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只需5分鐘,看我文章讀好書;您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好書!
「如果不是父母,我早就不想讀書了」,「每次我考不好,我爸的臉就會拉的好長」,「我媽快把我逼瘋了,我非常討厭學習」,「為了父母,我必須上名牌大學」,「不管我怎麼努力,我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我太累了,真想哪一天離開這世界」……
這些話是中學生們在信中寫到的。
中學生如此,小學生會不會好一點呢?
給大家舉一個真實的案例,每次看完,我都會心如刀絞。
一個小學生叫剛剛,有一天他突然跳樓自殺,他留下遺書給他的爸爸媽媽,他覺得自己很累,總是達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他說自己不想讓爸爸媽媽失望,所以選擇了死。
臨死前,他把自己的攢了好幾年的零花錢取出來留給父母,他希望爸爸媽媽可以拿著這些錢出去旅遊,不要再那麼辛苦了!
我們發現,孩子真的很在乎父母的情緒,他其實是非常愛自己的父母,而令人心痛的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的也正是自己的父母。
知名的心理學家徐浩淵博士曾說,父母是孩子們學習的主要壓力來源,甚至遠超教師。
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尚且如此,那麼高知家庭會怎麼樣呢?
其實,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壓力更加沉重。
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教育不好,就是對自己職業的否定和對自己身份的嘲笑。
比如,有這樣一對父母,他們都是某大學教授,他們從小為孩子設計好了一套完美的成長路線,只要孩子嚴格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線走就可以了。
但是,結果怎麼樣呢?
孩子害怕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點大學而選擇跳樓自殺了。
為什麼父母們要給孩子製造這麼大的壓力呢?
徐博士解釋說,是由於父母的焦慮。
父母到底在焦慮什麼呢?
他們對自己成長的停滯而產生了焦慮,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焦慮,他們對強大的人才競爭產生了焦慮。
當父母們產生了焦慮,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反而將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由此就將焦慮成功轉嫁給了孩子。
說的也有道理,如果有人能幫家長實現他們所焦慮的,豈不樂哉?
父母樂哉了,但孩子悲劇了,因為他們需要承受來自父母雙倍的壓力。
這不,下面就有一位把所有勁兒都往孩子身上使的媽媽。
孩子上高二了,這位媽媽什麼家務活都不讓孩子幹,為的就是節省一切時間讓孩子學習。
這種情況,我相信大家都遇到過,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員。
但有一些媽媽的做法就比較極端了。
她們在工作之餘,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用來陪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優班」。
幾年下來,媽媽把孩子送進的培優班不下幾十個。
就這樣,孩子每天早晨6點出去,晚上11點休息,周末不是在上培訓班,就是去培訓班的路上。
有的孩子甚至已經被逼成了少白頭。
有的媽媽就訴苦說,自己看了很多教育類的書籍,也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座,她也希望孩子能學習好繪畫、音樂、英語和舞蹈,還專門為了孩子買了學區房。
可是到頭來,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孩子還叛逆了起來,這讓自己很痛苦。
通過這一件件事,我們會覺得父母是真的愛孩子嗎?
如果我是這些父母的孩子,我並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
我覺得父母在乎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們的面子和他們的虛榮心!
如果這麼說,有些家長肯定會有質疑的,「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呀,什麼好吃好喝好穿的先緊著孩子,我們都捨不得花錢,但給孩子花錢從不猶豫」!
若放在幾十年前,老百姓的物質生活匱乏,那麼父母要做的就是首先滿足孩子的物質和生存需求。
但現在已經不是幾十年前了,物質生活充裕,生活條件提高,滿足孩子的不該是物質的東西了,而是要更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和情感需求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們一定要警惕!
千萬不要讓孩子們感受,「只有學習好,才能贏得父母的愛」。
否則,即使教育成功了,那麼缺失父母愛的孩子,心中也永遠會留下一道傷疤,一道會隱隱作痛的疤痕。
那麼如何才是真正愛孩子呢?
第一,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的意見就一定百分百正確嗎?
不一定吧。
有時候家長生氣,跟小孩沒什麼區別。
所以,家長不要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來要求孩子,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事事替孩子做決定。不管孩子多小,他們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請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想法。
多給孩子空間,他們才會發展出完整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第二,多關注自我成長與進步。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我認為父母想要讓孩子學習好、愛讀書,那麼在家的時候,父母要多關注自身成長,多學習、多充電,讓自己緊跟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
當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奮鬥的背影時,他們一定會努力成為父母眼中最好的自己!
所以,當父母自己不焦慮了,那麼孩子自然也就不會焦慮。
我想再強調一下:
想要讓孩子改變,整個家庭系統都要得到改變。
家長們應該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員,孩子出了問題,家長一定出了問題。
第三,改變愛孩子的方式。
我們常聽到有家長這麼說,「打是親,罵是愛」。
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開脫之詞。
它是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它更是為了給自己的粗暴行為找一個合理的藉口!
打,不是親,打在孩子身,痛在孩子心;罵,不是愛,罵只是在宣洩情緒,而非理智行為。
最後,我想說:
中國父母大多數沒有自己的信仰,可以說缺乏自我,缺乏靈魂和精神的寄託,這是普遍性的!
為此,廣大的中國父母便將自己注意力的焦點統統放到孩子身上,把自我的理想,全部寄生在孩子心裡。
父母們每天口中念叨著,「我做這一切可都是為了你啊,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大學,出人頭地,為爸媽爭氣」!
雖然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說過這些話,但我周圍的家長會經常跟自己的小孩這樣說。
說了這裡,我突然感覺中國的父母挺悲哀的!
大多中國父母眼中並沒有自己,有了孩子便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不關注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更沒有屬於自己的精神和娛樂生活,於是乎將一切的賭注壓在孩子身上,將一切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
可是孩子也是人,也是情感的動物,他們需要自由,需要自己的生活,更需要自己的空間成長!
我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家長們也該放放手,退退步,等等看。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裡,精彩明天繼續;
快快關注「醬紫侃書」,我為您解讀好書;
感謝您關注、評論、收藏、點讚、分享;
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