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習能力呢?它並不是指學到了什麼東西,而是指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經驗。學習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決定了我們在進行學習活動時的成效,決定了學習活動的成功機率。
學習能力包括三大核心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
這三大能力的關係是:注意力是一切知識攝入的基礎,記憶是對知識的儲存,思維力則是知識的輸出。
一、學習能力中的第一大能力—注意力
在心理學上注意力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像看電視這種不需要努力就能長時間保持注意集中的是無意注意。但要做一件相對枯燥的事情時,需要控制力和堅持力才能保持一定時間的是有意注意。我們常說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指的就是有意注意。例如,上課時老師教授一個知識點,孩子仔細地聽,這是有意注意。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小學學習,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小學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很新奇有趣這讓孩子對學校、對環境、對老師、對同學、對課堂都充滿了新鮮感。這時候的孩子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鐘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一般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在6-7歲左右,每次注意穩定的時間約為15分鐘。那在40分鐘的小學課堂上,孩子的注意力又如何保證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有以下特點:
(1)一年級的孩子注意範圍狹窄,不善於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如果要求他們同時注意幾件事情。往往做不到。
(2)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還不穩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和分散注意力。
作為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聽懂老師的話、增強課堂注意力呢?
1、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一旦對某一事物發生了興趣,就會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
2、跟小朋友來個小比賽
課堂上,我們常常用「我們來比比、看誰坐得正」的小比賽來加強小朋友的注意力訓練,坐得正的小朋友可以獲得獎勵。家長平時也可以給小朋友準備一些注意力訓練的小比賽。
3、避免家庭環境因素幹擾
在小朋友認真學習的時候,家長應該儘量避免環境因素幹擾(例如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在旁邊打麻將或大聲談笑),不要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
二、學習能力中的第二大能力—記憶力
一年級的孩子善於機械記憶,因為他們不會考慮事物本身的意義,只靠反覆背誦來記憶,也就是所謂的死記硬背。這一階段的孩子的記憶任務主要在於培養意義記憶,也就是理解記憶,而不只是滿足於死記硬背。不過,理解記憶也只有伴隨孩子思維的發展和知識的積累才能逐步實現。
通過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們可以知道遺忘的特點: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的。因此,學到的知識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切忌在學習之後很久才去複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於又要重新學習。
如果加上一些記憶方法,孩子就能做到快速記憶、輕鬆記憶、不容易忘記的效果,這樣孩子對學習也會更加的自信。
以下是幾個適合一年級孩子的記憶方法:
1.協同記憶法:是把視覺、聽覺、動作等結合起來,同時記憶某些內容。
2.形象記憶法:根據一年級孩子的直觀表象性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幫助孩子記憶。
3.歸納記憶法:如果把記憶比喻為知識的倉庫,那麼只有把知識歸類,倉庫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儲存能力。
除了剛剛介紹的三種記憶法,還有歌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字頭記憶法等等。運用好記憶法,會使孩子無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將會事半功倍。
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幫助孩子提高記憶能力呢?
1.教孩子要有明確的記憶目標。
記憶具有意識性、指向性。要想記住什麼東西,目的必須十分明確。在學習中,要記憶辨音、一個公式、一首詩等,都要先給自己定個目的,以「必須記住」為目標來要求自己。因為無所謂的態度、應付差事的態度是不利於記憶的。
2.提高孩子記憶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在記憶之前,先有畏難情緒,擔心記不住,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樣,就在心理上產生了牴觸記憶力的情緒,造成精神不集中,總是記不住。因此,必須鼓勵孩子,提高他們的自信。當孩子有了自信心:精神集中,頭腦敏銳,記憶就快了。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3.教育孩子注意理解,及時複習
理解了的東西,容易記住。除了必須死記的材料,如地名、人名、年代等之外,凡有具體含義的材料都應先理解再記憶。記憶之後要及時反覆複習,最大限度減少遺忘。
三、學習能力的第三大能力—思維力
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幫助。同時他們還很難掌握較抽象的概念。因此,促使他們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始終是小學一年級兒童思維發展的任務。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父母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想像力,空間想像力的形成依賴於實際經驗在腦海中的儲存。有的中學生學立體幾何困難,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從小缺乏對思維影像的積累,缺乏對空間想像能力的刺激。空間想像能力除了通過看和聽得來,更多的是建立在有意識的動手操作經驗上。比如:1、拼圖;2、摺紙和剪紙;3、擺積木塊;4畫圖形;5、聽故事做動作;6、圖形推理。
除了空間想像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孩子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首先要讓孩子見識各種各樣的思維模式,以刺激大腦積累各種思維經驗,常見的思維訓練有:
1.多角度分類的訓練
2.排序的訓練
3.比較的訓練
4.因果關係的訓練
5.類比思維的訓練
在培養孩子思維能力的過程中,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年齡小的孩子遇到疑難問題,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有些家長就真的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做
在當時可能解決了問題,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
必然依賴家長的答案,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讓陳獨立思考的習慣。
2.跟孩子一起收集動腦筋的故事和材料。
動腦筋的故事和材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語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讀物。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收集這樣的故事和材料,整理好放在書櫃一角。空閒時間,大家一起翻閱這些資料,互相討論感興趣的問題。
3.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景之中。
問題是思維的引子,經常面對問題,大腦就活動積極。當孩子愛提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家長的積極主動對孩子影響很大。特別是家長也弄不懂的問題,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覆思考獲得圓滿答案,這個過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4.進行家庭智力競賽。
家裡可以利用節假日進行智力競賽,由家長和孩子輪流做主持人,誰主持誰準備競賽題目,並且設立小獎品或其他獎勵措施。為了增強氣氛,可以請親友或其他小夥伴參加。準備過程和競賽過程都是訓練腦力的過程。
以上分享僅供參考,如果覺得有用可以收藏,有更好的建議可以評論區留言討論,或者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