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是英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其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已經日益顯露出來,工人運動風起雲湧。
一、國家逐步幹預教育
進入19世紀,教會過多幹預教育的局面已經不再適應迅速發展的英國,國家幹預教育的呼聲越發高漲。英國政府對教育的幹預過程是以其特有的「漸進式」方式緩慢發展的,主要體現在一系列法案的提出、法令的頒布和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立上。
1839年,英國政府成立了摳密院教育委員會,負責教育撥款的分配和使用,並有權視察一切接受公款補助的學校。1856年,摳密院教育委員會改組為教育局,管理初等教育事宜,這是英國政府第一個教育管理結構。1899年成立了由國會直接領導的國家教育委員會,取代了原來的教育局、科學與藝術局和慈善委員會,統一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進行管理,主要任務是分配教育經費,視察學校等。
二、初等教育的發展
英國初等教育伴隨著工人階級的鬥爭而發展,為緩和階級矛盾,英國給予了工人一些受教育的權利。19世紀下半葉,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技術革新要求工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與英國開展經濟競爭,工人運動也日益激烈.1870年,英國政府出臺了《初等教育法》(又稱《福斯特法案》),進行強迫初等教育,標誌著國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1876年教育法規定,家長有義務送子女入學。1880年教育法將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齡定為5—10歲。1891年教育法規定實施免費初等教育。1899年教育法又將義務教育的年齡提高到12歲。1870年後,初等教育發展很快,到1900年,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改革
19世紀30年代,伊頓、溫徹斯特、聖保羅、威斯敏斯特、查特豪斯、哈羅、拉格比、什魯斯伯裡、泰勒商學會已成為英國著名的九大公學。但公學課程陳舊、教學方法保守、校風墮落弊端十分明顯,因此進行了相應改革。到19世紀末,英國中等教育雖然在科學教育思想衝擊下有所變化,但古典教育仍佔及其重要的地位,發展比較緩慢。
四、高等教育的發展
牛津、劍橋由於恪守古典教育的傳統,只有上層人士和國教徒才能入學,許多有識之士呼籲改革,因此出現了新大學運動和大學推廣運動上。
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立,該學院不進行宗教教學,重視自然科學學科,與傳統大學截然不同。1829年,國教派成立英王學院除了在宗教教學問題上的分歧外,兩所學校開設的課程大多相同。1836年,兩校合併為倫敦大學,約有六十所醫學院和二十九所普通學院附屬於該大學。到19世紀末,它仍屬於一種考試機構,學位向所有附屬和不附屬的學院開放。
大學推廣運動最早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主要指全日制大學以校內或校外講座的形式將教育推廣到非全日制學生。1891年,僅英格蘭就開出了五百多門課程,參加學習的學生人數達六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