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教授的一篇演講:中華民族為什麼缺乏科學傳統?中國科學技術人才令人擔憂

2021-03-01 網際網路思想

前言:2021年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正式公布了關於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處理意見,意見稱饒毅舉報裴鋼院士的論文,在科技部發布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中,已明確說明「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不再進行調查。所謂調查已「塵埃落定」,饒毅教授之後亦未發表任何聲明。通知全文如下:現選取饒毅教授一篇演講以饗讀者,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饒教授那人、那事:第一點,需要說明,中國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有很好的科學傳統,到明清後中國科學落後於西方」。這是誤傳,誤傳的原因含有善良的成分。鴉片戰爭後,中國內憂外患,國人希望中國強大,提出來我們「古代行,現代不行」以便鼓勵自己。這種的說法傳給外國人,特別是由英國的李約瑟再用英文說一遍,出口轉內銷對我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中國在古代有沒有過科學?有,但很弱,而且特別缺乏抽象、系統、深刻的科學,有的主要是比較簡單的、接近實用和實用的,如與天文、農業、醫學相關的科學。以古希臘為重要起源的科學,經歐洲傳入阿拉伯,再從阿拉伯傳回西方,非常有趣的、很長的歷史進程,而中國極少參與。看過歐基米德《幾何原本》的,就系統性、深刻性、準確性而言,會感慨是否西方科學在兩千多年前達到的程度在兩百年前的中國可能都未達到?我們傳統在科學方面不如西方,但我們並非愚蠢的民族,而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智力主要沒用於自然科學。我們的人文,例如中文的詩歌,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是比英文的詩歌要美很多,包括結構上的巧妙。在兩千多年前、甚至一千年前,很難看出選擇科學、還是人文一定會有很大的後果。最近幾百年,人類才有共識——自然科學傳統的巨大意義。我們的文化對真理的追求相當弱,對自然的好奇整體上也是相當差。不僅以前差,現在恐怕還是不能盲目樂觀。對真理和自然的態度成為文化傳統的重要隱患,今天可能還不僅影響我們的科學技術,而對我們的社會也有影響。我們的科學主要是從國外、特別是西方引進,西學東漸最初很慢。幾百年前一般人包括大多數中國人看不到科學的意義。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而用科學技術來向我們顯示西方文化,用科學技術來作為例子。而中國人很多還稱之為「奇技淫巧」。當時只有很少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時候,深刻地體會到西方的科學很強,而且遠優於我們,但中國人普遍不了解。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槍炮打開中國大門以後,中國才有普遍的共識,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如人,並且科技對於國家整體發展很重要。此後,我們引進科學的速度加快,同時我們國家小學、中學、大學逐漸普遍採用西方模式,替代了中國原來以文科為主的教育。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學逐漸建立,西方的理科教育引進中國。理工科大面積引進西方的模式和內容,至今為止,絕大部分的中小學和大學的理工科教材,以西方的體系和成就為內容,教科書以翻譯西方的教科書為主,但只有少數翻譯得比較好,少數編譯,在翻譯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說法。偶爾出現過中國寫書西方用的情況。1940年代,北京大學生物系的李景鈞教授,用英文撰寫《群體遺傳學》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在50年代初,因為李森科主義在中國流行,李景鈞被迫離國出走,通過香港轉至美國,在美國重新出版了這本書,且再版幾次,成為全世界的群體遺傳學教科書。1949年以前條件很差、科學研究規模小。我們經常講西南聯大或北平協和醫學院,它們確實在一些學科取得了重要成就,程度相當高,有可能清華大學數學系在同時擁有陳景潤和華羅庚的時候,是迄今為止我國數學離世界數學高峰最近的時候,當然今天中國的數學做得好的人比那時多,但要超過陳景潤和華羅庚這樣的組合,恐怕今天不能說一定出現過,以後應該會出現。協和醫學院在1920、1930年代的醫學科學研究做得非常好。協和醫學院是由美國洛克菲勒出資建立,且非教會學校。