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2010年04月14日14:10
普遍推行職業教育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工業在英國GDP中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務業已佔其GDP的三分之二。
產業升級對英國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大量勞動力開始轉崗。近10多年來,英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了13%,截至2003年達到1760萬人,佔其總就業人數的75%。據調查,英國約60%的人感到需要補充知識,提高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需要。這極大地刺激了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得具有中等職業教育水平的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的多科技術學院和企業自辦的職業培訓等機構不斷增加,接受培訓的人數也迅速增長。與此同時,許多擁有大學學歷的人,也主動尋求通過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職業教育,以便儘可能多地獲取有關資格證書和技能。
目前,在英國的繼續教育機構每年約有400萬人參加培訓,其中約20%為16歲以上完成11年義務教育學業的學生,80%是25歲以上到繼續教育機構進行「充電」的人。參加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學習的人更是每年成倍遞增。20世紀80年代以來,牛津等大學的多科技術學院系科數目增加了一倍,全日制學生人數幾乎增加了3倍。1986年,英國開始實施國家資格證書制度,改變了各種資格證書標準不一,不利於勞動力在不同職業和行業之間流動的局面,對從事過職業教育的人提供市場認可的統一資格認定,並建立了職業資格證書和普通教育的文憑、證書相對應的關係,使得擁有職業教育經歷的人,憑其職業資格同樣可直接進入高校深造。根據1992年的《高等教育法》,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全部升格為大學。由於多科技術學院既開設證書和文憑課程又設置學位課程等,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大大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截至2000年底,英國共頒發各類職業資格證書300多萬個。
課程的設置也使職業教育更具活力。推行「理論—實踐—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實施方式是在學員學習期間,中間有一年到企業實習,在最後一年再回到學校完成學業,通過在校授課和到企業實習相互輪替的教學方式,達到提高學員職業素質和實際工作技能的目的。通過實習,學員除了能夠實際掌握相關技能,並可獲取1萬至1.5萬英鎊的報酬外,更可使學員在畢業後擇業時更加成熟、自信,可以輕鬆就業,甚至有可能在其實習的公司直接獲得就業機會。
大力扶持職業教育
英國是世界上職業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職業教育體系的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20年代,許多城市就陸續辦起了機械工人學院,專門培養熟練技術工人。據英國研究機構調查發現,如果企業員工技術水平提高一倍,就可大大增加該企業從低端向高端邁進的可能性。因此,英國政府在各個時期都對職業教育給予高度的重視,並從法律、行政、財政投入等各方面給予扶持。
首先,從法律法規上明確職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英國各個時期都是通過立法來調整和引導職業教育的發展。二戰末期,為復興戰後的英國教育,以邱吉爾為首的聯合政府頒布了著名的「巴特勒法案」,規定英國的公共教育體系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相互銜接的階段,確立了職業教育在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中的地位,對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1966年,英國工黨政府發表了《關於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的計劃》的白皮書,正式給予多科技術學院與普通學歷教育同等的地位。在1986年發表的白皮書《齊頭並進————教育與培訓》中,政府提出了新的職業資格體系,即國家職業資格,拉開了職業資格改革的序幕,並於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中正式予以確認。20世紀90年代,針對21世紀的人才需求,英國政府頒布了《21世紀的教育和訓練》白皮書以及「國家教育和培訓目標」等法規,把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素質擺在突出的位置上。此後,又頒布了《學習的時代:一個新的不列顛的復興時代》綠皮書,提出了產業大學的試點計劃。這些涉及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對於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次,建立和推行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促進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為了提高英國勞動者和生產第一線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1986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由產業界、工會、教育和培訓機構等組成的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專門負責制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以及國家職業資格的認證工作,並建立了包括產業指導機構、鑑定站、證書機構在內的嚴密的組織體系,負責制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同時,根據產業部門的實際需要制定國家各類專業職業資格標準,設立證書機構審查和批准設立資格證書鑑定站,對考生進行現場考評,以保證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解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分離的問題,英國政府確立了職業資格等級與普通教育學位的相關地位,劃分並確立了兩者之間的具體分級對應關係,規定接受職業教育的學員在達到三級後可直升大學。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以實際職業技能為基礎、以實際工作表現為依據、以證書質量管理為生命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英國政府推行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僅在國內得到了一致擁護,使職業資格證書成為英國人求職的資格憑證和用人單位招聘員工的主要依據,還因其科學化程度高而被國際上廣泛接受。例如,全國資格開發和頒證機構————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BTEC)頒發的高級國家文憑已獲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認,目前已在全世界擁有40多萬名在冊學生。其吸引力如此之大,是因為獲得該文憑既具備了職業資格,又相當於完成了英國大學同類專業的一至兩年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就業或者升入英國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攻讀學位。成績良好的學生,還可參加英國註冊會計師考試,並免試其中的多門課程。
第三,實施「投資於民」的政策,增加財政投入。為適應21世紀國際人才資源開發的需要,英國政府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截至目前,英國有繼續教育學院500餘所,在校生400萬左右,約為大學生的2倍。幾乎所有主要的城鎮都有繼續教育學院。這些繼續教育學院對成年人和完成義務教育的16歲以上的青年人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
2000年9月,為倡導終身教育,英國政府面向全國在職和非全日制學習的人,推行個人學習帳戶。英國政府在這項計劃的前期啟動了100萬個帳戶,第一年每個人可獲得150英鎊資金。從第二年起,每年課程費用達到500英鎊時,一部分課程費用可享受20%—80%的優惠。同時,政府鼓勵企業對自己的員工學習進行投資,企業在資助職工學習的同時可享受免稅待遇,這使得英國僱主每年為參加繼續教育的員工投資額達到了100億英鎊,從而使僱員與僱主雙方受益。2001年10月,英國有250萬人在學習帳戶中心註冊,大約有9000家企業成為提供學習機會的機構。2002年英國教育與就業部又資助英格蘭約200所繼續教育學院1900萬英鎊的資金,用於電子控制專業、衛生健康業和小企業管理培訓等,這項投入還吸引了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配套資金3000萬英鎊。
第四,改革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創新辦學模式。1966年,英國10所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多科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從而使學員在職業教育範疇內也能拿到大學學位證書。20世紀80年代,英國又有40多所多科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並與牛津、劍橋等傳統大學平起平坐,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成為英國高等職業教育史上重要的裡程碑。此後,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的繼續教育學院,也自1993年4月起不再隸屬地方政府管轄,轉而成為自主辦學、獨立經營的實體,學院實行董事會制,其中工商界代表佔50%以上。董事會由企業界代表、教師代表、地方社團代表和院長組成,共同管理學院,有力地推動了全民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提高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績效。
1998年,根據英國政府提出的終身學習計劃,教育與就業部又專門制定了一份有關產業大學的計劃書,建立起以產業大學為龍頭的學習化社會體系。產業大學可謂一種創新的辦學模式,它是一個面向全國開放的遠程教育網絡機構,集發達的教育資源和網際網路系統於一體,為終身學習者提供便捷、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和服務。學習者可以在家中、工作場所和社區學習中心參加全日制、非全日制課程學習。
上網從搜狗開始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在本科階段就來到美國求學,語言考試是橫面前的一道坎兒…[詳細]
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禮服裙出現在每一個重大活動中…[詳細]
2011《搜狐王牌留學服務團隊評選》五強團隊及十佳顧問盛大頒獎…詳細
11月14日,2011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新鮮出爐。搜狐出國……[詳細]
藝伎學校坐落在日本熱海商業街小巷深處,門口掛滿燈籠,上面寫著藝伎表演的節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