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眾志成城、中國加油!」——張強抗疫篆刻作品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儀式在鄭州市玉鳳路陳正雷太極拳館舉行。篆刻家張強向河南省檔案館捐贈最新創作的抗疫主題印章13方,作為歷史的見證,這些印章將被河南省檔案館永久收藏。
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史寶銀,河南省檔案局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河南省檔案館主任科員邢亞楠,國家中醫醫療隊河南隊隊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閆東升,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書協副主席、國展評委耿自禮,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副主任楊翔飛,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非物質文化宣傳形象大使傅偉華,人生與伴侶雜誌社項目部主任陳勇等出席了捐贈儀式。
張強此次捐贈的13方印章,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河南中醫三附院赴武漢代表隊專家組閆東升」「護士」代表等肖像印,以及「平安中國」「庚子大吉」「武漢加油」「逆行者」「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等文字印,表達了對中國加油和健康祈福的良好祝願。
談起創作印章的過程,張強說:「己亥末、庚子春,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國上下感受到病毒的無情,我平時很少看微信朋友圈新聞,我的好友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站長史寶銀經常向我推送疫情新聞,從中我看到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共同抗『疫』的感人場面,也看到了在面對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衝鋒在前的共產黨員。」
「我們所坐擁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就這樣,張強被一次次的新聞事件感動著,也點燃著他的創作激情,他決定用印章的方式,向最美的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為英雄立傳頌功。
說幹就幹,人物怎麼選?資料從哪裡來?張強花費了太多的精力,在居家的兩個月時間裡,通過好友史寶銀,張強看到了許多有關鍾南山的報導,他感到萬分感動。
「尤其是看到鍾老乘高鐵逆行而上,前往武漢的照片,我一瞬間淚目了,我徹夜難眠,決定為國士塑像。正好有一張照片感動無數國人,這個與病毒戰鬥了一輩子的國士,眼中泛起了英雄的淚光,我就決定刻這張照片肖像印。」張強回憶起來,仍然難掩激動之情。說幹就幹,從設計到完成,張強整整用了一天多的時間。
「李蘭娟院士的肖像我查了好多資料,沒有看到合適的形象,不過我瀏覽抗疫題材時看到了一張油畫,畫得逼真形象,於是就拿它當為藍本採用了。」 張強說。
史寶銀對張強的行動大為褒揚,並建議張強關注河南社會各界特別是醫護人員中的抗議英雄,同時也幫好友留意著相關素材。疫情期間,史寶銀採訪了河南省中醫三附院的閆東升,於是把閆東升的聯繫方式給了張強。肖像刻成後,張強第一時間發給了他閆東升,特別高興的閆東升立即把肖像印作為他自己微信的頭像了。張強還刻了一個護士形象代表,代表著千萬個奮戰一線的護理人員。
捐贈儀式上,篆刻作品原型之一、國家中醫醫療隊河南隊隊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閆東升看到一枚枚精緻的篆刻印章,回憶起在疫情期間在武漢的日日夜夜,幾度哽咽……閆東升現場分享了他進入方艙醫院的經歷和感受,並感謝大家在疫情期間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他說,「這次作品捐贈很有意義,是社會各界的吶喊助威,才使我們獲得了抗擊疫情的動力。」今年2月10日,閆東升請命馳援湖北,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戰鬥了30多天,在全體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實現了該方艙醫院病人零病亡、零轉重、零事故、零回頭、零投訴、醫護人員零感染六個「零」的可喜成績,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方方石印頌國魂,寸寸含情赤子心。」捐贈現場,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篆刻家傅偉華作詩贈送張強。他說,細觀張強的篆刻作品章法和諧,技法嫻熟,特別是他的肖像印形式新穎別致,人物造形生動傳神,人物氣質極具形式魅力,章法和刀法和諧統一,技法細膩嚴謹。融素描,版畫,剪紙,書法、金石等各種藝術於一體,金石味十足,妙在即雕即琢而復歸於璞。
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表示,張強通過自己手中的刻刀,謳歌祖國和人民,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為激勵民心,提振精神,堅定信念,團結奮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文字印所選內容:武漢加油,逆行者,萬眾一心,白衣天使,眾志成城等,緊貼庚子春節以來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際,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抗擊疫情的美好祝福和對白衣天使的崇高敬意。方寸之間,紅白相映,文字印精心布局,疏密有致,漢印風格裡蘊含著時代精神。篆法對稱平衡,章法虛實相生。可謂方圓兼備,和諧統一。肖像印取材於這次抗擊疫情中人民群眾崇敬的英雄人物,集繪畫藝術和篆刻藝術於一體,融木刻技法和篆刻技法於一手,多顯金石味。線條凝練,繁簡得體,生動傳神,形神兼備。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委員會副主任、著名收藏家楊翔飛表示,張強捐贈的這組13枚抗疫印章,一是用傳統的手法,吸取了漢印中精微平整一路的風格,印面平正工穩;二是部分是肖象印,在方寸之間表現出人物精神風貌,線條簡潔明快,形象精準到位。這組抗疫印刻用篆刻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抗疫鬥爭的偉大壯舉。無論從政治還是藝術的角度,都是值得欣賞和珍藏的。
張強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刻印效果,他每刻一枚印章,都要請他的老師耿自禮親自把關。「老師要求我刻肖像印必須刻出人物的特點和神韻,刻文字印要直追秦漢,老師對我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會要求我修改多達四五遍。」但張強樂在其中,刻練習印多達千枚,磨印的石屑整整裝了5個一次性飯盒。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辛和快樂工作,為英雄立傳的一套13枚印章終於在幾天前完工。
是日上午,河南省檔案局接收徵集處相關負責人接受了捐贈,並為張強頒發收藏證書。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表示,河南省檔案館從3月初開始面向社會各界徵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檔案資料,公眾積極參與,金石作品的捐贈尚屬首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以文藝創作為主題的作品也出現過不少,但張強這套金石篆刻作品清新雅目,格調高雅,既記錄了發生在抗疫的人和事,也記錄了普通市民盡己所能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表達作者家國情懷,以古老的篆刻方式留下抗疫的時代記憶」。
張強,字逸夫,號三侯堂,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直文聯委員、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金豫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其繼承了古典肖形印「篆化」的塑形手法,又吸取了當代印人在用刀上的成果,比起古典的鑄造印線形有了溢出的中國韻味和現代混合的別樣氣息,用意化的刀法、篆化的造型、靈化的空間共同構成了現在的肖形印。他既善小印,幅面雖小,但蘊含豐富,以小見大,並不讓觀者感到吃力和侷促;亦善治巨印,取法漢印式,參以秦漢刀意,氣息淳厚古雅,富有金石氣。(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