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生命中的最後幾小時:連闖8341部隊的兩道防線,衛士長被槍擊

2020-12-17 騰訊網

1971年9月12日,林彪所在的北戴河,山雨欲來風滿樓。

20點左右,林彪的秘書宋德金突然接到海軍山海關機場的電話,說有一架身份不明的飛機即將降落,問「林辦」是否知道。

來人是林彪的兒子——時任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部副部長的林立果。他坐回北戴河的,是一架三叉戟飛機。

林立果的反常行為,引起了中央的警覺。

晚11點半,周恩來總理親自給林彪的夫人葉群打電話,詢問林彪的情況,當他問葉群知道不知道北戴河有專機時,葉群先是否認,後又改口說,「有,有一架專機,是我兒子坐著來的。是他父親說,如果明天天氣好的話,他要上天轉一轉。」

周總理在電話裡問葉群,「是不是要去別的地方?」葉群說,「原來想去大連,這裡的天氣有些冷了。」周總理說,「晚上飛行不安全」。

葉群答道:「我們晚上不飛,等明天早上或上午天氣好了,再飛。」臨掛電話時,周總理不忘囑咐他們飛行的時候,把氣象情況掌握好,還表示,如果需要的話,他會去北戴河看一看林彪同志。

據李文普後來回憶,這在這天的23點50分多一點兒,林彪出行,林彪、葉群、林立果先後上了紅旗防彈專車,按照平時出車的慣例,負責警衛的李文普坐在前座上,後邊是林立果、林彪、葉群、劉沛豐。警衛科副科長劉吉純等人坐著一輛伏爾加車跟在後面,直奔山海關機場。

李文普是黑龍江省林甸縣人,他於1948年入伍的,原在四野警衛團,南下後1954年從廣州軍區警備團三連副指導員崗位,抽到林彪身邊當警衛班長。他在「林辦」主要是管他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比如飲食起居、參加會議,外出活動及療養治病等事項,人們往往稱呼他是林彪的貼身警衛或衛士長。

此時,8341部隊姜作壽大隊長接到上級指示,宣布警衛指戰員進入戰備狀態,要攔住林彪的汽車,不讓他們離開北戴河。

據呂學文回憶,「這時,不知哪裡的警衛戰士連聲喊叫起來:『車下來了,快攔住!』當時我在第一道防線,10多名戰士又打手勢又叫喊:『停車,停車!』可是,汽車不但不減速,反而不斷地按喇叭並加大油門,直接向『人牆』衝去。後來才知道,這時葉群在車內對楊振剛下了命令,讓趕快衝過去。中隊長肖啟明在第二道防線,他在大道的東側,眼見汽車衝過第一道防線向他們衝來,在戰士們連聲叫喊『停車』無效的情況下,他橫向(防止傷害首長)向司機開了槍,想用擊斃司機的手段,達到攔住逃車的目的。可是,這是防彈車,子彈根本打不進去,汽車又衝過第二道防線。」

車外,警衛戰士們被汽車衝得七零八落。紅旗專車突然來了個急剎車,緊接著車上的李文普跳了下來,並向車後跑了幾步,他好像還向後面喊了幾句什麼話,接著車上有人(後來知道是林立果)就向他開了一槍,接著又打了好幾槍,李文普應聲倒下。我們警衛人員飛快地向汽車追去,但追到離汽車三五米遠時,汽車風馳電掣般地逃出了北戴河」,警衛人員被甩得遠遠的。

等到他們快追到山海關機場附近的鐵道口時,鐵路值班房已放下欄杆,橫在南北的通道上,示意將有東西向的火車通過。呂學文回憶說,「林彪的車怕後面的車追上,憑著車身的特殊構造,一加油門,撞斷欄杆,飛馳機場。當我們的車趕到鐵道口時,一輛拉油罐的火車,隆隆地由東向西開了過去。我們的汽車燈光前,一片塵土,視線十分不清楚。這時我看了看手錶,正好是13日的凌晨零點13分。當我們的車追到山海關機場時,林彪乘坐的三叉戟飛機剛剛起飛。此時,大約是零點30分左右。」

