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人性兩面,善惡並存

2021-02-13 中財文字

點擊上方「中財文字」關注我們

  海鉤沉,對鄒忌這人物作了獨到的剖析,他不僅聰明,過多的是銳利的勇氣。----許也

我們知道鄒忌這人,大都是從一篇叫作「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該篇多次被選入初、高中課本,裡面講鄒忌借「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小事,諷諫齊威。齊威王很好的接納了他的意見,並做到了從善如流。結果使齊國內政修明,外服諸候。

單從這個內容來看,鄒忌此人很是光耀,一段經典的演說,促成了一個國家的強盛。我們也切實的領略了鄒忌的超凡的才智和出眾的口才。這的確是個聰明伶俐的人。

偶爾翻翻歷史,又發現關於這人一些資料。

鄒忌上面的諷諫,原不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頭彩」。齊威王剛當國君的時候,只知道吃喝玩樂,凡國事一律不聞不問。而這時的鄒忌只是一位琴師。他借為齊威演奏的檔口,就有了第一次見國君的機會,也有了第一次嶄露頭角的機遇。他拜見了齊王以後,把琴放好,調好弦,雙手一按,就一動不動了。齊王著急,問他為什麼不彈琴?

鄒忌說,彈琴是我的本行,一時沒彈大王就急成了這個樣子。而大王你的本行是治理國家,國家這把大琴在您的手裡,9年不撫一曲,你說人們都急成什麼樣子呢?

接下來,鄒忌又將琴理樂理比作治理國家的道理,侃侃而談,使得一個齊威王大夢如寤,且心悅誠服的拜了鄒忌為相。既而又雷厲風行的開展了一系列的國家整頓工作。這樣,齊國才漸漸強大起來的。

這時,我們再看鄒忌這人,更多的不是他的聰明,而是他的銳利的勇氣。他當時的年齡應當不太大,只是一個小小的琴師。而面對的是一個只知聲色玩樂,看不出半點賢明的一國之君,他就敢於揭其過錯,還很自信的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和意見。同時也完成了一個從琴師到相國的一步登天的轉變。這裡我們看到的是年輕的鄒忌的勇敢,還有他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志氣。

「孰與城北徐公美」之後,故事並沒有圓滿結束。據載,鄒忌又對齊威王說,光是讓人提意見是遠遠不夠的,最好還得要自己去實地考察,才能切實的了解真實的情況。這時的齊王可以說對鄒忌已經是言聽計從。他馬上考察了兩個地方的官吏,然後用黃金綢緞重賞了那個「好縣令」;架起一鍋開水,當眾煮了一個不稱職的「惡縣令」。更有與這件事扯上關係的,他還把朝中幾個虛美「惡官」,誣陷「好官」的大臣也丟到了鍋裡。不說齊威王的聖明威勢,單看他身後的真正主使鄒忌,更是顯示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手段。這裡我們看到的鄒忌是嚴謹的,實幹的。並不僅僅是一般的說客謀士一樣,依靠唇吻爭一時之功果。他對一個國君、一個國家是一種真正的負責任的態度。

如果我們只看到這裡,鄒忌這個歷史人物幾乎就是完美形象。集勇氣智慧於一身,正直幹練,能自知,善誨人,也確實功業大成。然而,他的歷史還沒有結束。

歷史上有一段「孫寵鬥智」齊魏相爭的故事。在這一段中,孫臏幫助大將田忌立了大功,齊威王大加讚賞,賞賜了好多土地金銀。這時的相國鄒忌心裡就很不是滋味了,他就開始不斷的在齊威王耳邊說那兩人的壞話。齊王開始懷疑田忌,逼他交出了軍權,孫臏也辭去了軍師的職務。

我們再看看這位鄒忌的臉面時,不知該做何說法。他看到別人在國君眼裡越來越風光,覺得被冷落了,便開始嫉妒,開始用自己的「聰明、口才」倚仗著原來的那些舊感情,開始吹一些「歪風」。這本應當是歷史上那些奸佞小人,或者後宮女禍的不恥行徑,卻發生在了這位相國身上了。這裡我們看到的鄒忌從一個峰巔跌到了一個谷底,直摔的他嘴歪眼斜,很難再讓人想起那個「孰與城北徐公美」的那位偉丈夫了。

