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2日,林彪所在的北戴河,山雨欲來風滿樓。
20點左右,林彪的秘書宋德金突然接到海軍山海關機場的電話,說有一架身份不明的飛機即將降落,問「林辦」是否知道。
來人是林彪的兒子——時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部副部長的林立果。他坐回北戴河的,是一架三叉戟飛機。
林立果的反常行為,引起了中央的警覺。
晚11點半,周恩來總理親自給林彪的夫人葉群打電話,詢問林彪的情況,當他問葉群知道不知道北戴河有專機時,葉群先是否認,後又改口說,「有,有一架專機,是我兒子坐著來的。是他父親說,如果明天天氣好的話,他要上天轉一轉。」
周總理在電話裡問葉群,「是不是要去別的地方?」葉群說,「原來想去大連,這裡的天氣有些冷了。」周總理說,「晚上飛行不安全」。
葉群答道:「我們晚上不飛,等明天早上或上午天氣好了,再飛。」臨掛電話時,周總理不忘囑咐他們飛行的時候,把氣象情況掌握好,還表示,如果需要的話,他會去北戴河看一看林彪同志。
據李文普後來回憶,這在這天的23點50分多一點兒,林彪出行,林彪、葉群、林立果先後上了紅旗防彈專車,按照平時出車的慣例,負責警衛的李文普坐在前座上,後邊是林立果、林彪、葉群、劉沛豐。警衛科副科長劉吉純等人坐著一輛伏爾加車跟在後面,直奔山海關機場。
李文普是黑龍江省林甸縣人,他於1948年入伍的,原在四野警衛團,南下後1954年從廣州軍區警備團三連副指導員崗位,抽到林彪身邊當警衛班長。他在「林辦」主要是管他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比如飲食起居、參加會議,外出活動及療養治病等事項,人們往往稱呼他是林彪的貼身警衛或衛士長。
此時,8341部隊姜作壽大隊長接到上級指示,宣布警衛指戰員進入戰備狀態,要攔住林彪的汽車,不讓他們離開北戴河。
據呂學文回憶,「這時,不知哪裡的警衛戰士連聲喊叫起來:『車下來了,快攔住!』當時我在第一道防線,10多名戰士又打手勢又叫喊:『停車,停車!』可是,汽車不但不減速,反而不斷地按喇叭並加大油門,直接向『人牆』衝去。後來才知道,這時葉群在車內對楊振剛下了命令,讓趕快衝過去。中隊長肖啟明在第二道防線,他在大道的東側,眼見汽車衝過第一道防線向他們衝來,在戰士們連聲叫喊『停車』無效的情況下,他橫向(防止傷害首長)向司機開了槍,想用擊斃司機的手段,達到攔住逃車的目的。可是,這是防彈車,子彈根本打不進去,汽車又衝過第二道防線。」
車外,警衛戰士們被汽車衝得七零八落。紅旗專車突然來了個急剎車,緊接著車上的李文普跳了下來,並向車後跑了幾步,他好像還向後面喊了幾句什麼話,接著車上有人(後來知道是林立果)就向他開了一槍,接著又打了好幾槍,李文普應聲倒下。我們警衛人員飛快地向汽車追去,但追到離汽車三五米遠時,汽車風馳電掣般地逃出了北戴河」,警衛人員被甩得遠遠的。
等到他們快追到山海關機場附近的鐵道口時,鐵路值班房已放下欄杆,橫在南北的通道上,示意將有東西向的火車通過。呂學文回憶說,「林彪的車怕後面的車追上,憑著車身的特殊構造,一加油門,撞斷欄杆,飛馳機場。當我們的車趕到鐵道口時,一輛拉油罐的火車,隆隆地由東向西開了過去。我們的汽車燈光前,一片塵土,視線十分不清楚。這時我看了看手錶,正好是13日的凌晨零點13分。當我們的車追到山海關機場時,林彪乘坐的三叉戟飛機剛剛起飛。此時,大約是零點30分左右。」
呂學文是山東昌樂縣人,1965年11月入伍的。新兵訓練結束後,被分配到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衛生隊,1967年4月調入二大隊六中隊。二大隊是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林彪的警衛部隊。1968年9月,呂學文被任命為六中隊一分隊隊長,是林彪的「隨衛」警衛員。林彪出行時,其前衛車和後衛車(林彪的車在中間)都由他管理,並同時跟隨警衛。
此前,周總理已向山海關機場傳達命令,要求由林立果坐回北戴河的那架三叉戟飛機,只有在周總理、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4個人一起下命令的前提下才能起飛,
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海軍第一政委的李作鵬念在他與林彪特殊關係的分上,更改了周恩來命令,最終確保了林彪的逃走。
就這樣,林彪他們乘坐的三叉戟飛機,在升上天空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在蒙古國肯特省貝爾赫縣境內墜毀,機上9人全部身亡。
墜毀的飛機
元帥一逃身名裂。
跑什麼跑嘛,林彪的晚年這一之舉,很是讓人惋惜。他是軍事天才,但一直以來很任性。如在1971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焰火晚會上,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陸續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上,就是林彪沒來。後來,林彪終於來了,但只坐了一小會,就不聲不響地走人了。他既沒有和毛主席道別,也沒有和周總理打一聲招呼,便不辭而別。
性格決定命運。
周秉德著的《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說,確知了林彪折戟沉沙後,周總理曾當著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紀登奎之面嚎啕大哭。紀登奎安慰總理,總理搖著頭,聲音嘶啞地反覆說:「你不懂,你不懂!」
黨的形象因林彪事件而大受損,總理想不哭也難啊。
林彪出事後,毛主席也很痛心,在紙上寫下了半首杜甫詠王昭君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把第二句的「明妃」改為了「林彪」——王昭君和林彪都是湖北人,後都死在朔漠。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也於1971年9月16日晨3時寫下了一首關於林彪結局的詩:鐵鳥南飛叛未成,廬山終古顯威靈。倉皇北竄埋沙磧,地下應慚漢李陵。
「叛未成」之語,可見董必武對他的這位湖北黃岡老鄉筆下留情了。董老,歷來是個厚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