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以下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整體發展趨勢的示意圖,數字處對應內容正確的是( )
A.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空想到科學
B.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一國到多國
C.理論到實踐、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
D.空想到科學、一國到多國、理論到實踐
2.毛澤東認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這主要由於十月革命( )
A. 廢除了俄國農奴制
B. 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C. 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 實行新經濟政策
3.1922年,某條約規定:「為使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一般優越權利」。該條約是( )
A. 《九國公約》 B. 《凡爾賽和約》
C. 《辛丑條約》 D. 《馬關條約》
4.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南北戰爭都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 )
A.勞動力問題 B.市場問題
C.資金問題 D.原料問題
5.某班舉辦了一戰後「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人物圖片展,其中有誤的一項是( )
6.下列哪一項是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
A.削弱了政府的權力 B.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C.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D.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7.以下關於羅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
B. 新政使資本主義制度得以調整和鞏固
C. 新政消除了美國再次發生危機的可能
D. 新政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
8..歐洲的六個大國中,既是三國同盟的成員又是軸心國成員的兩國是( )
A. 德、意 B. 英、俄 C. 法、俄 D. 英、法
9.二戰的轉折戰役是:( )
A、凡爾登戰役 B、馬恩河戰役
C、日德蘭海戰 D、史達林格勒戰役
10.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大事件。正確的是( )
①蘇德戰爭爆發②太平洋戰爭爆發③九一八事變④諾曼第登陸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11..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的標誌是( )
A. 籤署《聯合國宣言》 B. 《聯合國家宣言》籤署
C. 雅爾達會議召開 D.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12.二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抓住機遇,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20世紀60年代,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的國家是( )
A. 英國 B. 法國 C. 日本 D. 德國
13.觀察分析「1986年美、日、西歐力量對比圖」並結合所學,可以得到的認識是( )
A. 歐盟的成立加速了歐洲一體化
B. 經濟全球化遭遇挫折
C.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三足鼎立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已經確立
14..隨著西歐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它們為重振雄風和提高國際地位,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1967年,法、意等國成立了( )
A.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 華沙條約組織
C. 歐洲共同體 D. 歐洲聯盟
15.在我國革命和建設時期曾一度以蘇聯為榜樣,某校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以此為課題進行了探究,把我國向蘇聯學習的事件整理出來,其中有一項與歷史不相符合,請你幫他們指出來( )
A.1936年,蘇聯新憲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B.1928年,蘇聯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中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
C.蘇聯農業集體化—人民公社化運動
D.戈巴契夫改革—中國改革開放
16.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一次演講中說:「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這句話中的這種「挑戰」來自於( )
A. 中國 B. 蘇聯 C. 西歐和日本 D. 東歐
17. 1948年至1952年是歐洲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長了35%,農業生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戰前的水平,戰後前幾年的貧窮和飢餓已不復存在。當時歐洲經濟發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 成立歐洲共同體 B. 成立歐洲聯盟
C. 推行馬歇爾計劃 D. 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18.「……我們已經商得同意:當於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堅合眾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會議。……唯有我們三國之間以及一切愛好自由的各國之間,繼續增進的合作與了解,才能夠實現人類最崇高的願望——一種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材料中提出實現「一種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於( )
A.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
B. 二戰對人類文明的浩劫的反思
C. 西方大國稱霸世界的企圖
D. 東西方冷戰格局的結束
19. 哥倫比亞前總統桑佩爾說:「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給了富人,其他人只能得到麵包屑。」這句話反映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 )
A. 環境汙染嚴重 B. 恐怖主義泛濫
C. 毒品走私猖獗 D. 貧富差距懸殊
20.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對此應有的認識是( )
①人類面臨著許多挑戰②當今世界並不太平③挑戰與變革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④應充分發揮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60分)
21.(2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客觀上說,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仍然相當緩慢……
材料二 在面臨分裂時,林肯對南方叛亂勢力說:「我們不是敵人,是朋友。我們友情的紐帶或會因我們情緒激動而崩潰,但絕不會折斷!」林肯用兩部法律文件扭轉了戰局、善待敗軍之將士,內戰僅僅四年,沒有留下內戰創傷、民族裂痕。
