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工作生活壓力大,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發愁的事兒。
有人愁脫貧。
有人愁脫單。
還有人愁脫髮。
作為困擾九零後的三大難題之一,脫髮這件事真心傷不起。
多少中年少女每天早上面對鏡子,內心都是這樣的彈幕: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髮際線!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脫髮girl!
其實,古人也曾發出過同樣的吶喊。
比如唐代的詩人白居易曾經作過一首《嗟發落》,詩云:「朝亦嗟發落,暮亦嗟發落。」,從白天到晚上的愁脫髮,壓力非常大了。
杜甫認為自己的症狀更嚴重:「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脫髮脫得簪子都插不住了有沒有?
然而陸遊表示:你們都閃開,我要帶梳子上實錘了。你看我「脫髮紛滿梳,衰顏不堪照」,妥妥的脫髮晚期,已經嚴重影響了顏值。
看到這些古代名人們也同樣被脫髮問題所困擾,各位脫髮青年的心理是不是平衡多了?
那麼重點來了:古人有沒有什麼養護頭髮的好方法呢?
古代防脫髮的大招,首選當然是中醫了。
在我國流傳下來的眾多中醫典籍中,關於生發護髮的療法記載還是很多的,比如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就記載了不少生發養發的方子。
然而,但是,可是……
其中一些秘方著實比較驚悚,對於非醫學專業的寶寶們來說,此處有可能需要一個高能預警。
就拿一則治療髮鬢脫落的外用膏方來說吧,剛開始的畫風還是很正常的:
比如:「莽草(一兩)、防風、升麻、白芷、薺(各二兩)」。
可是看到後面……
「蜣螂(四枚)」???
對,就是大家常識中那種熟悉的昆蟲。
「豹膏,熊膏。」
Wtf……好生猛。
「豬脂,馬鬐膏。」
心好累,感覺不能再愛了……
當然,這主要是因為非專業人士很難突破中醫的謎之次元壁啦。實際上,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東西都能入藥,對於生發是有一定的療效的。
如果實在接受不了,也沒關係,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醫學領域也有一些比較符合大眾認知的藥方,元代《御藥院方》中記載的「長發滋榮散」就是一例。
它的配方只有兩種:生薑加人參。
用法也是簡單粗暴:各一兩研成細末,每隔一天用生薑切斷蘸藥末擦脫髮之處。
最簡單的往往就是最有效的,這種生薑和人參的黃金組合對於活血生發有很好的功效,不但能治療脫髮問題,眉毛鬍子稀疏也適用!
其實呢,古人防脫髮也不一定非要用藥,有時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如果能做好,也能收到很好的防脫效果。
比如——梳頭!
沒錯,梳頭是有講究的。
首先是梳頭的時間。
早在三國時期,嵇康的《養生論》就說了:「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因為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人體的養生如果能順應天時,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用,護髮當然也不例外。
第二是梳頭的頻率。
宋朝的醫家方書《聖濟總錄》曾經提到:「梳欲得多,多則去風,血液不滯,髮根常堅」,意思是多梳頭能刺激和疏通血脈,堅固髮根。
一個人血氣足、發質好,自然而然就不會脫髮了。
同樣的道理,要想加快防脫髮的治療速度,還可以嘗試一下梳頭的進階版:穴位推拿!
劃重點時間到了,脫髮青年們請做好筆記!牢記這幾個防脫髮的明星穴位,它們是——
百會穴,風池穴,風府穴,角孫穴。
這幾個穴位都是生發神穴,按摩的時候,用拇指的指腹以適當的力度順時針揉按,感到酸脹的時候就說明你的按摩手法及格了。
長期堅持下來,必有奇效,而且安全係數高,絕無副作用。
做好頭髮的營養也很重要。
早在秦漢時期,古人就形成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習慣。
在人人都長發飄飄的古代,雖然沒有五花八門的洗髮水、護髮素,但聰明的古人卻製作出了了原生態、純天然的養發神物:頭油。
最早的頭油又叫「蘭膏」、「蘭澤」,用動物油、芝麻油加上香料製成,原本是給頭髮定型用的。
隨著配方的不斷更新,才慢慢發展出了生發、烏髮這些功效。
《本草綱目》的作者,中醫界大咖李時珍就說過,茉莉花有生發的作用,用茉莉花製成的頭油對於脫髮青年特別適用。
清朝的名醫王士雄則認為茶油對頭髮最有營養,能夠「澤發生光」,而且茶油的質地比其他油脂要清,既能養發,又不會造成「中年油膩」的印象,頭髮得到了充分的滋養,還能保持油脂平衡,自然也就不會掉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