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這本書《自卑和超越》
作者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超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朋友及同伴、愛情和婚姻等方面來講解一個人的成長,解析其中的原理,希望能讓受到遺傳和成長經歷影響的人如何讓成為更好的人。
比如更好地了解一個人為何會自卑以及如何會自傲。
自卑情結的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做自卑情緒
而往往為了補償自己的情緒,人會通過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比如我莫名的「優越感」,但這樣做往往會掩蓋真正的問題,只是走向了一條避免失敗的路,很難讓一個人走向真正的成功。
比如一個人的現狀其實都可以回到他的童年去尋找;
往往有以下3種情況的孩子很難對社會產生興趣,也就很難形成合作,在學業、職業和愛情婚姻中往往容易出現問題。
往往來說,身體有殘疾的孩子往往更關注自己的感受;希望身邊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比如權力遊戲中的小矮子,其實相對來說因為介意身高,才會拼命地做出放肆的行為(雖然也有轉移注意力的原因)讓周圍的人注意自己,後來沉溺於玩弄權力,希望控制一些事情。
當孩子走出家庭環境後,發現很多事很難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轉動,他會走向兩個方向,一個是抗拒聯繫,另外就會是變得非常跋扈;
我們常常說有類孩子在家裡是老虎到了學校是貓,也在此列。
這類孩子因為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可能會做出一些讓人奇怪的行為;也許有時候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可有些孩子會做出非常讓人不解的行為,會故意搗亂離家出走甚至會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從而引起家裡人的注意。
而且當家庭教育不夠完整的時候,學校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補充部分,比如老師和同伴關係的影響,但往往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比如青春期長痘或者對自己相貌不夠自信的孩子相對容易受到傷害,想起一個類似真實的事,很多年前,班上有個女孩子因為長得不夠好看,加上頭髮有點凌亂,被某些惡作劇的男孩子稱作「裘千尺」,不知道這件事給當年的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我現在想起來這就是變相的校園欺壓事件。
在童年教育、家庭性教育方面、青春期及同伴的層層影響下,一個人後續在工作或者愛情或者社交中出現了問題,都可以回到源頭去尋找。
或者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有時候更需要對一些家長進行教育,這樣對後代來說更重要。
電影《小婦人》中,父母把4個女孩子養得很好,會鼓勵她們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要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孩子們勇敢、自信而且獨立,會為自己的生活積極努力。
但現實往往是:許多父母是很難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能夠教育的那部分也是可以自我覺察的那部分。
也許可以慶幸的是當一個人長大後,是可以自己去慢慢意識到一些問題的,比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一如自卑,它其實並不可怕,因為當你知曉原因後,只需要讓自己慢慢提升就好了。
嘗試做一些事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比如這些事:自信對一個女孩子有多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
但我們可以做的事是一方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慢慢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力所能及地給到別人愛和關懷,其實每個人都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不用等著別人來愛,自己可以好好去愛人。
對自己也是這樣,慢慢變得自信也是這樣。
本文由主張男女平等的女性主義出品。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