呂學文是山東昌樂縣人,1965年11月入伍的。新兵訓練結束後,被分配到中央警衛團8341部隊衛生隊,1967年4月調入二大隊六中隊。二大隊是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林彪的警衛部隊。1968年9月,呂學文被任命為六中隊一分隊隊長,是林彪的「隨衛」警衛員。林彪出行時,其前衛車和後衛車(林彪的車在中間)都由他管理,並同時跟隨警衛。

此前,周總理已向山海關機場傳達命令,要求由林立果坐回北戴河的那架三叉戟飛機,只有在周總理、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4個人一起下命令的前提下才能起飛,

但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海軍第一政委的李作鵬念在他與林彪特殊關係的分上,更改了周恩來命令,最終確保了林彪的逃走。

就這樣,林彪他們乘坐的三叉戟飛機,在升上天空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在蒙古國肯特省貝爾赫縣境內墜毀,機上9人全部身亡。

墜毀的飛機

元帥一逃身名裂。

跑什麼跑嘛,林彪的晚年這一之舉,很是讓人惋惜。他是軍事天才,但一直以來很任性。如在1971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焰火晚會上,毛主席和中央領導人陸續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上,就是林彪沒來。後來,林彪終於來了,但只坐了一小會,就不聲不響地走人了。他既沒有和毛主席道別,也沒有和周總理打一聲招呼,便不辭而別。

性格決定命運。

周秉德著的《我的伯父周恩來》一書中說,確知了林彪折戟沉沙後,周總理曾當著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紀登奎之面嚎啕大哭。紀登奎安慰總理,總理搖著頭,聲音嘶啞地反覆說:「你不懂,你不懂!」

黨的形象因林彪事件而大受損,總理想不哭也難啊。

林彪出事後,毛主席也很痛心,在紙上寫下了半首杜甫詠王昭君的詩:「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把第二句的「明妃」改為了「林彪」——王昭君和林彪都是湖北人,後都死在朔漠。

