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說理】疫情大考下,一位社會學博士的觀察與思考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是武漢大學社會學專業一名博二的學生。今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註定這個庚子年非同尋常,從冬日的寒風料峭到四月的草長鶯飛,和所有湖北人一樣,我經歷了封城和自我隔離。雖然沒能像往年一樣如期返回武大,欣賞櫻花的浪漫和東湖的美景,但是,我的心中多了一些感慨,多了一份惦念,也多了一份思考。 

  我的家鄉——湖北省黃石市,是一個美麗的濱江城市,有著「最美工業城」的讚譽。作為新中國最早的一批工業城市,這裡有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大冶鋼廠」「大冶鐵礦」,還有燒烤攤上從來不曾缺席的「中國勁酒」。這裡距武漢市僅70公裡,作為疫情重點區域之一,於2020124日封城。在經歷了史詩級的全民防疫戰後,黃石於323日解封並加速投入復工復產,沉寂了兩個月之久的城市逐漸復甦。在整個防疫阻擊戰中,因為專業的緣故,我一直在關注著這座城市,關注著這座城市的人和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發生在身邊的三個故事: 

  「這次多虧了你們黨員幹部」 

  327日傍晚,黃石市解封第4天。 

  在我的母校黃石二中對面的「左鄰右理」理髮店,我與在疫情防控一線兩月有餘的父親一同去理髮,這是我們父子倆常去的一家理髮店。時隔兩個多月,歷經封城防疫後的再次相逢,顯得尤為珍貴。一進門,鄧師傅就熱情地寒暄起來,操著熟悉的口音突然冒出一句:「這次多虧了你們黨員幹部!」聽到這句話,我望了父親一眼,頓時心頭一熱。 

  接著,鄧師傅說起這兩個月的經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老家農村也實行封閉管理,進鎮入村的每條路上都設了卡口測體溫,灣子裡面也設有24小時值守點。那時,村裡組建了防疫隊每天在路上來回巡邏,把出門閒逛的人全都勸回去了,剛開始我也不是很理解,嫌麻煩,還想著儘快回城開張賺錢呢,但是後來隨著疫情的發展,病毒傳染性那麼強,幸虧你們及時管控,我們村一個確診病例都沒有,共產黨人做事就是認真,防控措施就是到位!」鄧師傅說到這裡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真令人敬佩,疫情這麼嚴重,我們開始都躲著不出門,黨員幹部還要每天冒著風險為我們搞服務,受到他們感召,我也主動申請當了一個月的志願者,為群眾義務理髮,跟著黨員幹部一起為群眾配送生活物資。現在,我又能開門做生意了,政府還給我們免了幾個月的房租,多虧了你們黨員幹部吶!」 

  這麼多年,我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從一位普通理髮師傅的口中聽到久違的對黨員幹部的肯定和認可,讓我這個有著10年黨齡但還沒走出校門的90後,心靈受到巨大震撼!黨員身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城市遭受巨大傷痛之後,這是我聽到最美的聲音:黨員幹部仍在! 

  思考:我們黨是一個具有光榮奮鬥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黨,她從成立之日起,就以勇於犧牲、勇於奉獻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經濟衝擊和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影響,有些媒體對黨員的描述也逐漸脫離精英化描述,對黨員的描述與社會精英、優秀人群的刻意分離,尤其是對黨員的描述滯後於時代要求而其他社會精英群體卻獲得優勢表達,直接影響到黨員在公眾中的形象。更甚者,隨著個別黨員貪汙腐化、自私自利和慵懶散軟的曝光,經過自媒體過分解讀和擴散,黨員的形象有時候被汙名化了,共產黨員在部分年輕人心目中的形象有些模糊不清了,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下滑,影響了黨員的社會公信力,降低了黨員的帶動能力。但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在家鄉親眼目睹,衝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警察等大多是共產黨員,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踐行著自己的誓言,默默地書寫著黨員的篇章。很多黨員幹部至今仍然堅守在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第一線,無論生死、不計回報。這種大無畏精神大大感染了群眾,極大改善了黨員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提升了黨員的社會公信力,帶動了廣大群眾自發參與到防疫工作中來。 

  「共產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212日,黃石市實行小區全封閉管理第2天。 

  黃石市下陸區團城山玉龍灣小區退休劉大爺接到一個陌生電話:「你好,我是社區黨員」,「什麼,你是誰?」劉大爺接到來電後,以為是接到了詐騙電話。對方客氣地解釋「我是社區工作人員,也是本小區的黨員,為了方便聯絡,請您加入我們小區的微信群,您如果有什麼困難或者身體不舒服,可以隨時微信或電話我。劉大爺這才回過神來說:「謝謝你,小夥子,你們也多注意。」 

