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身心健康具有持續學習能力的孩子
——答《南方工報》記者問
訪談背景:2017年高考結束,澎湃新聞對全國高考狀元發出了一份「2017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調查顯示,40名高考狀元中僅6位來自農村,其餘均是城鎮戶口。不少人據此指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特別是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席話更是對上述看法加了註腳,他說「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實事求是地講,每個社會中,上一代具有的資源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下一代。但對個體而言,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寒門能否出貴子,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一個關於「命運」的話題,而是一個關於個人、家庭「奮鬥」的故事。近日,《南方工報》記者走進那些培養出優秀學子的普通甚至貧困家庭,看看這些家庭如何教育孩子,也了解這些「輸在起點上」的孩子如何通過自身努力,拿到打破階層固化的「鑰匙」。
該報記者也就此問題,書面採訪了本人,以下是訪談記錄。
《南方工報》記者:黃老師,從您的教育經歷來看,孩子的成才是否與家境有必然關係?是否大城市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越容易成才?家庭的財富與地位是不是子女出人頭地的必要條件?
黃德初:我還是從一個現實的故事說起吧。最近家裡搞裝修,請來了一家裝修公司。領頭的是兩個小夥子,一個是來自湛江農村的,負責整個裝修的設計,一個是來自湖南農村的,負責裝修的施工。湛江小夥子,20來歲,高職高專畢業的,我看他做的設計很專業。負責施工的這個湖南的小夥子,高中畢業出來打工的,精明能幹,動手能力很強,設計師跟他講到施工的方案的時候,他很專心,不懂就問。他從一個普通的裝修工人,做到了裝修公司的項目經理。他們促使我思考,怎樣才叫做成才?是不是一定要大富大貴出人頭地才叫成才嗎?像這兩個小夥子,積極向上,為工作為生活,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就不叫成才嗎?我們的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專家,企業家,傑出的領導者,同樣還需要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不管是各種專家還是能工巧匠,沒有誰是全都準備好了才進入社會的,他們總是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的成長的。當下的社會,瞬息萬變,如果一個人,他有健康的身體,他有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他還要主動適應社會自我驅動的學習能力。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奉公守法,自食其力,為社會,家庭做貢獻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快樂幸福的人,我覺得,這就可以稱之為成才了。
把這個的問題搞清楚了,我們也就能夠回答與此相關的其它問題。
如果說大富大貴出人頭地才叫成才,那麼他跟家境,跟父母的財富地位可能有關係。如果是我上述說的成才的概念,我不認為這之間存在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
《南方工報》記者:您認為,家長的教育理念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什麼作用?優秀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上都有哪些共性?
黃德初:對於優秀的孩子成長,家庭教育的因素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我個人認為,信任和溝通,是家庭教育中最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信任和交流,就談不上教育。你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想法,都影響不到孩子。優秀的孩子,往往身處在一個被信任的、交流暢通的、安全的家庭環境裡,這種被信任,給孩子的成長成才,獨立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讓孩子更自信,讓孩子敢於夢想,敢於為夢想付出。這樣的家庭環境往往會造就孩子成才的三大特徵:第一、身體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第三、自我驅動的持續的學習能力。
《南方工報》記者:對於那些普通家庭甚至是貧寒家庭的家長,沒有錢去砸孩子的童年,您認為應該怎樣培訓孩子?
