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英國教育

2020-12-11 搜狐網

  19世紀是英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其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已經日益顯露出來,工人運動風起雲湧。

  一、國家逐步幹預教育

  進入19世紀,教會過多幹預教育的局面已經不再適應迅速發展的英國,國家幹預教育的呼聲越發高漲。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幹預過程是以其特有的「漸進式」方式緩慢發展的,主要體現在一系列法案的提出、法令的頒布和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立上。

  1839年,英國政府成立了摳密院教育委員會,負責教育撥款的分配和使用,並有權視察一切接受公款補助的學校。1856年,摳密院教育委員會改組為教育局,管理初等教育事宜,這是英國政府第一個教育管理結構。1899年成立了由國會直接領導的國家教育委員會,取代了原來的教育局、科學與藝術局和慈善委員會,統一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進行管理,主要任務是分配教育經費,視察學校等。

  二、初等教育的發展

  英國初等教育伴隨著工人階級的鬥爭而發展,為緩和階級矛盾,英國給予了工人一些受教育的權利。19世紀下半葉,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技術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與英國開展經濟競爭,工人運動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國政府出臺了《初等教育法》(又稱《福斯特法案》),進行強迫初等教育,標誌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1876年教育法規定,家長有義務送子女入學。1880年教育法將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齡定為5—10歲。1891年教育法規定實施免費初等教育。1899年教育法又將義務教育的年齡提高到12歲。1870年後,初等教育發展很快,到1900年,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改革

  19世紀30年代,伊頓、溫徹斯特、聖保羅、威斯敏斯特、查特豪斯、哈羅、拉格比、什魯斯伯裡、泰勒商學會已成為英國著名的九大公學。但公學課程陳舊、教學方法保守、校風墮落弊端十分明顯,因此進行了相應改革。到19世紀末,英國中等教育雖然在科學教育思想衝擊下有所變化,但古典教育仍佔及其重要的地位,發展比較緩慢。

  四、高等教育的發展

  牛津、劍橋由於恪守古典教育的傳統,只有上層人士和國教徒才能入學,許多有識之士呼籲改革,因此出現了新大學運動和大學推廣運動上。

  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立,該學院不進行宗教教學,重視自然科學學科,與傳統大學截然不同。1829年,國教派成立英王學院除了在宗教教學問題上的分歧外,兩所學校開設的課程大多相同。1836年,兩校合併為倫敦大學,約有六十所醫學院和二十九所普通學院附屬於該大學。到19世紀末,它仍屬於一種考試機構,學位向所有附屬和不附屬的學院開放。

  大學推廣運動最早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主要指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將教育推廣到非全日制學生。1891年,僅英格蘭就開出了五百多門課程,參加學習的學生人數達六萬多人。

