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為證!突眼隱翅蟲在恐龍時代就GET了「吐舌頭」的技能

2020-12-20 騰訊網

作者:盛捷

大多人的表情包中,都不會缺少「吐舌頭」這一經典表情。

而早在一億年前(即恐龍出沒的時代),「吐舌頭」這個經典表情,便被一隻突眼隱翅蟲GET到了,並且還被封存在了琥珀中。

近日,由中國科研人員領銜的中外科研團隊,在琥珀中發現了「吐舌頭」的甲蟲。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

科研人員很認真地研究了這些小甲蟲的「吐舌頭」行為,嚴肅且簡單的說,就是,科研人員通過研究一億年前突眼隱翅蟲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發現了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

該研究於2019年2月1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關於「吐舌頭」的主角

「吐舌頭」的主角,是突眼隱翅蟲。

現生的突眼隱翅蟲屬代表的頭部及其高度特化的捕食器官

昆蟲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其中,隱翅蟲科(隸屬於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目前已經被人類描述記載的種類約7萬種。而突眼隱翅蟲亞科則是隱翅蟲科中一類多樣性較高的捕食性昆蟲,其包括3個現生屬,即:全球廣布的突眼隱翅蟲屬(約3000種),全北區分布的束毛隱翅蟲屬(約220種),以及澳大利亞分布的一個尚描述但較為原始的屬。

2個現生吐舌頭的隱翅蟲

其中,突眼隱翅蟲屬和澳洲屬,現在依然還會「吐舌頭」,即都具有極其獨特的由下唇特化而來的可伸縮的捕食器官,它們能夠以此捕捉迅速逃跑的獵物,如跳蟲等。

現代突眼隱翅蟲捕食跳蟲

現生突眼隱翅蟲的詳細捕食過程如下:下唇靠血淋巴的壓力快速伸出,利用末端帶有粘液的肉墊黏住獵物,並將其拖進上顎範圍內取食(類似於青蛙捕食)。

看到這裡,大家會疑惑,說好的「吐舌頭」在哪裡?其實「吐舌頭」則是對突眼隱翅蟲捕食行為的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劃重點,在突眼隱翅蟲中,這個可以快速伸長、看似「舌頭」的部位,實際上是它的下唇。

下唇具有長距離、高速度及瞬間固定獵物的能力,在捕食效率上遠遠超過普通的上顎捕食方式。

現生突眼隱翅蟲的捕食過程

關於「吐舌頭」的研究

此前,科研人員關於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中,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如:捕食等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同樣,此次恐龍時代突眼隱翅蟲的「吐舌頭」的捕食行為,也尚沒有過相關報導。

近幾年,南京古生物所的「昆蟲控」蔡晨陽副研究員及黃迪穎研究員,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地收集和研究,並國內外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2枚(距今約1億年)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下唇的精美的琥珀標本。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其中,有一枚琥珀標本中保存了三個同種個體,即最近建立的細長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在這三個個體內,有一個個體的捕食器官——下唇,部分露出於頭部之外,下唇末端的肉墊呈橢圓體,類似於大部分現代突眼隱翅蟲的類型。而另一枚標本則被鑑定為嘉年華突眼隱翅蟲屬的一個未定種,由於昆蟲保存的原因,它的捕食器官——下唇稍與頭部分離。

「吐舌頭」也有科學意義

科研人員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1、最早!這一發現是迄今為止,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即:「吐舌頭」)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距今一億年前)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它們的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蟲在內的小型獵物。

