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碩士畢業留校工作後,我又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這期間,他正擔任天津大學的校長。我的碩士和博士畢業證書上都有吳校長的印章。還記得在博士畢業典禮上,是吳校長給我撥的流蘇。
當時,因為「文革」的影響,學校的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為了鼓勵年輕教師發展,吳校長打破常規,對優秀的青年教師在職稱上實行破格晉升制度,在住房分配上實行「博士畢業給兩室一廳」的優先分配政策。1992年時,我不到三十歲就晉升為副教授,到1994年當上教授,而且分到了房子。這樣的改革在全國都是極為轟動的。
和我一樣,當時學校每年都會有十名左右的青年教師破格晉升為教授。這對年輕人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後來這批人都成為全國各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很多已經是知名的科學家了。比如和我幾乎同期獲得晉升的王成山教授,是電氣工程領域的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學家。還有化工催化領域的專家李永丹教授,也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我們都是三十歲出頭就破格晉升教授的。
當時,真的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因為那麼多雙眼睛看著你呢!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對自身的要求、對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投入都要加強再加強,這樣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吳校長生前講過,辦大學就是辦氛圍。他這種改革的魄力,就是要創造一種「到了年輕人該起來的時代了」的氛圍,逼著年輕人快速成長。
「相信教師、依靠教師、尊重教師」是吳校長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是全國人大代表,每年去開人代會前他都要和博士生以及青年教師開正式的座談會,他甚至能叫出每一位在座人的名字,這份尊重與關愛讓年輕人沒有理由不努力。
他還特別關心派出教師,而且這種關心非常深入細緻。留學人員出國前,他幾乎都要找他們談一次話,了解他們的留學計劃、研究方向、家裡有什麼困難等等。他不僅要為留學回國的教師召開歡迎會,而且每年都要開一次留學回國人員茶話會,每次他都親自參加。為了讓海外學子了解母校情況,吳校長還創辦了《天津大學留學通訊》。這份校辦刊物與母校給海外學子的新年賀信、賀卡一起寄到在國外留學人員的手中,使他們感到母校的深深情意和對他們的召喚。而對於留學人員的國內家屬,吳校長也囑咐學校工作人員多關心他們。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吳校長關愛過的這批年輕人都已成長為國家棟梁。從吳校長身上,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關愛,更是他敢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為教育事業兢兢業業的奉獻精神。吳校長不僅是我們的先輩,更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天津大學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