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圈,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呢?一本書告訴你答案

2020-08-29 一間有陽光的房間

「我的孩子合群不合群?」「他怎麼又跟朋友鬧矛盾了?」「為什麼他會為了朋友頂撞我?」提到兒童社交,家長總有很多的憂慮和疑問。

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和家長想像得完全一樣嗎?與成人社交又有什麼不同?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為什麼會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行為?而家長又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所有的這些問題,在《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裡,統統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是一本兒童社交指南書,深度剖析了不同年齡兒童社交存在的問題,為家長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交關係。本書一經出版就頗受歡迎,在噹噹上得到了100%的好評,更在豆瓣上獲得了8.3的高分。

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著。他們分別是:傑出心理學家、諮詢師——麥可·湯普森博士;《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凱薩琳·奧尼爾·格雷斯;著名的家庭教育書《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

三人綜合了心理學家、諮詢師、學校顧問和家長的身份,帶領大家去參觀這個複雜多變的「兒童社交世界」。

一、兒童的社交生活到底有多複雜?

很多家長,想到「兒童社交」,第一反應就是「他有多少朋友?」「他應該學會分享。」 但是,真實的兒童社交生活,遠比成人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社交生活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不盡相同。

比如說,8個月大到10個月大的小嬰兒,開始學會表現出對某一個人的喜愛。而3歲以後,孩子才學會經常性的分享,學會與夥伴真正地共同玩耍。8到 12歲的孩子,則更看重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而到了青春期,青少年談論的,全都是關於身份認同。



第二,兒童社交生活,與成人社交大不一樣。

研究表明,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社交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

群體準則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個準則是: 「一個人必須屬於某個團體,而且要和同伴保持一致——你要麼在圈內,要麼在圈外」

這樣一來,「人們」就自然地分成了「我們」與「他們」,——就像「北京人」和「上海人」—— 「我們」會努力遵守群體內的所有規則,並對「他們」加以排斥。如果一個人違反規則,則會受到毫不留情的懲罰。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規則,都符合家長的心意。因為這些規則,有可能是「穿超短裙才最美」、「挑戰老師才最酷」。



第二個準則是:「一個人必須在社交等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須扮演某個角色」

在所有的社交群體中,都存在著五類孩子——受歡迎的孩子、被接納的孩子、被拒絕的孩子、被忽視的孩子和受爭議的孩子,他們的社交等級是明顯不同的。這個配置非常眼熟,所有的國產青春片裡都有差不多的角色:學霸、跟班、胖子、路人甲、小團體的頭頭,等等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也會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很多時候,孩子所受到的對待,可能和他所做的事,所說的話無關,而與他的角色以及社交等級有關。就像《少年的你》裡的胡小蝶,她被所有的人排斥、忽視,並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錯事,只是因為她在社交等級中,處於底層。



二、兒童社交行為背後的動機及心理因素是什麼?

總的來說,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渴望得到三種不同的東西:關係、認同感和力量感。

每個孩子都強烈渴望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先是早年與家長的依戀關係,然後是與其他成年人和孩子的聯繫。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都需要朋友。



此外,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贏得認同感。

這樣一來,他們會竭盡全力迎合群體的標準。有時,出於對集體凝聚力的需要,孩子們甚至會屈從一些有破壞性的行為方式。

比如說,有的男孩跟小夥伴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在牆上亂塗亂畫,甚至盜竊商店。那他是「壞孩子」嗎?並非如此。但當他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們都開始胡鬧時,他就會覺得,如果自己不這麼做,就等於放棄了成為集體一員的機會。



除了認同感以外,孩子都渴望力量,甚至是控制力。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罵人」。家長會發現,當自己的孩子無意中說出一句罵人的話,自己大驚失色地阻止之後,孩子往往會罵得更起勁了。

這是因為,有能力傷害別人,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成就」。孩子們喜歡舉起很重的東西,向別人炫耀:「看,我能舉起這麼重的東西!」罵人則是社會影響力的一個試驗,當一個孩子開始罵人的時候,他是想要確認自己具備用語言傷害他人的能力。