鄒相國的如此變化,我想,這還不能說是一個人根本品質的問題,應該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當一個人努力往上攀登的時候,他應當很注意自己本身健康,不然的話,他走不遠,攀不高。等他到了一個頂峰,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反倒更多的是對可能下滑的擔心。這時他要做的,一是緊緊的扳了峰尖不肯放手,再就是把正在攀上來,很可能把他擠下去的那個、那些人踹下去。

所幸,故事到了這裡,還不是最終的結局。

後來的故事裡,田忌和孫臏又站了出來,(這其間鄒相國是不是起了什麼作用,無從知道。)他們又開始上演精彩的「圍魏救趙」「減灶增兵」的華章。兩人得勝回朝的時候,那位齊威王大排筵宴,給他們慶功。這時的鄒忌主動提出辭去相國之職,從熱鬧的宴會中走出,不知所之,不知所終。到現在我所看到的歷史中,沒有了鄒忌的名字。齊國的新相國正是原來的那位田忌大將軍。

當時從宴會中走出的時候,對於鄒忌而言不免有些悽涼。相信他的鬢邊應當有了幾絲白髮,秀挺的脊背應當略顯了彎曲。但也許當時的他並非也就如我們想當然的頹唐,又何嘗不可能是一種可貴的放達?「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能主動提出交印辭歸,又豈非不是一種聰明和勇氣呢?

