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發現恐龍時代琥珀蛙

2020-12-27 人民網

原標題:中美學者發現恐龍時代琥珀蛙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 陳海瀅攝/光明圖片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6月15日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恐龍時代的蛙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此前未知的物種——琥珀蛙。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教授大衛·布萊克本(David C. Blackburn)、博士愛德華·斯坦利(Edward L. Stanley)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等人共同參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邢立達告訴記者,此次描述的蛙類中,一個個體長2.2釐米,保存了大部分骨架,包括頭骨、部分脊椎、接近完整的左前肢、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後肢;一個個體長約7毫米,保存了除頭部之外的所有身體(包括大量軟組織);其他兩個則只保留了肢部。根據骨骼特徵,學者們判斷至少有一個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盤舌蟾超科蛙類非常相似。「產婆蟾超科包括鈴蟾科和產婆蟾科,標本與中國熱河生物群較原始的蛙類化石(如遼蟾)有相似之處。」邢立達解釋。

  區別於以往發現的其他蛙類,基於前頜骨的背突十分顯著且二分叉、「V」字形副舌骨、第2薦前椎上的自由肋(浮肋)以及顎骨缺失的綜合特徵,學者們將這批標本鑑定為新物種——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limoae)。屬名「electrum」是拉丁文琥珀之意,「rana」意為蛙,種名「李墨」則旨在向標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據推斷,琥珀蛙生活在緬甸北部熱帶雨林的水潭裡,主要是夜間活動。蛙的嘴巴內有牙齒(前頜骨為10至12顆,上頜骨為25顆,下頜骨沒有),平時以蚊、甲蟲、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由於並非樹棲物種,它們被保留下來的概率不高,屬於非常難得的標本。從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區域尚未完全骨化等特徵,學者們推斷琥珀蛙很可能還不到2歲。「琥珀蛙是熱帶森林中最古老的蛙類記錄,它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構成的類群在白堊紀時期佔據了比以往更大的棲息地。」愛德華·斯坦利表示。

  蛙類的骨頭柔軟而纖細,很難形成化石。目前發現的最古老蛙類化石來自2.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儘管熱帶雨林蛙類的物種數量多、多樣性豐富,但是大多數中生代蛙類化石記錄相對較少且多數保存狀況較差,一直缺乏將古蛙類與熱帶雨林聯繫起來的化石證據。「我們在2015年至2016年間陸續發現了這些蛙類琥珀,並耗費了相當大的精力來重建其骨骼三維結構。研究表明,此次發布的標本區別於以往所有蛙類,是一個首次揭示古蛙類與熱帶雨林關係的新物種。」邢立達強調。

  新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標本共有4件,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詳細的三維解剖結構圖。據白明介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許腐爛且已經暴露出骨骼,但「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所有骨骼的高清三維形態。

  此次研究標本來自著名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當地的琥珀形成於距今約0.99億年前。琥珀中保存的一些植物(如苔蘚類、竹狀的單子葉植物)和無脊椎動物(如有爪類、盜蛛類、盲蛛類、蚧殼蟲類)表明,那裡曾是有淡水棲息地的溫暖而潮溼的熱帶雨林。「我們發現的蛙類體型嬌小,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大衛·布萊克本認為,這是一個了解古生物及其背后豐富古生態信息的絕佳機會。

(責編:潘佳佳、王鶴瑾)

