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大師去北京出差,儘管已經對北方的氣溫有了提前的預知,但下了飛機還是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縮著脖子跑到衛生間穿了幾件厚衣服。
汽車和人一樣,也會感受到四季的冷暖。現在正是冬天,自然又想起我們常說的「熱車」話題。是否需要熱車,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如今大致分為「原地派」、「30秒」和「立即走」三大派。「原地派」認為,金屬機件都存在熱脹冷縮現象,如果車子沒有熱透,各機件之間就不會存在一個理想的盈餘配合狀態,長此以往會加速機件的磨損老化,所以要等到水溫接近於正常再走;而「30秒派」認為,原地熱車會增加積碳生成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熱車30秒,讓機油對機件完成充分潑濺潤滑之後,再開車走人;「立即走」則認為,不需要熱車,開車直接走就行。那麼究竟哪種是對的呢?眾說紛紜,難辨真相。
鑑於此,大師今天將從發動機、變速箱、氧傳感器、渦輪增壓發動機等幾個方面著手,嘗試一次性說透這個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分析基於最常見的發動機、變速箱技術以及機油材料,如果是比較特殊的技術或者材料,又或者技術發生了變化,本文可能就不太適用。
在開始分析之前,大師先開宗明義地告訴大家正確答案:原地熱車30秒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傳統意義上為了使機油飛濺,避免發動機部件硬摩擦,而是為了避免積碳的發生。但是,原地熱車只是熱車過程中的一個步驟。科學的辦法是:原地熱車30秒後,低轉速行駛直至水溫正常。許多人看到這裡,也許會問:原地熱車不是會增加積碳嗎,怎麼在大師嘴裡怎麼變成了避免積碳?請往下看。
1
熱車不是為了保護髮動機,而是為了加熱氧傳感器
很多汽車產品的說明書上都會白紙黑字寫明:冷啟動後不用原地熱車,可以直接起步。而一些發達國家的法律更是明文禁止原地熱車這種「浪費燃油排放廢氣」的行為。
這是因為,無論全合成、半合成還是礦物油都有一定的黏度,會粘連在發動機缸壁、活塞環等部位,不會跟水珠一樣快速下墜。因此即便點火後立即起步,發動機也不存在所謂的硬摩擦。而且,只要發動機打火,曲軸的運轉會快速攪動油底殼部位的機油,形成飛濺,起到潤滑保護作用,不需要很長時間的原地等待。
既然不是為了保護髮動機,為什麼大師說還要原地熱車呢?這裡要科普的是氧傳感器的作用。
很多車主都有這樣的體驗,車輛冷啟動之後怠速相當高,比正常怠速高一倍還多,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慢慢降到正常怠速。發動機為什麼會是這種脾氣?這其實是針對氧傳感器特別設定的。
氧傳感器在溫度沒有升到工作溫度的時候,是完全不工作的,ECU沒有辦法判定空燃比,因此只能依照最大噴油量進行噴油。因此在冷啟動之後,發動機的怠速往往調得相當高,目的就是為了有足夠的高溫尾氣為氧傳感器升溫。另外還有一種氧傳感器採用電加熱方式,一般只有高檔車才配備,不過電加熱升溫時間也要20~30秒,換句話說對於搭載這種電加熱氧傳感器的車型,熱車30秒即可大腳油門走人。
如何判斷氧傳感器是尾氣加熱還是電加熱?看冷啟動怠速。如果如果冷啟動怠速和正常怠速極為接近,那麼就是電加熱氧傳感器。根據大師的觀察,大部分混動車型配備的都是電加熱氧傳感器。如果冷啟動怠速比正常怠速高一倍以上,傳感器必是依靠尾氣來進行加熱——為什麼東北車主在冬季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熱車?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天氣太冷,氧傳感器升溫太慢所致。對於尾氣加熱氧傳感器而言,在尾氣加熱升溫過程中,如果發動機轉速越高,高轉速保持的時間越長,那麼發動機在非理想空燃比狀態下,其噴油量就越大——這就意味著積碳生成速度會增加。如果著車之後就正常駕駛,發動機在發動初期幾分鐘內是無法獲得來自氧傳感器的保護的,很可能在氧傳感器無法監測排放尾氣的前提下出現燃燒不完全的情況——每天幾分鐘,一年就是上千分鐘,長此以往,發動機的積碳問題就積少成多了。
2
渦輪增壓發動機更加需要原地熱車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渦輪增壓器通過機油進行冷卻,在冷車啟動時,機油需要發動機啟動一定時間後,才能達到正常的潤滑溫度。對比傳統的發動機,渦輪增壓車怠速熱車的意義更大。
另外,搭載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汽車高速運行後,建議不要立即熄火停車。因為渦輪受慣性影響還會繼續高速轉動,而車熄火後,發動機潤滑系統也停止了工作,就無法給渦輪提供機油潤滑,就會造成渦輪損傷。建議汽車高速行駛後,怠速運轉1分鐘再熄火。現在許多車裝備了延遲裝置,熄火後自動工作,對渦輪增壓器進行降溫,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熄火後還能聽到發動機裡面有聲音的原因。
3
原地熱車之後,不能立即大腳油行駛
冷車時變速箱的齒輪油都流到變速箱下半部,只有當行車時才會因齒輪的運轉而將底部的齒輪油帶起,潤滑上半部。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車子在冷車時換擋生澀的原因,其解決之道也不是原地熱車可解決的。
如果有條件的話,手動擋的車可以依次掛擋怠速行駛一段時間,這樣可以依次潤滑各擋位齒輪。自動擋或雙離合變速箱的車,可以使用手自一體模式逐步換擋——CVT變速箱因為沒有檔位,因此不需要。如果嫌麻煩的話,可以低速行駛一段時間,等水溫接近於90度再正常行駛。
4
原地熱車至水溫正常為什麼不可取?
既然熱車是有必要的,那麼原地熱車直到水溫升至正常是否更好呢?答案是不可取。首先原地熱車怠速在1000rpm上下,長時間原地熱車會增加積碳和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尾氣排放。
其次,變速箱並沒有齒輪油泵,原地熱車只有發動機在動,其餘部份都沒在動。所以原地熱車不能起到保護變速箱的作用。建議低速行駛1-2分鐘,讓變速箱的機油也逐步完整覆蓋。而且發動機在沒有負荷的情況下,溫度的爬升相當緩慢。所以僅僅原地熱車而不低速行駛,是不夠的。
寫在最後
正確的姿勢,請看大師的示範(手動擋)——
A、冷啟動,怠速1800rpm。
B、原地熱車30秒,掛1擋,松離合,不用踩油門,直接怠速走人,在掛上負載的前提下,掛擋怠速會比空擋怠速降低不少——1擋怠速車速到頂之後,怠速為1000rpm。
C、速度升上去之後,視扭矩輸出情況,依次掛2擋、3擋、4擋。以大師自己的車例,4擋時怠速為800rpm——這其實已經接近正常怠速了,比冷車怠速低了差不多1000rpm,車速保持在30km/h左右;而掛5擋之後,車子就會抖動了,所以說,對於大師自己的車而言,4擋怠速行駛熱車已經是個極限。
D、水溫正常之後,開始正常踩油門行駛。
對於自動擋的車來說,最簡單的熱車辦法是:原地熱車30秒,掛d擋低速行駛1~2分鐘,等水溫接近90度再正常行駛。
——END——
歡迎大家在後臺提問,但更建議加入到『以車會友』微信群,詳細描述買車的需求,大師才能更好地解答您的提問。關注微信號autoconsumers,後臺留言「我要入群」,我們會將您加入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