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內心理學領域頂級期刊——《心理學報》公布了2017年度優秀論文的名單。
上海師範大學博導盧家楣教授團隊的文章名列榜首——《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素質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仔細閱讀全文,其中一組數據讓我心驚,但仔細想想似乎確實如此:
大學生中有輕度人際問題的多達46.2%,有中重度人際問題的達到了14%。與室友、同學和老師關係不融洽的比例分別為72.5%、77.6%和66.0%。
近些年,發生在大學生群體裡的惡性傷害事件實在不少,林浩森投毒、馬加爵殺人,清華女生鉈中毒事件等等。如果深挖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衝突。
我在自己學校,也經常聽聞同學之間鬧矛盾,誰和誰不能住在一起,跟輔導員要求必須換宿舍;公開吵架、打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在留言中,看到很多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無措和困惑,也看到了大家無能為力的焦慮。
所以,今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社交這件事。
有關係就會有衝突
曾經在《小王子》裡看過這樣一段話:「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刻的痛苦——都來源於『關係』。」
有關係存在的地方,就會有衝突,孩子之間也是如此。
原因說起來既簡單又複雜:因為孩子在生活中渴望同時得到:關係、認同感和力量感。三者在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但又相互矛盾。
對關係的渴望,讓孩子渴望友誼,想要去交朋友。而對認同感的渴求,又讓他們希望參與競爭,在某個領域表現突出、取得成功,能在同伴面前「炫耀」,獲得尊重或認同感。
但為了獲得認同感的某些行為有時會在無形中破壞關係。
閨蜜家孩子所在的學校,特別重視足球。孩子經常在家練習蒙眼踢球、過障礙踢球等技巧,一個重要「企圖」就是回學校能在同學面前炫耀。
對他來說,此刻的認同感比關係更重要。但當他真的表現突出,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讚揚時,還引起了一部分同學對他的不滿嫉妒。有人故意不理他,有人背後說他的壞話,甚至當面挖苦。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特別渴望擁有力量感,期待別人接受自己的影響,服從自己的意志。他們為了獲得力量感的行為,更容易破壞關係。
男孩通常會通過體能優勢來獲得力量感,跟同伴打架,比力氣。女孩則喜歡通過蔑視、或者擺出高人一等的派頭來獲得。
前面的一位姐妹說的,最近給孩子換了學前班,在班裡受到了排擠就是屬於這種情況。她的同學(特別其中領頭的同學)通過打擊她,迅速在全班同學面前行使自己的權威,進而從中獲得極大的力量感和滿足感。
建立關係,與獲得認同感、力量感之間天然存在的矛盾,所以朋友之間出現衝突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大人尚且如此,孩子之間上演「我不跟你玩了」,「我討厭你」、」現在一點都不想看到你「的戲碼,更是再正常無比的事情。
但衝突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教孩子面對衝突、解決衝突,進而型塑未來的基本能力之一——社交能力。
感性認同、理性分析
1. 在孩子人際交往中扮演正確的角色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時刻圍繞在他的身邊,照看他的一切、幫助他解決所有問題和困難,包括社交問題。
但當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管理學裡有個著名的「例外原則」,特別適合用來指導我們的行為。一般性的小摩擦、小問題,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我們幫助處理意外的、比較嚴重的事件。
這時,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我們要更像「救生員」,時刻留心、旁觀一切。但只在必要、重要的時候,才出手相助。
2. 認可孩子的感情
所以,當孩子有一天對我們說:「媽媽,我很不開心,xx不跟我玩」時,我們就要插手幹預了。
我們需要用一些簡單的陳述來表示我們對他感受的關注。
比如,「我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感到很沮喪」,當孩子感受到了情感的支持時,才有可能把感受充分地表達出來。
這是與孩子進行平等交流的第一步,也是跟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
3. 收集信息、重述問題、發現癥結所在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的大腦只習慣於直線思維,不會轉彎。
在面對社交衝突時,孩子可能會把當下發生的衝突歸因到所有的事情上,甚至還會給自己貼上「我是不被喜歡的」,「不受歡迎」的標籤。
所以,等孩子表達完自己的感受,情緒平靜下來後,我們要幫他剖析問題所在,把抽象的負面感受落實到具體的事件中來。
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你能告訴媽媽嗎?」並在這個過程中,仔細聆聽孩子分享的細節。
不過,在詢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千萬不要問「為什麼」,因為」為什麼「的問題對孩子來說太抽象了,而且帶有指責性,不利於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重述完細節後,我們還要對他提到的相關細節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比如,「問題是你們都想成為第一個」,「所以問題是他交到了新朋友。」等等。
4. 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是孩子的問題,我們不包庇、也不掩護,指出他的錯誤所在,並問問他:」他覺得要做些什麼才能重歸於好?或者,「他覺得應該怎麼解決?」
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可以嘗試著幫他進行換位思考,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無法改善的關係,就江湖再見吧
有些別人的原因造成的不良關係,無法改善時,我們要告訴孩子:「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喜歡我,也不能保證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愛。」
小川上次被同學單方面宣布「斷交」後的難過,我看在眼裡,也疼在心裡。
再理性分析完前因後果之後,最後我們發現其實無能為力。我就跟他說,我們要尊重別人、善待別人,但也不能讓別人來主導我們的情緒,更不能因此覺得自己不受歡迎,不被喜歡。
除了他,其實你還有很多好朋友,xx喜歡跟你一起下國象、xx喜歡跟你一起滑冰......。
所以,不要太傷心,如果你已經主動改善關係,對方還是無動於衷,那就江湖再見,暫且放一放吧。說不定,明天他想通了,就會過來找你玩。
事實上,孩子之間的決裂來得快,去得也快。沒過幾天,他們就和好如初了。
所以重要的是,別讓一次再正常無比的「社交衝突」,成為孩子傷心、難過的源頭。更別讓錯誤的處理方法,破壞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
我們要做的是,把每一次「社交問題」變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改善自己、提升社交能力的珍貴機會。
感性地認同他的情緒,理性地幫他分析原因,並告訴他一定要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個人的邊界。
- END -
文章來源:小板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