建校原則要求研究、教學和醫療服務三頭並進。這種方針和政策在當時是很獨特的。1920年代的中國,相當多的人飯都吃不飽,協和醫學院居然要研究、教學、醫療並重,且研究做得非常好。我最近看到有一個例子,有一位鮮為人知的微生物學家——謝和平,他在北平做的研究工作、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質量,在微生物方面,以後幾十年協和醫學院其他人全部加起來,可能也不如他當時的工作。國民政府主要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長。一方面經費有限,另外一方面,中央研究院和北京的北平研究院在建立以後不久,特別是當他們的研究所的一些房子建立好不久以後,抗戰就開始了,所以投入後得到的回報有限。當時做科學的人少、規模小,談不上蓬勃發展。我在我們的新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第一個諾獎之路》不僅介紹了屠呦呦的工作,還介紹了1940年代從中藥獲得抗瘧化學分子常山鹼的先驅科學家張昌紹,他從西方留學回國後為我國找抗瘧藥,他和他同代的留學西方回國的科學家從科學研究到人才培養做的工作,為1950年代屠呦呦等大學生做了必要的鋪墊。可惜張昌紹1967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49年以前,除了國家內憂外患、經濟情況不能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人並不很喜歡自然科學,中國人真正願意學自然科學的很少。北京大學生物系在創辦的前幾年,一共只有三個學生,其中一個是現在中國科學院物理學家郝柏林的父親郝景盛。其他學科比生物好不了很多,總體學科學的學生人數相當少。從1949年到2000年左右的50年間,因為做官發財成為高危職業,中國人願意做自然科學的較多,也許是中國歷史上不僅空前、還絕後的對科學興趣最高的年代。但是,中國的經濟情況並不允許支持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在19世紀50年代建立,對中國科學是一個很大的帶動,當然與民國政府時代成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關係。曾經定位科學院做研究,高校做教育,出現爭議。熱情最高的年代經費局限。兩彈一星以及相關的學科得到支持。在非軍事目的的科學方面,投入有限。生物學方面,1950年代後期到1960年代中期,胰島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袁隆平作為個人,在當時國家並不是特別支持他的情況下,在農業研究方面獲得突出成就。袁隆平於1930年出生於協和醫院,他的出生證現在還存有,有他的小腳丫,更有趣的是負責的醫生是林巧稚,所以袁隆平遠非一般人認為的是農民出身,他實際上是民國政府的官二代,他報考重慶的大學也是因為那時重慶是「國統區」。袁隆平是自己一個人開始做研究,後來才得到支持。他做科研從1956年開始、研究水稻從1960年開始、雜交水稻是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成功是1974年。今年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參加的523計劃,早期由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參加,以後主要直接主持的是軍事醫學科學院的領導和衛生部的局級領導人作為行政主管,協調了全國比較多的單位。文革期間,以前的留學生很難參與科學研究工作,除了像張昌紹等含冤去世以外,有一些人被打進牛棚,另一些人靠邊站。屠呦呦這一輩人的老師主要是西方留學生。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她獲諾貝爾獎是當之無愧的。需要仔細知道的人,可以看我們寫的書:《辛酸與榮耀:中國科學的諾獎之路》,是參與青蒿素工作不同的、有爭議的人共同公認的、比較客觀的有關青蒿素歷史的書。《辛酸和榮耀》這本書,我們不僅會介紹屠呦呦和六七十年代的工作,我們也會把張昌紹先生的工作加進去,所以至少是兩代科學的傳承,從一位放棄和平的國外生活,回到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他做了重要的科學工作,到他1967年去世;屠呦呦這輩科學家,重新尋找抗瘧藥,到成功找到,到屠呦呦獲得諾獎。所以從自殺的科學家,到得諾獎的科學家,這個歷程非常令人感懷。抗瘧的523並非1970年代唯一的大項目。比如說參與過屠呦呦課題組工作,在屠呦呦以前注意到青蒿的餘亞剛,他很快被調走是因為要他參加支氣管炎研究,其目的是為毛澤東同志的疾患找到治療辦法。70年代受文革影響很嚴重,很多人不從事科研工作,很多人上班看報紙,大量才華被浪費。毛澤東主席去世之後,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他首先非常支持中國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1970年代中晚期很多年輕人投身科學技術,與那時風氣分不開。