2、佐證!此次在突眼隱翅蟲中發現的特化的捕食器官——下唇可證明,下唇的高度特化是應為整個突眼隱翅蟲亞科的祖先特徵,而束毛隱翅蟲捕食構造則可能在演化過程中丟失了該特徵。這再次佐證了分類學者的想法,即:在3個現生屬中,束毛隱翅蟲屬可能屬於「舌頭」次生退化的突眼隱翅蟲屬的代表。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資助。本文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關鍵地史時期生物與環境演變過程及其機制」項目支持。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秘9900萬年前隱翅蟲的「舌頭」捕食行為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的兩種嘉年華突眼隱翅蟲以及極為罕見的捕食器官。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2月20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日消息,該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隱翅蟲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並與美國孟菲斯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等同行合作,從百餘枚突眼隱翅蟲化石中發現兩枚保存有特化捕食器官的琥珀標本。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描述、古今對比和形態功能學研究,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其演化的早期階段已經進化出特殊的捕食器官,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對理解高度特化捕食器官的早期演化和現生各個屬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科研團隊從緬甸琥珀(距今約1億年)中發現2枚保存精美的突眼隱翅蟲化石。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公布新發現 9900萬年前的隱翅蟲用舌頭「抓」獵物
    中國江蘇網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新華網】霸王龍可能不會吐舌頭
    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誌上的新研究指出,霸王龍的舌頭很可能像短吻鱷那樣短而平扁,固定在口腔底部,所以它的舌頭無法靈活地伸出,長期以來復原霸王龍吐舌頭的方式都是錯誤的。  藉助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高解析度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設備」,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團隊比較了霸王龍等恐龍、翼龍、短吻鱷和現代鳥類的舌骨。
  • 隱翅蟲真的拍不得嗎?
    隱翅蟲真的拍不得嗎? 每到蚊蟲泛濫之際,在朋友圈裡就經常能看到某市民被隱翅蟲咬傷或拍打後導致皮膚潰爛的新聞。很多人被這種殺傷力巨大的蟲子嚇得不輕,在野外遇到陌生的蟲子都不敢處理。什麼是隱翅蟲?隱翅蟲真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拍不得嗎   原標題:什麼是隱翅蟲? 隱翅蟲真的拍不得嗎?
  • 這條萌蟲綠身黑眼紅舌頭 猜猜究竟啥來頭
    溫州網訊 昨天下午,市民錢先生撥通新聞熱線,反映在自家院中發現兩條很萌(網絡用語,指可愛)的蟲子,綠色身體上有兩隻「眼睛」,還吐出紅色的「舌頭」(見上圖)。有關專家說,該蟲為玉帶鳳蝶高齡幼蟲,並不會傷人。
  • 「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講座精彩回顧!
    2016年開始,邢立達老師在緬甸琥珀中陸續發現了全世界首例古鳥、恐龍、雛鳥、介形類、青蛙等,引爆了科學界。此次活動現場,邢老師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觀眾分享了琥珀的相關知識以及自己發現恐龍琥珀、古鳥琥珀、蛙琥珀的故事。
  • 蟲緣小序(選蟋蟀之翅、尾)
    早秋時期,蟋蟀剛蛻變,大部分蟋蟀翅色由淡及深,黯然無光,色烙模糊不清,差別小而無特色,只有一部分早熟熱蟲和底板潮嫩(高溼、高溫、高養份條件下生長期短)之蟲及夏蟲,此時翅色已經清澈明朗,水光外溢,其底色已顯露無疑;因此,早秋選蟲是,蟲翅色應以色木無光者為合格的標準,有幹如木炭、枯似焦葉的翅膀為好;另外注意有的蟲翅薄而透,翅骨處能見襯衣的要與白肋相區別。
  • 海賊王:草帽一夥專屬電話蟲,索隆的經常睡覺,娜美的喜歡吐舌頭
    第一個:路飛的電話蟲首先來看看路飛的電話蟲,一般電話蟲都有著原主人的特性的,路飛的特性是喜歡吃肉,看到肉就會流口水。因此電話蟲的表現是一副饞樣,就像路飛一樣,口裡流著口水。第二個:索隆的電話蟲接下來再來看看索隆的電話蟲,索隆平常喜歡睡覺和鍛鍊,而電話蟲並沒有繼承索隆鍛鍊的特性,而是繼承索隆睡覺的性子。因此索隆的電話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
  • 中美學者發現恐龍時代琥珀蛙
    原標題:中美學者發現恐龍時代琥珀蛙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 陳海瀅攝/光明圖片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6月15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恐龍時代的蛙類標本
  • 琥珀真的能將恐龍的基因保存6500萬年嗎?
    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第一部讓我印象深刻,除了神出鬼沒的迅猛龍,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老頭子的那根拐杖,拐杖的把手處鑲嵌了一顆漂亮的琥珀,而琥珀中有一隻蚊子,這隻蚊子成了侏羅紀公園的開端。9900萬前的琥珀,裡面包裹著恐龍的羽毛在如今日趨成熟的寵物克隆市場,讓逝去的生命「重現」,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太遙遠的事情。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 科學網—穿越時空讀琥珀
    琥珀也極具科研價值。例如今年6月29日,中、加、英、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和昆蟲學家首次發現了琥珀中的古鳥類標本,這是人類首次有機會一睹恐龍時代古鳥類的真實面目。 各種信息撲來,對普通公眾甚至一些收藏者來說,不免迷惑。該如何看待琥珀的多重特徵? 事實上,一直以來國內有關琥珀的科普書籍比較缺乏。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文章報導了琥珀中包裹的一件不到2釐米的頭骨,作者們將頭骨鑑定為鳥類,而且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命名為「眼齒鳥」。在古生物學界,眼齒鳥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以此為爆點,論文旋即引發大量主流媒體的報導。  但第二天,事情便出現了反轉,一篇由6位脊椎動物研究人員撰寫的文章刊登在科學新媒體公號「返樸」上,標題為《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被樹脂包裹時還活著嗎?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黎剛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現已在在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作為封面文章在線發表。
  • 我是怎樣從琥珀中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的?
    去年我們發現了一個古鳥類琥珀,把它拿去掃描。掃描的老師半夜打電話給我,他說這個琥珀裡不僅有一對金黃色的鳥足,還有翅膀、脖子、頭,這是一隻完整的鳥。這個琥珀長度為9釐米,這隻小鳥從頭到尾巴6釐米,所以可以清晰地看見它身上的很多細節。經過復原,這是一隻一億年前的雛鳥,出生僅僅一周。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下面一篇文章是關於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化石   Scientists have found dinosaur-era feathers and evidence of them in fossil impressions before.
  • 這個時代的寵物都在用吐舌頭賣萌
    現在很多朋友都喜歡在朋友圈裡曬自家的愛寵,但還是覺得小寵物們吐舌頭的瞬間最可愛了,感覺看一眼就要被它們圈粉,不信你來瞧一瞧!小貓咪吐舌頭的表情算是有點誘人的,睡姿這麼愜意倒有點俏皮可愛了,想不想把它帶走?拿走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