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內外柯蔡宗親匯聚榕城紀念福建歷史名人蔡襄
四百多位海內外柯蔡宗親(蔡襄後裔衍化為柯、蔡兩姓)和研究蔡襄的專家學者,昨天上午會聚福州蔡襄紀念館(即蔡忠惠公祠),其中菲律賓柯蔡宗親三十餘人和香港柯蔡宗親二十多人不辭辛勞前來參加紀念活動。據稱,柯蔡宗親現遍布東南亞、西歐、北美、日本及港臺等各個國家和地區,湧現了一批英才俊傑。
-
為紀念蔡襄功績而建,洛陽橋附屬文物,福建省莆田市蔡忠惠祠
蔡忠惠祠(蔡襄祠)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東沙村,為紀念蔡襄的功績而建。,祠內設蔡襄紀念館。寬15米多,每進深20米,三進計約60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左右。首進為大門,門楣頂匾額大書"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個字。大門有一副清光緒元年(1875)黃貽楫寫的對聯:"駕橋天地老;留筆驚鬼神。"前文柱有對聯(乃集蔡襄詩句):"曉虹跨江一千尺;樂事全歸眾人心。"後文柱有對聯:"四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古渡今朝濟眾肅觀瞻。"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體態莊重而灑逸,頗有文士、名宦之風範。
-
蔡襄千年誕辰莆舉行大型慶典
N本報記者 黃凌燕 本報訊 昨日,莆田舉行蔡襄誕辰1000周年慶典大會。來自美國、法國、西班牙、新加坡等9個國家的華人宗親,來自港澳臺地區以及大陸16個省市的蔡氏宗親共1100多名代表出席會議。莆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陳立華致歡迎詞。 作為蔡襄故裡,莆田市很重視蔡襄文物的保護和蔡襄思想的研究。
-
蔡襄:諫官風採傾天下 忠惠遺風萬古青
洛陽橋橫跨泉州洛江區和臺商投資區兩地,有「海內第一橋」的美稱,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蔡襄兩知泉州,在任期間,大力整肅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使泉州政風大為好轉,並主建洛陽橋,讓天塹變通途,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愛戴。為紀念蔡襄的功績,當地百姓自發捐資,在洛陽橋不遠處(今洛江萬安橋南社區)為其建「蔡忠惠公祠」,在洛陽橋頭(今洛陽鎮萬安村)建造一尊12米高的蔡襄石雕像。
-
以蔡襄家訓為典型 仙遊縣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圖)
(原標題:以蔡襄家訓為典型 仙遊縣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圖))
-
蔡襄故裡木偶演廉政 以蔡襄廉政故事為內容
蔡襄故裡木偶演廉政 以蔡襄廉政故事為內容 pt.fjsen.com 2013-02-15 21:05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莆田2月15日訊(福建日報 吳震)10日14時30分,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蔡襄紀念館小廣場,一派歡騰:清脆歡快的鼓聲打響了,笛子、胡琴、打擊樂齊上陣……蔡涵英在臨時搭建的小舞臺後面,做著表演前的最後準備,寬袍大袖、扮相各異的「演員」在蔡涵英的指揮下開始試演。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2015-20《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郵票(13-5)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937年12月9日,也就是南京淪陷的前4天,第三批南遷「中線」文物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推動監察制度改革 在蔡襄陵園內,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立在蔡襄陵墓前方。儀門上題「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門柱上刻有對聯「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這位廉臣的敬仰之情。
-
蔡襄誕辰千年祭禮大典在仙遊楓亭蔡襄陵園舉行
各地的蔡氏宗親上香祈福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10月24日訊(記者 吳智飛 馬俊傑 文/圖) 蔡襄千年誕辰恰逢重陽節,昨日上午,蔡襄千年誕辰祭典在莆田仙遊縣楓亭鎮蔡襄陵園正式開始,來自全球14個國家、國內15個省共4000餘名蔡氏宗親,向蔡襄這位中國書法大家上香,祈福。
-
故宮建院95周年 | 對話從神武門到安達森的南遷傳奇
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感受這段歷史文化,安達森洋行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在設計中延續原有建築多樣化的材料特點,重新修復青磚牆面、青瓦屋面,將夯土牆以現代技術重建,既保留開埠建築特色,又引入故宮文化,以圖文與實物結合的形式還原真實歷史,展示南遷史實,以「文化中心和共享中心」為理念
-
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偃師落成
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偃師正式落成。紀念碑建在寓意1700年曆程的17步臺階的兩層方壇上,碑體總高13.6米,以粉紅色花崗巖雕刻而成。 本網訊 10日上午,偃師市虎頭山森林公園一派節日氣氛,「中原客家先民南遷聖地紀念碑」在此落成——這不僅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個實質性突破,而且為全球客家人尋根溯源樹立了一個獨特的精神地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客家人來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尋根訪祖,「根在河洛」已得到全球華人的廣泛認同。
-
北宋三蔡:蔡京、蔡襄、蔡卞,誰是你的菜?