不過很快大家意識到中國科學技術與西方有很大差別,很多人出國留學。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雖然中國人對科學感興趣,但出國造成了中國國內自然科學人才的缺乏,雖然有少部分人回國、還有更少部分人在中國也做了重要工作,但留學對中國國內科學技術在短時間造成的直接問題是負面為主,長期也許還是帶來了更多正面。中國投入自然科學的經費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經費的增加主要是1998年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聯合清華大學向國家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是所謂「985」計劃,而同期中國科學院向國家提出「知識創新計劃」,兩個計劃為高校和科學院帶來了新的資源。但1998年高校和科學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續多久,當時主要目的是救窮救急。「985」和知識創新計劃到2003年得以延續第二期,大家也看到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持續,所以我認為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能夠真正、而非口頭上考慮如何發展科學,恐怕從2003年算起。在之前都是某個特殊計劃按某個當時的情況投入,而2003年以後大家共同認識到中國可以穩定地發展科學,真正能擺脫當時的問題,用心思來想發展,也可以說是這十幾年。了解科學在中國的歷程,雖然有100多年可以算上去,但很多人有共識可以安心考慮發展的只有十幾年。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這樣希望。希望與現實的距離與第三點有關:華人是一個盛行實用主義的群體,不論是國內還是海外。而實用主義可能促進科學,也可能促退科學學好數理,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實用主義的口號,從1950年到2000年可能讓較多人對科學技術感興趣。但那五十年的興趣不是因為我們真正對真理有追求、對自然有好奇,而是1949年發現升官發財是非常危險的道路,以前做官的失去生命、富人被剝奪財產,就是做1950、1960年代的官員也很容易被批鬥,高危職業朝不保夕。作為整體,我們中國很多人對科學感興趣是因為實用主義。雖然當時口號也叫向科學進軍,但恐怕實用才是中國人願意做科學最大的原因。這個原因一旦消失,科學技術的人才就出現問題。經濟發展很快的現在,升官發財再度成為中國人的追求。海外華人本質上也很實用主義。即使很多海外華人說不回國是因為在國內創造性的教育比較差,影響孩子的教育,但仔細看海外的華人,他們的第二代大部分人是學實用的職業,按當地賺錢為標準,其中學醫算高尚的有道德地賺錢,顯示我們中國人萬變不離其宗的實用主義。即使有1950年到2000年左右50年的中國人表現對科學的較高興趣,其實科學在中國、在華人裡都相當弱,它沒有成為文化。今天我們既可以看到科學經費和其他的環境條件對中國發展科學是越來越好,同時我們要考慮缺乏科學文化、缺乏對真理的追求、缺乏對自然的好奇的文化,實用主義對中國科學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有些人比較幼稚的認為,莫言得文學獎、屠呦呦得醫學獎是中國要井噴諾貝爾獎。我們做出的重要科學工作會與日俱增,但這個增是有限的,限制之一是我們科學人才越來越少條件的上升曲線和人才的下降曲線將決定我們中國科學最後的高度,不一定是不斷上升,而可能出現平臺,而平臺的高度不一定能夠達到我們希望的高度。如果用簡單的、容易記的、有點膚淺的諾貝爾獎的數字來說:遙遠的人口小國瑞士,只有700多萬人口,已經獲得過20多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鄰國日本從1949年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至今也已獲20多次諾貝爾獎,可以預計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也是日本獲得諾獎100周年,我們幾乎不可能在諾獎的數字達到日本的數字,當然是不是2049年中國總體科學超過日本,這個問題目前沒有確定的肯定或者否定,我們仍需拭目以待。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經常喜歡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我們當然希望是這樣,我特別希望是這樣,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學來衡量,如果你要用諾貝爾獎衡量,那我們差得還是很遠。如果猶太人號稱自己是智慧的民族,那有數據支持,猶太人已獲20多次諾貝爾化學獎、50多次諾貝爾物理獎、50多次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我們中華民族十幾億人口的民族到2099年也不太可能在諾貝爾獎上再超過猶太民族。