發現罵人的話的確「有效」之後,他們可能會想當著旁觀者的面再試一試。這麼做可能會給他帶來雙重的滿足感:既傷害了他的攻擊對象,又得到了旁觀者的敬仰。



其實「欺凌」也是同樣的原理。欺凌者,很多時候,是為了向周圍旁觀者展現自己的權力。更有意思的是,群體欺凌,其實也得到了大多數看似無害的旁觀者的默許。

這是因為,如果能力允許,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難以抗拒「我可以向他人實施某種帶欺負性質的行為」的想法。他們通過旁觀,保留了自己偶爾欺負弱小者的權力—或者,至少他們保留了鼓勵他人欺凌行為的權力。



有時,一個群體也會慫恿一個人去幹壞事。比如說,慫恿一個男孩從橋的最高處跳下來。他們同樣只是為了向周圍的人炫耀自己的影響力,證明他們能夠支配一個人的行為。

就是為什麼,辱罵、欺凌、慫恿,經常在兒童群體中發生。

三、面對這些問題,家長又能做些什麼呢?

差不多所有家長,在提起孩子時都會說到,孩子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社交困境。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呢?

第一, 理解兒童的社交生活。了解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如果了解這些,就不會為孩子莫名其妙的社交行為而感到苦惱和憤怒,也不會為孩子所受到的對待而迷惑。

第二,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的良好起點。

孩子出生後,就開始與家長互動。家長能否給他安全感?能否對他的要求及時回應?與家長間充滿愛意的、良好的交往體驗,在經過成千上萬次重複之後,構成了孩子對於未來社交生活的預期。這樣的孩子,會擁有更好的社交技能,與更順利的社交生活。



第三,支持孩子的友誼。

大多數時候,家長無力改變孩子在社交中的命運,尤其是當群體已經對這個孩子產生了固有的印象時但是,在為孩子們的友誼提供幫助方面,家長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比如說,讓你孩子的朋友來到你家時,熱情地逐一招呼他們,讓小客人們有賓至如歸之感,並為他們創造一個私密、自由、不受打擾的社交空間。另外,為孩子提供廣泛的交友機會和參加團體活動的機會。比如說,興趣班,團體活動,野營。同時,與你孩子的朋友(或敵人)的家長交朋友。這樣你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也可以為孩子身體力行地做出「交友」的榜樣。



總結:要想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幫助孩子擺脫社交困境,家長要理解兒童的社交生活,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的良好起點,並努力想辦法支持孩子的友誼。

