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哲學:如何將人人都有的自卑感轉化為人生動力

2020-10-09 傅有時

不知道您有沒有感到自卑的時候?比如覺得自己長相不如別人、學歷不如別人、或者覺得自己年紀很大了依然碌碌無為。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將自卑轉化為人生動力。

1 自卑感與自卑情結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人人都有自卑感。

與佛洛伊德齊名的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為什麼呢?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希望進步,人人都希望能夠擺脫對生活的無力感。



自卑感就是當人們認為自己無法擺脫生活的無力感時,就會產生自卑的感受。也就是說,當人們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時,就會產生自卑感[1]。

阿德勒認為人們有自卑感並不是一件壞事。比如:一個人覺得自己學歷不夠,那麼他發奮努力,通過考大學或者自學考試等方式提升了自己的學歷,就是將自卑感轉化為了前進的動力。

但是,有一種與自卑感類似但會給人們帶了負面影響的情況,阿德勒將其稱為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指什麼呢?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而不去付出努力的一種情結。比如:某人認為自己學歷低所以無法取得成功。某人認為自己出生於單身家庭,所以無法取得婚姻的成功。



2 如何將自卑感轉化為人生動力

上面我們介紹了,自卑感不是一件壞事,人人都有自卑感。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卑感轉化為人生動力,我們就能擁有一個積極的人生。那我們要如何轉化呢?包括兩個方面:鼓起勇氣和直面人生問題。

2.1 鼓起勇氣

有一位叫做岸見一郎的哲學家,他研究阿德勒的哲學多年。他在其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介紹了阿德勒思想的核心理念。

阿德勒認為人們要將自卑感轉換為人生動力需要的是勇氣。而勇氣是從哪裡來的呢?他認為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後,人們就有了勇氣[1]。

那我們要如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



比如說:臺灣作詞人方文山只有初中文化,在當作詞人之前的30年中,他曾經做過水電工、水管工等各種工作。但是,出於對文字的熱愛,他寫了100首歌詞郵到各唱片公司,終於被錄取為一名作詞人。後來,他寫出了很多優美的歌詞,比如《雙節棍》、《青花瓷》、《愛在西元前》等。他這幾年採訪時表現出來的談吐、氣質等就比他剛出道時有了太多的改觀,而且他沒有受到自己學歷和背景的限制,他還去了北大和美國的哈弗大學給大學生做了歌詞與中國文化的講座。


你可能會說,我很普通,可能做不了多大的貢獻。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價值,而且只要活著就有價值。比如:某位親人出了車禍,但是幸好沒有生命危險。他的存在對親人來說就是有價值的。

阿德勒認為人的價值不僅僅是指人的行為,而是只要存在就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2.2 直面人生問題

阿德勒認為當人們有了勇氣以後,就要勇敢的直面人生課題,比如:工作、交友、婚姻等等。但是,當我們真的直面人生課題時,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一首著名的布尼爾禱告是這樣說的: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那現實中,哪些事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哪些事又是我們能改變的呢?



比如:我們的身高可能是很難改變的,我們的年齡也是無法倒退的,我們的出身也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有接納自己。

有哪些事是我們可以改變的呢?比如:雖然我們的年齡無法倒退,但是我們可以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延長壽命。雖然我們的出身沒法改變,但是我們的命運卻不是由我們的出身決定的,更多的是由我們自己的選擇和努力決定的。



最近在網上講刑法很一位很有名的羅翔老師。他曾講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參加他培訓的學生當年沒有考上大學,但有一個人對這個學生說我可以幫你搞到一個名額,讓你先上車後買票。於是,這個學生真的去了一所大學讀書,這名同學大四的時候還通過了司法考試並考上了研究生。結果,當發畢業證的時候,這個學生發現他的畢業證是假的。他的研究生名額被取消,他的律證也被取消了。

那這個時候他怎麼辦呢?4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他要去找騙子拼命嗎?還是他一直消沉下去?


4年的時間已經無法挽回,這個學生接受了自己被騙的事實。然後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通過了自考本科,然後又通過了司法考試,接著又通過了研究生考試。



3 積極行動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他有一個觀點是:不要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要認為自己是世界地圖的中心。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那麼就會等在那裡認為全世界都是為我服務的,我不需要行動。

如果認為自己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我只是站在當前世界地圖上的某一點上。從我的角度看世界我所在的位置是中心,但是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我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贏得這個世界,建立自己和世界的連接。

因此,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可以帶給別人什麼,採取積極的行動,積極主動的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在文章的最後,為大家分享一個格爾迪奧斯繩結的故事。

在公元前4世紀,宙斯的神殿裡有一輛戰車,戰車被一根繩子捆在神殿的柱子上。據說能夠解開繩結的人可以成為亞洲的統治者。但是,幾百年來都沒有人解開這個複雜又結實的繩結。有一天,亞力山大來到了這個神殿,經過努力依然無法解開繩結。於是,他拔出寶劍砍斷了繩結。亞歷山大大帝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他後來也統一了希臘、徵服了埃及、滅亡了波斯帝國,成為一代偉大的君王。


