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考慮給「有家不能回」的臺灣人發身份證?國臺辦回應

2020-12-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5月30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安峰山就近期熱點問題作出回應。相關內容如下:

記者:最近有報導說臺當局如果繼續用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大陸發展的一些臺商臺師臺生有家歸不得的話,大陸方面考慮給這些臺灣人發大陸的身份證。請問國臺辦是否有這方面的考慮?第二個問題,最近外媒又創了一個新詞叫所謂的「脫臺者」,指說像林毅夫、黃安等,泛指脫離臺灣到中國大陸工作、生活經商的臺灣人,而且未來「脫臺者」會越來越多。請問國臺辦有什麼樣的回應?謝謝。

安峰山:您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看到了有關的報導。「兩岸一家親」,加強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這也有利於增進同胞的利益和福祉。民進黨當局無視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的實際需求和切身利益,無視民眾對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兩岸交流橫加指責、橫加幹涉。我想,這些學者們提出的這些擔憂,也是可以理解的。

您的第二個問題,對您所提的這個詞彙的涵義,我不去做評論。我想僅就兩岸關係而言,從大陸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大陸通過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蓬勃發展和巨大進步,也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臺灣同胞對大陸的一些刻板的印象,而且大陸一直在推動便利臺灣同胞的各項措施,也得到了越來越多臺灣同胞的歡迎。我想,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特別是基層民眾和一些青年願意到大陸來學習、交流、創業、就業、發展、生活,也是這方面的一些具體表現。

記得去年十九大的時候,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女兒盧麗安引起了島內廣泛的關注,島內媒體在討論「盧麗安現象」的時候,有輿論說,兩岸開始進入了一個制度和人才之爭的時代。上次發布會的時候,我記得有記者提問也講到島內現在的無色覺醒的現象。實際上在面對島內現在藍綠的惡鬥和對立,有些島內的輿論也認為,應該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一起來比賽,誰更加愛臺灣,這樣的話能夠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選擇。

實際上一個制度、一個政黨,究竟有沒有吸引力,關鍵在於它能不能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當做自己的奮鬥目標,能夠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能夠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能夠給人民帶來一個更加美好的希望和願景。我如果離開了這些方面,其他的都是不切實際的,空喊什麼愛臺灣,或者標榜所謂的普世價值,實際上都於事無補,是騙不過老百姓的眼睛的。

(來源:中國網直播實錄)

