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至今年初,我在英國進修理科教育,並對技術教育的情況進行了初步考察,以下介紹一下英國中等學校內和中等教育後的職業技術教育概況。
一、普通中學內的技術教育課程
近年來英國十分重視在普通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技術教育。其基本出發點是認為一種健全的教育不僅應使學生的智能得以發展,而且應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技能。全英技術教育委員會最近在一份總結中指出:由於英國過去一度在技術發明領域內的優勢已受到嚴重挑戰,而學校教育和職業訓練之間過渡的不協調又無法滿足工業社會對中學畢業生的技能要求,另一方面,所有學生未來生活和技術越來越不可分離。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普通義務教育階段(十六歲以前)的基礎技能教育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在英國中學的主要類型—綜合中學內,技術教育分為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必修課和高年級(四、五年級)的選修課二部分。學生自一至三年級必修以下二門通用型技能課:加工技術課和繪圖課。一、二年級每周二至四節加工技能課,由一個工科大學 (或大專)畢業生任教師,主要包括金加工、木加工、塑料加工及共他材料加工知識。
一般第一年木工,第二年金工(或一學期一換)。在學習加工技能同時逐步學習識圖和簡單繪圖技術。曾問授課教師是否因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空間思維力而感到識圖和根據圖樣加工很困難,教師的回答恰恰相反,他認為正因為有實物,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可獲得生動具體的空間思維力,絕大部分學生感到很有興趣。加工技能課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1)認識基本的加工材料的性能 (金屬、木、塑料)。(2)掌握基本的加工工具的用法和安全使用工具。(3)基本加工方法。(4)識圖和看圖加工。通過學習,學生一般都能達到選料、看圖加工一些簡單器具。學習結束要求每一學生看圖選料加工一件器具作為考查。識繪圖課也是前三年的必修課。在中學低年級(一、二年級)開設圖像信息交流課,包括多方面簡單實用的識繪圖技術,如地理交通、標識、房屋建築及布置、構件組合、一般工藝課及各種形式圖表等。在三年級正式開設繪圖課,每周二至四節,學生在一、二年級技能課中獲得的初步識、繪圖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較正規地學習製圖法。
在中等義務教育的最後二年(四、五年級),綜合中學內設有各類基礎職業知識和技術選修課。學校根據師資和設備條件開設從經濟、家政、保健、秘書、建築裝修到工藝設計、電工、電子技術、計算機等名目繁多的職業技術課程,每門課每周二至四節,選修一至二門。不論低年級的通用型技能課還是高年級的專業型技能課,都有相應的教材,學生平時要完成若干實習作業,最終指定做一個實習作業作為校內考查。校內有兼職的職業指導教師,負責高年級學生的職業諮詢和開設一些職業指導課。學生在十六歲離校後可參加考試局統一設置的各門職業技術課的普通級教育證書考試,其結果為社會承認,作為學生今後就業的參考和依據。
目前英國中學內的基礎技術教育正探討向以下二個方向發展:
1.於十六歲完成義務教育後進人第六學級讀大學預科的學生數增多,而英國一般大學仍以理科成績作為錄取標準,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在中學高年級及大學預科選修技術課,同時也為了適應工業社會發展對人才技能的新要求,目前普通中等技術教育正在向強調設計和綜合技能方向發展,而不是過分偏重於手工技能的培訓。正在討論和醞釀中的基礎技術課程發展的指導思想認為必須發展學生在技術上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即對工藝設計思想的學習給予更多的重視。
2.由於許多十六歲的中學畢業生缺乏足夠的職業技能訓練,英國半官方的人力資源委員會打算試行將職業技術教育向下延伸至普通中學內部,為不打算進人預科學習的十四至十六歲的學生提供一定的職業技術訓練,時間約佔總學時的四分之一左右,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後將再接受一年全日制職業培訓,在獲得相當的職業技術教育後再進人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源委員會認為這對於普通中等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擺脫和避免被進人大學深造性質的考試所控制和壟斷是有利的。目前的問題是缺乏足夠合格的教師和設備。從目前情況看,英國在中學階段對技術教育的重視使許多學生都具有一定的製圖能力、材料加工技能。這些技能無論對進一步的學習,還是今後的生活、生產都有相當好處。例如在高年級理科學習中做實驗課題研究時,經常需自己設計並動手做一些簡單的器具來解決技術上的問題,由於學生受過這方面基本訓練,遇到這類問題時就顯得比較容易處理。此外,英國許多大學理工科學生按規定必須先去學院附屬車間實習幾周,學習各種工具使用和加工技能,並得到正式的認可證書。即使學生不進人」t1″級課程(第六學級)或大學學習,學生在各行各業和生活實踐中也會經常遇到技術上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有一定的基本技能,處理時往往較得心應手。