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將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

2020-12-15 騰訊網

前幾天,國內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心理學報》公布了2017年度優秀論文的名單。

上海師範大學博導盧家楣教授團隊的文章名列榜首——《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仔細閱讀全文,其中一組數據讓我心驚,但仔細想想似乎確實如此:

大學生中有輕度人際問題的多達46.2%中重度人際問題的達到了14%與室友、同學和老師關係不融洽的比例分別為72.5%、77.6%和66.0%。

近些年,發生在大學生群體裡的惡性傷害事件實在不少,林浩森投毒、馬加爵殺人,清華女生鉈中毒事件等等。如果深挖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衝突

我在自己學校,也經常聽聞同學之間鬧矛盾,誰和誰不能住在一起,跟輔導員要求必須換宿舍;公開吵架、打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在留言中,看到很多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無措和困惑,也看到了大家無能為力的焦慮。

所以,今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社交這件事。

有關係就會有衝突

曾經在《小王子》裡看過這樣一段話:「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刻的痛苦——都來源於『關係』。」

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孩子之間也是如此。

原因說起來既簡單又複雜:因為孩子在生活中渴望同時得到:關係、認同感和力量感。三者在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但又相互矛盾。

對關係的渴望,讓孩子渴望友誼,想要去交朋友。而對認同感的渴求,又讓他們希望參與競爭,在某個領域表現突出、取得成功,能在同伴面前「炫耀」,獲得尊重或認同感。

但為了獲得認同感的某些行為有時會在無形中破壞關係。

閨蜜家孩子所在的學校,特別重視足球。孩子經常在家練習蒙眼踢球、過障礙踢球等技巧,一個重要「企圖」就是回學校能在同學面前炫耀。

對他來說,此刻的認同感比關係更重要。但當他真的表現突出,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讚揚時,還引起了一部分同學對他的不滿嫉妒。有人故意不理他,有人背後說他的壞話,甚至當面挖苦。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特別渴望擁有力量感,期待別人接受自己的影響,服從自己的意志。他們為了獲得力量感的行為,更容易破壞關係。

男孩通常會通過體能優勢來獲得力量感,跟同伴打架,比力氣。女孩則喜歡通過蔑視、或者擺出高人一等的派頭來獲得。

前面的一位姐妹說的,最近給孩子換了學前班,在班裡受到了排擠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她的同學(特別其中領頭的同學)通過打擊她,迅速在全班同學面前行使自己的權威,進而從中獲得極大的力量感和滿足感。

建立關係,與獲得認同感、力量感之間天然存在的矛盾,所以朋友之間出現衝突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大人尚且如此,孩子之間上演「我不跟你玩了」,「我討厭你」、」現在一點都不想看到你「的戲碼,更是再正常無比的事情。

但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進而型塑未來的基本能力之一——社交能力。

感性認同、理性分析

1. 在孩子人際交往中扮演正確的角色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時刻圍繞在他的身邊,照看他的一切、幫助他解決所有問題和困難,包括社交問題。

但當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管理學裡有個著名的「例外原則」,特別適合用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一般性的小摩擦、小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我們幫助處理意外的、比較嚴重的事件。

這時,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更像「救生員」,時刻留心、旁觀一切。但只在必要、重要的時候,才出手相助。

2. 認可孩子的感情

所以,當孩子有一天對我們說:「媽媽,我很不開心,xx不跟我玩」時,我們就要插手幹預了。

我們需要用一些簡單的陳述來表示我們對他感受的關注。

比如,「我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感到很沮喪」,當孩子感受到了情感的支持時,才有可能把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

這是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第一步,也是跟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

3. 收集信息、重述問題、發現癥結所在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的大腦只習慣於直線思維,不會轉彎。

在面對社交衝突時,孩子可能會把當下發生的衝突歸因到所有的事情上,甚至還會給自己貼上「我是不被喜歡的」,「不受歡迎」的標籤。

所以,等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感受,情緒平靜下來後,我們要幫他剖析問題所在,把抽象的負面感受落實到具體的事件中來。

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你能告訴媽媽嗎?」並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聆聽孩子分享的細節。

不過,在詢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千萬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為什麼「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太抽象了,而且帶有指責性,不利於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重述完細節後,我們還要對他提到的相關細節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比如,「問題是你們都想成為第一個」,「所以問題是他交到了新朋友。」等等。

4. 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是孩子的問題,我們不包庇、也不掩護,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並問問他:」他覺得要做些什麼才能重歸於好?或者,「他覺得應該怎麼解決?」

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可以嘗試著幫他進行換位思考,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無法改善的關係,就江湖再見吧

有些別人的原因造成的不良關係,無法改善時,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喜歡我,也不能保證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愛。」

