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在24條朋友圈裡的88天武漢抗疫故事

2021-01-09 中國傳媒夢工坊

蘇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委員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自工作以來,採編數千條新聞在《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朝聞天下》等欄目播出,參與武漢新冠疫情、國慶閱兵、航天發射、中外聯演等各類大項任務十餘次。作為主創人員製作的大型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曾獲國家五個一工程最高獎、中國新聞獎最高項——特別獎,2018、2019年憑藉創作的《新春走基層》作品被中宣部評為中央新聞單位先進個人,多部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年度優秀作品評獎中獲獎。

疫情爆發,他主動請纓奔赴武漢,88天堅守疫情前線,近300多條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播出的新聞,11場在《新聞1+1》等欄目開展的視頻直播,5場新媒體直播,80餘條新媒體短視頻,累計近10億次網絡點擊。這些數據記錄著眾多前線的危險與堅守,也見證了一位年輕記者熱血戰「疫」的青春歲月。

5月4日晚上8時,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杭州市富陽區委員會主辦,杭州市富陽區青年聯合會、傳媒夢工坊、夢工坊青年人才發展中心、釐米科技承辦的富陽區紀念「五四」青年節活動——「奮鬥美麗青春」線上公益講座正式舉辦。講座邀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蘇洲,分享他在武漢前線熱血抗疫88天的故事。在講座中,蘇洲從他的朋友圈開始,一頁頁翻開他在武漢報導抗疫的熱血「痕跡」。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場精彩的講座吧!

點擊視頻可直接觀看講座全部內容

除夕「請戰」 逆行武漢

「回北京的路上好餓,一會去天安門拍攝,誰家年夜飯做得多?讓我去蹭蹭很快樂。」除夕當天(1月24日),蘇洲在從山東濰坊到北京的高鐵列車上發下了這條朋友圈。此時的他,正在拍攝央視的新春走基層節目;此時的武漢,剛於前一日(1月23日)正式「封城」,拉開新冠肺炎防疫之戰的新勢態。看著手機裡不斷更新的疫情信息,蘇洲打開微信,逐字逐句敲下了「請戰武漢」的微信:

將微信發送給總臺央視新聞中心軍事部主任張偉後,蘇洲在五天後(1月29日)接到了出發指令。看著一切都已準備就緒的採訪裝備,他一遍遍問自己:「真的準備好了嗎?」在軍事部從事的4年間,他曾用鏡頭記錄了國慶閱兵、中外聯演、長徵五號發射等等舉世矚目的歷史瞬間,但對於此次一切都是未知的疫情,他確實沒有底氣。煎熬過後,他撕掉了那張在手心裡攥了很久的回家探親申請單,全副武裝地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開動半小時後,他給家人發了一條簡單的消息:「我下午去出差,武漢。」而這,也成為他沒有回家過年的第四年。

初入「紅區」 直面重症

1月30日,蘇洲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第一次穿上防護服、進入重症病區。在這裡,他見到了中部戰區總醫院護士長劉孟麗。此時的劉孟麗已經在重症監護室忙碌了三個多小時,無暇離開病人接受採訪,蘇洲便在一旁等待。等待期間,蘇洲的三層防護逐漸被汗水浸溼、護目鏡也開始起霧。在耐心地等待後,他終於採訪到了劉孟麗。整個採訪只花了20分鐘,而為採訪所作的系列防護準備及等待足足有3個小時。

在後期的回憶中,蘇洲分享了這位護士長給他講述的故事——在進行救治任務時,護士的口罩如果被汗水浸溼,必須更換,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小護士在病區裡面待了6個多小時,劉孟麗狠狠批評了她,因為這樣對她來說有更大的風險。小護士卻說,「護士長,哪怕你再罵我,我也不能出來,我如果出來,裡面就沒人了。」這段故事讓蘇洲對前線的醫護工作者產生了更深的敬意。

連軸報導 負傷前行

2月3日晚上播出的《新聞1+1》中,在介紹次日即將正式收治患者的火神山醫院的現狀時,白巖松與身在武漢的蘇洲進行了現場連線。視頻中的蘇洲距離病區不到50米,在他的身後能夠清晰看到火神山醫院的外觀。

這個連線地點是由蘇洲精心挑選的,它是一處距離病區30多米、高約3.5米的樣板房。在這一天裡,蘇洲站在這間樣板房上完成了4場直播連線、2條新聞動態和1條新聞聯播的報導,在晚上6點多的直播結束時,氣溫已經接近0攝氏度,他收到消息,需要儘快從房頂下來,用電腦為當天晚上的《新聞聯播》節目傳送一些畫面。

