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自卑:帶走你的自卑感和優越感

2020-09-26 女性主義說



最近重溫了這本書《自卑和超越》

作者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超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朋友及同伴、愛情和婚姻等方面來講解一個人的成長,解析其中的原理,希望能讓受到遺傳和成長經歷影響的人如何讓成為更好的人。


比如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為何會自卑以及如何會自傲。

自卑情結的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做自卑情緒

而往往為了補償自己的情緒,人會通過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比如我莫名的「優越感」,但這樣做往往會掩蓋真正的問題,只是走向了一條避免失敗的路,很難讓一個人走向真正的成功。


比如一個人的現狀其實都可以回到他的童年去尋找;

往往有以下3種情況的孩子很難對社會產生興趣,也就很難形成合作,在學業、職業和愛情婚姻中往往容易出現問題。


  • 身體有殘疾的孩子

往往來說,身體有殘疾的孩子往往更關注自己的感受;希望身邊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比如權力遊戲中的小矮子,其實相對來說因為介意身高,才會拼命地做出放肆的行為(雖然也有轉移注意力的原因)讓周圍的人注意自己,後來沉溺於玩弄權力,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 被寵溺壞的孩子


當孩子走出家庭環境後,發現很多事很難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轉動,他會走向兩個方向,一個是抗拒聯繫,另外就會是變得非常跋扈;

我們常常說有類孩子在家裡是老虎到了學校是貓,也在此列。


  • 被冷落的孩子


這類孩子因為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可能會做出一些讓人奇怪的行為;也許有時候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可有些孩子會做出非常讓人不解的行為,會故意搗亂離家出走甚至會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從而引起家裡人的注意。



而且當家庭教育不夠完整的時候,學校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補充部分,比如老師和同伴關係的影響,但往往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比如青春期長痘或者對自己相貌不夠自信的孩子相對容易受到傷害,想起一個類似真實的事,很多年前,班上有個女孩子因為長得不夠好看,加上頭髮有點凌亂,被某些惡作劇的男孩子稱作「裘千尺」,不知道這件事給當年的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我現在想起來這就是變相的校園欺壓事件。


在童年教育、家庭性教育方面、青春期及同伴的層層影響下,一個人後續在工作或者愛情或者社交中出現了問題,都可以回到源頭去尋找。

或者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有時候更需要對一些家長進行教育,這樣對後代來說更重要。

電影《小婦人》中,父母把4個女孩子養得很好,會鼓勵她們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要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孩子們勇敢、自信而且獨立,會為自己的生活積極努力。


但現實往往是:許多父母是很難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能夠教育的那部分也是可以自我覺察的那部分。


也許可以慶幸的是當一個人長大後,是可以自己去慢慢意識到一些問題的,比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如自卑,它其實並不可怕,因為當你知曉原因後,只需要讓自己慢慢提升就好了。

嘗試做一些事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比如這些事:自信對一個女孩子有多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


但我們可以做的事是一方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慢慢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力所能及地給到別人愛和關懷,其實每個人都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不用等著別人來愛,自己可以好好去愛人。