小川上次被同學單方面宣布「斷交」後的難過,我看在眼裡,也疼在心裡。

再理性分析完前因後果之後,最後我們發現其實無能為力。我就跟他說,我們要尊重別人、善待別人,但也不能讓別人來主導我們的情緒,更不能因此覺得自己不受歡迎,不被喜歡

除了他,其實你還有很多好朋友,xx喜歡跟你一起下國象、xx喜歡跟你一起滑冰......。

所以,不要太傷心,如果你已經主動改善關係,對方還是無動於衷,那就江湖再見,暫且放一放吧。說不定,明天他想通了,就會過來找你玩。

事實上,孩子之間的決裂來得快,去得也快。沒過幾天,他們就和好如初了。

所以重要的是,別讓一次再正常無比的「社交衝突」,成為孩子傷心、難過的源頭。更別讓錯誤的處理方法,破壞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把每一次「社交問題」變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改善自己、提升社交能力的珍貴機會。

感性地認同他的情緒,理性地幫他分析原因,並告訴他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個人的邊界。

- END -

文章來源:小板牙

相關焦點

  •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導讀: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
    導讀:「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搶我玩具」家長的回答決定孩子的社交能力,別不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沒有人願意跟我玩」,父母的回答裡,可能藏著孩子的社交能力
    錢曉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回來就哭喪著臉,錢曉問她怎麼了,小姑娘委屈地回答:「媽媽,沒有人願意跟我玩……」原來是因為這個。錢曉不以為意,小朋友嘛,剛開始不熟,過一兩天就好了。原來女兒把洋娃娃帶去了幼兒園並主動分享,剛開始確實吸引了不少小姑娘跟她一起玩。但玩著玩著,其中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洋娃娃給弄壞了,那可是她最心愛的洋娃娃,她當即就哭了。其他小朋友見她哭了,又沒有了娃娃,紛紛都躲開,這下女兒更傷心了。
  • 娃說「別人都不跟我玩」,家長的回答很關鍵,會影響他的交往能力
    孩子會覺得很孤獨,特別的傷心無助。可惜的是,有的爸媽卻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受傷不要緊,過幾天就沒事了。但其實,爸媽的一句回答,很可能會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作為爸媽,真的可以做得更好!這招挺靈,逐漸有同伴對他做出回應了,有人主動跟他說話了。可是,小皮發現,第三四天的時候,他沒帶糖果了,就沒人願意再搭理他了。小皮主動邀請同伴去家裡做客,大家都不理會他,同伴們一起聚堆,繼續玩耍著。小皮有點難過,回家就哭了。小皮委屈地問媽媽:「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為什麼我有糖果,他們才想起來跟我玩?」
  • 「媽媽,他們為什麼不和我玩?」蔡少芬回答很贊,孩子社交很重要
    ,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這是一位媽媽對女兒社交的注重,而一般的媽媽只會告訴孩子「他不和你玩,咱還不稀得和他玩呢」。在這樣的安慰下,孩子永遠看不到自己的社交問題,他們只會認為是別的小朋友有問題。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
    導讀: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送她禮物她就不跟我玩了!孩子的這些社交難題怎麼辦?
    問:6歲半的女兒昨天從學校回家後,跟我說讓我給她班裡的一個女孩小A買條艾莎公主的裙子。我問為什麼呀,孩子說:「小A是班裡的女王,大家都得聽她的。她說如果不給她買的話,她就不跟我玩了。」我有點生氣,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且告訴我女兒: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會這樣對待你的。但說完之後,我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 「媽媽,他們都不跟自己玩」,父母的做法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
    大家小的時候剛開始上幼兒園上學,家長都會叮囑一句,「在幼兒園在學校跟小夥伴有什麼衝突呀,或者誰欺負你了,都要跟爸爸媽媽說。」很溫暖的叮囑,也能看出來家長也擔心自己孩子的會不適應幼兒園或者學校的生活。但是這樣事無巨細的叮囑,細微到極致的關心也未必是好事,「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父母的反應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情商。
  • 孩子:「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會怎樣應對?
    平時都是討論高考和高等教育的問題,今天這裡聊一個小朋友的社交教育問題。之所以聊這個問題,是因為太普遍了,相信每個家長都遇到過。我自己也會經常經歷,同時也聽到和看到很普遍的這樣一種情況:小朋友都很想交朋友一起玩,但是往往呢,有時會碰到別的小朋友因為已經有玩伴了在玩了,或者是別的情況,不願意和他一起玩。
  • 當孩子說「他們都不跟我玩」,你會如何應對?
