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
導語: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在有著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的我國,各地的民俗酒風也千差萬別,各有千秋。我們在一點點整理著,也在一點點感受著中國酒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你也同樣喜歡,那就跟著璞君一起來看看吧!
雲南作為我國一個標準的亞熱帶省份,素來以喜歡「吃鮮花」和「吃蘑菇」而聞名於世。每到繁花盛開的季節,雲南人的吃花食譜總得被推出來上一波熱搜,與「別人家的孩子」齊名,稱之為「別人家的菜單」。
▲雲南涼拌白花。圖源:秒拍@ 芍藥美學筆記
但是你曉得嗎?雲南人愛酒並不輸給東北大漢。
雲南省作為我國居住民族最多的省份,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過,雖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大家卻不約而同地愛上了酒。那麼,酒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景頗族
酒能把兩座大山粘在一起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南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釀製「水酒」,度數不高,跟我們常喝的啤酒差不多。水酒喝起來清涼解渴,但是喝多了也是會醉的。
「百禮之會,非酒不行。」關於水酒的起源,在景頗族流傳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叫阿崩娃的孩子,他和母親分居在獨龍江兩岸,每天都會去找母親吃乳汁。
有一天,原來連接兩岸的橋斷掉了,於是阿崩娃每天都要繞山繞水,走很遠的路去找母親。終於有一天,阿崩娃感覺不能這麼依賴母親了,他就求母親給他想一個斷奶的辦法。他的母親就給了他一包酒藥,教他釀酒的方法。後來阿崩娃釀出了甜甜的水酒,斷掉了奶。
▲獨龍江,流入緬甸境內之後稱為恩梅開江。圖源:搜狐
「阿崩娃斷奶」的故事或許有著一些傳奇的色彩,但是對於景頗族人來說,酒確實是一種聯繫感情不可或缺的佳釀。在他們之間還流行著這樣的一句俗諺:「酒能把兩座山粘在一起。朋友的心要連起來,沒有酒不行。」
所以,不管你走到哪個景頗族的寨子,主人都會捧出水酒來招待你。就算是在平時,景頗人上街趕集、走親訪友時,也都會在隨身的挎包裡裝一個「特勒」,特勒就是一個精緻的竹製酒筒。既然都隨身帶酒了,遇見熟人朋友那就必須得喝兩杯啊。
▲拿著「特勒」的景頗族人。圖源:孔雀之鄉網
不過,這喝酒也是有講究的。如果你有喝酒的意思,就把自己的「特勒」遞給對方,如果對方也想跟你喝酒,他也會把自己的「特勒」遞還給你。先接過「特勒」的人,隨後就會斟出一杯酒來先敬給對方。
接過酒之後的人,是不能一仰脖兒一口悶的,而是要先倒回對方的酒筒裡一點兒,之後再喝,來表示敬重。兩個人一來一往,喝到最後,酒筒裡還得留下一點兒,表示年年有餘。
▲用竹筒給對方斟酒的景頗族人。圖源:美篇
在覺得「有酒大家喝才香」的景頗族,他們認為如果不用酒來招待客人是一種極為不禮貌的行為。如果有人違背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就會遭到所有人的嫌棄。
阿細
只有女人香香的手 才能捂出阿細甜甜的酒
很多人知道阿細,大多都是因為著名的「阿細跳月」。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所以在我國56個民族中,是找不到阿細的。
阿細人的酒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糯米酒、高粱酒、小米酒,也有甘蔗渣酒、苦蕎酒、甜蕎酒、大麥酒、五穀酒,還有最重要的甜白酒。不過阿細甜白酒的釀製方法很特別,是用苞谷面「捂」出來的。
在阿細,忙活著捂甜白酒的都是家中能幹的主婦,這是阿細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家庭工作之一。篩選、脫皮、碾磨、蒸熟、晾涼、拌酒藥,一步一步,主婦們忙活得熱火朝天。拌完酒藥之後,再將苞谷面放進不透氣的篾籮中,壓上重物,移到灶門口。
這時,灶門口已經鋪上了稻草、蓑衣和新鮮的雞素子枝葉。她們把裝著米麵的簸箕放在上面,再覆蓋上一些雞素子枝葉,最後用草蓆包上捆緊,這就算捂上了。在捂的過程中,切忌「豬拱狗扒人挪」,所以誰也不能接近正在捂著的白酒,直到草蓆中有濃鬱香甜的酒味透出來。然後就可以拿來招待客人啦。
▲阿細人招待客人也會唱酒歌。圖源:騰訊視頻
不過,也不一定所有人捂出來的甜白酒都是甜的,捂不好就成了酸的澀的。阿細婦女認為,捂出的甜白酒是香是甜、是酸是澀,不在於酒藥好不好、多不多,而在於手香不香、好不好。她們把會捂甜白酒的主婦叫做「香手」,捂不出來的貶做「臭手」,而那些只用一顆酒藥就能捂出幾十斤甜白酒的主婦更是被稱為「仙手」,那些米麵只沾沾「仙氣」就能捂熟了。
雖然這裡面有著一點兒調侃的意思,但是足以看出阿細人對捂甜白酒這件事的看重。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酒文化,大家或許語言不通,但是情感是相同的。就像景頗族的那句俗諺說的一樣,酒能把兩座大山粘在一起,更何況是人呢?「有些話,都在酒裡」,真是再應景不過了。
參考資料:
[1] 沙平,景頗族的「酒文化」,雲南農業;
[2] 潘俞先,楊柳,水酒——景頗族酒文化小議,釀酒;
[3] 張彥鑫,阿細人的酒文化與酒歌,文化百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