所以我們只能說,我們要證明自己有智慧,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還有相當多的工作。對於我們來說,證明我們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事,而不是已經證明了、更不是舉世公認。對任何一個大國來說,科學技術與國家的未來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是密切相關的,英國的強盛、德國的崛起、美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有很強的科學基礎。美國在19世紀末經濟發展的同時,實際為其科學做了很多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美國一批企業家推動、支持建立了美國現代的大學,這些大學在二十世紀起了很大作用。19世紀的哈佛、耶魯在全世界無足輕重,因為當時它們並沒有很強的科研。美國在研究方面突出的是霍普金斯大學,它在19世紀成立以後,學習德國的研究型大學,有教學、有研究。霍普金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培養了一批重要的科學家,如遺傳學的摩爾根是霍普金斯畢業生;卡耐基和梅隆支持大學。今天的卡耐基-梅隆是計算機很好的學校。美國的洛克菲勒是中下階層出身,他在每三個月只有25美元收入的時候就開始捐款,不是在有錢以後才捐、是在窮的時候就開始捐款。他的捐款是很有特色的,效果非常好,他捐款資助的芝加哥大學,在經濟學上成就非凡,他捐款成立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現洛克菲勒大學)是一個只有研究生、沒有本科的學校,這個學校今天只有70多個教授,一半是美國科學院院士,1/10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它歷史上出現過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工作,1944年提出的DNA是遺傳物質,洛克菲勒還捐資成立了北平協和醫學院,在美國還捐資成立黑人的女子學院,都很有遠見,在很不同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戰、二戰讓歐洲的科學技術人才流向美國,是美國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此前美國大學的發展為接納科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何況,猶太移民在美國發揮作用還需要他們在移民美國以後接受大學教育才具備以後的才華。美國以國家經費支持科學研究基本是20世紀的事情。一方面是美國的軍事相關的物理研究首先得到國家的支持,曼哈頓計劃大大地影響了美國物質科學的發展。而二戰之後,受蘇聯衛星上天的刺激,50年代美國國家對自然科學研究的投入急速增加,包括對生物醫學投入的急速增加,生物醫學研究的增加其中還跟生物醫學對人民的健康息息相關有關。美國的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在五十年代初期經費都還很少,以後不斷增加經費才成為今天年度經費超過三百億美元的機構。中國科學發展比較晚。科學技術對於中國來說,可能迄今主要作用還是培養可以山寨國外成果的人員。科學在中國產生的原創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撐產業的不多,可能主要是為我們培養人,為我們培養能夠引進消化先進技術的作用大於原創的作用。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應該是需要有科學技術支撐的原創性工作。如果我們的產出不能超過西方、不能超過美國,我們能單純通過金融或其他分配為主的模式走到前列,人家做發明、你來分配,天底下恐怕沒有這般好事。只有產出強的時候,才有分配的主導權。一個大國分配方法、商業模式雖然重要,產出一定是更重要、可能最重要。而產出的領先必需科學和技術支撐的原創性成果。科學技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中國的未來有密切關係。如果國家沒有措施,按目前的趨勢我們的科學技術人才是令人擔憂的,中國的前途也存在相當大的隱患,至少從與日俱減的自然科學人才來說。

我們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短暫,加上實用主義的文化,我們如何扭轉科技人才質量下滑、人數減少,激勵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的人才加入科學技術,正面影響中國的未來,是很大的挑戰

來源:小木蟲(ID:emuchnet) 版權聲明:本文僅做學習交流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為偉大思想而生!

