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近300年 「哈拉奇」水域重現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乾涸近300年 「哈拉奇」水域重現

  位於甘肅敦煌 今年雨水充足水面達到5平方公裡

「哈拉奇」煥發了生機

  波光粼粼的湖面,茂盛的蘆葦叢,在水面上起起落落的白鷺和野鴨——如此美景很難讓人聯想到這是一片身處沙漠之中的水域,而更難想像的是,作為「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這片名叫「哈拉奇」的水域此前已經乾涸了近300年。

  近日,甘肅敦煌「哈拉奇」水域在乾涸消失近300年後重新出現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

  水面達5平方公裡

  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該湖泊是「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之所以能在乾涸近300年後重新出現,得益於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的完工投用。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哈拉奇」就開始逐漸恢復,今年雨水充足,所以水面也比較大,達到了5平方公裡。「哈拉奇」的重獲生機,對於阻止庫姆塔格沙漠的東侵,保護敦煌綠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昨日上午,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孫志成告訴北青報記者,「哈拉奇」位於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端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交匯的地方,是疏勒河的尾閭。

  據史料記載,這裡曾經的溼地面積約1000平方公裡以上,水域面積約200平方公裡,「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疏勒河發生了部分的退縮、斷流,『哈拉奇』在清代的時候也乾涸了,漸漸被東進的庫姆塔格沙漠包圍,附近的人都叫這裡『北枯溝』」。

  如今,「北枯溝」又泛起了水波,而這粼粼波光得益於長期的規劃和治理。2011年6月,經國務院批覆,總投資47.22億元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啟動實施。在該規劃支持下,酒泉及敦煌地區相繼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恢復與歸束、黨河流域水資源監測調度、月牙泉恢復補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工程。

  周邊動植物重獲生機

  據孫志成介紹,2017年7月下旬,疏勒河及黨河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完工投用,沿途150萬畝農田也通過了節水改造,節下來的水量沿著疏勒河與黨河再通過「人工運河」一路向西流到「哈拉奇」。「除了引水,這幾年的降水也對『哈拉奇』的重現有重要貢獻,今年的降水比較多,所以湖面也比較大」。目前,「哈拉奇」從北到南有8公裡長,面積有5平方公裡。

  有了水源,「哈拉奇」附近的野生動植物也開始煥發了生機。孫志成告訴北青報記者,據史料記載「哈拉奇」之前一直都是野駱駝的棲息地,但是由於水源的枯竭,野駱駝幾近絕跡。而當「哈拉奇」重新泛起碧波後,野駱駝們再次出現在「哈拉奇」,「去年我們觀察到過一隊野駱駝,今年又碰到7峰」。如今的「哈拉奇」水域,生長著茂盛的蘆葦,研究人員不完全統計到的鳥類就有20種左右。

  阻止庫姆塔格沙漠東侵

  「『哈拉奇』的重獲生機,對於阻止庫姆塔格沙漠的東侵,保護敦煌綠洲和敦煌文化具有深遠意義。」孫志成表示,「哈拉奇」的地理位置就在庫姆塔格沙漠的東緣,恢復有水後,水域和植被都對阻止沙漠化有著重要的價值。「我們接下來還會繼續推進《規劃》的實施,目前匯入哈拉奇的水還並不穩定,每年有水匯入的時間也都不盡相同。我們預計,如果每年能有6個月時間都能保證有水匯入『哈拉奇』,那麼『哈拉奇』的水域生態就能更好地發展下去。」(記者  李卓雅)