相關焦點

  • 十九世紀的數學
    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紀數學充滿活力的創新與發展。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環境也為數學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舞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視數學教育的風尚,鼓勵大批有才幹的青年步入數學教育和研究領地。法國在十九世紀一直是最活躍的數學中心之一,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傅立葉、泊松、彭賽列、柯西、劉維爾、伽羅華、埃爾米特、若爾當、達布、龐加萊、阿達馬。
  • 十九世紀數學
    上述因素促成了十九世紀數學充滿活力的創新與發展。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環境也為數學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舞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所造成的民主精神和重視數學教育的風尚,鼓勵大批有才幹的青年步入數學教育和研究領地。法國在十九世紀一直是最活躍的數學中心之一,湧現出一批優秀人才,如傅立葉、泊松、彭賽列、柯西、劉維爾、伽羅華、埃爾米特、若爾當、達布、龐加萊、阿達馬。
  • 周 憲 ‖ ​十九世紀英語美學文獻學問題
    美學在十九世紀英語世界的嬗變,除了現代性的一般特質外,還有幾個因素需要關注。一是文化的崛起。根據英國雷蒙·威廉斯的看法,由於工業化和都市化摧毀了早期現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中產階級的庸俗趣味逐漸佔據主流,消費性的大眾文化漸趨形成。這時,英國一批文化精英或知識分子開始文化的重構及其理論探究,最具代表性如「布魯斯伯裡圈子」,這些文化精英對建構十九世紀英國甚至英語世界的文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1]。
  • 十九世紀的芬蘭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
    芬蘭工業在十九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才開始發展。人口大部分是農民,他們幾乎沒有自己的土地。土地仍然在芬蘭和瑞典地主的手裡。只有租用土地謀生,所以必須給土地所有者耕種一定天數的勞動。特別苦的是卡列裡的農民,他們在砍伐森林,而在開闢的硬地上,從事原始農業耕作,同時也從事於狩獵和捕魚。
  • 十九世紀末新浪漫主義的英國作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是英國作家,十九世紀末新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史蒂文生出生在蘇格蘭首府愛了量一個燈塔建築工程師家裡,自幼體弱多病,曾到法、意、德等國療養。一八六八年攻讀土木工程,不久改學法律。一八八六年,他出版了以蘇格蘭十八世紀雅各黨人鬥爭的歷史為背景的小說《綁架》。這部小說和它的續篇《卡特林娜》描寫蘇格蘭少年孤兒大衛的冒險經歷,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一八八九年,小說《巴朗塔菜的少爺》出版,它描寫了兩兄弟爭奪遺產的糾紛,暴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貪婪和虛偽。史蒂文生的另一部中篇小說《化身博士》則探討了人身上善和惡搏鬥這個哲理性問題。
  • 思勉人文思想節:閱讀十九世紀文學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先讀二十世紀文學,再讀十九世紀文學南京大學教授、作家畢飛宇說,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談十九世紀文學可能會更準確。「二十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兒子,二十一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孫子。兒子談論父親通常不靠譜,孫子討論爺爺通常靠譜。當我還是 『兒子』的身份,我在上大學。
  • 二輪複習7:第七章 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17、在西歐十九世紀30至40年代的英國與批判現實主義並行發展的是______________。18、英國憲章派文學的主要成就是______________。19、______________是無產階級文學最早的實踐,它奏響了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首戰歌」。
  • 十九世紀科學的主要成就——電磁學的發展及其輝煌成就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十九世界科學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電和磁是兩千多年前就已發現了的自然現象,但在十九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兩者是各不相關的,而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人們也只知道靜止的電荷和瞬間的放電現象。
  • 十九世紀沙俄資本主義的誕生,農奴制度對其的影響,與農民運動
    英國早在十七世紀的中葉,就已經廢除農奴制度了。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時,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法國經過1789年至1794年的資隊階級革命,農奴制度也不存在了。十九世紀初的普魯士,本來比英法落後的國家,也開始著手廢除農奴制度。
  • 十九世紀最有個性的英國畫家兼詩人:羅塞蒂作品賞析
    《白日夢》 1880年:1872年,具有詩人氣質的英國畫家羅賽蒂,與珍妮.莫裡斯產生了熾烈的愛情,這一幅《白日夢》即作於這段時期。是最富象徵意義的代表作之一。在這以珍妮.莫裡斯為模特兒的《白日夢》上,女人形象仍充滿著某種神秘感。
