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中的「優越感」和「自卑感」正在一步步毀了你

2020-09-13 將時光謄寫成詩


有的人寒窗苦讀十幾年,最後高考的緊要關頭因為心理素質極差,在高考的考場上失敗而歸。


心裡巨大的落差無時無刻的折磨著自己,回去複習,自己真的不想再複習了。


不回去複習,自己只能去一個寂寂無名的三本院校。


每一次看著往昔的同學有的在名校中徜徉,而自己選擇一個三本學校,心裡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總是會油然而生。


不知不覺,自己漸漸的和其他的朋友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是不是你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感受?


但是,事實上這些所謂的自卑感和那些所謂的高學歷就有的優越感都是自身內心的衍生物而已。



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見到的一個場景是:某一天,和自己的同學在一起,談著一些有趣的見聞。似乎那個考上名校的學生總是會說一些沒有見過的事物,自己也會給予贊同,但是,每一次說完那個同學的臉上總是一副十分得意的表情,之後,漸漸的開始遠離,直到不再聯繫。


然而,這些自以為是的名校出來的學生總是少數。


因為在在名校中真實的生活其實是這樣的。


小林是 一所985高校的學生,當他得知自己考上名校的時候,高興瘋掉了。


之後滿心歡喜地等待開學,喜滋滋地帶著自己的行李去enjoy大學的校園生活,呼吸自由的空氣。


在第一學期的時候,自己滿心歡喜地享受生活,但是很快的就被第一次期末考試打回原形。


期末成績出來的那一刻,你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被甩掉了幾十條街。


於是,他們開始躋身於激勵的競爭之中,他會和他的同學一起刷題,超額完成大作業,參加各種比賽。


有的同學也會獲得幾個國際競賽一等獎,有時候也會偶爾懷疑自己的存在是否合理。



他的同伴幾乎都在拼了命地學習,提升自己,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那些所謂「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在他的生活圈裡,他努力學習,提升自己,但是身邊也總是有一些很牛的大神。


小林在偶然一次和同學談話:「如果高考可以重來一次,如果當時發揮得好一點,你是不是會考入清華北大學習更好的專業?


小林的朋友說:「自己不會因為更好的高考成績就過得比現在好,在高中沒有足夠的競賽基礎,也沒有額外的訓練,倘若直接捲入這樣激烈的競爭中,自己恐怕就是一個炮灰。」


「很多人都說身處名校的人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優越感,但其實真相是想要在這裡活下去就已經很艱難了。哪有那麼多時間去考慮這些。」



不可否認社會上確實存在這樣充滿了優越感的人,但是那些僅僅是少數。


我們不能因為己見就否定掉整個群體,就好比我們不能說一個人有問題,整個群體就有問題。


名校與普通學校的差別在於學習氛圍和身邊人的不一樣,而普通學校衍生出來的那些自卑感也只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枷鎖。


想要掙脫這個枷鎖,別人只能提供方法,主要的還在於自己。


多年以後,你會發現,原來那些所謂的985,211原來都只是過往雲煙,


現在在你眼裡的那些有很多985/211的高校學生,在多年以後的同輩社交圈中,基本上已經見不到。因為你沒有辦法對著一些你的世界裡並不存在的人感覺自己高人一等。


掙脫這個所謂「優越感」「自卑感」枷鎖,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束縛,在很多時候是自己給自己的,這個世界上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就永遠有贏的餘地,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那就只能一敗塗地。「


掙脫這個所謂「優越感」「自卑感」枷鎖,也只需要做一件事:「什麼都不要想,努力提升自己,儘自己所能掌握技能。行動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就好了。」