相關焦點

  • 花8年時間治理,乾涸了300多年的哈拉奇終於重現人間
    據新聞聯播27日報導,在甘肅敦煌,我國最長的「倒流河」疏勒河全程再現大河西流,同時乾涸消失了300餘年的疏勒河終端湖——「哈拉奇」重現,形成了5平方公裡左右的湖面。 藉助河道恢復與歸束工程,當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沿河蘆葦、紅柳等植被恢復生長,十幾種野生動物來此棲息。
  • 乾涸近300年的「沙漠之海」,甘肅敦煌的哈拉奇,又回來了
    乾涸近300年的「沙漠之海」哈拉奇又回來了,真是奇蹟。這些年我們在植樹造林的工作上頗有成果。作為我國最長倒流河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能讓當地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也給許多乾涸之地帶來希望。曾有海洋生物學家說過,我們正站在生態環境選擇的岔路口,到底要選擇哪一條路,取決於我們自己。哈拉奇曾水草豐茂,湖波蕩漾,但是隨著環境的變遷,疏勒河節節退縮、斷流,尾閭地區也永久乾涸,被東進的庫姆塔格沙漠包圍,令人痛惜。
  • 乾涸消失約300年,哈拉齊湖重現敦煌
    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甘肅省疏勒河流域管理局了解到,在位於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端和庫姆塔格沙漠東緣交匯的地方,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疏勒河的終端湖——哈拉奇湖近日被發現重現。一個近5平方公裡的水域,水面波光粼粼,茂盛的蘆葦叢在蕩漾,白鷺和野鴨或棲息或翱翔……這是近日敦煌西湖保護區管理局的科研人員在深入保護區腹地開展秋季調查時發現的景象。這正是乾涸消失了約300年的哈拉奇湖!發源於祁連雪山的疏勒河是我國第四大內陸河,孕育出舉世聞名的敦煌文化。
  • 甘肅敦煌哈拉諾爾湖乾涸60年重現碧波
    甘肅敦煌哈拉諾爾湖乾涸60年重現碧波 (3/5) "← →"翻頁
  • 這個湖泊「太可惜」,本是世界「第四大湖」,現卻面臨完全乾涸
    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裡就因為過度的捕殺滅絕了。而於1883年滅絕的動物斑驢,也是因為被人類捕殺、收集皮革等等的事情下走向了滅亡。還有在1970年滅絕的德克薩斯紅狼,這一物種就更加的「冤枉」了,它是由於當地的畜牧業的發展,使得其成了美國農場主的「死敵」,再加上畜牧業發展需要開墾大片的土地,所以這一物種的棲息地越來越小,逐漸走向了死亡。
  • 每日千噸「濁水」直排巢湖水域
    數百米長岸線水域受汙染  昨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巢湖市居巢區散兵鎮謝王村的湖岸線時,只見這裡一輛輛大貨車滿載砂石,向這裡的石料廠行駛。每次卸貨時,都會有濃煙般的灰塵騰空升起。湖岸邊的水洗砂機和植物,被一層厚厚的灰塵覆蓋。  站在湖岸邊,數百米長湖岸線的水域渾濁一片,黃色的濁水掀起一浪浪波濤,拍打著岸堤,留下一片泡沫。
  • 廈門蓮花公園池塘乾涸一個多月 管理中心:將制訂科學的處置方案
    期待一汪碧水滿池蓮花的盛景早日重現。記者陳理傑攝  廈門蓮花公園的池塘乾涸一個多月,至今未恢復原有水位,讓人疑惑。  該問題昨日在晨報的《民生追問》專欄曝光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多個部門及許多市民紛紛對此獻計獻策,發表觀點。
  • 沒有一顆牙齒,卻能稱霸水域,如今被人類吃絕跡,300元一斤
    食人魚雖小,但它在水裡以量取勝,無論是一個成年人還是一頭大象掉進食人魚的水域,食人魚不用幾分鐘時間就能把獵物給摧殘得只剩下骨架。我們生活中說的老虎兇猛、豺狼危險大多都是指他們有著一口鋒利的牙齒,能將人撕咬至死亡。
  • 廈門居民復原古老技藝 消失近70年的大盤粿重現同安
    通訊員 何東方 攝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 晨報記者陳雅玲)近4塊鼠粬粿分別疊放在古老的宗祠柱子上,上面掛著燈籠、紅包。遠遠看去,這兩座分別高約3.6米的大盤粿恰似兩座金字塔……昨日是農曆正月十六,這一消失了近70年的大盤粿重現在同安祥平街道西溪社區祥露莊氏家廟,市民們紛紛前往觀看這一壯觀的場面。
  • 亞洲獅增長到近700隻,滅絕6500萬年、13.6萬年生物為何重現?
    意味著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並且更多的生物都將走向滅絕或消失,聯合國去年也發布了公告警告稱,全球近800萬種物種中,有100萬種正面臨滅絕,其中許多將在幾十年內滅絕。所以說如今生態系統的維護是我們最為嚴峻的問題,只有將生物維護好才能發展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下面我們需要給印度「點讚」,這次印度「立功」了。