AI+時代,網際網路思想(wanging0123),第一必讀自媒體

商務合作、投稿及內容合作,請聯繫後臺小編

或271684300@qq.com

相關焦點

  • 魯白:希望未來中國不僅強調科技,更崇尚科學!(18k字,附PDF發「饒毅魯白謝宇」下載)
    謝宇:美國是正在衰落的科學帝國嗎?(18000字)目錄A饒毅:中國未來與科學的隱患(6400字)1. 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2.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很短3.有自信的中國民眾敢於直面我國科學傳統缺乏,將可能刺激我們思考未來科學與中國發展的關係。這一自問只是本文引起讀者注意的一個側面,該討論遠超出所謂「智慧」問題。
  • 饒毅:中國科技從不怕封鎖,怕的是一時腦熱的實用主義
    饒毅先生著眼於中國未來命運,分析了中國科學發展的潛在隱患,他認為:儘管我們願意以中國科學「古代行、現代不行」來鼓勵自己,但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民族缺乏科學傳統,我們文化對真理的追求不足,對自然的好奇心也相對較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也十分短暫(事實上真正有共識地穩定發展科技的階段,也只是近來這幾十年時間),加上「實用主義」文化的普遍盛行,我們下一步如何提高科技人才質量、擴大科技人才規模,激勵高質量的人才加入科學技術研究隊伍中
  • 施一公教授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在舉報信結尾,饒毅教授更是發出:「謬誤不會因為裴鋼一人在中國有權勢就能變成真理」的「吶喊」。 饒毅教授為什麼這麼gang?guanfang都蓋棺定論了,為什麼還要這般「窮追猛打」?怎麼這麼想不開?可能看了施一公教授的《饒毅其人其事》,我們會更加了解饒毅教授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本文由施一公教授於2013年發表於科學網。
  • 中國人際關係令海歸教授饒毅痛苦,他堅守陣地不離開原因有兩點
    2007年,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國籍,辭去西北大學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回到中國。回國後,他在2007年到2013年9月,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在2016年4月,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在2018年4月,成為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在2019年6月,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敢於放棄國外優裕的條件,回到中國,這是饒毅不同很多人的一面。
  • "放棄候選院士"的饒毅:棄美籍歸國,呼籲人才回國效力,追求中國夢
    但是在2002年,饒毅教授開始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並且在2004年在北京擔任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副所長,此時的他在美國和中國各有職位,更是擁有自己的實驗室。2007年,饒毅教授放棄了美國國籍,毅然決然地徹底回到祖國。他辭掉了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放棄了在美國的高級實驗室,去北京大學擔任了院長。他想為我們的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 那麼何為頂尖?饒毅說:"眾所周知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
  • 北大教授饒毅: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
    曾經他在《賽先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為什麼反對中國學生上美國頂尖大學?》的文章,饒毅擺事實講道理,想要通過自身經歷,來勸阻國人去美國頂尖學校留學。那麼何為頂尖?饒毅說:"眾所周知的頂尖綜合性大學本科包括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以及斯坦福,那些一流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
  • 饒毅是一種知識分子精神
    這不是饒毅先生第一次實名舉報,在2019年的饒毅先生的實名舉報中,赫赫在列的有耿美玉研究員和李紅良教授。昨天,兩名教授均收到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的正式通告。其中耿美玉研究員和李紅良教授均涉嫌學術造假和圖片誤用,給予了相應處分。
  • 饒毅的真面目
    被通報情況的5位學者分別是: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耽美玉、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饒毅闡述了自己之所以舉報的背後思慮:澄清GPCR到底是七重跨膜(目前公認)還是(裴鋼所謂)五重跨膜、三重跨膜、一次性跨膜起功能作用,有重要科學意義,對教育生物學和醫學的學生有普遍意義。所有教科書,都認為GPCRs是七重跨膜起作用,如果裴鋼堅持錯誤,就導致中國所有老師在教這一部分內容時的難堪:究竟是按世界標準,還是裴鋼的一篇論文?