  • 帝國間的COSPLAY:如果明朝代替清朝,十九世紀的中國會變強大嗎
    但同時,因為清朝的建立是借明王朝內亂之機入主中原,導致明粉們大多對明清鼎革心有不甘,再加之十九世紀以後晚清政府在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表現不盡如人意,因此許多明粉認為,如果由明朝代替晚清政府領導十九世紀的中國,中國也許就不會在近代經歷屈辱的歷史,更有甚者認為如果明朝能夠繼續執政,大明帝國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再創一個漢唐盛世也未可知。
  • 杉山正明:「世界史」科目是十九世紀的負面遺產
    回顧歷史,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長期被灌輸的世界史圖像,帶有一種濃濃的色彩,這種色彩大多肇因於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到二十世紀初期以西歐為中心的歐美列強割據支配世界的國際情勢和歷史變遷。甚至,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十九世紀型的妄斷,竟然還進一步被回溯到往昔的歷史時代而印象化,不僅未予遊牧及遊牧民在人類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正當評價,反而還使得將他們視作「歷史反派」「文明破壞者」的態度更加普遍。遊牧民可以說被當成了歷史上的「負面象徵」。雖然我們常說「思想的十九世紀」,但「無意識的十九世紀」才真正可怕。
  • 老照片 十九世紀末德國德勒斯登 歐洲最美的城市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皇帝拿破崙將德勒斯登作為大本營,與俄國、普魯士、奧地利、英國、瑞典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展開了一場大戰,贏得了著名的德勒斯登戰役。 十九世紀末的德勒斯登,已經相當的漂亮了,不愧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
  • 8月5日國際私法好書推薦:十九世紀的國際私法視角
    本文由劉沁予博士執筆,宋陽審校今天國際私法推薦並介紹羅莎娜·巴努(Roxana Banu)博士所著的《十九世紀的國際私法視角》,該書由著名的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於2018年出版。
  •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海涅
    亨利希·海涅( Heinrich Heine,1797-1856),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德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主要代表。求學期間,特別是離開學校後的幾年內,海涅廣泛遊覽了國內的許多名城勝地,並去英國、義大利等地旅行,這些旅遊生活成為他早期創作的豐富題材。 海涅的猶太血統使他受到社會的歧視,他因此更加切身感受到社會的黑暗。而在海涅的童年時期,拿破崙的軍隊曾佔領了他的家鄉,實行了一些進步的民主改革,猶太人也獲得了平等待遇。
  • 英國千年名校坎特伯雷國王校長見面會暨21世紀教育主題分享沙龍...
    兩位校長分享了坎特伯雷國王學校這所千年名校多年來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突破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以及學校在海外辦學的願景和願望。當天同時舉辦了21世紀教育主題分享沙龍,與參會代表們就如何培養適合21世紀的棟梁之才展開了討論。英國國際貿易部中國區英式學校業務總監溫蕾在會上做了有關中英教育的趨勢與優勢的主題演講。
  •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思想層面
    引言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是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第三大社會思潮。它與十八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關係確立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發展的結果,它以嶄新的社會內容、蓬勃的聲勢作為無產階級的「象徵、表現和先聲」出現於這一歷史階段,其代表人物最早有巴貝夫,而後則有偉大的思想家聖西門和傅立葉。
  • 十九世紀外科學圖志
    19 世紀末,外科醫師多半將這個日子—而非溫貝爾截肢那天—視為科學與人道主義突飛猛進的加冕時刻。但瓦德、託普翰與溫貝爾的故事碰巧帶出好幾個我們也許想問清楚的問題:如果內科醫師和自然哲學家早在18 世紀90 年代就開始實驗笑氣(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等氣體,為何麻醉技術並未在之後一個世紀崛起?為什麼有這麼多外科醫師不以化學物質誘導患者陷入昏迷,而是將無痛手術的偉大希望寄託於催眠?
  • 十九世紀末的奧匈帝國風情
    奧匈帝國是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的世界強國之一,曾有過輝煌的文明。最強盛之時可以和美、英、法、德、俄並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國在一戰後分崩離析,也是唯一一個在一戰後解體的世界強國。奧匈帝國,裡耶卡,考索大街。裡耶卡現屬於克羅埃西亞。波西米亞,布拉格,拉德茨基紀念館。圖中是奧匈帝國陸軍元帥拉德茨基青銅紀念碑。
  • 法國十九世紀中人道教的創始人,社會學之父奧古斯特·孔德
    而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法國就出現了一個偉大的哲學家,這個哲學家的出現,讓西方的近代哲學邁向了現代哲學的道路。開創了具有現代哲學標誌性意義的實證主義。他就是出生於一七九八年的奧古斯特·孔德。(法國波旁王朝復闢時期相關圖)十九世紀的法國正值啟蒙運動興起,和歐洲宗教革命和資本革命的洪流當中。但是顯然,奧古斯特·孔德的父親並不是一個支持改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