只要家長這麼做,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交關係。

作者簡介:陽光,空氣,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統統是免費的。

我是,想與最好的你們一起看這個世界。

相關焦點

  • 顧佳用蛋糕打開自己和兒子的社交圈,這份烘焙教程,泡麵一樣簡單
    「學完烘焙我真的很後悔,因為太好用,後悔學晚了!」閨蜜笑著為自己造的金句沾沾自喜,我鄙夷的白了她一眼——誰不知道你手巧怎麼滴?洩憤似的把盤子裡的小餅乾全部吃掉——真好吃!然後回家!背後傳來哈哈大笑。看完《三十而已》,我發現烘焙不僅在小朋友的圈裡橫行無忌,在大人的社交圈也是非常有效的社交手段,顧佳第一次去找王太太,就是拿了一個漂亮的蛋糕,王太太本來猶豫要不要,一聽是低糖低脂的才願意嘗,這一嘗,馬上俘獲了王太太的芳心,還把顧佳介紹給太太圈的人認識。有幾個女人能抵抗漂亮的甜食呢?烘焙簡直是打開社交圈的有力武器好麼!
  • 改善親子關係、輕鬆融入6-10歲孩子社交圈的小妙招
    改善親子關係、輕鬆融入6-10歲孩子社交圈的小妙招老同學對我的親和力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她家孩子一向被認為很害羞也不容易跟大人交流她家孩子跟她夫婦的感情也不深,親子關係有時不太融洽。改善親子關係、輕鬆融入6-10歲孩子社交圈的小妙招她想把孩子直接託付給我跟我生活一陣委託我幫忙改善孩子的社交
  • 總有一本書有你想要的答案
    看到標題一定會有人冷嘲熱諷一番,肯定不屑去讀書更不會去相信書中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實,你讀不讀書與你認知有關,找不找到答案與你實踐有關,而這些與我接下來所說的育兒經息息相關……育兒路上,總有一些磕磕絆絆、踉踉蹌蹌,誰又不是從父母小白開始的呢!如果當父母需要考合格證才能上崗才能實現生兒育女,那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那可能是未來的事情,那也將是未來教育時代的引領!
  • 不送她禮物她就不跟我玩了!孩子的這些社交難題怎麼辦?
    問:6歲半的女兒昨天從學校回家後,跟我說讓我給她班裡的一個女孩小A買條艾莎公主的裙子。我問為什麼呀,孩子說:「小A是班裡的女王,大家都得聽她的。她說如果不給她買的話,她就不跟我玩了。」我有點生氣,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告訴我女兒: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這樣對待你的。但說完之後,我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 我不跟你玩了!」——家長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另外一種是:你怎麼能這麼小氣,動不動就生氣、就不跟人家玩呢?這樣下去就真的沒人跟你玩了。今天就來聊聊我這段時間的思考和實踐,碰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單一性是指,「我不跟你玩」這個問題只是時不時的發生,而且是因為某件事大家起了分歧,換個時間換個情景,大家照樣能玩到一塊兒。這就是正常的社交衝突,對事不對人。那麼,為什麼孩子喜歡說「討厭,我不跟你玩」,還會拉幫結派呢?
  • 陸小曼跟徐志摩熱戀時讀了本書,她不知道這本書預告了他們的結局
    緣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東西,英國作家毛姆分明不認識遠在大洋彼岸的陸小曼,可《面紗》這本書就像為陸小曼寫的一樣。《面紗》出版不到2個月,陸小曼就讀到了它。在1925年6月28日的日記中,陸小曼寫道:因為沒有氣力,所以耽在床上看完一本《The Painted Veil》(面紗譯名),看得我心酸萬分;雖然我知道我也許不會像書裡的女人那樣慘的。
  • 孩子膽小,不合群?9招教你培養「社交小達人」
    如果你擔心孩子的情況,可以通過和老師以及孩子的朋友們溝通去了解他的表現。他們眼中的孩子,跟你在家裡看到的孩子,往往是不一樣的。或許你覺得孩子有點內向,不太講話,但其實他在學校跟老師朋友交往的如魚得水,所以家長不要過分擔心。當然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也需要提高警惕,做到及時幫助孩子就行。2.
  • 如何跟孩子聊一本書?看這3個實景對比就知道了
    開心地說,這回聊了好幾個回合,我知道他是真的把書看完了,也理解了很多內容,可最後還是不願意說了,我怎麼才能跟他好好聊天呢?不是因為它們長得不一樣,而是那一片玫瑰,跟他沒有關係,而那一朵玫瑰,是他澆灌的。媽:小王子是怎麼明白這個道理的呢?
  • 明明告訴孩子的,都是「正確的事兒」,他們怎麼就不聽呢?
    當孩子不再咿呀學語,漸漸的有自己的想法了,有的家長會發現,咦,從小怎麼就開始跟父母反著來?讓往東他偏往西?不讓動偏要玩?叫她非當做沒聽見?明明跟他說的、告訴他的都是正確的事兒,怎麼他們就不聽呢?看別人家的孩子都乖乖的聽父母的,我家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當你這麼想,其實你可能漸漸地陷入了怪圈,你可能會慢慢的變得不耐煩,對待孩子時候脾氣變差,有的還甚至會「動手」了,這樣做,往往效果不佳。
  • 「你不這樣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社交煩惱,咱能做點啥?
    可「塑料姐妹花」的友情又真心脆弱,每次只要潼潼不答應她們某個要求或是哪怕跟她們喜好不一樣,她們兩個就會說不跟潼潼玩了,把潼潼晾在一邊。快畢業前大家一起約著出去玩,兩個小女孩都看上了同一面鏡子,而潼潼想要自己喜歡的另外一款,她倆嘗試著說服潼潼無果,就又不肯理潼潼了。可能是因為平時我經常跟潼潼聊有關「好朋友」的話題,也引導過她,「好朋友也可以喜歡不一樣的東西,不用委屈自己去刻意迎合」。所以她雖然有時會被兩個女孩暫時孤立,但情緒倒也還好。
