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英語寫作教學與研究"免費關注哦
徵稿:二語寫作
不同作者的素質、認知、理解和看法等存在一定差異,期刊來稿的表述格式不可能完全一致。從文學角度來看,保留各個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和表達習慣,能夠使期刊看起來形式多樣,不會那麼呆板;但是從學術論文和期刊規範化角度來看,卻要求表達格式統一規範。因此,國家對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或編寫規則、期刊的編排規範等制定了統一標準,編輯出版人員需要根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對稿件進行審訂和修改。在編輯加工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稿件中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不拘一格,而現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均未對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進行任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需要對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進行規範化編輯加工?如果需要,那麼依據又是什麼?縱觀現有文獻資料,只有涉及表格和插圖的設計製作[1]、編輯加工[2]、編排規範[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見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方面的報導。鑑於此,本文以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為例進行探討,以期為廣大編輯出版人員、論文作者和標準制定者提供參考。
1 來稿中常見的表述方式在期刊來稿中,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多種多樣,可歸納以下幾種類型。
1.1 在句子末尾
(1) 不加括號。時常可見在句子末尾處以不加括號的方式來表述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關係,表達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圖1所示;
2) 見表1所示、見圖1所示;
3) 如表1、如圖1;
4) 見表1、見圖1;
5) 詳見表1、詳見圖1;
6) 詳見表1所示、詳見圖1所示。
(2) 加括號。時常可見在句子末尾處以加括號的方式來表述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關係,表達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圖1所示);
2) (見表1所示)、(見圖1所示);3)(如表1)、(如圖1);
4)(見表1)、(見圖1);
5) (詳見表1)、(詳見圖1);
6) (詳見表1所示)、(詳見圖1所示);
7)(表1)、(圖1)。
1.2 在句子中間
時常可見在句子中間以加括號的方式來表述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關係,表達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圖1所示);
2) (見表1所示)、(見圖1所示);
3)(如表1)、(如圖1);
4)(見表1)、(見圖1);
5)(詳見表1)、(詳見圖1);
6)(詳見表1所示)、(詳見圖1所示);
7)(表1)、(圖1)。
1.3 在句子開頭
時常可見在句子開頭處以不加括號的方式來表述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關係,表達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是(或為、系等)、如圖1所示是(或為、系等);
2) 表1所示的是(或為、系等)、圖1所示是(或為、系等);
3) 如表1是(或為、系等)、如圖1是(或為、系等);
4) 表1是(或為、系等)、圖1是(或為、系等);
5) 從表1可以看出、從圖1可以看出;
6) 根據表1所示的、根據圖1所示的;
7) 根據表1提供的、根據圖1提供的。
1.4 在句子末尾出現、在下句開頭重複
時常可見在句子末尾出現、在下句開頭以重複的方式來表述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關係,其表達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2) 「見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見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3)「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
4)「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
5)「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詳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
6)「詳見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詳見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7)「(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8)「(見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見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9)「(如表1)。從表1可以看出」、「(如圖1)。從圖1可以看出」;
10)「(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
11)「(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詳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
12)「(詳見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詳見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
13)「(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圖1)。從圖1可以看出」。
2 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相關規定
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如此之多,到底哪種表述方式更科學、更規範?這就首先需要了解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相關規範中對文中插圖、表格製作以及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都有哪些規定。
通過查閱國家標準GB 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4]、GB/T 7713.3—2009《科技報告編寫規則》[5]、GB/T 7713.1—2006《學位論文編寫規則》[6]、行業標準LY/T 2019—2012《林業科技期刊編排規範》[7]、《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範》[8]、《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範》[9]對文章圖表所做的規定發現,其僅對正文中圖表的設計、內容、序號、題名、說明及其編排位置等進行了規定,未對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進行規定。此外,《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10]也未對文中的插圖、表格提出任何規定。
3 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的思考期刊來稿中,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多種多樣。在編輯加工稿件時,自然而然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是否需要對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進行規範化處理?要以哪種形式為準進行處理?由於沒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可供參考,只能憑編輯人員自己的認知來處理這個問題,所以在已發表文獻中,還不時可見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多種多樣。為了使科學技術文獻的表達格式能夠達到簡潔、科學、規範、統一,有必要對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進行探討。
