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風靡,化妝品營銷人才培養如何革新?國外「大牌」化妝品佔據主要市場,「國貨」如何突圍?
10月25日,第二屆華南日化發展高峰論壇暨全國化妝品行業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大會在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本屆論壇以「新形勢、新技術、新機遇、新融合」為主題,旨在聚集華南地區化妝品行業精英,就化妝品創新、技術、法規、運營及產教融合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動態開展交流與研討。有專家表示,高校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企業是應用創新的主體,校企應該是「聯動」而不是「脫節」。
第二屆華南日化發展高峰論壇暨全國化妝品行業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大會舉行
通過產教融合打通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
據了解,本次論壇由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化妝品校友會、全國化妝品行業職業教育產教聯盟主辦,來自行業、醫院和化妝品生產、營銷等企業負責人參與,同時包括來自全國20多所職業院校化妝品專業帶頭人參與其中。
廣東是化妝品生產大省,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上半年,全省有化妝品生產企業2600餘家,約佔全國生產企業總量的55%,化妝品經營企業數量超過50萬家。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華南地區化妝品行業產值銷售額實現逆勢增長。不過,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化妝品在技術和市場等方面都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廣東化妝品生產在全國的地位。同時,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為廣東的產業服務,亟需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打通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
「以前高校和企業是脫節的,高校幹自己的事,企業幹自己的事,培養的人才就不一定好對接。」珠江學者、國家教學名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龔盛昭表示,高校很多的成果都鎖在柜子裡面,不知道怎麼將成果產業化,企業也不知道高校有什麼東西。高校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企業是應用創新的主體,校企應該是聯動而不是脫節。
來自全國20多所職業院校化妝品專業帶頭人參與其中。
化妝品「國貨」走出國門,亟需高校人才參與
新經濟形態和疫情之下,化妝品行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成為現場討論焦點。
龔盛昭告訴南都記者,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化妝品線上營銷已經佔到六成以上,「大家都通過電商來購買東西。」他提醒,數字經濟是一個新形勢,大家要擁抱它,不然就會被淘汰。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一名負責人表示,目前,該校已在化妝品營銷人才培養中,引入電商等新要素。
談及化妝品,大家耳熟能詳的仍是國外品牌,雖然廣東的化妝品行業體量確實特別龐大,但聲名在外的大企業和大品牌並不多見。對此,龔盛昭認為,從品牌的角度來看,廣東是一個化妝品加工基地,產業數量龐大,企業也特別多,但是大企業不多;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如今國內的化妝品技術與國外大品牌已經沒有顯著差異,但國內化妝品行業起步較慢。如何將「國貨」做成國際品牌,亟需高校人才參與其中。
「隨著廣東化妝品品牌不斷的沉澱,也隨著電商強勢的崛起,我預測過10年左右,肯定會有國際品牌出來。」
據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從1994年其開辦精細化工技術專業,之後還延伸出化妝品技術、化妝品經營與管理等專業,並組建圍繞化妝品產業鏈的專業群。該校建設有國家級職教綠色日用化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廣東省綠色日用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託中心開展協同創新,協同完成企業40餘項關鍵技術攻關。
採寫 南都記者劉雪 通訊員林怡如 林思克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