  玉龍灣小區415樓的劉大爺自5年前從湖北新冶鋼有限公司退休後,每天的生活重心都是圍著家裡小外孫轉,每天早上7點出門買菜、去女兒女婿家做飯、接送孩子上學。疫情發生後,劉大爺一個人住在玉龍灣小區,他說「不用操心孩子生活,終於過上舒坦的日子」。但是,隨著疫情封控措施升級,他作為一個慢性病人,也面臨著買菜、買藥等困難。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給那位「共產黨員」打了個電話,對方在了解後,及時送來青菜、土豆、蘿蔔,還跑了幾個藥店才買齊他需要的冠心病藥品。那天晚上,他拍下視頻「有土豆、有米、有青菜,夠吃一周沒問題」,曬在了家庭微信群裡,同時寫下了這一句話「共產黨員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那天以後,劉大爺主動擔任41單元的清潔員,他說:「我也是一個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為大家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應該的」。據了解,劉大爺的女兒、外甥女均在防疫第一線,外甥女作為黃石「小湯山」第一批抽調的醫護人員,已經有一個多月沒回家了。 

  思考:「我是共產黨員」,這聲音多年來只是在電視、電影中聽到,在這次疫情中親耳所聽,是那麼溫暖,那麼堅強有力。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幹群關係和檢驗人心向背的晴雨表。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舟共濟。疫情是危機,也是契機,一大批普通黨員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主動亮身份、擔責任、勇作為,展現出紅色基因和優良的政治品格。疫情中,無論是代購買菜、買藥,還是維修管道,廣大普通黨員在一件件小事中,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我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 

  410日,黃石市解封第19天。 

  我正在黃石市西塞山區和平街社區採訪被稱為「小巷總理」的社區書記張炳紅。和平街社區位於黃石市老舊城區,困難戶多,老年人多,確診病例也較多,張炳紅就是這個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總指揮。張炳紅說,「我們社區工作者在最難的時候,心裡也害怕,誰都有一家老小。社區裡有幾個女同志,大家一起哭過、笑過,也心酸過,但是現在已經過了最危險的時刻,我們挺過來了!」 

  「您覺得防疫中最困難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應該是防疫最開始的時候,上面提出了社區24小時封閉,卡哨監控,全面摸底測體溫等要求,我看著社區17名工作人員,有些擔心難以完成工作。」張書記說,「但還是要做,即便只有我們,我跟他們說不幹完不能吃飯,正好都是一幫小姑娘,減減肥。但居民給了我們最大的支持,老實說,他們之前跟我們也不熟,也不大清楚我們幹了什麼,這次防疫中他們才理解我們工作不容易,我們負責有確診病例的樓棟工作,最危險的我們帶頭上,志願者做其他樓棟的工作,一起努力完成工作。」 

  採訪中,社區一名康復出院患者正巧送來鮮花和錦旗,錦旗上面寫著「情系百姓解民憂,幫扶到戶辦實事」。「真心感謝咱們社區的黨員幹部,幫助我們度過了最難熬的這段時間,我家人現在康復得很好。」原來,因為父母被隔離治療,這家一個僅10歲的小孩獨自在家,在社區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下,全家人終於安全團聚。當前,這個社區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密接者已經全部清零,成為了「無疫社區」。 

  49日晚上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習近平給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全體社區工作者的回信》。信中寫道:我從武漢回來後,一直牽掛著武漢的廣大幹部群眾,包括你們社區在內的武漢各社區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我感到很高興。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工作者的關懷讓人暖在心頭。他指出,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社區工作者不懼風險、團結奮戰、衝鋒在前,充分彰顯了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偉力,這是對社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 

  張書記表示:「現在我們社區正在建立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比如市裡下派的第一書記和臨時黨支部委員仍在駐守;社區建立巡防機制,防止小區居民聚集;社區對康復出院患者進行康復跟蹤管理,對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人員上門服務,對居民進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我們會堅持到疫情防控戰爭的最後一刻。」 

  思考: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本土社區治理事業的發展以及對西方發達國家社區治理經驗的借鑑,「多元共治」模式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共識並不代表我國社區治理的實踐真正實現了「多元共治」,很多社區在處理社區事務的過程中仍舊延續了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在現階段,我國社區治理事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些主體的制度生存空間、參與社區治理的合法性沒有得到保障,而且非政府主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關係,而是一種妥協、依賴、受管制的關係。非政府主體在成立、運行等諸多環節均受到制約,非政府主體在行使權力方面受到較大限制,並影響到資源的合理分配,易引發社區內衝突。 