普通家庭的家長,怎麼教育孩子?當下孩子們的這一代,與我們以及我們的上一代,在成長的環境就不一樣了。我們及我們上一代人的奮鬥,可能更多是為了生存,為了溫飽,而我們孩子這一代人,不管家庭有多麼的「普通」,絕大數人生存和溫飽是沒有問題的。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孩子們,對未來社會的企盼,對個人成長的訴求,更多的是求發展,是實現自己個人的夢想。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展到了今天,為我們孩子們這一代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個人發展的機會,實現個人夢想機會。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種發展的前景,這種個人的夢想,不管是我們還是他們,都是沒有辦法具體描繪的,因為社會發展得太快了,你今天描繪的圖景明天就落後了,今天學到的東西後天就可能過時了。這就是學術界經常說的,由於社會高速發展,今天孩子將要面對「尚未出現的職業、尚未出現的工作、尚未出現的問題、尚未出現的技術」。那麼什麼是能夠面對未來而不落後不過時的呢?那就是我反覆強調的「自我驅動的持續的學習能力」。因此,不管是什麼家庭,一定要特別重視孩子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無窮盡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一定要培養好(尤其要言傳身教)孩子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倘若具備了這些特徵,我相信孩子們在未來社會一定是能夠有所作為的。
附:《南方工報》2017年8月11日第5版
江門恩平理科狀元江俊傑:
「留守」出租屋的日子
書是他最好的「夥伴」
全媒體記者許接英 通訊員吳忠達 吳少少
語文116分,數學131分,英語132分,綜合238分,在今年的高考中,恩平實驗中學考生江俊傑考出了總分617分的好成績,斬獲恩平市理科最高分。
7月25日,身在老家的江俊傑收到了中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9月,他將成為這所華南百年學府信息管理專業的一名新生,開啟人生嶄新的篇章。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18歲的高考狀元竟是一名外來工子女,從小家境貧寒,父親體弱多病,母親長年在恩平一家電子廠打工,每月收入不過兩三千元。近日記者採訪了這對母子,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江俊傑出生在四川省資陽市的一個農村家庭。從小,父親就患上了糖尿病,身體孱弱,一直無法乾重體力活。為了生計,母親鄧良清十幾年前就來到江門恩平打工,父親則留在老家一邊照顧一雙子女,一邊拖著病體打些零工。2008年,在江俊傑上完小學三年級時,鄧良清決定將兒子帶到了自己打工所在地恩平就讀,以方便照料。
儘管沒有淪為留守兒童,但事實上,江俊傑和留守兒童幾乎沒什麼差別。自從江俊傑來到恩平後,鄧良清陪伴照顧兒子的時間實在是少之又少。由於沒技術沒文化,多年來鄧良清只能在工廠做普工,每月收入微薄,還得經常加班。剛來時,由於沒有本地戶口,進不了公辦小學,江俊傑只能入讀一般的民辦小學,每日校車來往接送,周末遇到媽媽加班,江俊傑就一個人被關在家裡玩耍。
在江俊傑的童年記憶中,在沒有人陪伴的日子裡,他總喜歡去出租屋附近的一家書店看書。閱讀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也排解了他在異地生活的孤獨和寂寞。
2011年,江俊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恩平實驗中學初中部,是恩平實驗中學招收的少數幾個免收學費的外省籍優秀學生之一。從那時起,江俊傑開始了住校生活。江俊傑說,自己上初中時成績並不拔尖,直到升入高中後發現一個宿舍的同學都是尖子生,因為有了競爭的壓力才開始發憤苦讀。
「OK」「alright」,在與記者的交談中,江俊傑不善言辭,對於簡單的是非提問,他喜歡用簡短的英語單詞來回答。這些年來,為了彌補自己在英語上的「先天不足」,江俊傑下了很大苦功,也動了很多腦筋,他向記者介紹了一種省錢又省力的學習方法,就是經常上網看英文版電影,「我的聽力就是這麼練出來的」。在今年的高考中,江俊傑的英語成績取得了131分的高分,不過他仍謙虛表示這一門沒考好。
「你兒子考了全市第一名。」當6月中旬從媒體記者的口中得知兒子獲得恩平市理科狀元的消息時,鄧良清簡直不敢相信,「他總說考得不好,很生氣,我還安慰他,只要自己努力過就沒什麼可遺憾的。考得好壞都無所謂,畢竟學無止境,只要考上大學用心學習就還有機會。」鄧良清向記者說道。
