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裡的蔡襄文化

2020-12-17 莆田東南網

清明假期,在城廂區東海鎮東蔡村,修葺一新的東蔡祖祠又迎來許多回鄉祭祖的村民。如今,這座古樸的宗祠被賦予新作用,變身內容豐富的蔡襄文化館。捐資修宗祠的是村裡的一批老人,他們說,祠堂不僅是祭祖的場所,還應該發揮傳家風的作用。

站在東蔡祖祠前,記者看到,裝飾一新的祠堂是莆田傳統的祠宇建築結構。東蔡祖祠是全村的祠堂,至今保留著許多古物。帶領記者參觀的老人們介紹祠堂的來歷。大約宋末,最早定居東裡(現東蔡)的蔡氏先人仙甫、洪甫後裔為紀念先祖榜眼蔡佃,在東蔡中街建成祠堂,定名榜眼祠堂。當時祠堂很簡陋,廳堂裡供奉先祖蔡襄、蔡佃、蔡廣等像。按照規制,祭祖一年4次,沿襲不變。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祠堂被毀。明崇禎年間,蔡姓村民另選址村海灘邊重建祠堂,改稱為「東蔡祖祠」。族譜記載,祠堂在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重修。

因年久失修,為此,村裡一些老人組建了修繕小組,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祠堂進行全面的維修。蔡慶發老人是東蔡祖祠負責人。他說,祠堂文化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凝結深厚的血緣親情。他們在此次修祠中,重視發掘祠堂文化底蘊,提升祠堂文化的教化價值,讓前來祭拜祖先的村民、宗親接受先祖高風亮節思想的薰陶,接受仁義孝悌文化的洗禮。

參觀中,記者發現,東蔡祖祠處處展現蔡襄「元素」,如同一座蔡襄文化大觀園。門前廊柱對聯「忠惠諫諍千年頌,義風明良萬載揚」、大門楹聯「荔譜家聲大,忠惠世澤長」、東門聯「端明學士四海頌,荔譜家風五洲傳」等,體現了蔡襄忠惠勤廉的精神風範。大門兩壁鐫刻兩幅蔡襄書法精品,東邊的《紆問貼》,展現蔡襄行書的瀟灑俊美;西邊的《腳氣貼》是蔡襄草書珍品,在歷代受人贊絕。祠廊配置兩幅影雕,東為洛陽橋,西為世界最早的果樹栽培學《荔枝譜》圖,宣揚蔡襄功績。走進廳堂,映入眼帘的是懸掛在牆上的蔡襄的畫像,大廳梁柱上也懸掛著歌頌蔡襄的「四諫流芳」匾等。

老人告訴記者,在祠堂展示蔡襄文化,緬懷蔡襄的歷史功績,就是希望引導後人立言、立德、立功、立賢,承先繼後,發揚光大。       (湄洲日報 黃凌燕)