三蔡的書法 「蘇、黃、米、蔡」代表著宋代書法的巔峰,其中蘇、黃、米沒啥問題,唯獨關於蔡的說法不一,有人說蔡指的是蔡京,由於蔡京人品差,後人用蔡襄取而代之,還有一種說法是此蔡為蔡卞
-
仙遊人文古蹟:九座寺、菜溪廊橋、蔡襄陵園
橋長31,米,寬4.8米,單孔跨度22米,橋面至水面高度7.5米。廊橋現在是過埔自然村村名外出的必經之路。蔡襄陵園蔡襄陵園位于楓亭鎮鋪頭村錦嶺山腰下。1997年由旅菲華僑蔡金鐘先生等座後裔籌集資金270多萬,將蔡襄墓擴建為蔡襄陵園佔地20多畝,重新雕塑文武百人、石馬、石羊、石虎,四周高築圍牆,左右壁為碑廊,雕刻蔡襄《蔡錄》、《荔譜》書法陳列廊和重家書、奏摺、詩文等筆跡,全長134米,富有較高藝術性和研究價值。於墓中堂兩邊由重裔孫清史郭尚書,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所立的一對石望柱,中刻「四詩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蔡襄家在仙遊縣楓亭 北宋名臣蔡襄(1012-1067),字君謨,生於仙遊古代慈孝裡蕉溪。關於蔡襄的出生地和故居,清道光《楓亭志》載有明末清初鄭德來《青澤考》一詩並序。序中說:「忠惠公生於赤湖,旋遷牛山。赤湖去牛山不越二裡,族姓既蕃,第舍錯布相望,雖遷猶族居也。古讖云:『赤鯉隔青牛,其中有公侯,生在蕉溪裡,死在草市頭。』故老今猶稱之。」
-
書法史: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蔡襄的生平
後來成為少年蔡襄老師的周越,《宣和書譜》就稱他「落筆剛勁足法度,字字不妄作」。可見在蔡襄他成長的過程中,他是經過「法度」這一重要環節的訓練的,雖然蔡襄初期曾經受到老師「法度」的教育但是他也受到了唐末書家提出來的「惟觀神採,不見字形」的書法運動餘波的影響,在對書法神採上的追求遠遠的超過了他的師輩們。
-
倉山區下渡街道開展蔡襄家風文化活動
30日上午,一場由下渡街道主辦,區博物館、下渡中心幼兒園協辦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系列活動之蔡襄家風文化活動在蔡襄紀念館開展,活動設有詩詞吟誦、評話、親子智力運動會等環節,吸引親子家庭與市民參與。據記載,蔡襄為北宋一代名臣,在千年歷史長河中,蔡襄忠君愛民,人品、官品、文品舉世公認,其生平激濁揚清,尚德崇賢,是天下百官學習的廉政勤政楷模,其所著家訓《論忠孝》也為後人流傳百世。
-
莆田蔡襄陵園約有20米長圍牆傾倒 至今未修復
東南網3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偉強 陳小芳 馬俊傑)「蔡襄陵園周邊居民為了蓋房,拆了陵園圍牆,既破壞了文物,還褻瀆了先賢。」近日,有讀者向海都報反映,位於仙遊縣楓亭鎮的蔡襄陵園圍牆遭到人為破壞已倒塌一部分,對現有文物造成破壞。昨日上午,海都記者來到蔡襄陵園了解情況。
-
西遷歷史紀念館校慶期間開館紀實
西遷歷史紀念館、溯源館外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校友和陝西省市領導為西遷紀念館剪彩4月8日上午11時,在鄭南寧校長和王建華書記的陪同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校友、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和西安市領導一行參加完我校建校110周年暨交通大學遷校50周年紀念大會後,來到校園東區,為西遷歷史紀念館隆重剪彩。
-
祠堂裡的蔡襄文化
如今,這座古樸的宗祠被賦予新作用,變身內容豐富的蔡襄文化館。捐資修宗祠的是村裡的一批老人,他們說,祠堂不僅是祭祖的場所,還應該發揮傳家風的作用。站在東蔡祖祠前,記者看到,裝飾一新的祠堂是莆田傳統的祠宇建築結構。東蔡祖祠是全村的祠堂,至今保留著許多古物。帶領記者參觀的老人們介紹祠堂的來歷。
-
莆田仙遊縣楓亭鎮蔡襄:廉風傳承 芳名不朽
蔡襄雕像東南網3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榮富 通訊員 陳志東 文/圖)在仙遊縣楓亭鎮錦嶺將軍山下山門正中「蔡襄陵園」四個大字,在春日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從山門進入,穿過廉政教育館、蔡襄事跡石雕牆、萬古受知欄和書法碑刻廊,一座由白色花崗石構築、高7.5米的儀門,赫然立在蔡襄陵墓前方。儀門上題「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門柱上刻有對聯「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這位廉臣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