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遞江湖格局正在改寫中通直逼行業老大順豐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編者按:中國快遞江湖格局正在改寫。

2018年,中通繼續領跑「通達系」,藉助拼多多等電商下沉的紅利,連續三年業務量行業第一,調整後的淨利潤達到42.01億元,甚至直逼順豐。

這是中通有望逆襲順豐的信號。

但是,「通達系」又過度依賴電商,甚至「已經淪為阿里的大腿」。電商之後,它們新的增長點是什麼?

行業老大哥順豐已不滿足6000億的2C快遞蛋糕,通過併購DHL中國供應鏈業務,正在切入5萬億的2B市場,志在成為中國的UPS。

轉型代價是高昂的,順豐2018年的淨利潤出現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難以匹配投資者的耐心。

2019年,誰先刺破混沌?

在快遞行業的近身肉搏戰中,中通不僅繼續領跑通達系,而且淨利潤直逼行業老大順豐。

2019年3月13日,中通快遞發布2018財報,全年完成包裹量逾85億件,同比增長37.1%,連續三年超越「通達系」的老前輩申通、圓通,高居行業第一;中通快遞的營業收入達到176億元,調整後的淨利潤達到42.01億元,同比增長30.1%。

盈利能力上,中通正在緊追順豐。2018年,順豐控股(SZ.002352)營收雖然超過900億元,但是由於新業務投資大,用工成本增加,淨利潤出現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下滑4.57%至45.56億元

表面上看,中通的盈利能力距離順豐僅一步之遙,由於中通和順豐分別是在中美上市,兩家公司在經營模式、產品定位、業務結構上截然不同,一些財務指標無法進行直接對比。如衡量綜合實力,順豐仍是無可爭議的行業龍頭。

中通之所以能逆襲上位,其中有資本的支持,以及和阿里深度捆綁,同樣也有自身商業模式上的改革。

中通最早在行業中推出跨省班車,建立幹線網絡,並且通過派費制度改革實現快速擴張。在「削藩」的過程中,中通通過出讓總部股權的方式實現對轉運中心的平穩接管。

中通的壯大無疑是電商行業發展和變遷的一個縮影,但中通的天花板,也是「通達系」的天花板。

雙管齊下,中通逆襲

中通業績逆襲之故事,還要從創業早年的商業模式創新說起。

2002年5月8日,浙江桐廬人賴梅松和幾位老鄉共同出資50萬在上海成立中通快遞。此時,桐廬人已經佔據民營快遞行業的半壁江山,申通、圓通、韻達三家公司的創始人都出自桐廬縣,人們習慣將這四家企業統稱為「桐廬幫」或「通達系」。

當時民營快遞公司還沒有獲得合法身份,發件量普遍比較少,中通成立當天只收到57票件。挺過最初三年的虧損期之後,2005年,中通在長三角地區逐漸站穩腳跟,但是業務量還是不到申通的十分之一,於是賴梅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開通跨省班車。

中通當時在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大區域雖都已開通班車,但是互不相通,長線運輸主要是依靠鐵路和航空,而鐵路受限多,空運成本高,跨省班車尚無先例。

為了說服其他人,賴梅松算了一筆帳,開通省際班車之後,白天在上海收件,晚上發車,第二天上午就能到北京或者是廣州的轉運中心,下午就能送到客戶的手裡,跟空運相比時效性相差無幾,成本卻可以大幅下降,華東區域內的運費成本可以降到3元/公斤,華東到華南、華北的成本可以控制在8-10元/公斤。

長途班車開通之後,中通實現了大區之間的連通,幹線網絡初具雛形,業務量節節攀升。2004年,中通全網的日業務量不足1萬票,2006年日均業務量已經突破4萬件,年業務量達到1900萬票。

「最早快遞公司是沒有開通跨省班車的,北京到河北,北京到廣州的班車,中通都是第一個跑起來的。」一位於2005年加入中通的華北地區加盟商對騰訊《稜鏡》確認。

長途班車讓中通嘗到了網絡效應的甜頭。隨著網購逐漸興起,淘寶成為快遞公司的業務增長點,原有的派費制度成為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過去的加盟制之下,一線的網點負責前端的攬件,每做一單向總部交1元左右的面單費和轉運費,但是不需要為快件最後一公裡的運輸支付任何費用。比如從上海寄往杭州的件,上海網點不需要支付派送費用,而杭州必須按時送達,違者將會被總部罰款。

