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懷孕期間,孕媽們考慮得最多的就是飲食和營養,想著吃哪些食物對寶寶有好處。
懷孕後的女性,貌似都變得「營養不足」了,感覺補充些什麼,就對不起寶寶一樣。而孕期補鈣,就是孕媽們經常接觸到的一個話題。
在孕期,胎兒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初具人形的寶寶,這個過程都需要足夠的鈣質來促進骨骼和身體的生長。
而且,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鈣,都來自於母親,因此母親缺鈣,不僅對自己有害,對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是有所影響的。
1) 缺鈣對媽媽的安全有礙
孕媽自身缺鈣會導致妊娠症候群的增加,像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也會出現骨質疏鬆和關節痛等疾病。
2) 孕齡越長,鈣質需求量越大
從孕中期開始,胎兒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孕媽的鈣質就是額外攝入了。
尤其到了孕晚期後,更是要攝入更多的鈣質,來滿足寶寶骨質的形成和各項器官的發育。
胎兒體內儲備的鈣質中,有80% 是在孕晚期儲備的,所以在孕晚期,孕媽更要補充充足的鈣質,來保證胎兒的健康發育。
孕期補鈣很關鍵,一般孕早期每日的鈣需求量是800毫克/天,孕中期鈣需求量是1000毫克/天,而孕晚期的鈣需求量是1200毫克/天。
而每一天中,不同時段補鈣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通常情況下,在這四個時間段補鈣效果相對來說最佳:
1) 吃鈣片、喝牛奶
吃鈣片和喝牛奶都是補鈣的方式,但如果二者結合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並非是「強強聯合」。
吃鈣片的同時喝牛奶,牛奶會很容易在鈣片表面形成一個覆蓋膜,使牛奶中的物質和鈣片互相反應,生成水溶性物質。
這樣的物質不但影響鈣質的吸收,還會導致孕婦便秘。孕婦長期便秘會影響營養的攝入,因此胎寶寶的攝入營養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吃鈣片和喝牛奶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間的時間間隔,至少要保證間隔2-3個小時以後以上,那些自身吸收能力較弱的孕媽,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再加長間隔時間。
2) 喝骨頭湯補鈣
骨頭裡的鈣質,無論是用高壓鍋燉,還是加醋燉,骨頭中的鈣質都很難溶出。
其實喝骨頭湯主要是骨頭裡的大量脂肪,喝了以後不僅不會補鈣,反而還會長胖。
3) 一次性大量補鈣
一些圖省事的孕媽,一次性大量的補鈣,這是非常錯誤的補鈣方式。
補鈣的方式應該是少量多次,這樣能激活身體對鈣質的主動吸收效率,而一次攝入高劑量的鈣則會降低鈣的吸收率。
孕媽都知道孕期要補鈣,但很多孕媽在經過補鈣後,孕檢時還是會被醫生提醒缺鈣,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孕媽每天補鈣是事實,但在每天攝入的一些食物,有些也是鈣質的「剋星」,這些食物會讓之前的補鈣「勞而無功」。
這些食物是鈣質的剋星:
像菠菜、竹筍、莧菜等,裡面含有的草酸會和鈣質相結合,形成不易吸收的草酸鈣。
因此,建議孕媽在吃這類蔬菜的時候,最好要用開水焯一下再烹飪。
食鹽中的鈉元素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因此孕期孕媽的飲食還是以清淡為主。
像我們常吃的大米、白面裡面就含有植酸,可和鈣質結合,減少鈣質的吸收。平時可將大米用溫水浸泡,可將裡面的植酸分解掉。
像一些油炸食物中會含有大量的磷酸,會將體內的鈣質擠出體外。因此像咖啡、漢堡和披薩等食物要儘量少吃。
寫在最後:
並非所有的孕媽都需要補鈣,像那些營養攝入合理或者有嚴重便秘的孕媽,就不適合過度地補鈣。
所以是否需要補鈣,要看自身有無缺鈣的一些表現,或者在科學檢查後才能知道,並非是隨便亂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