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委員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自工作以來,採編數千條新聞在《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等欄目播出,參與武漢新冠疫情、國慶閱兵、航天發射、中外聯演等各類大項任務十餘次。作為主創人員製作的大型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曾獲國家五個一工程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最高項——特別獎,2018、2019年憑藉創作的《新春走基層》作品被中宣部評為中央新聞單位先進個人,多部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年度優秀作品評獎中獲獎。
疫情爆發,他主動請纓奔赴武漢,88天堅守疫情前線,近300多條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播出的新聞,11場在《新聞1+1》等欄目開展的視頻直播,5場新媒體直播,80餘條新媒體短視頻,累計近10億次網絡點擊。這些數據記錄著眾多前線的危險與堅守,也見證了一位年輕記者熱血戰「疫」的青春歲月。
5月4日晚上8時,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杭州市富陽區委員會主辦,杭州市富陽區青年聯合會、傳媒夢工坊、夢工坊青年人才發展中心、釐米科技承辦的富陽區紀念「五四」青年節活動——「奮鬥美麗青春」線上公益講座正式舉辦。講座邀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蘇洲,分享他在武漢前線熱血抗疫88天的故事。在講座中,蘇洲從他的朋友圈開始,一頁頁翻開他在武漢報導抗疫的熱血「痕跡」。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場精彩的講座吧!
點擊視頻可直接觀看講座全部內容
除夕「請戰」 逆行武漢
「回北京的路上好餓,一會去天安門拍攝,誰家年夜飯做得多?讓我去蹭蹭很快樂。」除夕當天(1月24日),蘇洲在從山東濰坊到北京的高鐵列車上發下了這條朋友圈。此時的他,正在拍攝央視的新春走基層節目;此時的武漢,剛於前一日(1月23日)正式「封城」,拉開新冠肺炎防疫之戰的新勢態。看著手機裡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蘇洲打開微信,逐字逐句敲下了「請戰武漢」的微信:
將微信發送給總臺央視新聞中心軍事部主任張偉後,蘇洲在五天後(1月29日)接到了出發指令。看著一切都已準備就緒的採訪裝備,他一遍遍問自己:「真的準備好了嗎?」在軍事部從事的4年間,他曾用鏡頭記錄了國慶閱兵、中外聯演、長徵五號發射等等舉世矚目的歷史瞬間,但對於此次一切都是未知的疫情,他確實沒有底氣。煎熬過後,他撕掉了那張在手心裡攥了很久的回家探親申請單,全副武裝地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開動半小時後,他給家人發了一條簡單的消息:「我下午去出差,武漢。」而這,也成為他沒有回家過年的第四年。
初入「紅區」 直面重症
1月30日,蘇洲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第一次穿上防護服、進入重症病區。在這裡,他見到了中部戰區總醫院護士長劉孟麗。此時的劉孟麗已經在重症監護室忙碌了三個多小時,無暇離開病人接受採訪,蘇洲便在一旁等待。等待期間,蘇洲的三層防護逐漸被汗水浸溼、護目鏡也開始起霧。在耐心地等待後,他終於採訪到了劉孟麗。整個採訪只花了20分鐘,而為採訪所作的系列防護準備及等待足足有3個小時。
在後期的回憶中,蘇洲分享了這位護士長給他講述的故事——在進行救治任務時,護士的口罩如果被汗水浸溼,必須更換,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小護士在病區裡面待了6個多小時,劉孟麗狠狠批評了她,因為這樣對她來說有更大的風險。小護士卻說,「護士長,哪怕你再罵我,我也不能出來,我如果出來,裡面就沒人了。」這段故事讓蘇洲對前線的醫護工作者產生了更深的敬意。
連軸報導 負傷前行
2月3日晚上播出的《新聞1+1》中,在介紹次日即將正式收治患者的火神山醫院的現狀時,白巖松與身在武漢的蘇洲進行了現場連線。視頻中的蘇洲距離病區不到50米,在他的身後能夠清晰看到火神山醫院的外觀。
這個連線地點是由蘇洲精心挑選的,它是一處距離病區30多米、高約3.5米的樣板房。在這一天裡,蘇洲站在這間樣板房上完成了4場直播連線、2條新聞動態和1條新聞聯播的報導,在晚上6點多的直播結束時,氣溫已經接近0攝氏度,他收到消息,需要儘快從房頂下來,用電腦為當天晚上的《新聞聯播》節目傳送一些畫面。
當時的蘇洲,已經凍得渾身發抖、四肢麻木,再加上樣板房上凝結的水珠,他突然滑了腳從房上摔了下來。伴隨著鑽心的疼痛,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受傷了,但考慮到地點的特殊性,他無法直接掀開衣服查看。在向總臺前線總指揮肖振生主任匯報情況暫時無法工作後,肖主任緊急安排綜合部同事李華陪蘇洲前往醫院治療。不出所料,蘇洲的肚子、背部各有一道十多釐米長的口子,但萬幸傷口並不深,在對傷口進行緊急處理與休整後,他隨即投入了後期的採訪與拍攝中。
