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為了克服自身某一方面的劣勢,就會對其他方面產生過度需求。
心理補償是一個中性詞語,其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在心理補償的作用下,個體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劣勢,從而開發自己的優勢。心理補償能力不足,會導致個體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過度的心理補償以及錯誤的心理補償,會導致個體需求動機降低。例如,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如果心理補償能力不足,那麼他就無法實現其他方面的突破。如果他有足夠的心理補償能力,他可以發展自己的寫作能力。但是如果過度的心理補償,則會讓他陷入幻想中。
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自卑感,那麼他就不會有任何成長,因為他對自己當前的能力、認知、態度、信念無比肯定。這樣的人通常被我們稱之為「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比肯定,無比自信,絲毫沒有自卑感。從我們剛出生時,自卑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嬰兒時,我們無法擁有穩定的安全感、穩定的食物以及愛(嬰兒的角度來看)。再大一點,我們力量不足,無法搬起沉重的貨物。跟其他小朋友相處,打不過體力強的人。
無論從身高、體力、樣貌、認知、情緒、思想、態度、信念等各個方面,我們都能夠輕易感受到一種自卑感。但是作為小孩,對於自我已經有了基本的定位。例如,一個男孩將自己定位成文藝範,那麼他對自己的思想、態度、信念就會比較在意,同樣的對於自己的身高、體力沒有那麼在乎。也就是說,個體並不會感受到全面的自卑,只是對於比較在乎的方面感到自卑。
如果個體對自己某方面比較自卑,說明他很在意自己的這方面。他會做出兩種舉動:要麼下力氣突破自己的自卑,心理學中稱之為超越;要麼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優勢方面,心理學中稱之為心理補償。有些自卑點是無法獲得超越的,例如身高。對於無法完成超越的人,只能夠選擇心理補償。正確的心理補償,能夠激發個體的潛能。但是錯誤的心理補償,會讓個體鍾情於優越感。
優越感其實是一種錯覺
對於自卑感的錯誤心理補償,會讓個體產生優越感。優越感本質上是一種錯覺,它讓個體單方面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要優於其他人。例如,一個長相出眾的人,站在一個樣貌醜陋的人身邊。儘管長相出眾的人在客觀上具有優勢,從心理上也會有一種優越感,但是這種感覺只是單方面的。因為那個樣貌醜陋的人,人家可能根本沒有在乎自己的外表,而是更加看重內在修養,或者其他方面。你在一個毫不在乎外表的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外表,其實就是譁眾取寵。
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會把自己並不具備,或者並不完全具備的能力,當作自己已經完全掌握的能力。這種人會有明顯的自戀行為,自戀是一種程度較淺的優越感表現。同時,他們還會把大家都具備的品質,比如善良、同情、愛國、團結等品質,當作自己獨一無二的品質。因為他們內心實在沒什麼優秀品質,只能把大家共有的品質,當作自己私有的品質。
優越感是對自卑感的心理補償,是一種急切渴望改變自卑的行為表現。一個人對自卑的強烈厭惡,會衍生出對優越感的病態追求。由於個體迫切需要改變自卑的現狀,所以需要尋找一種虛無的優越感,來儘快將自己填充起來,以便於讓別人看上去不落人後。這種自負心理,就是太想要改變自卑心理的表現。其實,有些自卑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改變的,只有一步一步改變,不能著急。
如何對待自己的優越感和自卑感?
客觀看待自己的現狀,是自卑感多一點,還是優越感多一點?還是兩者交織在一起,無法分清自己是自卑還是優越?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優越感跟自卑感交織在一起,無法分清楚彼此的界限。這個時候,你需要更加冷靜、謹慎的面對自己。反省自己在待人接物時,是否看不起別人,或者故意向別人炫耀什麼?反省自己在學習、工作、待人接物時,是否因為覺得自己「不行」,而導致行為過分的拘謹,不自然,甚至是退縮?
對自己全面客觀的評價之後,你會看到自己的自卑感和優越感。你要做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優越感,對於自己的自卑感要全然接納。接納自卑,不是否認自卑,也不是深陷自卑之中。接納自卑是帶著這種自卑感,讓你更好地去超越自己,超越自卑,最終走向自我,獲得自我實現。
總而言之,透過自卑感和優越感兩個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成長的方向。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