3.1 使用「如」比使用「見」更貼切
綜觀「見」的意思,在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中的「見」,其意思最可能的是「(文字、數據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這樣,表達方式「見表(或圖)×」、「詳見表(或圖)×」、「見表(或圖)×所示」、「詳見表(或圖)×所示」即為「可參考表(或圖)×」、「詳細可參考表(或圖)×」、「可參考表(或圖)×所示」、「詳細可參考表(或圖)×所示」。即,相關的文字、數據等製作成圖表,可以參考某圖表。如果確實想用「見」,也必須刪去後面的「所示」,只能用「見表(或圖)×」。
綜觀「如」的意思,在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中的「如」,其意思最可能的是「像、相似、同什麼一樣」。這樣,表達方式「如表(或圖)×」、「詳如表(或圖)×」、「如表(或圖)×所示」、「詳如表(或圖)×所示」即為「同表(或圖)×一樣」、「詳同表(或圖)×一樣」、「同表(或圖)×所示一樣」、「詳細同表(或圖)×所示一樣」。即,試驗設計、測定數據、計算結果等具體的詳細情況,就像某圖表那樣。
不管是反映試驗研究的設計或結構的圖表,還是反映調查測定統計的數據結果或動態結構的圖表,都應該是學術論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僅供參考的內容。所以,使用「如」比使用「見」更貼切。
3.2 加上「詳」字猶如畫蛇添足
在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中「詳見」或「詳如」中「詳」的釋義為「詳細」。比如研究方法的文字敘述,沒有給出正交試驗設計中各種肥料施用量、間伐強度的具體數值,只交待是採用正交試驗設計,而3種不同肥料施用量、3種不同間伐強度的具體設計值被列在表格中,所以文字敘述為「為了研究肥料施用量、間伐強度及其交互作用而採用正交表進行試驗設計,小區隨機排列,3次重複,試驗設計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如果加上「詳」字(試驗設計的具體情況詳如表×所示),讓人感覺很彆扭,所以這個「詳」字就是多餘的,加上它猶如畫蛇添足。
3.3 括號內加「如」「見」「所示」實為多此一舉
科學論文寫作應該是結構科學、措辭準確、表達精煉,所以,在用簡單、精煉的措辭結構就能夠表述清楚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用多詞彙的複雜結構。例如,「多因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結果(表×)表明:」或「多因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施肥量間具有顯著差異,其中施用複合肥1.50 kg/株與不施肥對照間的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方差分析結果全部列在表格中,文字敘述中沒有重複表達方差分析的具體數值。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使用「(如表×)」或「(見表×)」,還是使用「(如表×所示)」或「(見表×所示)」,都不如使用「(表×)」精煉簡潔。
3.4 使用「從圖(或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本末倒置
「從圖(或表)×中可以看出」是對圖(或表)進行詳細解釋的表達方式,適用於工業設計、工程設計等圖(或表)補充說明的表達。學術論文是記錄以科學數據、文獻資料等為論據對論點進行論證的過程。學術論文的論證過程與設計圖表的解釋說明,表達方式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學術論文需要用圖(或表)等作為論據來證明某觀點正確,圖(或表)雖然是論證的重要論據材料,也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依然不是論文最核心的內容,僅是論證的論據,不能把圖(或表)作為某段落的核心並對其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可見,採用「從圖(或表)×中可以看出,」的表達方式,就是把圖(或表)作為某段落的核心並對其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這樣就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了。
「從圖(或表)×中可以看出」確實是專家學者在進行學術報告時表達能夠證明某觀點正確的主要證據來源常用口頭語,因為在進行口述報告時不能把書面語中的(圖×或表×)念成「括號、表×或圖×、反括號」,更為重要的是要把聽眾的注意力及時地引導到相關的圖(或表)上去。而期刊來稿必須完全使用書面語來表達,也不宜使用口頭語來表達。
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圖(或表)×表明」、「圖(或表)×說明」、「從圖(或表)×看出」等。
基於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銜接方式的討論結果,提出以下2個建議。
4.1 在完整句子中使用「(圖×)或(表×)」
依據簡潔、精練、科學、準確原則,建議在完整句子中使用「(圖×)或(表×)」。
在文字敘述中首次引用表中數據的句末處使用「(表×)」來表達,在緊接著也引用表中數據的其他句子不再一一標註「(表×)」。例如,不同肥料的Fa=0.005<F0.01=0.555(表×),說明不同肥料對杉木胸徑生長的影響具有極顯著差異;不同間伐強度的Fb=0.004<F0.05=0.505,說明不同間伐強度對杉木胸徑生長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
在文字敘述中首次出現能夠體現表格內容處使用「(表×)」來表達,在之後緊接著的敘述中即使引用表中數據,均不再一一標註「(表×)」。例如,方差分析結果(表×)表明:不同肥料的Fa=0.005<F0.01=0.555,說明不同肥料對杉木胸徑生長的影響具有極顯著差異;不同間伐強度的Fb=0.004<F0.05=0.505,說明不同間伐強度對杉木胸徑生長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再如,根據林業局的調查統計資料(表×),農戶貸款造林意願差異極大,具有高中文化的年輕人意願最為強烈,初中文化年輕人次之,小學文化老年人基本上沒有這方面意願。
在文字敘述中首次出現能夠體現插圖內容處使用「(圖×)」來表達,在之後緊接著的敘述中即使引用圖中的變化趨勢或特徵規律,均不再一一標註「(圖×)」。例如,根據中國知網提供的年度引證報告相關數據(圖×),近10年來《林業科學》的網絡下載量呈現出直線上升發展趨勢,被引頻次雖然有所波動,但總的還是呈直線上升發展趨勢,影響因子逐年穩步提升。
4.2 在不完整句子中使用「如圖×所示」或「如表×所示」
具體的詳細情況都在圖表中,文字敘述沒有重複表達表格或插圖中的內容,僅簡單地點到圖或表的名稱,而且需要在句末加上「如圖×所示」或「如表×所示」句子才能夠完整。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如圖×所示」或「如表×所示」較為合適。例如,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正交試驗設計如表×所示、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如表×所示、交互循環作用機制如圖×所示、方差分析結果如表×所示。
銜接是文章的有形網絡,體現於文章的表層結構上。表達是將思維成果用語言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表達方式則是由表達目的所決定的使用語言文字的手段。本文以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為例進行探討,提出在完整句中使用「(表×)」、「(表×)」、「(圖×)」、「(圖×)」,在不完整句中使用「如表×所示」、「如圖×所示」的建議,旨在使科學技術文獻的表達方式能夠達到簡潔、科學、規範、統一,為廣大編輯出版人員、論文作者和標準制定者提供參考。
⚪本文原載於《學報編輯論叢 》2020年第0期,原文題為《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
⚪作者:石紅青,中國林學會《林業科學》編輯部。
⚪引用格式:石紅青.文字敘述與引用圖表的銜接方式[J].學報編輯論叢,2020(00):214-219.
⚪本文為節選,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注釋與參考文獻等內容,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
⚪轉載自:社科學術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
《二語寫作》正在徵稿,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廣大外語教師及研究者掃碼入群賜稿!(詳情見最後一條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