    忙了一天,接到孩子,正想好好跟孩子聊天享受親子時光時,孩子卻突然說:媽媽,在學校都沒有人要跟我玩……,聽到這,當媽媽的應該都玻璃心碎滿地了吧!你是不是又要人家都聽你的,同學才不跟你玩……,又或者媽媽幫你去跟老師說……。,千萬別這麼做,因為你的衝動行事,可能會讓孩子以後有事都不跟你說,爸媽應該要這樣應對。1.
  • 當兩歲半孩子說「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時,我哭了
    這樣的情況多了,小朋友的家長自然都不願意自家孩子跟她家的娃在一起玩耍,家長們也不太願意搭理她了。鄰居懊惱又不甘,忿忿道:「那些小P孩子為啥都不願意跟我家娃玩?不願意一起玩就不一起玩,我們自己玩!小女兒包子對媽媽說:「他們都不想跟我坐。」蔡少芬認真傾聽且認同女兒的感受:「他們都不想跟你坐,你不開心是不是?」而後,包子又說:「他們只喜歡我的姐姐。」
  •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
    「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聰明的寶媽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用!有過寶寶的家庭都知道,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養育方面的問題。如今養育一個小孩,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吃飽穿暖。現在的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才能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 我不跟你玩了!」——家長的做法,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我覺得它看起來是一個社交問題,孩子們缺乏足夠好的社交能力,但其實究其根本,它的核心是——「穿越憤怒的能力」。單一性是指,「我不跟你玩」這個問題只是時不時的發生,而且是因為某件事大家起了分歧,換個時間換個情景,大家照樣能玩到一塊兒。這就是正常的社交衝突,對事不對人。那麼,為什麼孩子喜歡說「討厭,我不跟你玩」,還會拉幫結派呢?
  • 孩子不愛社交、社交能力弱的真實原因,90%的家長都忽略了
    而語言功能失調僅指孩子的語言能力發育相對偏弱。一個很顯性的標準,就是看孩子會不會「接話」和「發話」。比如:幾個孩子聚在一起玩,組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小型社交場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些孩子特別會「聊天」,他們是話題的發起者或積極互動者。有些孩子卻不善言辭,不知該如何與他人互動,顯得沉悶而拘謹。
  • 「媽媽,他不和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性格,更影響著他的一生
    孩子小的時候,就很喜歡拉幫結派,組織小團體。當他們相處時遇到不愉快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跟家長說:"媽媽,他不跟我玩"。一般遇到這種事情,很多家長都會用自己習慣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父母這個時候的回覆對孩子成長來說尤其重要。
  • 「爸爸,她不讓其他同學跟我玩」,這位爸爸的回答,讓人記憶深刻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誰都希望他是個「萬人迷」,可以結交很多的朋友。但是當孩子不受別人歡迎時,有的家長會生氣質問其他家長,有的會氣衝衝把孩子拉回家自己跟孩子玩。不過以下這位爸爸的做法,卻讓常人意想不到。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開學後受到了排擠,怎麼辦?
    比如:錯誤示範:① 在看到孩子被冷落或拒絕後,有些家長就會氣憤不已:「誰稀罕跟他玩,他不跟你玩,你也不要跟他玩」「以後不理他就是,找其他小朋友玩」由此可見,這類家長會把問題歸咎在別人身上,看似在維護孩子,實則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我,並且會讓小孩覺得:「都是對方的錯」可以試想一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樹立的觀念
  • 鼓勵社交,你還在教孩子"我能跟你一起玩嗎",別傻傻坑娃還不知
    ,表妹給孩子支招讓她跟對方說&34;,結果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果,小青和其他孩子也很快就玩到一起去了。1、擅於觀察,有的時候&34;良好的社交能力在於觀察,而不是一上來就說&34;,社交能力往小的說是溝通,往大的說就是考驗思維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不自覺引導他們怎麼做、怎麼說,而不是一開始就拋出底牌讓別人洞悉到你最在乎的東西,所以有的時候在社交能力裡&34;。
  • 「你不這樣做,我就不跟你玩了!」孩子的社交煩惱,咱能做點啥?
    可「塑料姐妹花」的友情又真心脆弱,每次只要潼潼不答應她們某個要求或是哪怕跟她們喜好不一樣,她們兩個就會說不跟潼潼玩了,把潼潼晾在一邊。一方面跟天生性格有關係吧,另外可能也跟我經常跟她說「我們可以做自己」有關。之前微博上分享過兩年前某次我遇到類似問題時的做法。
  • 「媽媽,他們都不跟我玩!」容易受到排擠的孩子一般是這兩類
    誰稀罕跟他玩,不跟我們玩,我們還不喜歡跟他玩呢」;「以後別理他,咱也不跟他玩」……家長將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人家都能玩,你怎麼不去玩?」「你嘴都張不開,誰會喜歡跟你玩」……表面來看是在為孩子解決問題,其實孩子依然不知道該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