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前,收到了幼兒園老師發的消息,主要內容是:園裡的親子閱讀活動開始了,這是一個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良好契機,希望家長配合不要懈怠,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閱讀,並在朋友圈進行閱讀打卡。後面還附上了打卡的標準模板:一段話+三張照片,其中一張孩子讀書的照片,兩張幼兒園照片。
如果孩子堅持讀書21天,幼兒園將會頒發小禮物進行獎勵,但是中間不能間斷,如有間斷累計天數就會清零,需要重新開始記錄。
身邊的很多家長,下班回家後已經筋疲力盡,還要在朋友圈各式各樣的打卡:親子閱讀打卡,做家務打卡、手工打卡、背誦讀書打卡、興趣班打卡……
打卡像每日任務一樣,抓著家長的心,除了各式各樣的打卡內容,時間上也有長有短,有的活動一打就要100天,對於「打卡」這件事,家長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
家有二寶媽:兒子小班,21天的閱讀打卡已經完成,感覺很為難孩子,不讓家長領讀,孩子不認字還要求用手指點讀,唐詩、三字經、繪本故事,我用半小時教娃,然後讓他閱讀我開始錄視頻,錄一半他就不配合了,為了任務,我甚至打過孩子,哎!
夢夢:幼兒園打卡太過於形式,比如說我們園裡的打卡活動「孩子幫家長做的一百件事」,還要拍照發朋友圈,小班的孩子能做的事情屈指可數,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得到100天後的禮物,只好讓孩子擺拍。
米朵:打卡的形式雖然很磨人,但是我們也是受益者,因為打卡活動,孩子把讀書的習慣堅持了下來。幼兒園的活動已經結束了,我自行給娃打卡。
手機用戶6001:兒子的英語興趣班,每天也讓閱讀打卡,難道我不打卡就沒閱讀嗎?我感覺太形式主義,為了打卡而打卡。
我看完老師發的消息後,就意識到這其實就是藉助家長的平臺,來為幼兒園做宣傳,因為老師強調了要按照標準模板來,不加幼兒園圖片是不算數的。當然活動的本身是非常好的,讓家長可以放下手機,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監督。
這個活動本身對我和天寶來說沒什麼難度,因為一歲以後天寶就愛上了看書。現在每晚睡前都會主動挑幾本自己喜歡的書,讓爸爸媽媽給他講,每天都是如此。習慣已經養成,無須用打卡的形式來約束。
如果說活動的主要意義是為了養成好習慣,那這個活動我們可以不用參加。但這畢竟是園裡的活動,我也有必要告知孩子:
我:你們園裡有個「親子閱讀」的打卡活動。
天寶:是什麼?
我:就是每晚你讀書的時候,媽媽拍照發給王老師,堅持21天,就能得到一個禮物。
天寶:什麼禮物?
我:我不太清楚,我想應該是個驚喜。
天寶:哇~
我:你要參加嗎?
天寶:我們開始吧。
看來小禮物還是有吸引力的,而且活動沒有難度,每天讀書的時候讓媽媽拍張照片而已。孩子願意參加,我也加入到了「打卡」的大軍中去。
幼兒園舉辦的活動,沒有強制性的要求,「打卡」與否其實可以辯證的去看待,可以選擇參與也可以不參與,但親子閱讀的本質,除了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重要的是家長能明白親子陪伴的重要意義。關於「打卡」有一些建議,家長可以參考使用。
一、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
在開始打卡前,我們商量用孩子的小名,這樣打卡的時候就可以避免出現孩子的真實姓名,而具體的班級,我也只用了中班代替。孩子的大名,只有自家人和幼兒園的老師知道。這樣一來,即使有人想通過姓名和班級去園裡接孩子,也不會那麼順利。
身邊還有的家長,給孩子取了英文名字,打卡的時候也是英文名,這樣也避免了不熟悉的人打孩子的主意。
二、善用分組功能
天寶同學的家長說,活動開始了幾天還沒開始「打卡」,就是怕自己的刷屏引起別人的反感,而且朋友圈有很多工作上的朋友,的確不方便發。分組的功能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打卡」的內容只對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可見。
我沒有設置分組的原因,也很簡單,很多久未聯繫的同學朋友和老家的親戚、姐妹,以孩子為話題,聊得非常熱鬧,而且21天的打卡時間不算長。
三、別讓孩子從「打卡」活動中學會形式主義
有的家長並不想參與活動,害怕自己不參加老師會區別對待孩子,也害怕別的孩子都有獎勵,自家的沒有會很失落,僅僅為了獎勵去「打卡」。「打卡」是為了完成任務,但家長選擇「打卡」的本質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不僅需要孩子的堅持,同樣需要家長的配合和堅持。
有位鄰居的打卡很有意思:幼兒園要求打卡「我是媽媽的小幫手」,飯菜端上桌後,鄰居塞一把筷子到孩子手中,拍了照片打卡「飯前女兒幫全家拿筷子」。這樣的擺拍,只會讓孩子學會形式主義,看書不是認真看書,拿著書本拍了照片就是看了,站掃把前拍了照片就是做了家務。
從「打卡」到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認真實施的家長和孩子的配合。家長不認真對待,孩子也會跟著搞形式主義,好習慣沒養成反倒起了反作用。
關於幼兒園的「打卡」活動,家長們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一起討論下。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