相關焦點

  • 臺前官員:大陸將考慮向臺灣人發身份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報》5月24日報導,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九二共識」說法提出者蘇起率團前往大陸訪問,從大陸獲得的信息顯示,蔡當局若繼續以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在大陸發展的臺生、臺師、臺商有家難歸,
  • 大陸給臺灣同胞發「身份證」了!
    比如,今年有一名臺商在墨西哥被殺害,其家屬尋求大陸駐墨大使館協助,事後家屬接受大陸官媒採訪時說,「讓所有旅居在外國的臺灣人知道,發生事情的時候,中國大使館能提供最有效的協助」,即為一典型案例。   2015年,大陸全面啟用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簡稱卡式臺胞證),取代了原有的紙本臺胞證。卡式臺胞證內嵌安全智能晶片,持證人號碼為8位數字,背面留有臺灣身份證號與姓名。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今年6月在出席海峽論壇時表示,正想方設法解決現有臺胞卡功能受限,以及如何改善臺灣民眾登陸就業等問題。
  • 臺「國安會」前秘書長:大陸將考慮向「有家難歸」臺灣人發身份證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繼大陸祭出惠臺31條措施後,島內盛傳大陸將給一些臺灣人發放身份證。據臺灣《聯合報》24日報導,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從北京帶回來的最新信息顯示,蔡英文當局若繼續以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在大陸發展的臺生、臺師、臺商「有家難歸」,大陸已開始思考將這些人視為國民,並發給大陸身份證。
  • 臺胞證真要與大陸身份證號碼統一18位?國臺辦回應
    臺胞證真要與大陸身份證號碼統一18位?國臺辦回應 2017-06-28 20:05:17 中國臺灣網
  • 大陸對「臺灣同胞」改稱「臺灣居民」?國臺辦回應
    中新網10月17日電 國臺辦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馬曉光針對「臺灣居民」稱呼一事回應稱,「臺灣居民」也好,「臺灣同胞」也好,「臺灣民眾」也好,都是他在發布會上交叉使用的稱呼,大家不要多心,更不要被「有心人」利用來做政治文章。
  • 臺灣居民持大陸護照出境被臺當局註銷戶籍 國臺辦回應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中國臺灣網11月15日北京訊 國臺辦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環球網記者提問:我們注意到有報導稱一名臺灣居民近日經吉林琿春口岸前往俄羅斯海參崴旅遊,因持大陸臨時護照出境,返臺後被臺當局註銷臺灣戶籍
  • 在大陸從事進口冷鏈等行業的臺灣人可否接種疫苗?國臺辦回應
    2020-12-30 13:52:58 來源: 和訊網 舉報   【在大陸從事進口冷鏈
  • 大陸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國臺辦回應了!
    今天上午,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就臺陸委會妄稱大陸依賴自臺進口、解放軍在臺海地區組織實戰化演練、民進黨當局下架大陸抗疫兒童繪本等熱點問題,發言人朱鳳蓮一一回應。
  • 領大陸身份證後被註銷戶籍 臺灣法學家擬告臺當局「違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旅居美國的臺灣法學專家邵子平已辦理大陸身份證,但於3月遭臺當局廢止戶籍。邵子平質疑此舉「違憲」,表示將返回臺灣狀告臺「移民署」。不過他也擔憂臺當局會因「政治目的」禁止其入境。
  • 陸委會主委張小月稱「認定大陸崛起但臺灣不能因此投降」 國臺辦回應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5月25日(周四)上午10:00在國臺辦新聞發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福建海峽導報記者:臺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日前聲稱說自己其實早就認定中國大陸已經崛起的事實,但是臺灣不能因此就願意去投降,願意做她的一部分,請問發言人對這種言論有什麼評價?謝謝。
  • 大陸正在戰術消耗臺灣?國臺辦回應
    路透社12月10日也發表所謂「分析文章」,聲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一場「灰色地帶」戰術(gray-zone warfare),其目的是讓臺灣地區筋疲力盡,進而制伏臺灣。 該報導妄稱,9月中旬以來,大陸戰機執行了100多次此類任務。在兩岸政治緊張局勢達到頂峰時,大陸還會派出更多飛機,其中包括一些最強大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 大陸要制裁臺灣取消兩岸籤訂的ECFA?國臺辦回應來了
    但當上周,有島內媒體報導稱大陸為了懲罰蔡英文和臺灣當局,將取消這一協議時,臺「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趕緊跳出來回應。邱垂正先是稱ECFA對臺灣經濟影響只有不到5%左右,即便取消了也不會對臺灣造成很大影響。不過,讓臺灣民眾覺得錯亂的是,邱垂正緊接著又以乞求的口吻說,「ECFA對兩岸都有好處,希望大陸繼續履行。」
  • 【臺灣地區未能加入RCEP引發擔心 國臺辦回應】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
    【臺灣地區未能加入RCEP引發擔心 國臺辦回應】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注意到,當前島內各界對於臺灣經濟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傳統產業可能因此遭受的衝擊感到擔憂。我們再次重申,歡迎臺灣同胞、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創業、生活,參與和融入大陸經濟發展,共享大陸發展的戰略機遇。
  • 民進黨當局污衊臺灣網紅散播「統戰」影片,國臺辦回應
    民進黨當局污衊臺灣網紅散播「統戰」影片,國臺辦回應 海外網12月16日報導,12月16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 一有風吹草動,臺灣就擔心解放軍攻打東沙島,國臺辦給予回應
    今年8月,曾傳出解放軍將在東沙島海域進行「奪島演習」的消息,臺軍可謂人心慌慌。隨後,國臺辦對此進行了回應。在今年10月28日的國臺辦記者會上,有臺媒記者問道,「解放軍近期在福建和廣東演習,又發生臺灣立榮軍用包機折返事件,解放軍是否要奪下東沙島?」
  • 國臺辦:民進黨等綠營阻撓大陸生納入臺灣健保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劉潔妍、李警銳)國臺辦今日舉行例行記者會,關於馬英九一行人原計劃12月12日前往太平島進行視察,但是後來取消一事,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這一態度和立場是明確的。
  • 大陸惠臺31條是所謂「統戰措施」?國臺辦用兩句名言回應
    【環球網綜合報導】在9月12日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及臺當局聲稱大陸的「31條措施」是所謂「統戰措施」一事時,發言人安峰山引用兩句名言回應:「百姓心中有稈秤」「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臺當局陸委會9月6日公布所謂「因應中國大陸對臺31條措施的成果報告」,聲稱「31條措施」是大陸的統戰措施,並說這是利誘臺灣居民而且實施後尚無明顯影響。在12日的國臺辦例行記者會上,安峰山被問及此事時回應表示:兩句話。第一句,「百姓心中有稈秤」。
  • 李登輝叫囂讓臺灣「正常化」 國臺辦回應:做夢!
    國臺辦馬曉光回應道:現在臺灣有一句時髦的政治術語叫「裝睡的人叫不醒」。我想李登輝就是沉迷在「臺獨」迷夢中的那個叫不醒的人。新華社記者: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日前鼓譟推動所謂「憲政改革」,叫囂讓臺灣走向「正常化」,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價?馬曉光:現在臺灣有一句時髦的政治術語叫「裝睡的人叫不醒」。我想李登輝就是沉迷在「臺獨」迷夢中的那個叫不醒的人。
  • 臺灣法學家領大陸身份證後被註銷在臺戶籍,其擬告臺當局「違憲」
    旅居美國的臺灣法學專家邵子平已辦理大陸身份證,但於3月遭臺當局廢止戶籍。邵子平質疑此舉「違憲」,表示將返回臺灣狀告臺「移民署」。不過他也擔憂臺當局會因「政治目的」禁止其入境。邵子平祖籍南京,是民國時期外交官邵毓麟之子,於12歲前往臺灣,1996年從聯合國人力資源與法規部門退休,2003年定居北京。
  • 臺媒稱「Made in 臺灣」後面要加「China」?國臺辦回應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請問發言人,ECFA十年期展延期即將到期,外傳說明年沒有進行開展,是不是大陸會終止ECFA?第二個問題,臺商向媒體反映,有遇到一些困難,尤其在MIT、Made in 臺灣後面要加上「China」,請問發言人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