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有些人學生時代非常優秀,進入職場卻變得平庸?
為什麼有些「不正經」的孩子長大了卻創造力滿分?
同樣的老師和課本,為什麼大家對知識的吸收卻相差甚遠?
.
今天,我們就分別從性格、知識和潛意識三個方面,聊聊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說到性格,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二戰期間,法國被德國佔領,很多法國人為了躲避戰爭都逃到了國外。
一位名叫利茲的女士就是其中一個,因為父母都死於炮火之下,她只能孤身一人逃到英國的一小村莊。
一位老婦人收留了她,同時,老婦人還收留了其他幾位不幸的女孩。
這位老婦人對待她們非常熱情,甚至到了疼愛的地步。
沒過多久,其他幾個女孩似乎明白了老婦人的用意,都選擇了離開。
唯獨利茲留下了。
後來,她被老婦人要求嫁給家裡智障的兒子,再也沒有走出過這片土地。
利茲固然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女孩兒,但沒有底線的善良讓她犧牲了自己終生的幸福。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事情。
同樣是下雨天,性格樂觀的人從出門就開始哼著小歌,心情大好。
而愛抱怨的人則時時刻刻盯著地上的泥坑,覺得自己簡直是全世界最可憐的打工人了。
一種性格,一種命運。
你是什麼樣的性格,就會展現給這個世界什麼樣子。
好的性格會讓你的人生走的更坦蕩,生活過得更幸福。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所說的「好」並不是一味忍讓,更不是專橫跋扈。
而是了解自己,與自己相處融洽,並與周圍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
性格過於軟弱,面對他人的諸多請求,無論自己內心多麼不舒服,也會忍受,並且也不懂得合理拒絕結果就是,自己的空間越來越小,生活越來越不如意。
性格過於衝動,生活中一丁點小小的矛盾就火冒三丈,精神崩潰。
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自然過得辛苦。
所以最好的狀態就是有底線、有界限,不卑不亢。
還不知道怎麼做的,可以移步去看看之前的《平生,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知乎上有個提問:那些出身基層的孩子,假如當時沒有考上985、211,會損失和錯過什麼?
有一個6.7K的高贊回答,其中兩句直擊人心:
這個社會,正在經歷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時代,而你可能大把時間正在荒廢掉。而讀書,可能是這個世界上你能抓住的為數不多的,能夠提升自己生活圈子的方式。
讀書,絕對不是成功唯一的路,卻是門檻最低的一條。
你在知識上的積累,決定了你對世界的理解。
還記得去年奔馳女研究生維權事件嗎?
這個女孩子用三天的時間就讓一個國際巨頭讓步,達成了這樣的和解內容:
1:更換同款的奔馳新車;
2:全額退款金融服務費;
3:邀請參觀奔馳位於德國工廠;
4:贈送十年「一對一」的VIP服務;
5:為女車主補辦生日,全額支付費用。
按照當時的媒體調查,類似的事件在國內早就不是首例,但為什麼只有她能維權成功?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她對整個事件有著清晰的自我判斷,並且能夠控制情緒不卑不亢地和對方周旋。
這其中的每一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
這件事也從側面證明了:不讀書你不光看不懂這個世界,連吵架都贏不了。
鑑於每個人學習能力不同,這裡給大家提幾個小的建議:
1、學會對信息去粗存精: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需要不斷的學習,而學習首先需要學會篩選信息,捨棄對自己無用的信息。
2、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學習方式:
即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高效的。
3、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思考,懂得舉一反三。
4、學習-實踐-反饋-再學習:
學到的知識只有學以致用才能內化為自己的。才能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
你相信什麼,你就擁有什麼。
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在北大的演講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再相信。
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
這不是唱高調,而是真心話。
懷疑一切往往就會失去一切。
作家陳亞豪講過一件有趣的經歷:
大學畢業時,他以普通大學身份,拿到了國企、上市公司、世界五百強、銀行和公務員的offer。
一下成了學校裡的大名人,很多同學都來向他取經。
於是,他寫了一篇求職攻略,掛在校網上,供大家借鑑參考。
隨後,好幾撥同學請他吃飯,在吃飯中都問了陳亞豪同樣類似的問題:
你那些工作真都是你靠自己找的嗎?
你工作的事你爸花錢沒?
陳亞豪知道他們想聽什麼回答,就告訴他們:「花錢了。」
於是同學們就心領神會地笑了,「我就說嘛。」「我就知道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所以還是得拼爹。」
這幫同學,一下就心安釋然了。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平息自己熊熊燃燒的嫉妒心。
當然,與此同時,他們也永遠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你會遇見什麼樣的人,經歷怎樣的事,選擇何種生活,得到怎樣的結果,其實大部分早已被悄悄「決定」。
這個被決定的部分,它是你潛意識最深處的真正欲望,是你內心最原始的衝動,是你,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稱之為——「人生底色」。
不同人生底色的人,會在強大的潛意識內驅力左右下,做出不同選擇,最終推動人生走向截然不同的結局。
心理學家榮格甚至說: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你卻稱其為命運。
很喜歡顧城的一首詩:「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不再相信。
因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開始。
希望從今以後,當你再想起:「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的時候,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不是一些不可言說的外在條件,而是性格、知識和潛意識,或者任何其中的一個。
相信我,這將在黑暗中,賦予你前進的勇氣。
2021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