相關焦點

  • 南極洲發現恐龍時代最大的恐龍蛋化石!軟殼還能保存至今……
    埃菲社、英國《新科學家》智利一個研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卵。這枚卵長約30釐米,重達6.5千克,屬於距今約6600萬年前的一種海洋爬行動物。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戴維·魯維拉爾說:「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中生代——恐龍時代——大型海洋爬行動物的繁殖方式。」這枚橢圓形化石外形像一個放了氣的球。智利大學和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2011年在前往位於南極半島東北部的西摩島的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它。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Chiappe 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 Ryan C.
  • 中美學者合作揭秘小型鳥腳類恐龍發育模式:每年都有生長線
    這和遠古時期恐龍生長發育模式有何演化關聯?上園熱河龍一完整個體及脛、腓骨骨組織切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美古生物學家通過對熱河生物群著名的小型鳥腳類恐龍——上園熱河龍進行詳細骨組織學分析,最新合作研究發現熱河龍的生長模式具有獨特的特點:大多數都能快速生長,但每年都會有發育生長(停滯)線,很多恐龍外側都發現類似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外周休止線;性成熟時間不統一,在2-4歲之間;兩性生長差異、環境和動物的行為方式都會影響爬行動物生長速率,從而影響骨組織形態的變化。
  • 首個發現!中美科學家在恐龍骨中發現完好細胞,能克隆小恐龍嗎?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們,在北美蒙大拿州發現的一個生活在7500萬年前的鴨嘴龍的骨頭中,發現了完整的軟骨細胞,裡面有蛋白質、DNA跡象。這個發現震驚了古生物界,因為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到的保存完好的恐龍細胞!既然發現了DNA,能否克隆出恐龍?
  • 外媒:南極洲發現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卵
    外媒稱,智利一個研究團隊在南極洲發現了恐龍時代最大的動物卵。這枚卵長約30釐米,重達6.5千克,屬於距今約6600萬年前的一種海洋爬行動物。據埃菲社聖地牙哥6月17日報導,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戴維·魯維拉爾說:「這項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中生代——恐龍時代——大型海洋爬行動物的繁殖方式。」這枚橢圓形化石外形像一個放了氣的球。智利大學和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2011年在前往位於南極半島東北部的西摩島的考察過程中發現了它。
  • 「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恐龍化石展在青島開展
    齊魯網青島11月15日訊  15日上午,「探秘白堊紀,重返恐龍時代」史前恐龍化石展在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開幕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中美科學家復原恐龍羽毛顏色(圖)
    北京自然博物館昨天宣布,由中美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復原了一個大小和孔雀相仿的小型獸腳類恐龍——赫氏近鳥龍的全身羽毛顏色,這也是科學家首次解密恐龍全身色彩。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專家李全國介紹說,用來做研究的化石標本是從遼西徵集來的,赫氏近鳥龍是2009年度被命名且被認為是與鳥類關係比較接近的恐龍,長有四個翅膀。■對比黑素體確定顏色這隻赫氏近鳥龍的羽毛顏色是如何確定的呢?
  • 傅高義:中美需要更多有「人情味」的學者
    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著有《鄧小平時代》等書。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知道傅高義這個名字,或多或少是因為那部《鄧小平時代》。2000 年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傅高義花費十年時間,搜集資料,採訪知情人,最終完成這部皇皇巨著,也讓許許多多中國人了解到,一個美國學者對於中國的理解可以達到何種深度。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
  • 香港大學學者利用新技術還原「羽毛恐龍」 有助揭示恐龍飛行秘密
    原標題:香港大學學者利用新技術還原「羽毛恐龍」 有助揭示恐龍飛行秘密   據港媒報導,香港大學學者利用新技術「雷射誘導螢光技術」,首次根據恐龍的軟組織影像,準確重塑「羽毛恐龍」的身體輪廓,為研究鳥類的起源提供了新信息。
  • 恐龍時代有沒有比霸王龍還厲害的恐龍?
    霸王龍是恐龍界的「頂級明星」,也是史上最強的食肉動物之一,因此,只要提到恐龍,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霸王龍,甚至許多人認為霸王龍是恐龍時代最強的生物。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種恐龍時代比霸王龍還要強的恐龍。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霸王龍到底有多強?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該化石發現於遼寧西部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約1.6億年,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過「四翼階段」的假說,並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此研究成果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
  • 英美學者發現恐龍新物種 被誤認為巨椎龍數十年
    海外網8月6日電近日,英美研究員在對一具數十年前發掘的恐龍遺骸研究後對外公布,發現恐龍新物種,此前將該遺骸歸類為巨椎龍屬於誤判。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衛報」當地時間8月5日報導,美國一家博物館館藏數十年的恐龍標本品種被誤判,該近乎完整的恐龍遺骸於1978年出土於南非的富裡斯堡地區的一個農場,之後在約翰尼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進化研究所(ESI)收藏。一直以來,該化石骨骼被誤認為是巨椎龍,一種來自早侏羅紀時期的恐龍的特殊標本。
  • 「2019新恐龍」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
    中國發現擁有霸氣名字的羽毛恐龍卻沒有腦袋取名真的是一門藝術,不僅對人,對恐龍也是一樣。熟知萬事萬物,都得從它們的名字開始。一種恐龍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自然會更容易被大眾所記住。一般來說,恐龍的命名是根據自身的特徵、發現地點,或者是當地的神話傳說,今天要介紹的這種恐龍就得名於我國的神話典故。
  • 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恐龍時代的滅亡?
    作為曾經的地球統治者,恐龍一直都吸引著研究者們不斷對它的探索,人們試圖通過對恐龍的各方面了解,想要對那樣的時代各方面的地球環境有一定的認識。在研究者們對這種生物進行研究的時候,首先研究的是這種生物是如何從地球上消失的,是什麼原因引發了這種地球的統治者從地球上離開?
  • 恐龍曾出沒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
    封面新聞記者 姚箬君1月12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存在的證據。此次發現恐龍足跡點面積約1600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該化石產地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中國首次發現,也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此類足跡。首枚發現的獸腳類恐龍足跡文物局牽頭成立考察隊 考察第二天發現恐龍足跡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主管單位福建省文物局牽頭,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考察隊,成立了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項目。
  • 人類發現恐龍時代的礦物質,有生物滅絕證據,或可還原當時的場景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恐龍曾經統治了地球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時間超過了一億年時間,但是因為一場毀滅性災難,恐龍徹底消失在地球歷史的舞臺,這場災難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巨大的撞擊,其實這個時候恐龍只是死亡了一部分而已,之所以恐龍大規模的滅絕,是因為後續的環境變化造成的
  • 蘇格蘭現恐龍腳印 中侏羅紀時代天空島上恐龍什麼樣子的
    在蘇格蘭的天空島上,科學家們發現了近50枚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留下的足跡。這些足跡可追溯到1.7億年前,被認為是蘇格蘭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  科學家們是在天空島的頁巖中發現這些足跡的,其中大部分是由霸王龍的遠親獸腳類恐龍留下的。它們用兩條腿走路,站立高度超過2米。不過,最大的痕跡是一種蜥腳類恐龍留下的。
  •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
    恐龍時代為什麼沒有巨大哺乳動物?在恐龍的時代,哺乳動物是弱小的群體,長期遭到恐龍的欺壓。在恐龍生存的整個中生代,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小,大部分和今天的老鼠、黃鼠狼個頭差不多。最早的真獸亞綱出現於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其發現於中國的遼寧省,它就是著名的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這種動物只有10釐米長,平時生活在樹上,以昆蟲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