德高望重的董必武也於1971年9月16日晨3時寫下了一首關於林彪結局的詩:鐵鳥南飛叛未成,廬山終古顯威靈。倉皇北竄埋沙磧,地下應慚漢李陵。

「叛未成」之語,可見董必武對他的這位湖北黃岡老鄉筆下留情了。董老,歷來是個厚道人。

相關焦點

  • 紅色「御林軍」:神秘的8341部隊
    中央警衛團按照編制組建起來了,這樣,任務交接完了,部隊也組建好了。    我們向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作了報告。按編制序列,中央警衛團的代號為8341部隊。機關對外聯繫工作,幹部、戰士寫家信與親朋、好友通信往來,都用8341部隊的代號,不用中央警衛團的番號對外,以利保密。
  • 我只知道中國有一支8341部隊
    原為是中央警衛師一團,由於8341部隊為保護領導人的部隊,挑選的人員也較嚴格,裝備也較精良。  1949年建國時,該部隊最初為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第二師第四團。1953年,從警衛師中獨立,成立中央警衛團,同時番號為「總字001」。1960年代末,番號變為3747部隊。  1964年左右,首次使用8341這一代號。
  • 林彪兵敗四平千裡大潰逃,敗亡之際,蔣介石出昏招,林彪起死回生
    東北總面積130萬平方公裡,是中國最大的糧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誰能拿下東北誰就能佔據優勢,其次它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最後最為看重的是它背靠蘇聯、東臨朝鮮,南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西連我黨的晉察冀根據地,是個極為優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1945年九月中共冀熱遼部隊剛剛抵達東北就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強烈關注和震動。
  • 林彪對決白崇禧,衡寶戰役打響,強強對決看誰笑到最後?
    為實現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消滅白崇禧集團主力於湖南地區的戰略要求,林彪和其他四野首長制定了作戰方針:「先穩住敵軍暫緩攻擊,以兩支部隊從東西兩翼做戰略迂迴,截斷其退路後再圍而殲之」。然而,這畢竟都是大部隊行動,一旦意圖暴露,我軍將前功盡棄。
  • 解放天津,陳長捷給林彪寫信:國民黨人不投降!兩星期後變成俘虜
    東北野戰軍完成攻城準備後,經中央同意,林彪給陳長捷寫了一封親筆信,勸他起義或者投降。陳長捷身上有一種舊文人的價值觀,對所在陣營十分忠誠,他也親筆給林彪寫了回信,明確拒絕了起義或投降的建議,他最後用比較傲氣的語氣結尾:「堂堂國民黨人,豈能投降乎!」
  • 毛主席早知林彪有反意,家族安插毛主席「內線」?汪東興回憶錄揭秘
    1971年9月13日,叛變未遂的林彪家族乘機出逃,飛機在蒙古國墜毀,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九一三事件歷史已經定性,我們不便討論,但是會有一個疑問,林彪父子策劃如此嚴密的武裝政變,似乎毛主席一早就掌握了。這其中,在林彪家族中,會不會早早的就被毛主席安插了內線,毛主席早就看透林彪有反意了呢?
  • 毛澤東衛士長李銀橋,相伴15年
    不久前,《京華日報》的記者採訪了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的兒子李卓韋,提起父親,一向穩重的李卓韋有些激動的說道:「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無疑是陪伴主席走南闖北,做主席衛士長的時候。」李銀橋是毛主席的最後一位衛士長,也是陪伴毛主席時間最長的衛士長,他在毛主席的身邊待了整整15年,與毛主席的關係十分融洽,親如家人。
  • 林彪一生中兩個養病階段和三個讀書階段
    第一次養病1938年時,林彪穿著繳獲的日本黃呢軍大衣策馬奔馳,被國民黨山西軍的哨兵誤擊了一槍,傷到了神經系統,組織上安排林彪到蘇聯治病養傷,在蘇聯醫治幾年也未徹底痊癒,更為不順利的是,林彪本來傷到的是神經,當時去蘇聯治療,也是考慮到蘇聯的醫療條件要比解放區好,但是林彪在蘇聯治療過程中,醫生使用藥物過量,進一步損傷了神經機能,以至於落下了怕水、怕風、怕感冒、容易拉肚、出汗等一些後遺症
  • 揭秘蕭克將軍回憶錄中的彭德懷和林彪
    作為紅軍指揮員,他曾率領部隊參加過中央蘇區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鬥爭,多次浴血奮戰,多次受傷,並參加過長徵。蕭克革命資歷深,閱歷豐富。共和國的許多高級將領,都是他患難與共的戰友,他們彼此熟悉,相互了解性格、習慣。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先後同兩任國防部長彭德懷、林彪共事多年,經歷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他記憶力強,喜歡寫作,晚年曾將有關故事和感慨,通過《蕭克回憶錄》作了記述。
  • 陳光和林彪的恩恩怨怨