無償派費機制在行業發展初期激發了一線加盟網點攬件的積極性,但是電商的發展無形中又放大了區域之間的經濟不平衡。整體而言,中國東部地區人口稠密,製造業發達,出貨量大;中西部地區消費量大,但攬件少,而且地廣人稀,網點分散,無償派送機制挫傷了一些地區加盟商的積極性。

當蛋糕越做越大,網絡之間的利益分配愈發不公平,而利益分配直接決定著加盟制快遞企業網絡的穩定性,甚至是生死。2007年,中通召開成立五周年大會時,賴梅松提出「有償派費」機制,試圖打破這種不公平的分配機制,遭到包括北京在內一些地區加盟商的抗議。

「大家想掙錢只能靠攬件,你送得再多都沒有用,你送一千件也沒有人會給你一分錢,雖然明知道是白幹,但是必須這麼做。」上述加盟商對《稜鏡》表示。

2007年秋天,賴梅松走訪了一些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加盟商,發現一些網點因為派件過多,攬件過少,不得不虧本經營,於是他更堅定了改革已經過時的派費制度。2008年,他將全網劃分為ABCD四個等級,等級不同派費標準不同,原則上越是偏遠的地區派費越高,以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這些措施不僅提高了網絡末端派送的服務質量,同時也提升了投資積極性。

「公司通過調節派費機制,平衡了網點之間的利益,也鼓勵大家開通了更多的城市,從省會級城市到地級市再到縣級市,以前覆蓋一個地區可能需要兩三年,但派費改革之後,可能一年,甚至半年就可以了。」上述加盟商對《稜鏡》表示。

跨省班車的開通和派費制改革雙管齊下,讓中通得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縮小了和申通、圓通等老對手的差距。

當時,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各家快遞企業快遞網絡建設的都比較完善,中通作為後來者,資金少,競爭壓力大。在中西部地區,快遞公司網絡建設一般,沒有一家企業有絕對的優勢,中通的派費制度改革讓其在中西部地區打開了局面,鞏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008 年3月6日,中通正式接入淘寶推薦物流平臺,賴梅松後來回憶,上線第一天公司全網業務量比前一天直接翻番。

出讓股權,和平削藩

中通轉運中心加盟改直營在「通達系」中最為平穩,這為該公司業績逆襲奠定了業務架構和公司治理上的基礎。

加盟承包製早年讓「桐廬幫」找到了快速擴張的法門。然而,總部和網點之間只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聯邦,雙方之間只有交易關係,沒有股權關係,各網點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隨著業務量不斷激增,加盟制企業管理鬆散的問題暴露無遺,網絡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平衡各方的利益變得愈發困難,有些加盟商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違背共同的遊戲規則,導致行業亂象叢生,比如收費標準不統一,誤件、損件、盜件、甚至是以扣件的方式向總部敲詐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快遞公司而言,將轉運中心直營化有利於總部就近管理區域內的加盟網點。

一場轟轟烈烈的收直營削藩行動勢在必行。賴梅松同樣想增強對轉運中心的控制力,又想竭力避免某些加盟商遭順豐強制收編後,「揚言刺殺順豐王衛」的那種敵我關係。

2010年,為了平穩收編華南、華北和華中等大區的加盟商,賴梅松決定出讓自己20%的管理股,並且壓縮創始人的股份,共計拿出45%的股份。

當時北京和廣東中通是整個網絡中最有實力的加盟商。2010年底,賴梅松跟廣東的吳傳龍進行談判,雙方同意廣東中通以14.5%的股份入股總部,吳傳龍退出。這時,湖北、四川、江西、陝西、長春、瀋陽、天津等地的分公司都已經併入總部,不少人從加盟商搖身一變成為中通的股東或者是職業經理人。

北京分公司的大股東之一陳加海對北京中通估價1億元,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賴梅松和其他兩位股東答應了他,以3500萬元的價格買下陳加海的股份。2011年秋天,北京中通成功併入總部。

業內不少人對於中通的評價就是一個字「穩」,中通快遞副總裁金任群認為中通之所以能夠後來者居上,一方面是由於加盟制的組織優勢,能夠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利益分配機制。

「投資都是希望有回報的,如果你掠奪他們的資產,會讓潛在的投資者望而卻步,所以我們的同行是犯了這種錯誤,給了我們機會。中通在利益分配問題上一直做的比較好,這種退出機制讓更多的資金願意進入中通,幫助公司成長。」金任群對騰訊《稜鏡》表示。

2013年,中通還不是「通達系」的老大,卻吸引了機構投資者的目光,紅杉資本通過購買老股的方式入股中通。2018年5月,阿里攜手菜鳥對中通進行戰略投資,以13.8億美元收購中通約10%的股權。此外,華平投資和歌斐資本也是中通的股東。