當時的蘇洲,已經凍得渾身發抖、四肢麻木,再加上樣板房上凝結的水珠,他突然滑了腳從房上摔了下來。伴隨著鑽心的疼痛,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受傷了,但考慮到地點的特殊性,他無法直接掀開衣服查看。在向總臺前線總指揮肖振生主任匯報情況暫時無法工作後,肖主任緊急安排綜合部同事李華陪蘇洲前往醫院治療。不出所料,蘇洲的肚子、背部各有一道十多釐米長的口子,但萬幸傷口並不深,在對傷口進行緊急處理與休整後,他隨即投入了後期的採訪與拍攝中。

白天,他在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武昌醫院間來回奔波,採訪拍攝駐紮在這些醫院的軍醫大學醫療隊;晚上,他會在拍攝結束後集中對素材進行剪輯製作。從與大屏直播連線,到與小屏新媒體的直播,再到人物特寫等內容製作,任務最多的一天要有十多條報導,而日常的睡眠時間只有兩個多小時。

通宵跟拍 直擊黎明前的黑暗

截至2月12日24時,湖北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48206例,其中武漢市13436例。面對日逐步上升的數字,醫院救治的壓力不斷增大,重症病區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加大,而專門收治重症病患的火神山醫院的重症室更是壓力重重。2月13日晚,當蘇洲得知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二科副主任馬凌要值夜班時,他來不及多想,立即申請與馬醫生一同前往。

次日凌晨2點,蘇洲和馬凌一同進入ICU,瞬間被滴滴答答的儀器聲與緊張的氛圍包圍。在病房裡,一位剛剛接受過搶救的患者被監測出心率異常、需要緊急處理,馬凌與戰友們迅速採取醫療措施,對患者進行救治。蘇洲在一旁,用攝像機記錄了救治的全過程。

從2月3日被派往前線救助病患起,馬凌從不曾忘記他在出發前對女兒說的話——「軍人有軍人的職責,醫生有醫生的職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爸爸是軍人也是醫生,爸爸的職責就是去武漢把病毒擋住,這樣你和其他人才不會生病。」而他,也一直在前線堅持履行著自身的職責。在ICU工作了三個多小時後,蘇洲與結束工作的馬凌一起離開病區。在回程的路上,馬凌對蘇洲說,「現在已經6點了,天馬上就要亮了。再黑再黑的黑夜,總有天亮的時候!疫情再難再難,總有轉好的一天!」

勝利前夕 見證實驗室中的歷史時刻

在武漢抗疫前線對病患一刻不停地收治與救助外,醫療團隊對疫苗的研發也在爭分奪秒地開展著。3月中旬,蘇洲採訪到了軍事醫學前方專家組,並成為第一個進入軍事科學院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的記者。這一待,就是兩個通宵,平均每次7個多小時,全程見證了他們在實驗室的艱辛過程,製作了新聞在《新聞聯播》《東方時空》《24小時》等欄目播出。其中,《姜濤:走進直面病毒的勇士》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的14個欄目中循環滾動17遍,新媒體累計點擊量上千萬。

此外,蘇洲也時刻關注著對陳薇院士及其團隊的動態。3月17日,央視新聞客戶端推出由蘇洲及其同事共同報導的新聞《重組新冠疫苗獲批啟動臨床試驗》。文中介紹,自1月26日抵達武漢以來,陳薇院士團隊聯合地方優勢企業,在伊波拉疫苗成功研發的經驗基礎上,爭分奪秒開展相關疫苗的研發…在3月16日晚上,團隊研製的新冠疫苗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報導發出後,蘇洲在朋友圈分享報導時配文「和陳薇院士團隊一起將近一個月,今天終於發布,激動得想哭。」

武漢重啟 戰區歸來

4月8日武漢解封、4月15日火神雷神「封山」……蘇洲見證並記錄著武漢走過一個個難熬的時刻,在80餘天的報導中,他在48次挺進紅區的過程中,一次次將鏡頭對準人民軍隊、人民軍醫,對準疫情最嚴重的地方、最揪心的時刻,在疫情告一段落時,他來到最初的機場,親自目送英雄們回家。4月16日,蘇洲在朋友圈發文分享「當初從天河機場迎接你們關鍵出擊,今天從天河機場歡送你們凱旋而歸。不需要你們認識我,不渴望你們知道我,我同樣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這段被他融進武漢的青春,永遠地以報導的形式刻在了他的生命中。