    休息兩日後,劉、鄧又派騎兵連護送。到承德後,乘火車,一路開開停停,於11月20日到達瀋陽。此時,正是中共和國民黨爭奪東北的緊張時期。蘇聯紅軍尚未撤退,中共各個地區的部隊和幹部正從四面八方通過海路和陸路源源不斷地進入東北。這些部隊和幹部,彼此之間互不熟悉,頭緒紛繁、工作忙亂。要將這些部隊整編好,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在東北局統一領導下令行禁止的戰鬥集體還需要一個磨合過程。
  • 板垣徵四郎叫囂半個師團可拿下太原,林彪:這一仗我115師打定了
    毛澤東判斷日軍的戰略計劃是奪取太原控制山西既而配合華北戰場的日軍七個師團,一舉擊潰我方華北戰場第一戰區防線,奪取我華北五省。於是毛澤東讓林彪115師向晉西北的恆山一帶挺進。計劃確實完美,但是日軍忽視了林彪115師的存在,日軍還不知道115師的位置,這個疏忽日後將給日軍一個重擊。與此同時,國軍指揮部也制定了一個主動出擊、迂迴包抄日軍的計劃。出擊部隊分三路,一路出團城口繞到後方的王莊堡,在王莊堡建立防線,切斷日軍後撤渾源的道路,另一路也是繞道左側進攻日軍後方部隊,包圍日軍。
  • 邱海波:重症醫學是生命的最後防線
    如果把第一道防線,比如社區這條線,如果社會的傳播能擋住,病人就會變少,重症就會更少」「經此一疫,我們也應該反思:全國有足夠的重症醫生、重症護士嗎?這是我們的醫學教育體制的一個大問題。我三言兩語,簡單說了幾個。我看到邱海波突然靠著椅背,右手攥了起來,這是人在努力克制自己情緒時的表現。邱醫生是個溫和的人,在談及初來武漢時的經歷時,他說,有不少可以值得我們總結的地方。在一月份的武漢,疫情之初,幾乎所有醫護人員都有力所不能及的無力感,即使你是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國家衛健委點名指派武漢醫療救治專家——這是醫生能在此次疫情中所能扮演的最重要角色之一。
  • 李立三與林彪的恩怨情仇
    發生過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而他與林彪之間卻並沒有太多的個人交往。早在1927年南昌起義時,李立三身為中共中央臨時常委和起義軍前委領導成員之一,林彪只不過是葉挺部隊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的一名排長。直到起義失敗,他們相互間可能還未曾相識過,從此就天各一方。1946年1月,李立三從蘇聯回到哈爾濱後,兩人交換了位置:李立三在林彪的直接領導下工作。
  • 前兩道防線難到發指,最後一道突破絕無可能
    而1997年上映《空軍一號》中,先不說文武雙全的總統一人滅恐怖分子全隊,至少在被稱為空中堡壘空軍一號上也能混入恐怖分子。 事實上,這幾部電影雖然十分精彩, 但是給人的感覺刺殺總統似乎非常簡單,電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表現形式。但是現實生活中真的是這樣簡單嗎?
  • 解密林彪一生中不為人知的五段情緣(圖)
    直到抗戰初期,家裡才知大名鼎鼎的紅軍神將、平型關大捷的民族英雄林彪,就是他們家的育蓉啊,於是就要把汪靜宜送到延安來成親。此時的林彪,接受了新時代的思想洗禮,已經不是魯迅胡適李大釗那一代人了,怎能答應這個?就把自己已然結婚的照片寄回去,斷絕其念。可汪靜宜那痴情姑娘,卻苦等了林彪一輩子,直到1963年因肺病去世,枕下還壓著林家的聘禮。林彪聞訊後嘆道:「天下竟有這樣的奇女子!」
  • 林彪頭骨仍保留在俄羅斯?揭開林彪之死內幕
    在白克礦區,他們找到了12片支離破碎的飛機殘片,最大的殘片是機身的一部分,有兩英尺長,據此可以確認這裡的確曾有飛機墜毀。  相比之下,找到空難遇難者的墳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的墳前沒有墓碑,甚至沒有任何標記。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墳墓間雜草叢生。後來彼得才知道,這裡的9座墳塋只是空墳。「當時,我並不認為林彪在這批喪生者中間。」彼得說。
  • 林曉霖:我的父親是林彪
    「文革」中,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後,林彪一家成為老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  但很少有人知道,林彪其實還有一個長女,名叫林曉霖,為前妻張梅所生。  為了採訪林曉霖,滕敘兗費了兩年時間。  開始時,他多次託校友捎話,但毫無消息。直到2001年春,他的同學劉豹告訴正在上海採訪的滕敘兗:「這次林曉霖要來上海,就住在我家裡,你來吧。」
  • 家用電器 "兩道防線"對雷擊說NO
    原標題:家用電器 "兩道防線"對雷擊說NO  雷暴天氣,家用電器必須「休假式療養」?   「兩道防線」對雷擊說NO   3月底以來,廣東遭雷暴幾番「震撼」,不少人談「雷」色變,網上還出現了不少「防雷攻略」,教人們在雷雨天氣要避免使用家用電器、務必切斷電源,等等。此舉真的有必要嗎?家用電器在雷雨天必須「休假式療養」?
  • 林彪叛逃前心態解析:與其束手待斃,不如破釜沉舟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北戴河,處於蕭條冷落之中,林彪卻還在夏天經常到此居住。1971年夏天,他和葉群住離北戴河西海灘兩公裡處的聯峰山松樹叢中的一幢兩層小樓,這就是中直療養院62號樓(原為96號樓)。由於人們的習慣,通常還是稱其為「96號樓」。林彪在北京日常居住之處主要有二:一是自己住所毛家灣,二是北京人民大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