收編南北兩大區域加盟商之後,中通繼續加大對轉運中心的投入力度,從而增強自身的成本管控能力。根據方正證券的統計,2014年中通以現金加股權總計23.8億元收購8家加盟商,又於2015年以現金加股票總計128.1億元收購16家加盟商。

從「四通一達」公司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來看,由於股權結構差異,在美國上市的百世匯通和中通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較低,其中,中通創始人賴梅松持股比例約為29.7%,順豐以及通達系其他企業控股股東持股均超過50%。

依賴電商,淪為大腿

「桐廬幫」把自己的未來都賭在電商行業上。

從2007年申通和淘寶合作推出物流推薦系統以來,「桐廬幫」一直就沐浴在電商的和風細雨中,業務量從日均幾萬票飆升至現在的日均上千萬票。

電商是他們的命根子,其他業務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中通為例,去年運送的85億件包裹中,電商佔比達到85%,散件、商務件加上微商佔比約10%,電商下沉代表者拼多多崛起後,為中通貢獻了約兩成的業務量,阿里系的佔比從七成下降至六成。

這種「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對快遞企業而言並非長久之計。

2018年,中通的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37%,2019年即便是增速減半,中通包裹量將會突破100億件,這意味著如果公司的單票成本上下波動一分錢,公司的淨利潤將會跟著波動一億元。

根據方正證券的估算,假設單票收入每下浮0.1元,中通、圓通、韻達、百世、申通的毛利潤分別減少3.72、2.81、3.00、2.23、2.05億元。在單票快件平均價格繼續下行、用工成本不斷上漲的背景下,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疑將考驗著這些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行業內一旦發生大規模的價格戰,上述企業的利潤都會受到明顯影響。

上述中通加盟商對騰訊《稜鏡》表示,價格戰還在打,今年可能會更激烈一些。

「對我們加盟商來說,十年前送一票快遞至少能賺幾塊錢,這兩年只有3毛錢、5毛錢。有時候在跟客戶談合作的時候,可能就因為每票貴了一毛錢而不得不選擇放棄這個客戶,華南和華東一些城市的加盟商單票利潤已經跌破了1毛錢,甚至只有5分錢。」上述加盟商表示。

加盟制快遞企業的收入主要分為三塊:面單費、中轉費以及派送費。目前,電子面單在行業中的普及率已經超過80%,這方面的降本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除此之外,「通達系」可以通過提高轉運中心的自動化水平,提升分揀效率,以及提高幹線的產能利用率,前提是業務量必須不斷增長才能攤薄單票的平均成本。

「加盟制快遞企業講究『勢』,業務增長快,大家都賺錢的時候,什麼都好說,一旦增速下滑,網絡就會變得不夠穩定,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都會出現波動。大家心裡也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阿里和拼多多這波結束之後,下一個穩定的增長點在哪裡?」一位快遞行業高管對騰訊《稜鏡》表示。

除快遞市場之外,「通達系」都進入了快運市場,試圖分食這塊價值過萬億元的蛋糕,他們的起步時間也都比較晚,2016年中通快運品牌上線並在2018年獲得紅杉資本和雲峰基金的投資,申通和韻達都是2017年才進軍快運市場,目前這塊業務對上述公司營收的貢獻都比較小。

從2016年開始,圓通、申通紛紛借殼上市,目前「三通一達」加上順豐、德邦以及百世匯通都已經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得以拓寬的同時,也給了股東退出套現的機會。

一位長期關注快遞行業的投資者認為,「桐廬幫」的未來不僅在於未來降本增效的空間,還取決於公司股東的信心。

「隨著股東解禁期陸續到期,這些公司的原始股東是會選擇套現,還是繼續追加投資,這些都還不好說。經濟好的時候,加盟制就不是一個問題,經濟一回落,就必須通過利益捆綁,這時候股東的信心很重要。」上述投資者對騰訊《稜鏡》表示。

2019年3月,繼百世匯通、圓通和中通之後,阿里巴巴又斥資46.6億元入股申通快遞,有消息人士告訴騰訊《稜鏡》,原本順豐有意投資申通,從而彌補自身在中低端市場的不足,但「最後還是被阿里截胡」。

在阿里入股申通之後,有聲音認為「通達系」正逐漸淪為阿里的「四肢」,未來不得不聽命於擁有海量數據和倉配網絡的「大腦」菜鳥,成為價值鏈條上最末端的角色。

這個問題暫時沒有明確的答案,一位通達系企業的副總裁告訴騰訊《稜鏡》,雖然他們平時在和菜鳥的接觸過程中覺得對方比較強勢,「從目前來看,雙方是各取所需,誰都離不開對方。」

