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掩耳盜鈴」式預警何以喚起公共警覺?
正視治汙形勢的嚴峻,正視公眾對藍天白雲的強烈期待,是地方政府部門走出「掩耳盜鈴」式的治汙怪圈,痛下治汙決心的關鍵。
環保部11月26日向媒體通報稱,近期京津冀區域、山西南部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環保部督察組在檢查中發現,一些城市啟動汙染預警級別明顯偏低,啟動時間滯後,應急響應措施明顯不足。如山西省臨汾市16日至21日連續6天重度及以上汙染,其間多個監測站點多天出現AQI爆表,按照應急響應標準應啟動紅色預警,但當地僅啟動了黃色預警,在環保部督察組督促下才在18日至20日啟動了橙色預警。
我國不少城市空氣品質不容樂觀,《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要求環保部門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建立重汙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不少地方能準確及時發布預警,喚起公共警覺,督促各部門和單位開展減排措施,控制汙染形勢。但也有一些地方或視而不見、裝聾作啞,或後知後覺、被動應對,當公眾感受和預警狀況不一致,自然不買帳,相關部門會承受極大的輿論壓力,政府公信也會受到損害,當地汙染狀況更難得到改觀,甚至陷入自欺欺人的惡性循環。
這些地方何以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是擔心汙染指數高,太惹眼,面子上不好看,更唯恐預警級別高點燃公眾情緒,影響了社會穩定以及地方政績,自己給自己「出難題」。因為,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級別越高,採取的措施就要越嚴厲,停止生產的面積就會越大,這對當地經濟利益的影響也會越大,當地政府部門深諳其中道理,種種因素考量之下,往往抱著僥倖心理能拖就拖、能瞞就瞞,「順理成章」地不發布預警或有意降低預警級別。
發布空氣汙染預警,只是治理空氣汙染的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對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燃煤鍋爐和機動車等實施調控措施。從長遠看,還需要採取調整相關產業結構、優化產能布局等一系列舉措。眼下一些地方如果連預警這個頭都不敢開、不願開、開不好,其長久的治汙能力與決心難免令人懷疑。
今年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多次分批進駐地方,對地方治理汙染情況開展「史上最嚴厲的環保督察」,發現一些地方汙染數據造假,有意遲報瞞報漏報;一些企業提標改造進展較慢,仍存在超標排放;一些地方對汙染源的管控依舊不到位,等等。這些都給地方治汙提出了明確的警示。
眼下,空氣汙染治理已然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公眾及中央政府希望各地高標準嚴要求,以犧牲一定的眼前經濟利益為代價換取藍天白雲;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則「另有苦衷」,更希望治汙還是「悠著點」「等等看」的好,顧及太嚴厲的治汙舉措會影響當地產業發展,希望能「寬容」地給出治汙的「緩衝地帶與時間」。其中的分寸把握考驗各地的治汙決心和智慧。這既關係各地去產能、調結構的實際成效,也影響著一方民心安寧、社會穩定。
環境汙染治理註定要短期與長期措施相結合,它取決於各地的治汙決心與勇氣,離不開相關的利益補償和政策兜底。正視治汙形勢的嚴峻,正視公眾對藍天白雲的強烈期待,是地方政府部門走出「掩耳盜鈴」式的治汙怪圈,痛下治汙決心的關鍵。
(責編:董曉偉、文松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