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
沒錯!
就是那個化學元素周期表!
還記得你能背到第幾個嗎?
重點來啦!
今年是由聯合國確立的「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權威性的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立100周年。
IUPAC與國際青年化學家網絡(IYCN)在世界範圍內發起了徵集,徵選118位傑出的青年化學家,參照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製作了一張「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
這個「表」可不簡單!入選的青年科學家們不僅為造福全人類而「戰鬥」在科研前線,還代表著國際化學學科在下一個百年的發展方向!
在這張周期表中,出現了九位中國青年化學家的名字。
我校侯旭教授成功入選,代言第100號元素「鐨」!
人物名片
侯旭,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和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的研究涉及界面科學、高分子材料、仿生智能孔道系統等領域,相關論文多次發表在《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不僅如此,侯旭曾入選美國化學會SciFinder化學領域未來領袖;還曾獲哈佛大學的博士後事業發展獎和美國國家博士後旅行獎,以及全國盧嘉錫優秀研究生獎、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等榮譽。
為什麼是「鐨」?
侯旭說,「鐨」是為了紀念20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費米而命名的,恰好是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第100號元素。在IUPAC成立100周年之際,代言第100號化學元素,不僅圓滿,且是激勵,更是在世界的舞臺上,為廈大、為中國贏來認可和榮譽。
同期,中國化學會也遴選了一張「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侯旭還是第33號元素砷的代言人。
圖:侯旭收到的IUPAC獎狀
從川大走向哈佛
侯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班」,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大三的時候,侯旭便帶領五個大二同學組成一個研究團隊,獲得學校科研項目支持,發表了學術論文,從此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2002年
他順利地被保送到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那期間,他擔任研究生學術委員會委員,並主創辦了中心研究生通訊《博學之路》。
2006年
他作為中國大陸科研機構唯一的代表赴美國的奧蘭多參加國際化學生物防禦科學技術大會,並作獲獎邀請報告。
2010年
也正是這一趟旅程讓侯旭選擇去哈佛大學從事為期三年半的博士後研究。
2012年
科研是靠興趣和專注「玩」出來的
侯旭說:「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不能將科研僅僅視為一份工作。」
要熱愛,要有激情,要持之以恆!
從學生到科研工作者這一路走來,侯旭的眼裡始終閃爍著光。
在哈佛的求學生活裡,他遇到了很多優秀的同事和朋友,在歡樂的氛圍中,他和朋友們一起靠興趣和專注「玩」起了科研。
圖:中國青年化學家侯旭在IUPAC官網上的介紹
科幻電影是他的靈感之源。
比如,「門」的概念在人們腦海中一直是固體的形態存在著。然而美國的科幻電影《星際之門》中,外星科技利用流動態星際之門扭曲時間和空間的蟲洞,實現物質在瞬間光年傳送。雖然是科幻影視作品,但這個概念卻讓他對門的形態有了更為廣義的理解。
在一次偶然的分離實驗中發現,他偶然發現氣體會在超過某一個臨界壓強值時從液體中穿過,而低於這個壓強時無法穿過。這一現象讓侯旭有了靈感:是否液體也可以成為「門」?於是就有了他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液體門控的研究論述。
年輕教授變身超級「奶爸」
結束了在哈佛的博士後研究,侯旭放棄了哈佛大學醫學院提供的職位,毅然回國,於2016年入職廈門大學,組建實驗室團隊,引進了不少博士後人才。至此,紮根廈大,潛心研究。
在廈大工作的日子依舊忙碌。每天早晨七點,侯旭在急促的鬧鈴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每每入睡已是凌晨,除了早晚接送小孩,陪伴孩子的時間屈指可數。科研需要勤奮和取捨,但是對生活的熱愛卻不能削減!
休息的日子裡,侯旭脫下了一身白大褂,換上花襯衣、戴起墨鏡,變身「潮範」奶爸。他說「搞化學的應該都喜歡做菜吧」。於是涼拌兔丁、辣子雞、蔥姜蝦都成了這個川娃子的拿手好菜。
除了自己的「小家」,侯旭還有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目前,侯旭的課題組裡大部分是85後、90後,甚至00後英才計劃的高中生,是個「年輕」的團隊,因此,侯旭就成了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在他的帶領下,成員們經常能發揮各自所長,提出創新的點子和思路。
他經常對學生們說,從事科學研究,一定要仔細問問自己的內心是否真正熱愛科研,因為這將會成為你一輩子為之奮鬥的事業。不要害怕失敗,要堅毅和果敢,要有強烈的求知慾。
圖:侯旭課題組大合影
侯旭說,未來的路還很長。
他希望將來能更多把基礎研究實實在在轉化成應用,
爭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方面起到引領的作用。
「我們有信心,也有實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