(文章來源:稜鏡)

相關焦點

  • 快遞行業30年外資不見了郵政下去了連順豐也要被反超終究還是阿里...
    我國的快遞行業產生於改革開放初期,至今僅有30多年的歷史。1985年, 中國郵政成立中國速遞服務公司(EMS),是唯一從事國內快遞業務的企業。隨後其他國際快遞巨頭,如DHL、TNT及UPS等紛紛通過合資、委託代理等方式進入中國。
  • 快遞老大是郵政,不是順豐:農村說了算,你服不服?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今年的購物成本必然變相增加,購物車已經塞滿的「剁手黨」真的要哭了,不過,目前只有中通和韻達這兩家快遞宣布漲價,順豐、圓通、申通、韻達表示暫時不跟風。既然中通和韻達漲價了,大不了不選唄,快遞那麼多,何必單戀一家,是吧,圓通、申通、韻達、天天、京東、菜鳥大家隨便選,順豐麼,有點貴,剁完手不知道還有沒有餘額寄順豐,還有EMS可以選啊,便宜,關鍵是速度不比其他快遞慢。
  • 快遞十年:中通盛世背後的隱憂
    快遞行業是公認的具有萬億市場空間的賽道。 2019年,中國快遞市場規模達7497.8億元,且未來五年仍將保持20%的行業增速,預計到2021年中國快遞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正式突破萬億大關。 萬億級別的賽道可以孕育出千億級別的龍頭玩家。截至目前,中國快遞業已經產生了順豐和中通兩家市值突破千億元的公司。
  • 阿里牽手韻達,一統快遞江湖?
    要知道,自從阿里殺進快遞行業之後,其擴張的版圖便與日俱增。在此之前,民營快遞業的六大公司,已經有四家被阿里收入麾下了,這分別是百世、圓通、中通、申通。(其餘兩家為韻達,順豐)如果這則收購消息屬實,那麼韻達將會成為第五家。而整個快遞行業,也將會裂變為三種形態:阿里系報團取暖、順豐獨打天下,京東自成一脈。
  • 順豐和EMS,誰才是快遞業的老大?
    ,不僅有傳統郵政EMS,還有後起的順豐,以及以申通、中通等為代表的「四通一達」。那麼,第一梯隊的順豐和EMS,到底誰才是快遞行業的老大呢?這幾年中通、申通也是成長很快,有人認為說不定將來它們也有可能成為最牛的快遞公司
  • 「群毆」菜鳥|順豐|通達系|快遞|菜鳥|快遞業
    文丨黃芳華出品丨牛刀財經(niudaocaijing)快遞行業從來沒有像2020年上半年這麼熱鬧。東南亞快遞極兔進入中國,京東系眾郵快遞起網,順豐成立了一家新快遞公司豐速快運,在具有快遞風向標的義烏,有快遞黃牛喊出了「8毛髮全國」的價格。這一切都預示著,暴風雨要來了,民營快遞的格局,在這場爭奪中可能要被改寫。
  • 中通回港敲鐘市值達2020億港元 誰是真正的「快遞之王」?
    自2016年中國主要民營快遞企業「通達系」申通快遞(002468,SZ;昨日收盤價15.22元)、圓通速遞(600233,SH;昨日收盤價13.96元)、中通快遞、韻達股份(002120,SZ;昨日收盤價18.74元)和順豐控股(002352,SZ;昨日收盤價79.97元)全部登陸資本市場,開啟「二次創業」,四年間,中國快遞江湖風雲迭起。
  • 順豐、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德邦快遞們的未來紅利在哪?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與行業高景氣度相背離的是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正在加速兩極分化,截至12月1日,順豐、德邦、中通、圓通股價年內實現不同程度上漲,順豐更是漲幅超130%,韻達、申通、百世年內股價大幅普跌近30%,百世更是超50%。2020年同樣也是自快遞企業集體上市以來,分化最為明顯的一年。
  • 德邦快遞掠食「雙11」大件快遞市場,行業格局正在撬動?
    >速度方面,以大件、重物服務為主的德邦快遞的速度快過中通快遞、圓通快遞和天天快遞。大件快遞成為競爭焦點,德邦快遞能否撬動行業格局?7月2日晚,德邦物流在北京舉行2018年度戰略發布會,正式宣布改名為"德邦快遞",全面加碼大件快遞業務。
  • 中通回港再拿98億彈藥!價格戰已成「持久戰」,誰是真正的「快遞之...
    自2016年中國主要民營快遞企業「通達系」申通快遞(002468.SZ)、圓通速遞(600233.SH)、中通快遞、韻達股份(002120.SZ)和順豐控股(002352.SZ)全部登陸資本市場,開啟「二次創業」,四年間,中國快遞江湖風雲迭起。
  • 2018快遞公司業務量出爐:中通85億件領跑,它成黑馬,順豐最哀傷
    國內上市的三大快遞公司圓通、韻達、申通分別為66.65億件、69.85億件、51.11億件,而在美國上市的中通,近日其董事長賴海松透露2018業務量為85億件。快遞龍頭順豐雖然沒公布全年的業務量,但是肯定是墊底的,因為順豐單價高,業務量一直是沒其他幾家高的。再看增速,最大的黑馬無疑是韻達,業務量增速47.99%,領跑行業。
  • 這才是快遞「一哥」,包裹量超順豐、郵政之和,淨利率行業第一