  • 廈門蓮花公園荷花池乾涸 原因暫時無法查明
    池水的乾涸對公園植物的生長也有影響。據介紹,水池乾涸後,即使給園內植物增加兩三倍的澆水量,仍然達不到原來的效果。第二次發生乾涸這是蓮花公園池塘第二次發生乾涸現象。2014年下半年,水池第一次乾涸,情形跟如今極為相似,缺水直接導致了池塘裡的荷花枯萎。「在那之前的20多年裡,從未發生過乾涸現象。」謝所長介紹,蓮花公園始建於1988年,池水與地下水相通,即使遇到長期不下雨的乾旱天氣,水位也未發生大變化。
  • 為您揭秘-中國百慕達「江西都昌縣老爺廟水域」
    多年以來,江西省九江市 都昌縣的「老爺廟」附近的水域因為頻發神秘事件,早被傳媒稱為中國的「百慕達」。千百年來,它宛如處子般靜靜的佇立在鄱陽湖的北岸,見證著眼前的水面發生過的一幕又一幕離奇的事件。但是儘管如此,千百年來仍然有數不清的船隻在「老爺廟」水域失蹤,甚至上千噸的貨船竟然也會在此消失,眼下鄱陽湖的水位已經降至50年來最低,湖水乾涸後露出了大面積的沙灘,但在都昌縣「老爺廟」這片最深處目前只有18米的水域,依然籠罩著層層謎團與恐怖。
  • 讓乾涸六十年的淡水湖重新「活」過來!
    我國的金碧輝煌的治水工程還乾旱60年的淡水湖重新「活」來的「大沙漠的孤煙直,長川日元下降」,這首詩中描寫的景色真的是所有人的想像中的大西北的甘肅敦煌戈壁沙漠的景色嗎?但是,你知道嗎?現在的戈壁沙漠也有海,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這不可思議的景象吧,近日,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方公裡處的哈羅諾爾湖,在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枯竭與沉寂後,再次迎來碧水漣漪,再現昨日的「芳顏」,仿佛回到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盛世,哈拉諾爾湖作為薩拉河和黨川的盡頭湖,蒙古語中意為黑湖和黑海之子,湖的總面積只有幾平方公裡,是敦煌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這次漫水的面積達到了平方公裡。
  • 重現「錦繡太原城」
    他回憶說,這裡大大小小的垃圾場有700多個,還有近200個開礦留下的廢墟,喬灌木覆蓋率不足20%……  作為呂梁山脈的延伸,太原西山由北向南綿延30多公裡,與貫穿南北的汾水相攜。700多年前,望著莽莽南去的太原西山,元好問寫下了「水上西山如掛屏,鬱鬱蒼蒼三十裡」的詩句。  由於重工業布局、私挖濫採等原因,西山曾經的湖光山色、鍾靈毓秀消失不見,甚至成為市區一大汙染源。
  • 走在綠色之中的植物園,櫻桃溝中水杉林水流重現
    接著上一篇結尾,在北京植物園中過了海棠園後,就是櫻桃溝的入口了,從木棧道起點到櫻桃溝、水杉林、水源頭一線,經過七月幾場大雨衝刷,乾涸的小溪重現水流,溝內的石頭布滿青苔,這才有一派雨林特色,隨處可見的苔原植物,蕨類植物,只有在溼度高的季節才能看到,這在以大半年為乾燥期的北京來說,是僅有的短暫的觀賞雨林風景的機會。
  • 【老範說字】142講 乾涸如何涸?渲染如何渲?流水淙淙如何淙?
    篆文屬有聲會意字,左邊水表示水流水域;右邊固金文從囗從古,囗表示城市、城郭,古表示古久、長久,固造字本義為結實牢靠時間長久的城郭,泛指結實、牢靠、堅定、不動,並由過去的城郭引申出本來的、原來的、簡陋的等。
  • 全球第四大湖的消亡:已經存在地球550萬年,600年來首次乾涸
    這裡的農業和漁業也很發達,年捕撈量能達到4萬噸,沿岸4萬多人以此為業。然而,這種繁榮景象在短短50年間,就消失殆盡。2014年8月,從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到的照片來看,鹹海面積驟減,已經萎縮了74%,只剩下原來西面和北面的零散部分,而東部河床已經消失,生態危機嚴重到令人震撼。2015年,南部的鹹海完全乾涸了,這可能是近600年來首次出現這種危機。
  • 桃源這些水域禁止垂釣!重點水域垂釣有7項規定
    常德桃源縣人民政府近日發布關於規範全縣重點水域垂釣行為的通告,明確沅水幹流桃源段、白洋河、夷望溪、大洑溪、延溪、澄溪、水溪桃源段、陬溪、大楊溪、大仙人溪、夏家溪等天然水域為重點水域,垂釣時必須遵守以下規定:(一)垂釣者應「一人一桿、一線、一鉤
  • 珠海鬥門聯合富山工業園「組合拳」整治近海水域亂象
    區委副書記、區長、區近海水域亂象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馬洪勝,富山工業園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家平等來到現場,督促指導清理行動。經勘察核查統計,鬥門區近海水域蠔類養殖分為浮動蠔排養殖和蠔樁養殖,其中蠔樁約1842畝(共108個排,分別由10940根蠔樁組成),浮排約4178畝(約300組),主要設施類型有定蠔排、木質蠔樁以及部分定置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