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優化,老闆更傾向於留全才還是專才?

2020-12-17 騰訊網

「我們要工作,孩子要上學,為何如此下狠手!」

「加班時我們全力以赴,裁員時請真情相待。」

甲骨文裁員,首批確認900餘員工丟了飯碗,被裁的老員工拉出橫幅抗議。

很多網友說:以N+6作為補償方案,已經算是業界良心了,還有什麼不滿?

也有人說:甲骨文的高薪、高福利、低壓力的工作,讓很多人活成了那隻被溫水裡煮的青蛙,被裁之後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除了這波,以及最近爆出的「車市」員工優化浪潮……

作為經濟規律的正常體現,只要合理賠償不違法,裁員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沒準下個公司會更好。而可怕的是缺少職脈支撐的你,能否遇見下一個稱心如意的公司?

01

穩定不是常態,淘汰才是

面對優勝劣汰、末位淘汰的職場叢林法則,我們不得不去換位思考:企業裁員時,專才or全才,誰更容易失業?

「專才」,指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

「全才」,指才能全面發展、精通多項技能的人才。

這個話題也引起了脈脈職友們熱烈的討論:

02

有優勢,才有取勝的資本

全才與專才真的「水火不容」嗎?

時代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對於企業的持續發展,專才與全才都是必不可少的。

他們都在企業中有著不同的分工,專才一直都是各行業支撐的中堅力量,全才更是推動企業高效運轉的強大助力。

在各自的領域中,他們都發揮著獨特的優勢。但想要不被行業的動蕩影響,為自己贏得更多籌碼,還需要……

專才——打造個人品牌,建立核心職脈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崛起,專業人才只挖掘和開發自己精通領域,或是不斷豐富和深化已專業知識經不能成為立足的資本。

想要擁有專屬的優勢,想要獲得更大的競爭力,不僅僅要投入更多的能力和精力對自己有更加高的要求,還要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學會營銷,用自身的優勢來獲取更多強大職業能力與更好的職業成長。

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職脈,通過信息、技能與經驗的交流,使得自己的個人特長和知識價值可以被更多的人認可和需要,甚至可以多渠道變現,那麼你就掌握了自己職業發展的主動權,獲得更多面臨裁員等問題的降落傘。

全才——多元化成長,將優勢擴大化

全才雖不需要對每個行業都精通,但需要對整個行業和市場擁有大局觀,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平臺和新行業,結合自身的特長,將優勢擴大化。

全才要不斷通過尋找渠道去置換信息、技能、及經驗,全方位多元化的獲得成長。

還要增加自身對社會和行業的敏感度和適應能力,通過信息的交流讓自己擁有對各個行業的掌控力,去能應對變化,通過高效地連接互動,催生商業機會與職場機遇。

21世紀的職場生存法則就是建立自己的職業品牌。多重技能發展,全面的知識結構,能讓人更加理性和獨立。

樹立專屬的IP,可以增加自己的存活率,讓你的全才被更多人看到,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發言權,才能在多變的行業中如魚得水。

