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國人怎麼寫漢字?
漢字又被稱作「方塊字」,它的形成和演變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漢字的書寫也經歷了多種變化,筆畫由繁到簡,字形也由圖畫變得規整且靈活。漢字在結構上又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這無疑給外國的漢語愛好者增加了書寫上的難度。
近日,旅美作家劉墉出版了《漢字有意思》一書。在書中,劉墉給每個漢字都配上了圖片和故事,還在每個漢字的下面將這個漢字演變歷程展現出來: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行草、楷書,讓學習者直觀地看到漢字演變的歷程。用配上圖片、故事和漢字演變歷程的方法,可以使中文學習者更高效地學習漢字。那麼,外國的中文學習者該怎樣學寫漢字呢?將方塊字寫好的竅門又是什麼?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衛·朗德在知乎話題「外國人寫漢字難嗎」中評論道:「很多外國朋友中文說得很流利,卻不會讀寫漢字。漢字是一門迷人的藝術,我認為應該先學習如何寫漢字。」他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小時候在舊金山唐人街看到漢字覺得很奇妙,認真觀察後發現,漢字的結構和筆畫的布局是遵循一定的邏輯和規律的,許多漢字都有相似點,只要學會偏旁部首,寫漢字就會容易很多。所以在練習書寫的時候,大衛習慣把漢字拆開,這樣就容易記憶了。比如說,「煩」這個字就是「火」和「頁」放在一塊兒,而3個「木」疊在一起就是「森」,這樣的字非常有趣。「另外,有些長得很像的字還要多拿出來練習,以防混淆。」他補充道。
來自北京一家漢語培訓機構的許老師介紹說,外國漢語學習者的讀寫教學和普通中國學校的教學模式有一些差異。因為筆畫、部首、字形以及漢字的發展對於外國人來說非常新鮮。中國小學生可以一次學一二十個毫無關聯的漢字,但是外國學習者不行,他們需要將漢字串起來學。由於大多數學習者起初是用圖畫的方式記憶漢字的,所以幾乎沒人能寫對正確的筆順。許老師說:「在入門階段,我會告訴學生,記憶漢字需先記住一個字中最突出的部分,比如『美』這個字,中間是一個『王』字,再在上下兩端補上兩點和『大』字,這個『美』字就組成了。但是正式教學時就會要求他們用規範的米字格紙來書寫,並且採用正確的筆畫順序。」
曾在山東大學留學的日本學生佐藤認為,簡體漢字的學習相對容易,但是繁體漢字卻很難寫。由於中日兩國文字的相似之處很多,漢字書寫對於他來說幾乎沒有困難,只需要將中文和日文對照起來看就能學會。但是繁體字就不像簡體字那樣容易書寫了,因為繁體字在簡化的過程中,很多部首偏旁都用簡單的筆畫代替了。他舉例道:「比如說象棋裡的『車』,這個字中間的部分就用『撇折』來代替。」在觀察和練習繁體字的時候,佐藤習慣於先查閱漢字的來歷,這樣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他說:「其他繁體字如『親』『買』『關』『龍』等,都有不同的簡化方式,只要理解了這些字的起源和含義,一一對應,那麼書寫上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歷經幾千年,漢字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它的變化始終遵循著書寫的規律。對於外國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書寫是學漢語中非常重要且不能繞過的部分。在學寫漢字的時候,了解漢字的含義和發展過程,通過形象的方法記憶,並掌握規範的筆畫順序,那麼漢字書寫就不是什麼難事了。(仇子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