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6月23日至30日,被許多人稱為「第二場高考」,因為這一周是高考志願填報的日子。雖然只有短短一周,但一想到大部分人未來幾十年的前途都將在這裡分野,家長們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焦慮,因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高考大軍中後悔的那一個,雖然多達80%的家庭事後仍會後悔……
家長志願填報時的
「心路歷程」
在這焦慮的一周裡,很多不懂志願填報的家長大多都經歷過這樣一段心路歷程:
在出分數的當晚,你比孩子還要焦急地等待出分,結果分數出來還挺不錯。但是還沒高興多久你就傻眼了,因為志願填報指南太厚了!500多頁兩千多所大學,什麼提前批正常批平行志願,還有城市學校專業等等該如何選擇?此時你的孩子成績有多好,填志願的壓力就有多大。
作為一個成年人,很熟練地你拿起電話,尋找身邊懂行的熟人朋友……幸運地,孩子在他們的幫助下,做出了一份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但不知為什麼。
你卻總感覺有些心虛……
為什麼志願填報
大多數家庭都會後悔?
(1)無非說服自己的心虛
其實心虛,才是正常的,因為多數的家長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要讓孩子這麼報。當因為不了解而導致缺乏掌控感,填報的信心全部仰仗對他人的信任時,那麼心虛就是必然的結果。
這份心虛就像建築地基裡暫時被掩埋的空殼,雖然可能被孩子順利升學的喜悅一筆帶過,但當在孩子隨後升學、考研、就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出現問題時,即使你知道當下的結果其實和當初的志願選擇沒多大關係,家長們都仍免不了吐槽一句:「如果當時沒那麼報就好了。」
這是因為,在信念中,心虛一直都在,它就是你為孩子構築的「人生建築」裡,那個最容易坍塌的點,一個總容易事後後悔的回憶。
(2)志願填報缺乏對自身的考量
其次這樣一份經專家指點得到的填報方案,合理性也值得質疑。這裡不是質疑專家的專業能力,恰恰相反,聽取專家的分析,對於幫助孩子「不浪費一分」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問題的關鍵是,家長和孩子能不能配合好專家才是重點。要知道高考志願填報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遊戲,不是你考多少分就上哪個大學的問題,家長和孩子仍然需要結合對自身的考量,給專家準確劃定幾個期望的專業方向——這也是志願填報最大的難題!
一方面我們要照顧到孩子的興趣志向。這一條許多家長都知道,但是做不到。我們不可能指望一個孩子,在短時間裡搞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因為這種短時間內缺乏思考的決定,大多是在外界信息暗示和內心情緒影響下一時興起的。孩子也許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專業會學什麼,將來會做什麼,在哪裡工作。
而這恰恰是家長們可以花心思,去幫他搜集資料,輔助思考的過程,一個只有在高考前下功夫才來得及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花時間,但卻是對的路。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考量自己的家庭實力。舉例來說,對於一般的工薪家庭,我們不能因為看到很多名人都是哲學出身,就讓孩子報哲學。要知道哲學的另一個身份是統治學,別人家的孩子畢業了是回家繼承祖業,而你家的孩子畢業就失業。所以在家庭能力範圍內,選擇一個能給孩子搭橋鋪路的專業,也是家長需要認真下功夫的地方。
提前做志願填報
家長們都需要做什麼?
一、研究自我,做到知己
志願填報需要做到與知己知彼的有機結合,也就是說孩子的情況與目標院校、目標專業的情況高度匹配,門當戶對。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研究和把握自身情況:
二、研究目標,做到知彼
我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全面情況後,就要研究志願目標,選擇與自己情況相適應的目標院校和目標專業:
三、預約專家,尋求幫助
由於志願填報涉及的信息十分龐雜,涉及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十分豐富,而且涵蓋許多策略和技巧。
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家長短時間內所能把握和掌握的。我們不妨尋求專家的幫助,比如可以向專業機構、專業人士諮詢,還可以直接向專家預約,提供志願規劃服務。
雲老師相信,當家長們做到以上幾條的之後,哪怕事隔10年20年,您和孩子也不會後悔,因為你們知道,自己是根據什麼而做出了這些選擇,而不後悔的選擇就是好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