  但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政府治理和社會秩序重構,治理力量下沉,應急治理與常態化相互轉化,各項舉措為社區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黃石市及時採取相關措施,成立臨時黨組織899個,25774名黨員幹部和110名城區社區「第一書記」全天候下沉社區(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賦權」。基層治理的理想狀態是實現群眾自治,基層事務與居民自身利益密切相關,基層治理中的各種瑣碎事務需要由居民群眾自己來解決,自己來管理、自己來服務,滿足政府和市場難以滿足的社會需要,參與解決社區發展問題。疫情中由黨員帶動居民,發動居民,讓居民擔當志願者,參與防疫工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真正實現了「群眾自治」和「多元共治」。 

  同時,社區工作是社會各方面工作的落腳點,繁雜辛苦不言自明,現在雖然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仍需要咬緊牙關,穩下心,沉住氣,堅守最後一關。毫不放鬆推進社區防控,加快形成常態化防控隊伍,建立群眾自我防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群防群控長效機制,構建「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體系,並通過探索建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危機幹預,構建穩定的心理危機幹預聯動協調機制,為「疫後綜合症」化解提供有力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疫情發生以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在一日內用兩個「世所罕見」來評價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對中國的應對能力充滿信心。他認為,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中國體制之有力和中國舉措之有效,世所罕見,令人敬佩。這兩個「世所罕見」建立在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的無畏付出上。上面三個小故事是社區防疫戰的一個縮影,也正是在社區黨員幹部、社區志願者、社區居民通力配合、團結奮戰下,我們才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在疫情防控一級響應狀態下,這些成功的經驗為新時代做好社區治理與服務提供了最鮮活的案例和模版,也為下一步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提供了最有力的實踐支撐。 

 