讓自己變得優秀,不要陷入自卑感和優越感的怪圈,否則這會一步步讓自己失去自信,嚴重時會在某種意義上毀掉自己。


因為,人生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你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自己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對優越感需求強烈的人,其實是對自卑感的補償
    但是錯誤的心理補償,會讓個體鍾情於優越感。優越感其實是一種錯覺對於自卑感的錯誤心理補償,會讓個體產生優越感。優越感本質上是一種錯覺,它讓個體單方面認為自己的某些方面要優於其他人。例如,一個長相出眾的人,站在一個樣貌醜陋的人身邊。儘管長相出眾的人在客觀上具有優勢,從心理上也會有一種優越感,但是這種感覺只是單方面的。
  • 心理學:關係中的親疏遠近,取決於內心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際相處的好惡邏輯,自卑感對疏遠行為,優越感對親近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初次見面時如果有人討厭你,是因為你某方面的富足引起了對方在某方面匱乏的自卑。通俗講就是你有別人沒有,別人就會討厭你。按照這個邏輯來講,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在某方面沒有而別人在某方面恰好有。自卑感與優越感,在我們的社交關係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們更願意跟能夠體現自己優越感的人交往,這種行為方式叫做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經驗世界。
  • 如何不自卑:帶走你的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感和超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預防、職業、朋友及同伴、愛情和婚姻等方面來講解一個人的成長,解析其中的原理,希望能讓受到遺傳和成長經歷影響的人如何讓成為更好的人。自卑情結的定義: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做自卑情緒而往往為了補償自己的情緒,人會通過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比如我莫名的「優越感」,但這樣做往往會掩蓋真正的問題,只是走向了一條避免失敗的路,很難讓一個人走向真正的成功。
  • 《自卑與超越》③ | 優越感,比自卑感更可怕
    希望通過這個欄目,為你淬鍊名家的思想經驗,獲得改變人生的力量。每部人物傳記共有10天領讀,每日更新一期。 領讀 | 吳小衛十點人物誌出品昨天我們了解到,自卑感是你我改善自我處境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我們今天能有各種高科技的產物,都是人類為了擺脫自卑感而發明的。
  • 什麼是優越感?到底該如何克服優越感?
    說到優越感不得不提到另一個概念,同樣都是比較極端的兩種意識,那就是自卑感。一、由優越感衍生出的自卑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的複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眾所周知,「自卑情節」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
  • 別讓優越感毀了你自己
    小王家境一般,為人低調安靜,偶爾情況下我們得知,她目前由於家庭糾紛,正在還房債。某天下午,某個「星巴克控」就邀請小王和星巴克,當然是AA制。小王因為經濟問題,拒絕了,星巴克控當場哀嚎了起來:「啊?難得人家想和你一起喝咖啡嘛,來嘛,就一杯咖啡而已,需要多少錢呀?這有什麼的嘛」。
  • 教科書拼音出錯,被質疑誤人子弟:你的優越感,暴露了你的無知
    此時男作家已難掩滿臉鄙夷之色,你只寫了一部小說。那能否告訴我小說的名字是?《飄》,女作家平靜地回答。男作家瞬間啞口無言。劉慈欣在《三體》裡有這樣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目中無人的男作家本想炫耀一番,最後卻暴露了自己的狹隘和膚淺。
  • 人人都有自卑感——我終於看懂了《少年的你》
    不管是大文學家還是普通人,自卑都是如此的平常和相似。就像張德芬說,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我不夠好的小怪獸。在《少年的你》中,成績優等生陳念、飛揚跋扈的魏來、桀驁不馴的小北、甚至最開始跳樓的女生胡小蝶,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些自卑感,正是故事情節展開和發展的重要線索。
  • 「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原因!你有過自卑的時候嗎?
    如果剛剛說的你中招的話,建議你一定要看看,希望能幫到你!本書,從一個人的家庭,踏入社會後;一個人的童年,青年時期,中年的生活;不同的角度描述,一個人的心理變化,影響你一生的理解力,認知度,和對事物的看法。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圖|@艾倫沃克 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的研究成果比較通俗易懂,因此能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 克服自卑感