88天堅守疫情前線、近300多條在《新聞聯播》等欄目播出的新聞、11場在《新聞1+1》等欄目開展的視頻直播、5場新媒體直播、80餘條新媒體短視頻……在完成了對武漢的系列報導後,蘇洲於4月25日踏上了回京的列車,在回憶這段歲月時,他提到「手中的工作能夠改變當下的一點一滴,可能報導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會像歷史的追光一樣,照到哪裡、哪裡的命運便可能被改變。我們能做的便是儘可能多一些出發、多一些採集、多一些報導,便有可能會改變更多人的命運。對於我們來說,什麼時候出發都不算晚,去到別的腳步去不到的地方,發現別的眼光發現不了的東西,就是我們終其一生無論何時都能讓我們充滿活力的內心追求!

-The End-

相關焦點

  • 剪紙裡的武漢「抗疫」故事,你見過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我想在疫情結束後,創作一幅《武漢保衛戰》剪紙作品,記錄武漢的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近日,武漢剪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毛月明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已經創作了26幅有關「抗疫」主題的作品,致敬一線抗疫工作者、傳遞抗疫信心。毛明月創作的剪紙作品《武漢加油》。
  • 抗疫英雄故事│仝海珊醫生:最高禮遇送別,感恩,再見武漢!
    全國一線抗疫醫護人員憑相關工作照及抗疫故事,可免費領取艾茉森可攜式數碼鋼琴一臺。本期為大家帶來「艾茉森送溫暖」的第十五位英雄抗疫故事:來自雲南援鄂的醫護人員仝海珊醫生3月22日他們終於可以回家了這一天,他們收到了一份感動的致謝!
  • 新聞紀錄片《武漢76日記》,「抗疫」期間真實的故事!中英字幕
    「抗疫」紀錄片。 1月23日「封城」,4月8日「重啟」武漢,歡迎「歸隊」。就像視頻裡說的,「希望---是潘多拉的盒子中最後留下的東西」,只要心存希望,就一定能勝利! 觀看視頻,在武漢封城的76天中,發生了哪些讓你感動的真實故事?點擊文章下方在看,留言評論,分享給大家吧!
  • 宅家兩個月,刻練習印上千枚……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即將捐贈...
    被新聞事件打動,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張強捐贈的13方印章,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河南中醫三附院赴武漢代表隊專家組閆東升」「護士」代表等肖像印,以及「平安中國」「庚子大吉」「武漢加油」「逆行者」「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等文字印,都表達著對中國加油和健康祈福的良好祝願。
  • 四個武漢家庭的抗疫故事:武漢人民永不投降
    武漢帶著熟悉的煙火氣復甦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計程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跡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標配……2020年即將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歷那場抗疫戰爭的醫生、康復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歷。
  • 講抗疫故事《開學第一課》武漢課堂設在「方艙醫院」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將圍繞「少年強,中國強」這一主題,邀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抗疫英雄,以及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上臺授課,帶領孩子們重溫感人的抗疫故事,感悟北鬥衛星的科學力量。
  • 抗疫語言傳遞強大精神力量
    在肆虐全球的疫情面前,語言成為一種特殊的工具,它傳遞著力量,傳遞著溫暖,成為抗疫精神的載體。背後的故事,則充滿了文化含量。經典詩詞章句富含濃情厚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月上旬,在向中國捐助抗疫物資時,日本湖北總商會、日本京都府鶴舞市、日本富山縣等協會或政府部門捐贈的物資箱上印的古詩火了。
  • 4天3夜騎行300公裡回武漢 她的故事再次令人淚奔
    9月27日下午,在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身穿白裙的24歲女孩甘如意,講述她騎行300公裡返崗的故事,令聽眾淚目。甘如意,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技士。聽說了她的故事,同事們紛紛為她點讚。她說,「因為我姓甘,所以不怕苦。」甘如意說,在這次抗擊疫情中,身邊的醫護人員個個都是英雄,黨員更是哪裡危險哪裡去,哪裡需要在哪裡。「抗疫期間,我也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黨員。」
  • 抗疫前線!「我在武漢開餐廳24小時營業!」致敬最美餐飲逆行者!
    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24小時工作,抗擊疫情;眾多餐廳紛紛停業,響應號召防疫防疫!萬眾一心!作為正待在你們眼中水深火熱災區湖北的一線記者的我,卻看到了一批最美的餐飲逆行者!當武漢街道空無一人,餐廳全關門,人人都呆在家裡時,卻有這麼一群餐飲人,衝在抗疫戰前線,專為醫護人員保駕護航,守「胃」醫護人員!
  • 河南篆刻家張強用金石為抗疫英雄立傳 13枚印章被河南省檔案館收藏