相關焦點

  • 書法史:宋代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蔡襄的生平
    一、社會文化背景公元960年,後周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途中,發動了「陳橋兵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宋代的文化狀態,基本是與它的社會狀況相應的。儘管在宋代也出現了許多的文化巨匠,但是在總體上和氣度上,它還是不及盛唐時期文化的繁榮。書法作為文化系統的一個分支,北宋統一以後,宋太祖對書法並未給予重視,更沒有像唐代那樣採取各種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對待。宋初呈現出一片凋零,正如歐陽修所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 倉山區下渡街道開展蔡襄家風文化活動
    福州新聞網11月30日訊(記者 包書平 通訊員 倉萱)文化自信繁榮景,家風同沐親子情。30日上午,一場由下渡街道主辦,區博物館、下渡中心幼兒園協辦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系列活動之蔡襄家風文化活動在蔡襄紀念館開展,活動設有詩詞吟誦、評話、親子智力運動會等環節,吸引親子家庭與市民參與。
  • 蔡襄故裡木偶演廉政 以蔡襄廉政故事為內容
    蔡襄故裡木偶演廉政 以蔡襄廉政故事為內容 pt.fjsen.com 2013-02-15 21:05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莆田2月15日訊(福建日報 吳震)10日14時30分,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蔡襄紀念館小廣場,一派歡騰:清脆歡快的鼓聲打響了,笛子、胡琴、打擊樂齊上陣……蔡涵英在臨時搭建的小舞臺後面,做著表演前的最後準備,寬袍大袖、扮相各異的「演員」在蔡涵英的指揮下開始試演。
  • 蔡京和蔡襄誰是北宋四大家之「蔡」?其實他們還是堂兄弟!
    但是在歷史上對四大家一直以來存在一些爭議,那就是這個「蔡」到底是蔡京還是蔡襄?其實最開始的北宋四大家裡面的蔡的確是蔡京,只是因為後來蔡京成了遺臭萬年的大奸臣所以被蔡襄取代,如果單論書法成就,蔡京是高於蔡襄的。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家族,源遠流長;祠堂文化,根深葉茂。悠久的中華陳氏,孕育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根植於久遠的神州大地,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明之中,並遠播於海外。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
  • 中華祠堂文化的「活化石」——惠山古鎮
    這裡集聚了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吳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古鎮內共分布了118處唐宋至明清的祠堂建築和祠堂園林,以數量多、品類全、年代跨度大、密集度高在國內外獨樹一幟,分別有廟祠、宗祠、先賢祠、忠孝祠、專祠等11大類、27種、70多個姓氏祠廟,為中華祠堂文化的「活化石」,是國內乃至世界獨有的文化現象。
  • 福建這座古村被譽為雲霞仙境,居住著北宋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後裔
    這是一個村子,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名叫桂峰村,位於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以優美的環境和保存完好的眾多古民居古建築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福建魅力古鎮(村)的代表之一,成為福建著名的旅遊勝地。
  • 清平樂人物譜之蔡襄: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他說吃一千顆都沒事
    蔡襄,福建人。福建盛產茶和荔枝,蔡襄就寫了《茶錄》和《荔枝譜》。這部《荔枝譜》2500餘字,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荔枝的專著,也是現存最早的果木專著。在這部《荔枝譜》中,蔡襄稱「其於果品卓然第一」,在廣東、福建、四川三大產地中,以老家福建產的最好。「美食家」蘇東坡貶謫嶺南時讚嘆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蔡襄更是大力推薦:「或以其性熱。人有日噉千顆,未嘗為疾。即少覺熱,以蜜漿解之。」什麼「一顆荔枝三把火」?瞎扯!
  • 蔡襄紀念館南遷60米(圖)
    據了解,1986年,福州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擁有16處歷史文化保護區,672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制定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走在全國前列。2000年,耗資40萬編制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 寧都祠堂裡的澤東同志
    四周靜謐的如一張白紙,晚冬的寒冷依舊沉重,窗裡則閃著一星微弱但溫暖的燭光。   作為紅軍統帥的毛澤東,緩緩走出祠堂,來到院中踱著步。此時,他剛剛完成《尋烏調查》的序言,散步有利於緩解寫作的疲勞。借著月光,他凝神望著眼前這座高大壯麗的祠堂建築,似乎在思考著些什麼。
  • 廣東作家齊聚東莞萬江 探討祠堂文化散文書寫
    無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賽龍舟,還是歷時27年才建造成功的金鰲塔,亦或是散布在萬江的66座祠堂,還有下壩古村落,谷湧滘聯花海的幸福村居,新村的腐竹等等,所有與萬江有關的文學作品不論體裁不論題材都屬於徵稿之列。當天的啟動儀式後,還舉辦了新書《城市視角下的鄉村記憶》分享交流會。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位於蔡襄故裡的蔡襄中學根據蔡襄的忠孝事跡和故事編寫了《蔡襄與廉政文化》教材,並以此作為德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傳承家訓家風,仙遊縣以蔡襄家訓的傳承為典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徵集、傳承家規家訓活動。目前,《蔡襄家訓》電視專題片已經拍攝完成,《仙遊家訓》編纂工作也已分期出版。
  • 蔡襄誕辰千年祭禮大典在仙遊楓亭蔡襄陵園舉行
    蔡襄誕辰千年祭禮大典在仙遊楓亭蔡襄陵園舉行 pt.fjsen.com 2012-10-23 15:34  蔡意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10月23日訊(本網記者 蔡意)今日上午,蔡襄誕辰千年祭禮大典在仙遊楓亭蔡襄陵園舉行
  • 中華文獻出版社新書《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
    原標題:中華文獻出版社新書《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近日,《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一書由中華文獻出版社出版。《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一書作者空山晨鐘,自由職業者,年輕時曾在大型企業、大型港資企業待過,創 原標題:中華文獻出版社新書《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近日,《珠三角城市裡的老祠堂
  • 省社科聯副主席繆建萍來仙遊調研 參觀蔡襄陵園等地
    、高秋林家庭文化站參觀。「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1997年至1999年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後裔)聞訊,特致詞電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共有134塊碑文,鐫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有規模最大的碑林。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蔡襄家在仙遊縣楓亭 北宋名臣蔡襄(1012-1067),字君謨,生於仙遊古代慈孝裡蕉溪。關於蔡襄的出生地和故居,清道光《楓亭志》載有明末清初鄭德來《青澤考》一詩並序。序中說:「忠惠公生於赤湖,旋遷牛山。赤湖去牛山不越二裡,族姓既蕃,第舍錯布相望,雖遷猶族居也。古讖云:『赤鯉隔青牛,其中有公侯,生在蕉溪裡,死在草市頭。』故老今猶稱之。」
  • 蔡襄:諫官風採傾天下 忠惠遺風萬古青
    洛陽橋橫跨泉州洛江區和臺商投資區兩地,有「海內第一橋」的美稱,由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蔡襄兩知泉州,在任期間,大力整肅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使泉州政風大為好轉,並主建洛陽橋,讓天塹變通途,造福一方,深得百姓愛戴。為紀念蔡襄的功績,當地百姓自發捐資,在洛陽橋不遠處(今洛江萬安橋南社區)為其建「蔡忠惠公祠」,在洛陽橋頭(今洛陽鎮萬安村)建造一尊12米高的蔡襄石雕像。
  • 吉安:永豐改造老祠堂 變身文化學習「新課堂」
    本報南昌訊 曹科躍、黃競、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記者萬思報導:走進吉安永豐縣上固鄉石溪村範氏祠堂,往年煙霧繚繞的祭祀場所,如今變成了文體活動中心,成了村民學習農技知識的「文化課堂」,老祠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祠堂裡圖書室、娛樂室、村民說事室等一應俱全。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關鍵詞:異姓 共建 祠堂 客家文化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之一,從古到今,在客家區域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最早姓氏宗族多建家廟,到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後,統一家廟為祠堂,祠堂也成為了姓氏宗族之間重要的精神象徵。祠堂主要是用於「崇宗祭祖」之地,同時也成為了宗族間的重要議事之地及婚、喪、壽、喜等重大活動舉辦的場所。一般來說,祠堂由各自的姓氏宗族單獨建造,而在石城縣有一定數量的祠堂是由不同姓氏之間共同出資合建、共同維護、共同使用、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