    即使一個人已經灰心喪氣了,他受不了自己的自卑感,仍然會想方設法擺脫這些感覺,只不過ta此時可能採用的方法,未必真正能幫助自己,雖然ta的目標仍然是克服困難,但ta所做的事情卻不再是設法克服障礙,而是用一種虛假的或錯位的優越感來麻醉自己。但是在這樣的麻醉中,自卑感卻與日俱增,因為這樣的麻醉一點效果都沒有。
  • 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02「用讚美取代批評」江蘇一個六年級小朋友寫的小詩刷屏:媽媽,在您的口中吃早餐時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飯灑了, 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麵包上的黃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時候我正要出門趕火車,你轉過身來,揮著小手對我喊:「爸爸再見!」我卻緊皺眉頭,以這句話回答你:「別駝背! 」下午又是如此。回家途中,我審視著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彈珠,襪子都磨破了。我強行把你拽回家,讓你在小夥伴面前丟臉。「襪子很費的!
  • 你的擔心,正在一步步毀了孩子!總擔心孩子的父母,都要好好看看
    她說:"兒子有些內向,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我擔心他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回答問題,也沒有同學願意和他相處。他這樣的性格,將來上大學,找工作該怎麼辦呀?"我笑著安慰她說:"你家兒子還小,你想得太多了,長大就會改變的。"看著她滿目愁容,我反倒更加疑惑:為什麼她對孩子如此擔心呢?
  • 《萬箭穿心》:別讓你的幸福,被優越感擋在了門外
    如果說優越感是讓我們體驗到存在感,那麼顯擺優越感,本質上來說就是特意在刷存在感,也就是由於內在的匱乏,急需自己被他人看見,只有被更多的人看見,他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李寶莉心裡是自卑的,她無非是害怕馬學武越來越優秀,終有一天會離開自己,有意無意的開始打壓他。
  • 優越感的意義我來定義
    既然有自卑感,那麼自然也就會有優越感,你眼中的優越感是什麼?來自什麼?「優越感」真的是優越感嗎?那麼優越感來什麼呢?為什麼我麼會說這個人哪裡來的優越感呢?優越感來自自身以及我們所謂的背景。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一個人出生就衣食無憂,和一個人生來吃了這頓沒有下頓。兩個人慢慢的接受生活,一種接受的教育是勇敢往前,不要害怕,一種接受的是不要衝動,遇事冷靜。漸漸的就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本身可能跟本身無關。
  • 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任何人格的發展都會有不同的方向,有通往積極人生的發展路徑,也有通往消極人生的發展路徑,即使是消極人格也是如此。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自卑感既可以激勵人們自強不息,也可以啟動人們的防禦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常活在自定義的優越感裡,根源卻是自卑
    01任何人都有獨屬於自己的「意義」如果有人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可能無法回答。阿德勒《自卑與超越》闡釋了這個道理:實際上,只要專注於觀察行為,便會發現:任何人的觀點、行為,都與他潛意識中已經鎖定的「意義」異常吻合。
  • 阿德勒心理學解析:一個人越自卑,尋求優越感的要求就越強烈
    是為了尋求優越感,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尋求優越感始於自卑感。這來自於精神分析學派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認為,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自卑感。他認為,只有一種動機推動著人們,他稱之為優越感。
  • 別讓自卑毀了你的一生
    自卑是我們骨子裡存在的一種心理,每當我們遇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我們總會有一定的自卑感出現。那是因為我們攀比心理在作祟,遇到不如自己的會有一定的優越感,遇到比自己優秀的,自卑感多多少少的會有一些。雖說我們不說或者不會表現出來,但是事實上是真正存在的。
  • 高考滿足了誰的優越感?這樣的炫耀並不高級
    最後(最重要),秀優越感:我超過99.99%的用戶,你多少?30%?我猜你不好意思發出來吧?奧地利心理學家A·阿德勒也說過,人的總目標是追求優越感,是要擺脫自卑感以求得到優越感。優越感其實源於自卑,並且人人都有。追求優越感,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是人生最好的加油泵和助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