材料三 「當日本在19世紀中葉開始面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威脅時,能夠以這些國家為榜樣,順利地實現了本國的社會變革……」——《世界史·近代史稿》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俄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所以相當緩慢,主要原因是什麼?(4分)
(2)請列舉材料二中「林肯在內戰中扭轉戰局的兩部法律文件」的名稱。(4分)這兩部法律的頒布與北方取得戰爭的勝利有何關係?(4分)
(3)材料三中的「社會變革」對日本社會發展有何積極影響?(4分)結合上述材料回答:美國、法國和日本崛起的共同之處是什麼?(4分)
22. (17分) 材料一:從17世紀起,英法美德等國先後通過革命或改革等方式,頒布法律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使國家主權從一個人手中轉移到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的議會手中,資產階級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取得了勝利,成為新社會的統治階級。這一政治模式否定了君主專制,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臧榮主編《歷史必修1》
材料二: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從英國先後擴展到法、德、美等許多國家。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佔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多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使之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體系初步形成。19世紀70年代後,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造成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資本主義各國爭先恐後地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發展獲得更多的市場,20世紀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材料三:歷史上出現的國際秩序,都是在戰爭結束後由戰勝國提出並建立起來的,反映了戰後的力量對比,體現了戰勝國的利益。因此新秩序建立的時間都較短,但是,冷戰的結束沒有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區別,國際主要力量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設想來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必將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將不可避免的充滿矛盾和鬥爭。不管怎樣,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方向演變,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力量。——曹勝強《現代國際關係史》
(1)據材料一,指出歐美主要國家最終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方式。(3分)並概括這一模式的影響。(4分)
(2)據材料二,概括世界經濟發展趨及其核心推動因素。(4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以來國際秩序的發展歷程。(6分)
23.國際局勢紛紜變幻,「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
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的時代條件下黨和政府提出的戰略思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就事情的本質而言,「冷戰」是美蘇雙方不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社
會制度和對外戰略相互矛盾和相互衝突的結果,是雙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對抗的產物。
——張盛發《史達林與「冷戰」》
(1)根據材料一,歸納二戰結束後導致美蘇兩國關係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結合所學,請說出在冷戰時期最能體現中國政府「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外交政策。(6分)
材料二 二戰後僅25年,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頭幾年還十分盛
行的世界兩極開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動,……這些活躍的「地緣戰略棋手」在世界棋盤上縱橫捭闔,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聲音,震蕩著世界,改變著世界。
——布熱津斯基《大棋局》
(2)材料二中「一個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出現」指的是什麼?「新的力量」
都有哪些?請舉一例。(8分)
材料三 現在,舊的世界格局已經打破,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新舊格局交替的時期。——《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Ⅰ》
(3)根據材料三,指出冷戰結束後,處於「新舊交替」時期的世界政治格局有何顯著特點?指出「新舊交替」時期中國政府奉行「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活動。(6分)
(4)綜上所述,影響國際政治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5 BBAAD 6—10 CCADC
11—15 BCCCD 16—20 CCBDC
21、
(1)因為這次改革不徹底,農奴制的殘餘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2)《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這兩個法令深得人心,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3)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於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共同之處:通過革命和改革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障礙;都頒布法律或者舉措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或者改革成果等。
22、
(1)立法形式
否定了君主專制,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2)經濟全球化 科技革命
(3)以歐洲為主導——以美蘇為主導——向多極化發展
23、
(1)因素:國家利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
原則。
(2)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力量:歐共體成立(或歐洲國家聯合);不結盟
運動(或第三世界)興起;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
(3)特點:呈現出「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外交活動:開
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加入WTO;倡導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加入APEC;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成立亞投行。(任意兩點即可)
(4)國家的綜合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