我國中學畢業生以至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不強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曾對在英留學生作過一次諮詢調查,從調查結果看,80%以上的留學生感到在邏輯思維、數學推理能力方面比英國學生強,但動手實踐能力、解決一般工藝技術問題的能力卻比他們差。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與條件有關,但也與傳統的輕視實踐的教育思想有關。另外,在中學教育階段缺乏必要的基礎技術教育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如果在中學階段掌握一些初步的識製圖、材料加工的技能,無論對進人高校,或者求業都有一定好處,這會對整個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積極的影響和推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一七十年代發展了一門中學技術課程,將基礎理科教育和技術教育合二為一,完全打通。對象是中等程度的學生,該課程的投資是所有課程發展計劃中最多的,但收效最少,至今仍很難推廣使用,原因之一是這一課程過分專業技術化,(課程由許多不同課題組成,每個課題一本小冊子,如房屋、橋梁建築、汽車修理、照相技術等),這種適合專門技術學校的教材一般中學教師難以接受和使用,其次學生今後的職業方向不確定,過分偏狹的專業技術知識無助於今後的求業。根據我國國情,在改革我國中學課程結構時,除了根據地方生產建設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開設針對性強的專業技術培訓課外,還應開設一些適用面廣、通用性強、基礎型的技術教育課程,如識製圖、材料加工、電子技術和電工、作物栽培和家禽飼養、醫藥和衛生保健,這樣師資問題較易解決,課程有一定彈性,能適應學生畢業後從事比較廣泛的職業技術需求。
二、中等教育後的職業技術教育英國普通中等義務教育(強迫性的)到十六歲止,以後的教育結構可由下圖簡略說明:完成普通中等教育後,繼續求讀預科課程,然後再進人大學讀學位課程的學生只佔中學畢業生的50%-10%左右,另一部分學生進人各類綜合專科學校讀全日制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大部分學生進入勞動市場,與此同時,可在綜合專科學校和其他形式職業技術教育計劃中求讀半日制,相當於半工半讀,其後如通過」A」級考試可進入大學讀全日制課程,或半工半讀課程。近年來英國對完成普通中等義務教育後的青年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因為大部分中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後,成了龐大失業大軍的重要部分,為了緩和失業壓力並適應工業技術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政府成立了一個」人力資源服務委員會」,該委員會每年有一筆數目不小的預算經費,(1983年七百萬英鎊),可以獨立使用於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計劃。這樣既緩和就業壓力,又提高了人力資源的素質,目前正在這個領域內進行大量的討論和準備工作。在這種發展趨勢下,英國發展了各類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
1.普通中學內設1一種新的第六學級 (預料)課程:
全日制普通中學內的傳統大學預科班基本方向仍然以投考大學為主。目前一部分中學開設了新的第六學級班,有兩種方向的班級,一是為沒有通過」0″級考試的學生提供補課,二是為已通過普通級考試進人勞動力市場的失業或半失業的學生提供全日制或半日制的職業培訓,根據學校條件開設各種職業教育課程。
2.各類第六學級綠合專科學校:
這類學校的水平大致相當於我國的大專。形式多樣、方法靈活、適應面廣是綜合專科學校的特點。目前這類學校提供了普通中學後職業技術教育的各門各類課程及為進人大學作準備的預科班課程。畢業後可參加全國認可的各種資格證書考試。其中最普遍的是TEC,即技術教育證書和BEC即工商經營服務,教育證書。前者設立各類技術科目的考試,後者設置文書、經營管理、信息處理、經濟類考試科目。這二種證書約已設立七年,學生獲得某科目的這種證書,將有助於他在求業市場上找到相應的工作。這種二至三年的綜合專科學校在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求業市場這三者之間提供了一種較有彈性而又靈活的紐聯。
3.高等學校內的非全日制課程和半工半讀的全日制課程:
在大學裡有一種非全日制課程,學生可以一周聽幾門課程,修完後即可獲得學位(學士或碩士),在職的碩士生較多。參加這些非全日制課程學習的學生與全日制學生一起學習某些課程,並不另外專門設班,只是同時修的科目數比全日制的少,讀完學位所需時間較長一些。
另一種半工半讀的全日制課程稱為」三明治」。這種」三明治」式的半工並非以學校的車間為基礎,而是由某些公司、工廠、企事業從招聘的中學畢業生(包括第六學級預科畢業生)中根據他們的工作和企事業的需要,選送一些人去綜合專科學校或大學選讀相應專業的半工半讀全日制課程,即全日制工作和全日制學習交叉進行。可以三個月(一學期)一輪換,也可以一月一輪換,根據大學和專科學校提供的課程表而定。人力資源委員會大力鼓勵僱主用這種方式培訓必要的專業人員。上述這二種由大學和大專設置的在職培訓課程提供了一種較靈活而有效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