相關焦點

  • 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全才和專才適應社會競爭時的利弊
    最近,」全才和專才哪個更適應社會競爭?」話題討論的火熱,小編也想湊個熱鬧,今天搜集了幾條代表性的看法,大家一起看看吧~首先簡單囉嗦一句,全才是指才能全面發展的人,即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而專才是指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專門人才。
  • 「我該做個全才,還是做個專才?」
    北京郵電大學大四學生莉莉立志投身網際網路行業,她向我諮詢一個問題,「我做產品運營,是走多面手的道路好呢,還是走精專的道路好呢?」其實,無論你投身於什麼行業,無論你從事什麼崗位,都會涉及「全才」和「專才」兩種選擇。
  • 高考文科第一,卻因「偏科」上不了清華北大,全才好還是專才好?
    這個事也引發了一些討論,即: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全才,還是專才?不過,這個事讓筆者聯想到了兩點:1.江蘇高考對考生不友好;2.全面和專一哪個更好?但是這對江蘇考生不公平啊,不管你是記分數還是計等級,總之是對一門課有了衡量,而且等級也是根據分數換算出來的。這就相當於:對江蘇的考生來說,除了要求總分高,選測的科目也必須分數高。
  • 公司裁員,通才與專才,誰存活的概率更大?
    在這個裁員傾向上,我們似乎陷入了誤區,在通才與專才間二選一,而事實上,公司有不止一個專才,也有大量的通才。後疫情時代,無論企業在哪個發展階段,企業的唯一願望就是活下去。這時候企業會儘可能壓縮業務,最大限度地節流。這時候,高薪、非核心業務的專才,很容易成為出頭鳥,不幸被裁。
  • 非培養全才專才之爭,學生也是「受害者」
    今天看到一個話題,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全才,還是專才?在我看來,「江蘇高考狀元無緣清華、北大」這種現象,不是培養全才還是專才的問題,雖然我不能說是招生錄取制度的問題,但也許學生也是「受害者」。多年來江蘇的高考一直都被人稱為全國最難,沒有之一。而江蘇的難不在於有些高考人數多,優質高校少的省份是考生競爭激烈的難,而是制度設置的難。
  • 孩子將來是做通才,還是做專才
    有些偏科的孩子甚至把韓寒、郭敬明等拿出來做比較,認為自己是一個專才,而不是通才。那麼什麼是通才,什麼是專才,將來是做一個通才好,還是做一個專才好呢?著名的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曾經把通才和專才比喻為狐狸與刺蝟,通才的人像一隻狐狸,對各種知識都知道一點;而專才就像刺蝟,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領域的事情。如何才能成為專才呢?
  • 【期貨交易】為什麼說期貨市場沒有全才,只有專才
    分為兩大派: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 技術面分析下面分的門派較多,k線、形態、指標等等,技術面分析更簡單、直觀,更容易學習,使用的人是最多的。但是,有一個共性,他們只專注自己的交易方式,通過多少年的磨練,練就了自己的「絕招」,而且把自己的交易策略上升為一種信仰,不會輕易改變,即使短期虧錢,他們相信只要堅持自己的交易策略,最終將實現盈利,可見,市場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交易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沒有誰是全才的,樣樣都精通?我認為沒有。 以上這麼多案例表明,期貨市場只有專才,為什麼會這樣?
  • 做一名通才還是專才?
    前言相信,通才和專才這個問題,從讀書時代開始一直都在困擾著大家。作為一名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一名通才還是專才呢?作為一名老闆,我們應該選通才還是專才呢?關於專才為什麼需要專才,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我們需要在某一方面花時間專研,有所成就,於是我們就成為了一名專才。從高中時代的文理分科,到考大學時的選擇專業,已經慢慢地讓我們成為一名專才。
  • 她故事·巾幗奮鬥者丨從專才到全才,她助力中國製造的醫療產品走向...
    16年進取,她從專才變成全才16年職業生涯裡,杜鴻雁從一個研發技術專才,成長蛻變為精通註冊申報、項目管理、風險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等>研發系統全流程的管理全才,在接管法規註冊工作前,杜鴻雁是一名研發技術人員,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專注於實現產品的技術突破。
  • 專才與通才,究竟哪個更重要?
    有人發問,是文學的背景讓她如此優秀,還是她本身就勤奮優秀才文理都好呢?孰因孰果,爭論不休。長久以來,「文科缺乏數理思維,理科不懂風月,藝術生成績不行」這些既有偏見深入人心。研究人員發現,音樂教育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預測關係對於那些練習過器樂而不是聲樂的人來說更為明顯。研究結果表明,在器樂方面所學的技能很大程度上能轉移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
  • 專才和通才 到底哪個更吃香?(圖)
    那麼,對於企業HR來說,更青睞專才還是通才?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的職場人,到底該做一名專才,還是通才更好呢?困惑思雨是一家網絡公司的網絡設計,他這個人比較「雜學」,無論是專業內的網絡設計、策劃,還是軟體編排、使用,他都懂得一些。有一次,同事在做網頁的立體設計,忽然發現頁面有些地方不協調,但又找不出問題的癥結。
  •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值錢?
    還是由最長那一塊長板決定?往前幾十年,人們肯定會和你說是短板,我們的成長之路就是不斷發現自己不足,然後去彌補的過程。但是最近十幾年,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裡,分工變得如此之細,團隊協作又變得如此簡單的時候,決定一個人收入的往往是這個人在某一領域的專業度。
  • 綜合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哪一個更適應國家發展走向?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討論過一個問題,國內的教育,到底是應該優先培養全能人才還是專業人才?深受這個問題困擾的,估計就是眾多偏科的高考考生了。總有些學生,對某一學科極為擅長,但因為其他學科學不好,高考總分不夠,從而不能進入一所很好的大學。那麼,現如今的中國,是「全才」還是「專才」更為適合國家的發展趨勢呢?
  • 在技術領域,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
    都說學海無涯,在知識的領域就像茫茫大海一樣,怎麼也不可能看到邊界,技術領域也是一樣,隨著時間的前移,也逐漸有老技術的淘汰和新技術的產生,這種情況下只鑽研技術是不是有一定的風險,那麼作為程式設計師是通才好還是專才好呢?近期就有一名網友提到這一問題。
  • MBA關注:職場求生術 你是專才還是通才?
    【MBA中國網訊】在科技的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職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每個人在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時,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困惑,到底是專才吃香呢?還是通才呢?作為職場精英的你,應該在忙碌中給自己留出一點時間,深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
    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哪一個更重要?這還用問嗎?這個時代鋪天蓋地都說通才教育重要啊!從小學到大學本科,一路都是通才教育,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才開始談專才教育吧?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逐漸從模仿蘇聯的專業教育轉向歐美主流的通才教育模式。
  • 通才和專才,到底哪種更具有競爭力?
    雖然對方辯友對我的問題是充耳不聞,但我們還是要進入這個環節,因為時間流程。不難發現對方辯友喜歡捨近求遠,對北大的眾多專業視而不見。對方辯友對我的問題總是不願正面回答。那我只能告訴你,在這人才社會,浪潮滾滾,只有站在風口浪尖,方能把握時代的脈搏,要想鶴立雞群,必須要有過人之處。在這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樣樣皆能,樣樣平庸之人,在特長明顯的專才面前黯然失色。
  •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
    通才與專才  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通才」就是知識結構寬一點,「專才」就是知識結構窄一點,到底應怎樣解釋也很難說。照方才的解釋,所謂「通才」的教育大致是側重於廣厚的知識結構。
  • 陳岱孫: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
    > 通才與專才理論與應用陳岱孫通才、專才的經濟學教育這兩個名詞的定義不十分明確,有人說就是寬和窄的知識結構而已
  • ASQ主編隨筆:誰來快速激發企業創造力—專才還是通才?
    人們會選擇成為精通某一領域的專才,或是精通多個領域的通才,抑或是介於專才和通才之間的某一類人才(比如成為一個對自己擅長的相關領域也較為通曉的專才)。企業也會在聘用專才還是通才,以及如何組織他們進行工作做出選擇。不管個人或者企業做出何種選擇,每種選擇都能夠給他們帶來相應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