也或許在當時的鄒忌也只是淺淡一笑,所有是非功過早已於大袖飄擺中豁然而釋。只留下幾千年後我們這些偶爾翻翻歷史人們品頭論足罷了。

◎本文由中財論壇會員yangyizhuo原創。

◎轉載請聯繫中財文字公眾號。

◎圖片來自中財論壇會員計酬作品。


相關焦點

  • 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真是良相?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這個故事中,鄒忌接連問自己的老婆、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徐公,誰美?鄒忌一道奏摺,分析的有理有據,齊威王深以為然,開始虛心接受各種批評意見.這個故事中,鄒忌絕對是個正直開明的人,然而歷史上的鄒忌真是如此?真是一位良相?事實並非如此,一個舉動,逼走齊國兩員頂級大將,害得齊國霸業止步不前!
  • 「埋母案」判了,人性善惡仍無解
    「活埋母親」擊穿了對於人性的理解,人性本惡還是本善,人類爭論了幾千年,在荀子看來,「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是惡的,通過教化,才能變良善。 孟子持相反看法,認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之所以後來有善有惡,都是環境造成的。他總結出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乃人和禽獸不一樣的地方。
  • 理解性默寫| 《鄒忌諷齊王納諫》
    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要一起來複習的是《鄒忌諷齊王納諫》。在學姐上學的時候看這篇文章覺得鄒忌真是個才華與美貌並存的人啊,如今復看,又覺得,鄒忌一直那自己的美貌說事兒,怎麼沒被打死呢?原因就在文章中!我們快來一起找答案吧。
  • 大世界:動畫中的寫實,人性裡的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但是都是為了財而來,看透各懷鬼胎的各色人性。 人性的弱點是永恆不變的話題,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凡夫俗子,沒有誰可以說自己是一個沒有弱點的人。並且,有關人性的話題,總是就像是我們枕頭邊的鬧鐘一樣。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安家》是人性的善惡,好人與壞人還是有區別的
    雖然被吐槽了很多次,但還是值得一看,劇中很多個小角色像極了我們身邊的很多人,也真實的把人性的善惡體現了出來。人性也沒有多麼醜惡。有的人願意為了其他人去死,有的人卻為了活下去而犧牲他人。如果你覺得人性醜惡,那是因為你和他關係不好。要是你父母的話,你會甘願為他們去傷害自己的利益,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這樣做。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如果有一件好事只能有我們兩個人的其中一個來享受,那麼我為什麼不選擇自己而是你呢?人之初,性本惡。
  • 《隱秘的角落》,人性的善惡,真的說得清麼?
    關於人性的善惡的思考看完全劇答案昭然若揭「昭然若揭」用英文如何說?
  • 再說齊威王與鄒忌
    到了周顯王十七年(公元前351年)也是齊威王執政的第28年,死前的一年,這一年齊魏在桂陵打了一仗,田忌和孫臏把龐涓打得落花流水,齊威王甚是高興,十分信任田忌、孫臏,這時當了差不多20年國相的鄒忌就妒忌田忌和孫臏了,擔心田忌搶了自己的相位,就與門客公孫閱商議怎樣疏遠威王和田忌、孫臏的關係,恰好龐涓又派人以千金賄賂鄒忌,要他退去孫臏,鄒忌就讓公孫閱假做田忌家人,半夜拿著十金找算卦的給佔卜
  • 黃國和:公關志士鄒忌
    《鄒忌諷齊王納諫》所記述人物都有公關意識,鄒忌猶甚。文章開篇敘述「鄒忌……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自此,"內部公眾」調查開始。因為鄒忌清楚齊國徐公是美男子,自愧弗如,然而,矛盾的心理又促使他伸長觸鬚,諮詢身邊妻妾,在得到「徐公何能及君也」回答時,他把調查範圍擴大到「外部公眾」即客人。客人回答與妻妾回答驚人相似。
  • 《寒單》北影節展映 胡宇威鄭人碩上演人性善惡
    《寒單》北影節展映 胡宇威鄭人碩上演人性善惡 兄弟義氣、江湖風雲、底層苦難、情感糾葛……導演將傳統民俗融入救贖、人性的內核,在大銀幕上娓娓道來。《寒單》於2019年1月23日在臺灣上映,一舉拿下了臺灣賀歲檔華語片票房的冠軍。
  • 周玄毅《偏執的意義》:雙方各執真理的兩面
    比如說,人性本就善惡雜糅,所以「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就很難辯得清楚;又比如,知識與實踐本是一體兩面,所以「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也就只能各執一詞。我剛開始學辯論的時候,最困惑的就是這個問題——說好的辯證法呢?說好的不偏執呢?說好的求真向善呢?如果辯論就是有意把真理切成兩個謬誤,讓雙方吵得不可開交以博人一笑,它和鬥蛐蛐有什麼分別?
  • 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都提倡抑惡揚善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反。他認為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我認為,善與惡本就為人性的兩面。
  • 貌美腹黑的勸諫高手:鄒忌
    這期我們為您介紹的是一代名相——鄒忌。中學語文課本裡,有篇著名的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講述了一個臣諫、君納的故事,這個鄒忌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人公。鄒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出生於約公元前385年,死於前319年,齊國齊威王時期的相國。說鄒忌之前,我們先說一段,田氏代齊的故事。
  • 《小小的追球》讓你看到人性的善惡,感受動物的溫情,喚醒良知
    四位追球團的成員來到蘇門答臘島的丹伯靈自然保護區,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人性。而我,透過屏幕,也看到了人性。首先我們先來想想為何會有自然保護區?若不是有些那萬惡的偷獵者,我們需要去建立保護區嗎?有人偷獵,就得有人去懲治這些偷獵者。
  • 人前人後大不同,非常「兩面派」,理性和感性並存的星座
    一聽到「兩面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不然。本期我們要分享的這個「兩面派」,意思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而這兩種狀態,並不一定是貶義的,或者負面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前人後大不同,非常「兩面派」,理性和感性並存的星座都有誰吧?
  • 資中筠講「人性」:人性善惡並非一成不變
    著名學者資中筠在香港書展開講《人性·文化·制度》。  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生 實習生 荊靜 文/圖  「這次講座的題目《人性·文化·制度》是怎麼想到的呢?  思想自由是人的本性  資中筠說,之所以先講「人性」的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古人比現在的人好很多,說現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那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我個人是人性雙性論者。」資中筠認為,《三字經》中第二句話「性相近,習相遠」很精闢,就是人性本來是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
  • 戰國名臣鄒忌,其實也很陰毒!
    而齊國的強大,離不開一個善於諷諫的大臣,就是齊國的美男子之一:鄒忌。要說這鄒忌,既高又帥,有多高?八尺有餘,相當於現在的一米八五吧。而且相貌堂堂。當初他第一次見齊威王的時候,說他自己精通奏琴,卻又不給威王彈琴,威王就問他:「你是嫌琴不好嗎?還是認為不值得給我彈?」
  •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 名家朗誦:《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作者:劉向  朗誦:雅坤鄒忌修八尺有餘,
  •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教學設計及課堂實錄
    學生齊讀b.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人物鄒 忌——齊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藉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