說,一方面每個人在大自然面前都有天然的自卑感,而另外一方面,每個人都有抗拒這種自卑感的天然動力和傾向。自卑感有積極的一面,如果戰勝和超越了自卑感,就會走向積極的人生,而如果沒有,那麼就會走向消極的人生。
  • 心理學:與環境格格不入的人,總是病態般的追逐優越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個體對所處環境不適應,甚至是排斥,但是又無法擺脫當前環境時,就會病態般的追求優越感。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好像身邊所有的人都配不上自己一樣。但是他們又始終無法離開當前所處的環境,所以潛意識裡漸漸疏離當前的環境。超越自我所處的境遇,是人的一種本能。
  • 心理學聖經:自卑的人有福了
    這個人就是阿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的著名心理學家,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堪稱個體心理學領域的聖經。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源頭。」
  • 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阿德勒從小就深深體驗到了自卑感的折磨,但是,阿德勒並沒有被自卑擊垮,他選擇了自強不息。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但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他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建立了著名的自卑雙路徑理論。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原因!你有過自卑的時候嗎?
    .德阿德勒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寫的一本基於個體心理學的科普類心理學書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卑感所以,感到自卑的同學其實並不孤單,應該正視它。而作者之後的文段中說道:「優越感的目標一旦被具體化,個人便不會在生活的樣式中犯錯誤。」這是作者鼓勵每一個人都發掘自己優點和優越感,利用自己的優越感去消滅自己的「自卑情結」。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fred Adler, 1870- -1937)的個體心理學理論提出愛斯本強調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三個主要理論在精神運動療法中是不可或缺的:攻擊性驅力、自卑情結和社會興趣,並將它們運用於精神運動療法中.(一)攻擊性驅力 阿德勒提出的「攻擊性驅力」在生命中是天性而且是必要的,如果被壓制,那麼性格中的自信和生命賦予的源泉也就被壓制了。
  • 心理學考點-區分補償和升華
    補償分為消極補償和積極補償。是指個人因身心某個方面有缺陷不能達到某種目標時,有意識地採取其他能夠獲取成功的活動來代償某種能力缺陷而彌補因失敗造成的自卑感。補償可以是意識的,也可以是無意識的。升華是把被壓抑的無意識衝動,通過某種途徑或方式轉變為人們可接受的或為社會所讚許的活動。就是將人的攻擊欲望轉化為競技上的拼搏。
  • 心理學:幸災樂禍的人幸福感更高?淺談人性的暗黑面
    肯塔基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理察.史密斯曾出版過一本關於「幸災樂禍」的書。書中曾闡述過這樣幾個觀點。幸災樂禍是因為,人需要優越感人需要通過社會上的諸多比較,來確立自己的優勢和地位。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人與生俱來就有自卑感,為了補償這種自卑感,需要不斷地去超越自己和周邊的環境,才能實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是一種本能的驅力。那麼「超越」這兩個字,實際上是一個相對概念,當自己和身邊人都差不多在一個線上的時候,人是體會不到優越感的,只有當自己的某些方面超出常人的時候,優越感才會油然而生。
  • 孩子的內心世界三:我要自尊,我要優越感
    舉例例子說明:如果優越目標是一百塊錢,優越感就是得到這一百塊錢之後的心理感受,而怎麼去得到這一百塊錢有很多方法,一些人是通過自己勞動去換取、一些人去偷、一些人去搶,這就在於個體的生活方式,而虛榮心就是獲得優越感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如今,心理學測試就跟星座解讀一樣普及,每個人都能隨意扔出來幾個諸如原生家庭、應激反應、心理幹預等聽起來非常心理學的詞語。這足以反映出整個社會、文化對於心理學的一種重視,但同時也造成了心理學的濫用,人們把很多現象用一知半解的理論扣上了帽子,振振有詞之上其實是不求甚解,心理學就這麼被通俗化,甚至被娛樂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