白天,他在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武昌醫院間來回奔波,採訪拍攝駐紮在這些醫院的軍醫大學醫療隊;晚上,他會在拍攝結束後集中對素材進行剪輯製作。從與大屏直播連線,到與小屏新媒體的直播,再到人物特寫等內容製作,任務最多的一天要有十多條報導,而日常的睡眠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
通宵跟拍 直擊黎明前的黑暗
截至2月12日24時,湖北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48206例,其中武漢市13436例。面對日逐步上升的數字,醫院救治的壓力不斷增大,重症病區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加大,而專門收治重症病患的火神山醫院的重症室更是壓力重重。2月13日晚,當蘇洲得知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二科副主任馬凌要值夜班時,他來不及多想,立即申請與馬醫生一同前往。
次日凌晨2點,蘇洲和馬凌一同進入ICU,瞬間被滴滴答答的儀器聲與緊張的氛圍包圍。在病房裡,一位剛剛接受過搶救的患者被監測出心率異常、需要緊急處理,馬凌與戰友們迅速採取醫療措施,對患者進行救治。蘇洲在一旁,用攝像機記錄了救治的全過程。
從2月3日被派往前線救助病患起,馬凌從不曾忘記他在出發前對女兒說的話——「軍人有軍人的職責,醫生有醫生的職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爸爸是軍人也是醫生,爸爸的職責就是去武漢把病毒擋住,這樣你和其他人才不會生病。」而他,也一直在前線堅持履行著自身的職責。在ICU工作了三個多小時後,蘇洲與結束工作的馬凌一起離開病區。在回程的路上,馬凌對蘇洲說,「現在已經6點了,天馬上就要亮了。再黑再黑的黑夜,總有天亮的時候!疫情再難再難,總有轉好的一天!」
勝利前夕 見證實驗室中的歷史時刻
在武漢抗疫前線對病患一刻不停地收治與救助外,醫療團隊對疫苗的研發也在爭分奪秒地開展著。3月中旬,蘇洲採訪到了軍事醫學前方專家組,並成為第一個進入軍事科學院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的記者。這一待,就是兩個通宵,平均每次7個多小時,全程見證了他們在實驗室的艱辛過程,製作了新聞在《新聞聯播》《東方時空》《24小時》等欄目播出。其中,《姜濤:走進直面病毒的勇士》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的14個欄目中循環滾動17遍,新媒體累計點擊量上千萬。
此外,蘇洲也時刻關注著對陳薇院士及其團隊的動態。3月17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由蘇洲及其同事共同報導的新聞《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文中介紹,自1月26日抵達武漢以來,陳薇院士團隊聯合地方優勢企業,在伊波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相關疫苗的研發…在3月16日晚上,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報導發出後,蘇洲在朋友圈分享報導時配文「和陳薇院士團隊一起將近一個月,今天終於發布,激動得想哭。」
武漢重啟 戰區歸來
4月8日武漢解封、4月15日火神雷神「封山」……蘇洲見證並記錄著武漢走過一個個難熬的時刻,在80餘天的報導中,他在48次挺進紅區的過程中,一次次將鏡頭對準人民軍隊、人民軍醫,對準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最揪心的時刻,在疫情告一段落時,他來到最初的機場,親自目送英雄們回家。4月16日,蘇洲在朋友圈發文分享「當初從天河機場迎接你們關鍵出擊,今天從天河機場歡送你們凱旋而歸。不需要你們認識我,不渴望你們知道我,我同樣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這段被他融進武漢的青春,永遠地以報導的形式刻在了他的生命中。
88天堅守疫情前線、近300多條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播出的新聞、11場在《新聞1+1》等欄目開展的視頻直播、5場新媒體直播、80餘條新媒體短視頻……在完成了對武漢的系列報導後,蘇洲於4月25日踏上了回京的列車,在回憶這段歲月時,他提到「手中的工作能夠改變當下的一點一滴,可能報導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會像歷史的追光一樣,照到哪裡、哪裡的命運便可能被改變。我們能做的便是儘可能多一些出發、多一些採集、多一些報導,便有可能會改變更多人的命運。對於我們來說,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去到別的腳步去不到的地方,發現別的眼光發現不了的東西,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無論何時都能讓我們充滿活力的內心追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