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廣東中公教育《校園的早晨 》教案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歌曲,了解校園歌曲,領略校園歌曲的魅力,激發聆聽音樂的興趣。
【過程與方法】
完整而充分的聆聽歌曲,運用模仿、探究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知識與技能】
了解聲樂的演唱形式,並能夠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能夠用輕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
【難點】
了解聲樂的演唱形式。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學堂樂歌」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學堂樂歌指的是20世紀初期,隨著我國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學堂開設的音樂課或為學堂唱歌而編創的歌曲,是一種選曲填詞的歌曲,起初多是歸國的留學生用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詞。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啟蒙音樂教育家為代表。其中沈心工被譽為學堂樂歌之父。簡單來說學堂樂歌就是當時的校園歌曲,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現代的校園歌曲。
(二)新課教授
1.初聽歌曲並思考,速度是怎麼樣的?歌曲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歌曲的速度為中速,《校園的早晨》是一首清新活潑的校園歌曲,該歌曲是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樂人高楓共同創作,80年代曾經在我國校園內風糜一時,表現了學生快樂的校園生活。
2.復聽歌曲並設問,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男女聲對唱。對唱形式在民歌中應用非常普遍,在非洲,部落居民聚會商討重大問題或進行宗教儀式時,經常利用對唱的方式交流,歐洲許多國家民間聚會狂歡時載歌載舞也經常利用對唱方式,中國鄉間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對歌經常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重要方式。
3.教師彈琴範唱,學生跟琴哼唱曲譜,並提醒學生注意二聲部的合唱部分。
4.學生分男、女聲演唱曲譜後朗讀歌詞,再次體會歌曲的意境。
5.大家知道聲樂的演唱形式包括哪些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並分別講解獨唱、齊唱、對唱、重唱、合唱。
獨唱:一個人演唱歌曲,常用樂器伴奏。有時候也有伴舞。
齊唱:一個歌唱集體,大家都唱同一個旋律,也就是單聲部的群唱。
對唱:兩個或兩組歌唱者的對答式演唱。
重唱:兩個以上的演唱者,各按自己所分任的聲部演唱同一樂曲。按聲部或人數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六重唱等。
合唱: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常有指揮,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它要求單一聲部音的高度統一,要求聲部之間旋律的和諧,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
6.教師彈琴伴奏,學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三)鞏固提高
1.分組表演學會的這首歌曲。
2.開展生生互評,結合教師點評。
3.想一想,我們還聽過哪些校園歌曲,唱一唱。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感受、學習了一首校園歌曲,感受到了校園歌曲清新、充滿朝氣的情緒,帶給了我們愉快的情緒和蓬勃向上的學習動力。
以上是《校園的早晨 》教案,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更多學科教案設計,請查看中公教師網-教案模板頻道。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xss70613)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