江俊傑也表示,自己平時成績包括每次模擬考均能拿第一,查到分數後有些失望,甚至絕望,「想上的大學上不了,讀中大都有點困難。」「但沒想到還是能拿第一。」
去年,為了讓江俊傑安心在恩平高考,全家拿出省吃儉用多年的10多萬元,在恩平買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把戶口遷到恩平後,江俊傑今年才順利在恩平進行了高考。根據恩平獎勵政策,江俊傑將獲得由企業贊助的恩平城區一套130平方米的樓房。
2014年,恩平兩家企業恩平金港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廣東康盛投資有限公司,設立了專項高考獎勵基金。2015年至2019年,這兩家企業每年提供高考獎金100萬元、扶困助學金20萬元。根據獎勵和扶助辦法,最受矚目的一項便是,獎勵樓房一套。
「現在還沒接到通知,希望不是一場炒作。」電話中,江俊傑的語氣有些擔憂又有些期待,「如果是真的,也算是自己給家裡真真正正做了一件有貢獻的事了」,對於家人為他的默默付出,他一直銘記於心。
與多數外來工家庭一樣,平日裡鄧良清和江俊傑之間的溝通很少,鄧良清工作忙碌,話不多,江俊傑由於長期住校,對母親的工作也並不了解。可以說,鄧良清平時對江俊傑幾乎是放養,「不會給兒子壓力,他也非常聽話,對自己的事都很有主見。」鄧良清欣慰地表示,江俊傑在學習上一直表現優秀,很讓她省心。唯一一次補習經歷,還是小升初時江俊傑成績不佳,在老師的建議下,她二話不說省出錢來請老師對兒子語數英三門課程全都進行了補習。
工作再繁忙,每年暑假,鄧良清都會請一個月假帶兒子回老家全家團聚,每次江俊傑都是和媽媽坐硬座回去。即使在獲得高考第一名後,鄧良清還是如往年一般帶著兒子坐了33個小時的火車硬座。
「以平常心對待,生活該怎麼過就怎麼過。」談起這些,鄧良清顯得很淡定。外出打工十幾年,鄧良清一直在同一家工廠打工,她說自己不喜歡跳來跳去,因為這樣很難賺到錢。這些年來,儘管孩子的成績一直優異,但由於生活所迫,自己也從未給他任何獎勵,回到家了也沒打算請客,一切還如平常一樣,「不需要攀比,面子沒什麼值錢的,自己過得好,過得實實在在就行了。」這名打工多年的母親如是表示。
由於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微信,只有一個四年前申請在用的QQ號,以至江俊傑成為恩平狀元的消息在學校、班級微信群內被刷屏,同學們紛紛留言時,主角江俊傑卻對這一切全然不知。
好在得知弟弟考上大學後,已在一家醫院工作的姐姐特意給江俊傑買了部新手機以作鼓勵,但還沒有裝上電話卡。江俊傑說電話卡等到上大學時再買。
「自己的路自己走,什麼都要靠他自己去創造,他有本事我們就跟著享福。」對於兒子將來的生活,鄧良清坦然道。
專家點評
教育部「國培計劃」培訓專家、廣東省中小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華師附中老師黃德初:
看了江俊傑和父母親的故事,感觸良多。作為同是「寒門」出來的人,作為教育工作者,從他們的故事裡,我梳理出了一份關於「寒門與貴子」的清單,與大家分享與共勉。
相信「寒門出貴子」這一條自古以來的事實與道理。
這裡不再羅列古今中外榜樣,鄧良清和江俊傑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再次印證這一事實與道理。
不輕信「寒門難出貴子」。
這話可能既是我們自己不拼搏的藉口,也很容易成孩子不努力的藉口。
鄧良清不以此為藉口,江俊傑也沒有。
要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類大概率事件,不要相信「讀書無用」這類小概率事件。
知識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中國,改變了千千萬萬的「江俊傑」,也將改變千千萬萬「鄧良清」的家庭。
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我們的「寒門」家長常常因為眼前利益扼殺了「貴子」的夢想;
更不是「讀書無法改變命運」,而是我們的「寒門之子」讀書還不夠多不夠精,還不足以扼住命運的喉嚨。
向鄧良清學習,以自己最大的能力支撐孩子的夢想,向江俊傑學習,為自己的夢想付出足夠多的努力。
你在孩子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你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要重要120倍。
作為外來工的鄧良清,不氣餒不放棄的工作與生活態度,就是江俊傑最好的學習榜樣,這是鄧良清成功的秘訣,也是江俊傑優秀的秘訣。
不要再對孩子說類似的話:
你爹媽這輩子算完了,你要爭氣;
你要努力,不然你就只能掃大街。
認真賺錢(工作),認真花錢(生活),努力實現我們自己的夢想,我們的孩子也更容易實現他的夢想。
鄧良清就是這麼做,她在恩平就實現了她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