對自己也是這樣,慢慢變得自信也是這樣。



本文由主張男女平等的女性主義出品。加油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昨天我們了解到,自卑感是你我改善自我處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能有各種高科技的產物,都是人類為了擺脫自卑感而發明的。
  • 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自卑感,那麼他就不會有任何成長,因為他對自己當前的能力、認知、態度、信念無比肯定。這樣的人通常被我們稱之為「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比肯定,無比自信,絲毫沒有自卑感。從我們剛出生時,自卑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嬰兒時,我們無法擁有穩定的安全感、穩定的食物以及愛(嬰兒的角度來看)。再大一點,我們力量不足,無法搬起沉重的貨物。
  • 心理學:關係中的親疏遠近,取決於內心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初次見面時如果有人討厭你,是因為你某方面的富足引起了對方在某方面匱乏的自卑。通俗講就是你有別人沒有,別人就會討厭你。按照這個邏輯來講,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在某方面沒有而別人在某方面恰好有。自卑感與優越感,在我們的社交關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們更願意跟能夠體現自己優越感的人交往,這種行為方式叫做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經驗世界。
  • 《自卑與超越》:常活在自定義的優越感裡,根源卻是自卑
    01任何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意義」如果有人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可能無法回答。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闡釋了這個道理:實際上,只要專注於觀察行為,便會發現:任何人的觀點、行為,都與他潛意識中已經鎖定的「意義」異常吻合。
  • 什麼是優越感?到底該如何克服優越感?
    說到優越感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概念,同樣都是比較極端的兩種意識,那就是自卑感。一、由優越感衍生出的自卑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眾所周知,「自卑情節」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
  • 你口中的「優越感」和「自卑感」正在一步步毀了你
    不回去複習,自己只能去一個寂寂無名的三本院校。每一次看著往昔的同學有的在名校中徜徉,而自己選擇一個三本學校,心裡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總是會油然而生。不知不覺,自己漸漸的和其他的朋友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是不是你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 「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原因!你有過自卑的時候嗎?
    自卑害怕被嘲笑,害怕被討厭,害怕被拒絕,害怕一切不好的東西!如果剛剛說的你中招的話,建議你一定要看看,希望能幫到你!」是人類之所以進步的原因作者認為:自卑產生的原因是一個人害怕自己「行為不當」,我們害怕自己出錯,害怕自己行為不適當壓根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不懂享受人生。
  • 《自卑與超越》:那些掙脫不掉的自卑感,都是超越自我的偉大徵途
    5歲那年,又因為得了肺炎,差點被死神帶走。在男孩童年的記憶中,自卑、懦弱、膽怯是他的常態,導致經常在眾人面前抬不起頭來。但也是這樣的痛苦經歷,讓他在不斷自我探索中,成為世界著名的心理醫生。而這個男孩,就是後來寫下經典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部作品融合了阿德勒的早年經歷和豐富經驗,通過「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並且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產生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等行為。
  • 阿德勒心理學解析: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是為了尋求優越感,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尋求優越感始於自卑感。這來自於精神分析學派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認為,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自卑感。他認為,只有一種動機推動著人們,他稱之為優越感。
  • 人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會產生自卑,而優越感則是為了彌補內心的自卑
    生活中,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個新環境裡,你時常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不敢跟人提要求,不敢接受別人的幫助;在人多的時候不敢主動發言,認為沒有人會贊同自己的意見;有時,甚至不敢穿得太時髦、不想引人關注,因為別人的注目會讓你手足無措,默默無聞時反而覺得輕鬆自在……而所有這些困惑,都是源於內心的不自信,深深的自卑會讓心靈蒙上一層灰
  • 認識自卑感,自卑情結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如果我們直接問某人是否自卑,很多人都會直接的回答「沒有」,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陷入了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已經世人皆知。心理學中很多分派和分支都已經接受了這個術語,並且研究加以利用。
  • 《被討厭的勇氣》如何區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
    「雖然這次考試全年級前10名,但是還是不夠好」,「這次的工作順利結束了,但是我發現自己還是不夠熟練地完成工作」,「這次的繪畫作品雖然獲得了大家讚揚,但是我不確定自己下一次是否依然能有這麼好的靈感」......自卑感這一名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與此相對的是「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對於普通人來說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情。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又或者你也曾遇到過擁有截然不同個性的另一種人,他傲慢自大,稍有不順意的地方便要歇斯底裡或情緒激動,不允許任何人看輕他,而你對他的行為基本束手無措。其實,這兩種看似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存在一種共性——自卑。書中作者以「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書中不僅涉及到人為什麼活著,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自卑感和優越感,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夢,犯罪及愛情、婚姻等內容。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自我評估過程中感到過多的缺點、過錯、無能,則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一開始也是一個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他曾是一個四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人,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讓他自我放棄,相反,這使得他不斷上進,不斷突破自己。
  •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自卑的困擾?
    自卑感是在自己內心作比較(自己的想法與自己實際價值比較之後產生)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這是個體心理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當我們被問到是否自卑感時?很多人都會拒絕承認自己某些方面有自卑的心理。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用問ta們是否自備,只需要觀察他們的個人行為,自卑之人常用一些消除自卑的行為來偽裝自己的自卑的傾向。比如,一個人說話手勢動作過多的。時候就說明ta希望特別引起別人的注意力,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也是自卑。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此就會產生自卑感,所以自卑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個時候阿德勒就進一步指出了:有自卑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而是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卑,從而走出自卑,實現超越。這正像這本書的名字寫的那樣,叫《自卑與超越》,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俞敏洪自卑感是一個普遍的心理課題。生活中,多數人都會或多或少有過自卑的感覺。比如,在某個時刻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被人認可,不夠優秀、深深的無力感等等。如果一個人內心的沒有自卑感,對自己有的足夠的信心,那麼他的表現反而應該是非常平和,不卑不亢。因為他不恐懼什麼,也不需要證明什麼。
  • 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任何人格的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方向,有通往積極人生的發展路徑,也有通往消極人生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消極人格也是如此。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卑感既可以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也可以啟動人們的防禦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感?
  • 阿德勒心理學:你的自卑可以被超越!
    導語: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卑感,有的人覺得自己長得矮,有的人覺得自己外貌條件不是很好,還有的人覺得自己的家境貧窮,低人一等。其實,不管貧窮富有,美麗與否,自卑感都會存在與我們身上,如何克服自卑,你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