歡迎小夥伴們關注我,點讚、轉發、留言,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傅有時,科學學習法研究者。清華大學博士,世界500強小達人。一個喜歡研究各種科學、高效學習方法的人、致力於幫助大家科學學習、持續成長、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相關焦點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他提出一個鼓舞人心的見解——人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可以藉由努力超越自卑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阿德勒創建了個體心理學,被後世稱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他與佛洛依德 、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 ,成為心理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大師之一。
  • 阿德勒:骨子裡的自卑感會有這四種表現!
    ,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被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的研究成果比較通俗易懂,因此能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 著名的《自卑與超越》就是阿德勒的著作,他認為人們天生存在自卑感,但是擁有自卑感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是促使人們去追求優越感、追求成功的動力,只有在自卑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可以被稱作是一種病。
  • 阿德勒:人生來就自卑,自卑感是走向卓越的源動力
    阿德勒說:人生來就自卑,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源動力。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會產生疑問,因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卑。他們更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自信樂觀的品質,認為這能讓孩子更好的與他人相處,更好的融入社會,從而更容易接近成功。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關於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思想的差異,總的來說,弗洛伊德的思想強調性驅動力、潛意識,注重非理性的一面。阿德勒更強調社會對個體的影響,而弗洛伊德更強調獨立的個體。阿德勒強調個體意識和社會因素的作用,關注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後期,他將人的所有活動都簡化為「性本能」,而且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而與弗洛伊德近乎宿命論的假說相比,阿德勒強調人是可以通過主觀努力改造人格的。
  • 人人都有自卑感——我終於看懂了《少年的你》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人人都有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現實的地位感到滿意。在我們出生的童年時期,都非常弱小,需要被別人照顧,所以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個時期是初級自卑感。
  •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阿德勒心理學
    關於愛我們應該先分清「我」和「你」的課題,自立起來,然後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級為「我們」。這個過程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由於必須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們的行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認可為目的。在爭奪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和身邊的人就成了競爭關係。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心理學家阿德勒:「自卑」是一種動力,「自卑情結」卻是一種阻力
    根據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卑的特質。只是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而有的人,卻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對此,阿德勒自卑分成兩種,一是「自卑感」,二是「自卑情結」。
  • 想清3個問題,輕鬆克服自卑感
    阿德勒說過一句話:「應付生活中各種問題的勇氣,能說明一個人如何定義生活的意義。」我們通常認為,自卑是個不好的人格品質。但是,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永恆的心理原動力。他認為,克服自卑感,是人生的主導動機,也是人類的天性。
  • 自卑感讓我們活得更有意義?阿德勒認為有了它才會有彌補缺陷動力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一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人們迫切想要知曉答案的問題,也是心理學的核心命題之一。最初翻譯時,之所以將本書譯為《自卑與超越》,確實是因為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非常重要的概念。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有自卑情結,而他對自卑的定義是:「某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並透露出某種信號堅持認為自己沒有解決能力時,這時候便陷入到自卑。」
  •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如何走出自卑?這本書給你答案
    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他首先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什麼觀點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此就會產生自卑感,所以自卑它不是可有可無的,每個人都有,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這個時候阿德勒就進一步指出了:有自卑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而是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卑,從而走出自卑,實現超越。這正像這本書的名字寫的那樣,叫《自卑與超越》,自卑感是個人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原動力。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生活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從表面上看,這些煩惱是關於金錢、家庭和個人發展等,但實際上,這些煩惱的背後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哲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從生活哲學的角度,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 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在心理學歷史上,還有很多心理學家也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其中有一位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的心理學家就是他的學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他同意他師傅的關於兒童期心理創傷對成年性格的影響觀點,他反對他的師傅把心理問題的根源歸結為性相關的戀父戀母情結,他把問題的根源的原因轉向社會層面。認為一個人成功與失敗都來自早年的自卑感。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生長物語
    「我本來想做這件事的,但我又怕……」這些對自己某方面不自信,或是在做出決策前猶豫不決,缺乏足夠的信心和勇氣的想法很多人都遇到過。我們通常將它們稱為「自卑感」。這種感受在不同人生階段、生活場景中都可能出現,看到優秀的同齡人時、工作受挫時、覺得自己能力低下時……它也會出現在各種身份的群體中,不管是普通人、成功的企業家,還是業務能力超強的愛豆。自卑感貫穿我們成長的始終。自卑感究竟是什麼?現代個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將其定義為一種類似於「自己沒有價值或只有很少的價值」的主觀感覺。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 能夠改變人生的一本書是什麼?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將是引導我後半生如何活得更有價值意義的導師,隆重介紹它——《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緣起知道有這本書,我是從一個愛讀書寫作的朋友發的朋友圈裡才第一次知曉。;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阿德勒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而這種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詞,也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
  • 如何克服自卑?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不僅僅是普通人,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名人明星,也都曾自卑過。比如,現在炒的火熱的電視劇《都挺好》裡的姚晨,在沒有大紅大紫之前,她也一直為自己的「大嘴」而感到自卑。也許人們看到的那些光彩熠熠的白天鵝,都曾有過一段「醜小鴨」的經歷,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一個或某一些「缺陷」而感到深深的自卑。
  • 阿德勒很刺耳的名言,道出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很現實
    很多農村女孩子為什麼都願意嫁到大城市裡去,說白了就是想做個誠實人,活得不自卑一點。大城市裡的人,只要眼光不高,去農村找媳婦,找老婆,真的很好找。而農村的就不一樣,即便都是一個村的,都有可能被她瞧不起,看不上。心裡就有一種明莫名的自卑感。同學聚會,朋友聚會,參加婚禮,都是提前走,為何呢?怕大家一起吃完後,讓人瞧見了自己是騎摩託車來的,或是沒有車,要打的士。
  • 阿德勒的創造性自我
    相較於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合作,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的主要觀點是自卑感,這是人格中的動力。自卑與補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
  • 你知道世界級心理學家 如何看待人生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篇)
    心理課第二講人物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和發揚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逕庭。美國心理學家舒爾茨評價阿德勒經常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個最早帶有社會心理學烙印的人物,因為他在1911年就和弗洛伊德決裂了。他後來發展一種理論,在這種理論個社會興趣起著十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