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合群不合群?」「他怎麼又跟朋友鬧矛盾了?」「為什麼他會為了朋友頂撞我?」提到兒童社交,家長總有很多的憂慮和疑問。
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生活和家長想像得完全一樣嗎?與成人社交又有什麼不同?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為什麼會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行為?而家長又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所有的這些問題,在《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這本書裡,統統可以找到答案。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是一本兒童社交指南書,深度剖析了不同年齡兒童社交存在的問題,為家長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交關係。本書一經出版就頗受歡迎,在噹噹上得到了100%的好評,更在豆瓣上獲得了8.3的高分。
這本書由三位作者合著。他們分別是:傑出心理學家、諮詢師——麥可·湯普森博士;《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凱薩琳·奧尼爾·格雷斯;著名的家庭教育書《遊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
三人綜合了心理學家、諮詢師、學校顧問和家長的身份,帶領大家去參觀這個複雜多變的「兒童社交世界」。
很多家長,想到「兒童社交」,第一反應就是「他有多少朋友?」「他應該學會分享。」 但是,真實的兒童社交生活,遠比成人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在不同的年齡段,兒童社交生活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建立友誼的能力不盡相同。
比如說,8個月大到10個月大的小嬰兒,開始學會表現出對某一個人的喜愛。而3歲以後,孩子才學會經常性的分享,學會與夥伴真正地共同玩耍。8到 12歲的孩子,則更看重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而到了青春期,青少年談論的,全都是關於身份認同。
第二,兒童社交生活,與成人社交大不一樣。
研究表明,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社交的過程中更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
群體準則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個準則是: 「一個人必須屬於某個團體,而且要和同伴保持一致——你要麼在圈內,要麼在圈外」。
這樣一來,「人們」就自然地分成了「我們」與「他們」,——就像「北京人」和「上海人」—— 「我們」會努力遵守群體內的所有規則,並對「他們」加以排斥。如果一個人違反規則,則會受到毫不留情的懲罰。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規則,都符合家長的心意。因為這些規則,有可能是「穿超短裙才最美」、「挑戰老師才最酷」。
第二個準則是:「一個人必須在社交等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必須扮演某個角色」
在所有的社交群體中,都存在著五類孩子——受歡迎的孩子、被接納的孩子、被拒絕的孩子、被忽視的孩子和受爭議的孩子,他們的社交等級是明顯不同的。這個配置非常眼熟,所有的國產青春片裡都有差不多的角色:學霸、跟班、胖子、路人甲、小團體的頭頭,等等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孩子也會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很多時候,孩子所受到的對待,可能和他所做的事,所說的話無關,而與他的角色以及社交等級有關。就像《少年的你》裡的胡小蝶,她被所有的人排斥、忽視,並不是因為她做了什麼錯事,只是因為她在社交等級中,處於底層。
總的來說,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渴望得到三種不同的東西:關係、認同感和力量感。
每個孩子都強烈渴望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
先是早年與家長的依戀關係,然後是與其他成年人和孩子的聯繫。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都需要朋友。
此外,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贏得認同感。
這樣一來,他們會竭盡全力迎合群體的標準。有時,出於對集體凝聚力的需要,孩子們甚至會屈從一些有破壞性的行為方式。
比如說,有的男孩跟小夥伴們在一起的時候,會在牆上亂塗亂畫,甚至盜竊商店。那他是「壞孩子」嗎?並非如此。但當他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們都開始胡鬧時,他就會覺得,如果自己不這麼做,就等於放棄了成為集體一員的機會。
除了認同感以外,孩子都渴望力量,甚至是控制力。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罵人」。家長會發現,當自己的孩子無意中說出一句罵人的話,自己大驚失色地阻止之後,孩子往往會罵得更起勁了。
這是因為,有能力傷害別人,是兒童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成就」。孩子們喜歡舉起很重的東西,向別人炫耀:「看,我能舉起這麼重的東西!」罵人則是社會影響力的一個試驗,當一個孩子開始罵人的時候,他是想要確認自己具備用語言傷害他人的能力。
發現罵人的話的確「有效」之後,他們可能會想當著旁觀者的面再試一試。這麼做可能會給他帶來雙重的滿足感:既傷害了他的攻擊對象,又得到了旁觀者的敬仰。
其實「欺凌」也是同樣的原理。欺凌者,很多時候,是為了向周圍旁觀者展現自己的權力。更有意思的是,群體欺凌,其實也得到了大多數看似無害的旁觀者的默許。
這是因為,如果能力允許,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難以抗拒「我可以向他人實施某種帶欺負性質的行為」的想法。他們通過旁觀,保留了自己偶爾欺負弱小者的權力—或者,至少他們保留了鼓勵他人欺凌行為的權力。
有時,一個群體也會慫恿一個人去幹壞事。比如說,慫恿一個男孩從橋的最高處跳下來。他們同樣只是為了向周圍的人炫耀自己的影響力,證明他們能夠支配一個人的行為。
就是為什麼,辱罵、欺凌、慫恿,經常在兒童群體中發生。
差不多所有家長,在提起孩子時都會說到,孩子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社交困境。那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呢?
第一, 理解兒童的社交生活。了解孩子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如果了解這些,就不會為孩子莫名其妙的社交行為而感到苦惱和憤怒,也不會為孩子所受到的對待而迷惑。
第二,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的良好起點。
孩子出生後,就開始與家長互動。家長能否給他安全感?能否對他的要求及時回應?與家長間充滿愛意的、良好的交往體驗,在經過成千上萬次重複之後,構成了孩子對於未來社交生活的預期。這樣的孩子,會擁有更好的社交技能,與更順利的社交生活。
第三,支持孩子的友誼。
大多數時候,家長無力改變孩子在社交中的命運,尤其是當群體已經對這個孩子產生了固有的印象時但是,在為孩子們的友誼提供幫助方面,家長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比如說,讓你孩子的朋友來到你家時,熱情地逐一招呼他們,讓小客人們有賓至如歸之感,並為他們創造一個私密、自由、不受打擾的社交空間。另外,為孩子提供廣泛的交友機會和參加團體活動的機會。比如說,興趣班,團體活動,野營。同時,與你孩子的朋友(或敵人)的家長交朋友。這樣你可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也可以為孩子身體力行地做出「交友」的榜樣。
總結:要想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幫助孩子擺脫社交困境,家長要理解兒童的社交生活,為孩子提供社交生活的良好起點,並努力想辦法支持孩子的友誼。
只要家長這麼做,就一定能幫助孩子們建立良好健康的社交關係。
作者簡介:陽光,空氣,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統統是免費的。
我是,想與最好的你們一起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