  (作者系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 

相關焦點

  • 【戰「疫」說理】從戰「疫」中學思踐悟科學思維方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戮力打贏這場阻擊戰。戰「疫」中,處處彰顯和閃耀著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為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豐富的寶藏、生動的教材。黨員幹部理應認真學習、悉心體會,掌握精髓要義,改造思維、提升能力。
  • 【戰「疫」說理】面對「大考」領導幹部要做好「戒」「定」「慧」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清醒看到,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決勝戰「疫」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能不能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重大考驗。「每臨大事有靜氣」,在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的緊要關頭,特別是作為處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線指揮作戰的領導幹部,更需要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做到「戒」「定」「慧」,認真履行好領導責任,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
  • 中國記「疫」:面對「大考」,中國如何書寫戰「疫」答卷?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記「疫」:面對「大考」,中國如何書寫戰「疫」答卷?中新社北京5月14日電 題:面對「大考」,中國如何書寫戰「疫」答卷?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大考」。
  • 戰「疫」說理:在抗擊疫情中讀懂「中國答卷」
    人民論壇網4月6日發布趙海星評論文章《戰「疫」說理:在抗擊疫情中讀懂「中國答卷」》,文章內容如下: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江西同上一堂戰「疫」課:從「大戰大考」到「大課金課」
    疫情期間,線上教育教學成了傳統教育教學的有益補充。本次戰「疫」課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開創了疫情防控期間思政課的教學先河。廣大師生聆聽後普遍反映,課程不說教、不灌輸,內容充實、營養豐富,講述生動、乾貨滿滿,凸顯了江西戰「疫」的「硬核」力量,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是「一堂很有營養的思政大課金課」。
  • 武漢工程大學@高考學子:戰「疫」大考我們交出「中國方案」
    戰「疫」大考我們交出「中國方案」面對未來,寄諸學子己亥歲末,庚子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讓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黯然蒙塵,也讓高考的時間就此延期。但是,停課卻不能停學,哪怕在家,大家仍然需要刻苦學習,認真對待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 「戰「疫」說理」戰「疫」彰顯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但是,緊張的氣氛很快就過去了,大學生們的心態逐漸平和下來,通過各種媒介關注疫情相關的各類新聞和信息,關注疫情最新進展,勸說家人和親朋好友出門戴口罩,在交往中保持安全距離。    緊張而不慌張,關注而不恐懼成為多數青年大學生的心態。這一方面同大學生居家狀態有關,疫情暴發,戰「疫」總體戰阻擊戰打響,同學們和父母、家人在一起有利於克服恐懼感。
  • 精耕線上教學 助力應對疫情「大考」
    面對疫情,勇挑重擔,踐行著職教人的初心與使命,秉承著「自強不息, 勇爭第一」的眾誠精神,在戰「疫」中前行,在戰「疫」中躬耕,在戰「疫」中踐行使命。精耕線上教學,助力應對疫情「大考」。2020年6月17日,中國教育報以《精耕線上教學 助力應對疫情「大考」》為標題,報導了渤海理工職業學院關於疫情期間全面開展線上教學工作的成功探索。
  • 【戰「疫」說理】科技戰「疫」強化自主創新信心
    戰「疫」中,處處閃耀著科技之光、創新之光,也充分彰顯了科技創新的關鍵利劍作用。科技創新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戰略支撐,並凝結成全球戰「疫」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我們應把戰「疫」科技創新的成功實踐作為生動教材,常學常思、悉心領悟,從中體悟科技創新的硬核力量,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的信心,更加堅定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 迎疫情大考!外國語學院的抗疫答卷
    面對複雜而困難的現實狀況,德語系請劉健博士和碩士生趙晨旭、周欣欣成立助教小組,為兩位外教提供軟體安裝與調試的遠程協助,聯繫學生,完成教學立方的課件上傳和維護。 2019級主題班會外國語學院2019級,152位同學,7個語種,9個班級,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新學期齊聚線上,參加了「穩住,我們能贏」暨外院2019級「同心抗疫」主題班會。全國各地的同學們通過這次特別的班會「雲見面」、「雲問候」,雖然大家不在一起,但我們的心緊密相連,在這場艱難的戰「疫」中互相支持,為抗疫攻防戰獻出高校學子的一份力。
  • 【戰「疫」說理】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方法論意義
    作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 章勇  對於方法問題的重要性,毛澤東同志曾用「橋和船的問題」作了經典論述。完成工作任務要解決好方法問題,就好比過河要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 戰「疫」每日觀察丨永遠奮鬥 永遠年輕
    戰「疫」每日觀察丨永遠奮鬥 永遠年輕 原標題: ●五談中國抗疫實踐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今天談中國抗疫實踐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妨就從青春與奮鬥談起。
  • 【戰「疫」說理】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對戰勝疫情的啟示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感染人群最多,傳播速度最快,治療和防禦難度最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人類自有歷史記載以來,疫病便如影隨形般地與人類相伴隨。面對疫情,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事實上,早在17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曾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人類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整體性存在,社會是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的完整統一體。
  • 「戰「疫」說理」堅持實事求是 回應時代課題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央突出強調實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我們運用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統籌兼顧的全局思維、高效規範的法治觀念去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重要遵循。
  • 在戰「疫」大考中上好人生大課——華東交通大學「雲上開學季」見聞
    新華社南昌2月22日電題:在戰「疫」大考中上好人生大課——華東交通大學「雲上開學季」見聞新華社記者餘賢紅「在線上課」「手寫家書」「雲上升旗」……近日,華東交通大學的師生們以一場別開生面的「雲相聚」迎來開學第一天。
  • 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2020-08-13 14:44:00 來源:人民論壇網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高校在嚴密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並未停歇以學術創新與知識傳承增進人類福祉、推動社會發展的腳步。當前,疫情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大學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 應對「疫情」大考 共商特殊教育發展之路 「疫情『大考』與特殊...
    荔枝新聞訊 「在疫情的大考下更需要我們改變觀念、變革方式,讓每一位特教學生都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 【戰「疫」說理】堅持實事求是 回應時代課題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央突出強調實事求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我們運用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統籌兼顧的全局思維、高效規範的法治觀念去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重要遵循。
  • 武漢大學校長: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當前,疫情已經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大學如何準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此次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高校始終與國家同心、同向、同行,不僅堅定立德樹人的理念、開展高水平在線教育,成功應對了疫情帶來的停學、停教、停課危機;還大力開展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強的科技支撐,充分踐行了「四個服務」的時代使命。
  • 「大考」中的上戲答卷
    因為疫情的關係,學生們在家的時間比以往多了很多,更可以靜下心來看書學習、思考問題、連接歷史、關注現實,而「飲水思源」就是讓他們以水杯、水壺、水瓶、飲料瓶等為載體,將家國情懷融入包裝設計中,通過自己的創作尋覓並親身感受中國形象與中國精神這個根本之「源」。還是在這個特殊的學期,上戲師生共同上了一堂在線課程,而主講人正是校黨委書記謝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