  • 「他們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將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所以,今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社交這件事。大人尚且如此,孩子之間上演「我不跟你玩了」,「我討厭你」、」現在一點都不想看到你「的戲碼,更是再正常無比的事情。 但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進而型塑未來的基本能力之一——社交能力。
  • 內向者如何拓展社交圈?
    不要逃避社交,好的社交能給我們帶來好的體驗。人們對內向的人在社交中的表現通常是怎麼看待的?我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不愛跟人閒聊,更不愛跟人親近。我認識的人們對我客氣的評價是:文靜,害羞,不太說話。不客氣的是:無趣,膽小,懦弱。當我安靜得坐在工位上寫材料,沒有注意辦公室裡的閒聊。「好心人」主動@我,我真的挺尷尬的,因為我沒注意他們在聊什麼。
  • 你說的話孩子願意聽嗎?如果不是讓這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
    九年前,我剛剛開始當幼兒園老師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當時我還沒有孩子,並不清楚孩子的心理,也不會和孩子怎麼溝通,往往說的話孩子不聽,孩子也不願意和我聊天。直到讀了這本書,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從容面對幼兒園的孩子,還讓我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我不跟你玩」,孩子聽到這句話就卑微想哭?家長以下應對很關鍵
    「我不跟你玩」,孩子聽到這句話就卑微想哭?是的,很多孩子都有這種表現,作為寶媽我們要知道是怎麼回事。孩子為什麼害怕小朋友不跟自己玩呢?同時,孩子們還會因為能不能跟小朋友玩而發愁,也會因為擁有很多朋友或者固定的朋友而有自豪感,並形成攀比心。比如,會說「我和誰誰是好朋友」,「誰誰跟我玩,不跟你玩吧?」②孩子通過與人交往,尋找認同感另外,孩子與大人一樣,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在意別人的評價。一開始,他們會在意爸媽的評價,比如會問爸媽自己乖不乖,好看不好看。
  • 「我不跟你玩!」孩子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的做法很關鍵
    前幾天鄰居的一位媽媽跟我說,自己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兩個月,每次問到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孩子都可憐巴巴地說:他們不跟我玩。在小區裡時也是一樣,孩子每次看到別的小朋友玩想加入,卻總是被拒絕,有的孩子直接說「我不跟你玩!」別說孩子內心難過了,媽媽自己都感覺很受傷。
  • 為什麼要讓孩子讀書?怎麼跟孩子讀一本書?
    尤其是自80後開始,自己小時候沒有的,缺失的都想在孩子身上補回來,娃娃,漂亮的衣服,新奇的玩具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止是說學習。窮養與富養糾紛不斷,但目前的趨勢顯然是,有錢沒錢都要富養,別人孩子8000買了玩具,我們要買1000。別人家5000一個月的幼兒園,我們也要雙語。不知道是補償自己未得到,還是慶幸這一代的小孩,得到了足夠的關注。
  • 繆繆,我多想告訴你,世界和學校教的不一樣
    繆繆家人稱,去年10月,孩子告訴在課上被袁老師扇過巴掌,「感到很傷心」。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有罪推定這漫長的兩節語文課裡繆繆是否又遭到了「特殊對待」,但可以篤定的是,強烈的心理落差無疑是壓垮她弱小心靈的最後一根稻草。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要是時光可以倒流,要是悲劇可以挽回,孩子,我多想和你嘮叨幾句,世界和學校教的不一樣。
  • 兒童社交有竅門:怎麼回答孩子說「別的小朋友都不願意跟我玩」?
    一個孩子,從一歲不到,被奶奶抱到小區樓下和別的奶奶、小孩打招呼,就開始就開啟了他的社交之路,玩玩具、玩滑滑梯、玩健身器材,即使是和別的小朋友牽牽手、追趕打鬧,也是他從自己到他和別人的一個關係上的質的飛躍,這個過程是他建立起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他人的關係的很重要的一步,處理得不好,對今後的人際關係處理和情商都很大的影響。
  •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
    不喜歡閱讀?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朋友小原說,之前看到一本書非常感興趣,覺得對自己的工作也有幫助,就買了回來,還刻意放在枕邊,以便隨手翻閱。但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沒看完這本書,興趣也漸漸減少,但又自責自己連一本書都看不完,內心也焦慮起來。
  • 進入上流社交圈要有哪些常識?
    名媛是西方頂級社交圈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一直以來,社交名媛們被仰望、被羨慕,還被曲解。在大眾並不豐富的想像力中,她們就是一群有著豪門背景的漂亮女人,她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裝扮得時尚光鮮出現在各種派對,當然,最好經常參與慈善,這樣就是一個絕對滿分與稱職的名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