    快遞的江湖,得包裹者得天下,誰的市場份額大,誰就有話語權。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郵政、順豐都已經力不從心了。有數據顯示,郵政全年包裹業務量為71.6億件,這個數字放在中國快遞行業屬於什麼水平呢,筆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中國幾大快遞巨頭的包裹量。
  • 一線丨挑釁老大 德邦:大件快遞價格比順豐便宜一半多
    騰訊新聞《一線》作者 張慶寧 快遞行業在2018年依舊賺錢,尤其是在大件快遞領域,德邦股份(603056.SH)正在追趕順豐控股(002352.SZ)。
  • 馬雲再添「小弟」申通,直指順豐,全國24小時送達或將實現?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投資46.6億,入股申通快遞控股股東公司。馬雲再次布局物流行業,菜鳥裹裹即將實現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送達的輝煌目標又將前進一步。阿里巴巴最終入股完成後,將間接持有申通快速14.56%的股份。
  • 中國快遞物流行業呈現八大發展趨勢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於近日發布了《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9-2020年)》(以下簡稱《報告》)。中國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特徵明顯,轉型升級持續加速,產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變化,特別是客戶主體和需求不斷擴展,科技創新與應用日益廣泛,正深刻改變行業運營方式。
  • 周報精選:順豐上線外賣服務、順豐國際調價、中通快運推新產品
    (來源:羅戈網)順豐國際收取高峰資源調節費近日,順豐國際宣布,疫情防控期間進出口快件的運力資源獲取已受到明顯制約,順豐正在全力協調各方資源,通過應急調度體系盡力保障服務運轉。順豐國際業務將收取/更新高峰資源調節費,順豐國際電商小包系列產品(中國內地出口)的部分流向價格將進行調整。
  • 快遞江湖風雲再變 申通韻達加速布局自有快遞櫃
    過去「通達系」只是第三方快遞櫃公司的合作方,如今開始打造自己的快遞櫃品牌,變成了快遞櫃領域的參與者。它們的加入讓快遞櫃江湖愈發熱鬧起來。「兩通一達」與快遞櫃的緣分與糾葛「兩通一達」(申通、中通、韻達)這三家快遞企業與快遞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的「緣分」不僅僅停留在業務合作上。快遞櫃的格局變化中經常出現這些快遞企業的身影。目前市場上較大的兩個快遞櫃品牌是豐巢與菜鳥驛站,而「兩通一達」與這兩個品牌的「緣分」都很深。
  • 中國新「快遞之王」誕生?3個月送出46億件包裹,順豐都不是對手
    中國新「快遞之王」誕生說到「快遞之王」很多人習慣性會聯想到順豐快遞,畢竟在營收上,順豐快遞一直是遙遙領先的。然而今年的順豐快遞並不吸睛,反而中通快遞大放異彩。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了,在一定的周期,企業都會對外公布營收的情況。
  • 大件快遞明爭暗戰正酣,順豐中通德邦優速誰能笑到最後?
    德邦2017年年報將大件快遞的市場「潛」景說得很清楚了——◎市場規模龐大:隨著消費升級的發展,電商產品滲透率在逐步深化,大件商品物流迎來春天,根據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的信息,中國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場規模達8943億元,2015年B2C電商大件物流總費用120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5%。
  • 順豐不再是快遞首選?這家快遞半年攬件53.7億,順豐不足他的一半
    因為快遞的出現,使我們的購物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其實我們不僅僅是在購物的時候用到快遞,人們也會使用快遞給遠方的親戚朋友寄東西,也會用快遞來處理工作上的加急件。在這個時候,人們會選擇用什麼樣的快遞呢?說到快遞,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哪個快遞呢?相信在早幾年的時候,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順豐快遞,但是現在可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