    張強此次捐贈的13方印章,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河南中醫三附院赴武漢代表隊專家組閆東升」「護士」代表等肖像印,以及「平安中國」「庚子大吉」「武漢加油」「逆行者」「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等文字印,表達了對中國加油和健康祈福的良好祝願。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
  • 吳昌碩唯一篆而未刻之印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吳昌碩唯一篆而未刻之印  2004年,在西泠印社創建100周年之際,吳昌碩的曾孫吳超將其曾祖生前一方篆而未刻的「吳氏雍穆堂印」印石(圖1),作為賀禮,捐獻給了西泠印社以永久收藏。
  • 武漢抗疫天橋感動全國網友,設計單位揭秘幕後故事
    楚天都市報1月5日訊(記者劉孝斌)天橋刻上了所有援鄂醫療隊名稱和人數,武漢抗疫天橋感動全國網友(點擊查看報導)。今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從設計單位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獲悉,去年3月疫情期間,曾6次在線上討論專題方案,最終確定了目前的抗疫主題。
  • 他們向險而行書寫媒體擔當:講述真實感人抗疫故事
    他們是參與者、觀察者、記錄者、傳播者,他們記著初心、記著擔當、記著堅守,他們用筆桿、鏡頭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真實的、感人的抗疫故事。 在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即將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記者的世界,一起去了解他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是如何記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又是如何呈現一個個真實感人的鏡頭。
  • 「獨家」三個武漢人的抗疫故事:中國人的凝聚力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裡
    武漢帶著熟悉的煙火氣復甦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計程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跡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標配……2020年即將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歷那場抗疫戰爭的醫生、康復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歷。
  • 10個短故事告訴你,抗疫期間所有人《在一起》
    在《同行》單元中,青年演員楊洋飾演勇敢逆行、回武漢抗疫的醫生「樂彬」一角。  為了呈現一個抗疫醫生的專業性,劇組還沒開機,楊洋就去醫院體驗學習,跟專業的醫生學習醫學常識、急救方法、醫療器械的使用等,「比如呼吸面罩的使用、包括咽拭子核酸檢測的操作,我去看一些視頻和科普文,為了做到姿勢準確、操作規範還是花了不少功夫」。
  • 24小時響應!走近疫情下的武漢「火眼」實驗室丨聚焦科技抗疫一線
    陳曦2月14日凌晨0:34,武漢「火眼」實驗室樣本接收組的胡高高接到新洲疾控中心的電話,說很快將有446例樣本送過來檢測。放下電話,胡高高馬上和統籌組的王靜反饋,王靜立刻安排樣本中心、提取組做好相應實驗準備……24小時響應已經成為「火眼」實驗室的工作常態。
  • 記錄68天武漢居家隔離體驗 黎巴嫩學子出書講述抗疫故事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武漢12月20日電(記者李偉)他來自黎巴嫩,在武漢求學五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沒有離開,留在武漢記錄所見所聞。《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中英文版近日出版。談及出書原因,該書作者、華中科技大學黎巴嫩籍博士生阿德漢·賽義德說,「我要還原一個疫情期間真實的武漢,那是我和武漢人一起戰鬥的歷程。」
  • 武漢抗疫專題展覽
    展覽現場,進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不同時段、不同樣式的通行證,集中展出,再現英雄的武漢人民抗疫緊張時刻她說自己和愛人40多天沒回家,看到這一幕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與戰疫的日子。今天能在抗疫展覽館看到自己的隊伍原型,感動一切都是值得的,內心感到自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數度哽咽失聲,淚流不止。她說,(醫務工作者)他們也怕,但是為了更多的武漢人,湖北人,他們寧願捨棄家裡的事情,來武漢幫助我們。他們真的很不容易。
  • 天津人藝《生死24小時》再現津沽抗疫「保衛戰」
    該劇根據天津市成功處置歌詩達賽琳娜號郵輪疫情的真實事件創作完成,再現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場從迎戰到決勝僅僅用了24個小時的津沽抗疫「保衛戰」。導演鍾海說,該劇4月底建組,在疫情期間就展開了積極創作,劇組上下七十多人抱著以文藝力量抗疫的光榮之心投入其中。大家實地採風,與相關工作人員座談,帶著從生活中收穫的真情實感,打磨劇本、豐富故事、豐滿人物。整個創作過程,對於每位演職員都是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