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大學還未畢業的成都女孩高秀眉成為成都邦榮古陶瓷博物館館長,只有19歲的她擔負起了傳承價值連城的古陶瓷文化瑰寶的重擔。這位中國最年輕的博物館館長全球徵集智囊團,以期擺脫民辦博物館普遍遭遇的生存尷尬和突破窠臼,尋求發展。
成都小丫成中國最年輕的博物館館長她當家3000件陶瓷
2003年9月14日上午10時,大邑縣五鬥街。4層樓高的成都邦榮古陶瓷博物館外牆瓷磚已清洗一新,「計劃到9月20日正式開館,還沒來得及掛牌。」博物館名譽館長高邦榮站在底樓的接待大廳,指揮工人清洗裝修留下的殘渣。8月6日,成都市文化局正式批覆同意成立邦榮古陶瓷博物館,「其實籌備工作已進行了1年多,從建房到購買消防設備等附屬設備已投資100餘萬元。」8月27日,高邦榮帶著高秀眉在成都市民政局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將博物館的大權交給了女兒。翻開登記證書內頁,負責人一欄的名字正是高秀眉,業務範圍一欄註明「古陶瓷、古錢幣等文物的徵集、保護研究及宣傳展示」。
博物館展示廳位於3樓和4樓,總面積只有600平方米,玻璃展櫃裡1000多件古瓷器分門別類,從漢代的陶狗到清代的瓷器、酒壺,從宋三彩到青花圖案,精美絕倫,蘊含著遠古藝術巨大的震撼力。「這些古陶瓷的價值很難用金錢估量,都是中華文化的結晶。」邦榮古陶瓷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戴輝是四川收藏家協會會員,他指著一條宋代坐龍說:「這是典型的宋三彩,綠色的龍身,黑色的龍爪,黃色的龍眼。」坐龍龍頭作回頭狀,高約30釐米,造型充滿動感,「這是國內僅存的孤品,我們準備把它作為館標印在門票上。」邦榮古瓷器博物館共有3000多件古陶瓷,展出的只是一部分。
高邦榮小心翼翼地捧出一隻錦盒,「3000多件古陶瓷中,有好幾件罕見的珍品,錦盒裡的青花瓷屏可以說是鎮館之寶,」高邦榮讓記者戴上手套,「手上的汗液會影響瓷器的壽命,這件青花瓷屏難得一見,更少有人能觸摸它。」揭開錦盒,房外的陽光打在青花瓷屏上,它的直徑大約20釐米,圖案近景是一位身著鎧甲、右手提著大刀的武將,武將正轉身與一位古裙女子送別,遠景是群山崇嶺,山頭間旌旗搖動,隱隱傳來雷動山裂的戰鼓聲。
「經過多位收藏家鑑定,這件青花瓷屏應是元末明初的物件,如果拿到拍賣市場,它的拍賣價在1000萬元以上。」高邦榮介紹道。
最年輕館長·內幕家庭會議定下掌舵人
當選理由:3000多件古陶瓷,她基本上能辨認出是哪朝哪代的博物館獲準籌建已有1年多時間,按照慣例,館長一職非高邦榮莫屬,「父親有意把館長職位交給我,」高秀眉說,自己也感到驚訝,畢竟年齡還小,而且還在讀書。
「年輕人早點接受鍛鍊是好事。」今年8月,博物館辦理成立手續過程中,高邦榮帶上正放假的女兒跑各個部門,「讓她親身感受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程序,也可以多認識一些人,鍛鍊辦事能力。」8月27日,到成都市民政局正式辦理登記證書前,高家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高邦榮和妻子力薦女兒做館長。
高秀眉從小生活在堆滿古陶瓷的家庭,耳濡目染,對文物的興趣日濃,「父親每次收到古陶瓷就會給我細細講解,教我如何鑑別不同的朝代和出處。」「3000多件古陶瓷,她基本上能辨認出是哪朝哪代的。」高邦榮微笑著望著女兒,目光中充滿希冀。
高秀眉現在在西南交通大學讀書,攻讀的專業是電子商務,「明年7月就畢業了,」高秀眉說,「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要建立一個網上博物館,現在利用課餘時間設計網頁。
高秀眉的三爸是加拿大GRC電腦軟體公司董事長,「三爸正與加拿大方面溝通,時機成熟時,就邀請我到多倫多辦展覽。」高秀眉坦承,自己的英語還不行,「要當好館長,肯定會有些國際交流,不惡補英語不行啊!」徵求智囊團·緣由探求民辦博物館生路
只為借腦:國外私立博物館的管理經驗、發展模式都是我渴望學習的成都共有12家民辦博物館,除了依託企業創辦的成都中藥博物館、建川博物館沒有生存困擾外,其餘的博物館都面臨著發展的瓶頸。「新津蜀生文物陳列館的老闆羅樹生辦酒吧補貼博物館的日常開支,而一些早年成立的博物館已經銷聲匿跡。」高秀眉說,向全球徵集智囊團的目的就是藉助外腦,謀求博物館的生存和發展。
「國外也有許多私立博物館,他們的管理經驗、發展模式都是我渴望學習的。」高秀眉希望智囊團中有熟悉博物館國際管理經驗的高參加盟。「徵集智囊團採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每年召開一次圓桌會議,平時與智囊團成員保持聯繫,虛心請教。」守業與創業·對話守業也能成英雄
觀點解釋:我掌管著一座價值連城的博物館,這是比創業更大的挑戰記者:大學生都渴望成為創業英雄,你卻一下子步入守業階段,是否覺得缺乏挑戰?
高秀眉:在我的身邊,就有創業的同學,我非常敬佩和尊敬包括我父親在內的創業人士。由於特定的原因,我掌管著一座價值連城的博物館,這是比創業更大的挑戰。
記者: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高秀眉:博物館的性質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公益性事業,這和單純的下海做生意是兩回事。最主要的挑戰是在經濟上博物館能支撐下去,又要把作為文化結晶的古陶瓷保護好傳承好,這中間必須掌握微妙的平衡。
記者:聽你父親說,你生活比較節約?
高秀眉:我住的是集體寢室,6個人一間,包括生活費,每個月花銷大約400元,業餘愛好就是看書和聽音樂。
創辦博物館·背景父親掘下第一桶金
這樣積累:收集古幣-錢幣交易和親人援手「女兒已漸漸長大成人,遲早都會擔負經營和管理博物館的擔子,」今年46歲的高邦榮從20年前就與古董打起了交道,「我這個人喜歡鑽研,結婚後就把老丈人家的100多枚古錢幣拿來研究,發現各個朝代的錢幣都有來歷和掌故,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一種鮮活見證,於是收集古錢幣。」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高邦榮被分配到畜牧部門,「那時工資只有50多元,每個月拿出一半的工資收集古錢幣,當時1角錢可以買到一枚清朝錢幣,便宜得很。」通過錢幣交易市場,高邦榮掘到了創辦博物館的第一桶金。從1993年開始,高邦榮專門收集古陶瓷,「經常早上5時出門,跑到送仙橋市場淘貨,」由於高邦榮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出差,「在北京、西安收到了不少好東西。」5年前,高邦榮萌生了創辦博物館的念頭,「光靠省吃儉用和錢幣交易賺的錢難以收集上規模和上檔次的古陶瓷,」高邦榮的兩個做生意的弟弟伸出了援手。「這麼多年一直奔波,我已經有點累了。」這也許是他把博物館交給女兒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