  • 饒毅教授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饒毅現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理學部主任、生物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創始主任、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1994年至2007年,饒毅分別在美國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和芝加哥的西北大學任教,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和細胞機理,發現兩眼來自胚胎早期同一形態發生場,揭示Slit蛋白質的化學排斥性導向作用,研究化學排斥分子Slit和化學吸引分子Netrin的信號轉導通路。他實驗室還發現神經細胞和白細胞有保守的分子導向機理。2007年,饒毅全職回中國,出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至2013年。
  • 攪屎棍饒毅 大丈夫饒毅
    他馬上帽子扣回去:文革恰恰是你們這些年輕人要打倒我們這些專家學者,你們年輕人才是造反派。    他跟人爭論時喋喋不休,愛搶話,缺乏辯論者的基本風度。    他標榜自己是白左,但我看他不肯認輸的勁,更像他所痛貶的川普。    主持人甚至幾次強行叫停,說你能不能讓對方說幾句。    後來乾脆用廣告來堵他的嘴。
  • 著名學者饒毅出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曾任北大生科院教授
    2007年,饒毅從美國西北大學歸國,擔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當時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在北大生科院院長任上,饒毅大刀闊斧提出改革。2013年9月,他卸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卸任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後,饒毅發表了卸任辭「盡其心 以事天」。
  • 北大院長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位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饒毅清華北大是中國最為頂尖的兩所高校,也是中國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學校。這兩所學校承載著中華民族太多的希望,他們將是中華民族發展與復興的翅膀。曾經有一位北大教授就怒批中國的學術界,他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饒毅,他的學術成果與他的社會批評一樣引人注目。
  • 馬雲的湖畔大學,考高分也進不了,饒毅:就是個有錢人的朋友圈
    為國家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就目前國家非常著名的最高學府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然而最近幾年來,各種大學層出不窮。有一所大學並不是專門為了培養各類人才,而是像饒毅教授說的,大學不是大學,只是一個有錢人的朋友圈,只是一個賺錢的培訓班,只是一個企業家扎堆抱團的圈子。這個最令人矚目的就是以馬云為首建立的湖畔大學。北大教授饒毅公然炮轟的就是這個湖畔大學。
  • 北大教授饒毅:棄美籍歸國,曾怒斥: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饒毅當年選擇了放棄了美國國籍,回到中國繼續進行任教和科學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跟當年錢學森回歸相提並論。饒毅經常口出驚人,言辭犀利,對於中國學術研究的整體氛圍也是非常的痛心,在一次公開演講上,饒毅曾經直接指出,親眼看到幾個院士為了研究項目對著一個處長陪笑。
  • 給饒毅先生的科學方法點讚
    饒毅先生正式發文舉報裴鋼論文後,學術界,科學界,社會各界都在關注,都在熱議,一場浩浩蕩蕩的學術爭鳴開始了,這是中國又一次對於科學方法論與國際接軌的全民教育
  • 目前工業、科學技術方面翻譯人才缺乏
    中國寧波網訊 「機器翻譯很難代替人工翻譯,尤其在工業、科學技術方面人才缺乏。」浙江萬裡學院外語學院院長董俊峰教授在第四屆高校翻譯教學研討會上指出。11月21日至22日,浙江省翻譯協會年會暨第四屆高校翻譯教學研討會在浙江萬裡學院舉行。
  • 一個生物學家的科普關鍵詞 饒毅揭秘為什麼要辦科普新媒體
    作為著名海歸、生物學家,在參與多個體制改革的實踐後,饒毅和朋友們為什麼要辦科普新媒體?作者:李崢嶸饒毅和魯白、謝宇通力合作,改變科學和知識在中文語境頗為死板的形象,還其趣味,希望做的方法或者做的人都是很有趣的。能不能讓中國人在餐桌上一起聊天,聊一些和生活、生存沒有關係的事?就像他在 《知識分子》發刊詞所說:「經歷了近現代坎坷的中國人,應該脫離對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會神的狀態,恢復中國傳統中對知識和智力的欣賞,享受全人類的知識傳承和智力成果。」
  • 通報曹雪濤、饒毅、李紅良等教授涉嫌學術不端的最新調查結果!
    饒毅教授用於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2篇論文。此外,在調查處理情況通報後,1月21日晚,饒毅教授又正式舉報了裴剛院士,後文附其發布於[饒議科學]的舉報信!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廣大科研人員要繼承老一輩科學家求真務實、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珍惜學術聲譽,嚴守科研誠信,保持優良作風學風,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為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 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基石獎啟動:獎勵傑出貢獻個人和民間機構
    「基石獎」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教授韓啟德,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及夫人董建瑾女士,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及夫人沈玥女士聯合發起,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主辦、智識學研社協辦。基石獎首期募集資金100萬元,分別由饒毅、董建瑾夫婦和王立銘、沈玥夫婦各捐贈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