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下午,杭州西湖區一所小學風雨操場,十幾位來自浙江醫院康復治療中心脊柱側彎康復專家團隊的醫護人員,為該校五年級全體學生做脊柱側彎篩查。
篩查結果出人意料:195名五年級學生中,存在姿勢異常情況的有46人,佔近3成,如出現輕微脖子前傾、高低肩、骨盆側傾,或不是很明顯的長短腿等。其中,合併兩個部位姿勢異常的有23人;存在姿勢異常且背部不對稱最嚴重處超過5度,疑似脊柱側彎需進一步篩查的有12人。
浙江醫院三墩院區康復治療中心治療師長湯洋介紹,大部分姿勢異常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起的體態問題,稍作矯正,定期複查就行。而脊柱側彎更多的是因為發育等因素,需要規範化長期反覆的治療。
浙江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劉曉林主任醫師說,所謂青少年脊柱側彎,一般是指在脊柱發育過程中呈現出「C」形或「S」形彎曲。脊柱側彎除了在外形上難看外,還會降低身高,並造成胸廓變形,胸廓容積變小,心肺受到擠壓,對心肺功能非常不利,影響生長發育。
如果孩子經常歪著頭、扭著身子寫作業,長時間低頭玩遊戲、扭著身子或趴著睡覺、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看電視、乘車打瞌睡、單肩背書包或書包過重,孩子的脊椎可能已經歪了。
195名五年級學生接受脊柱篩查近三成存在姿勢不良問題「是不是看電視看多了?」浙江醫院三墩院區康復治療中心治療師長湯洋拿著旋轉尺,給一名五年級男生做二次檢查。男孩做著前屈姿勢,湯洋用脊柱側彎測量尺輕輕從男孩背上刮過,分別測量和記錄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幾個部位的偏斜角度。「情況還可以,2度左右,但以後要多注意了!」湯洋說著,讓男孩立正姿勢站好、放鬆。
此前,小男孩在接受第一次檢查時,醫護人員們就發現他姿勢異常,兩側肩膀高低不平。「手機、Pad看得多,要上網課。」起身後的男孩有些害羞,他說,之前媽媽就提醒他跳繩的時候,肩膀一邊高一邊低,以後真該好好注意了。
像這樣姿勢不良問題的孩子,湯洋當天在現場遇到了不少,但大多情況不嚴重,脊柱側彎角度在5以內。一位班主任告訴記者,說實話平時大家對脊柱側彎關注度不高,不過班級裡近視的孩子比較多,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寫字寫著寫著就趴在桌子上了。
當天,浙江醫院康復治療中心脊柱側彎康復專家團隊對該校五年級6個班195名學生進行了脊柱側彎篩查。篩查內容主要為一般檢查項目、脊柱曲度檢查及脊柱側彎測量儀檢查(美國學者Bunnell設計)等。
通過篩查發現,有46名學生存在姿勢異常的情況,姿勢不良率23.58%;其中姿勢異常比較嚴重的有23人,佔11.79%;疑似脊柱側彎的同學12人,男5人,女7人,佔比6.15%,建議進一步細緻評估檢測。
8-14歲是體態問題最佳治療時間脊柱側彎的預防和矯治時間應前移為什麼選擇五、六年級的學生做脊柱篩查?湯洋說:「小學五、六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學業不是那麼辛苦,人也相對懂事了,對姿勢矯正治療的接受度、依從性更高。」
此次活動是「扶正小樹苗系列活動」之青少年脊柱側彎公益篩查活動的一次試點,接下來還將在杭州更多學校和年級展開篩查。
「我在臨床十多年了,事實上接觸更多的是成年患者,但治療時總能發現,很大一部分成年患者的問題根源出在青少年時期,但往往大家對孩子的體態問題並不關注,等來就診時都已經比較嚴重了。」湯洋說,8-14歲是體態容易出現問題的高危年齡段,也是最好的治療時間段。因此,要將脊柱側彎的預防和矯治工作儘可能前移,是他們正在做的工作。
「當然,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體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可能不良體態一開始並不明顯,但是如果不加以重視和矯正,會對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
湯洋建議,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採用目視法簡單做個篩查,具體操作如下:讓孩子赤裸站直,觀測肩胛骨、耳垂、骨盆的高低,如果發現兩側高低比較明顯,可以讓孩子再做一個彎腰動作,並用手探一下有無脊柱側彎。
「如果發現孩子存在脊柱問題,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通過專業觸診等進一步檢測。」湯洋說。目前,浙江醫院三墩院區引進了三維動態脊柱評估系統,通過紅外線檢測,無輻射,動態監測對運動是否順暢、脊柱左右移動趨勢、習慣動作脊柱方向等一目了然。
12歲女孩一年時間個頭躥了10釐米總說肩膀痛醫院檢查發現脊柱側彎前不久,湯洋在其脊柱側彎門診接診了一位來自嘉興的小患者。一進診室,孩子媽媽就開口說:「醫生,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我女兒的側彎治好……」一旁瘦瘦長長的小姑娘,默默站在一旁,低著頭,一句話都不說。
小姑娘叫盼盼(化名),今年12歲,正讀初一。身高有一米六多,體重僅80斤,因為很瘦,可以看得出來稍微有些含胸駝背。
「我們孩子一直都文文靜靜的,成績不錯,就是體育成績差了點。差不多小學升初中那會兒,一下子長高了十幾釐米,本來是件讓人高興的事吧,但前段時間,她總說肩膀痛,我們這才關注到脊柱這個問題。」孩子媽媽說。
來杭州前,盼盼爸媽已經帶她去當地的醫院做了檢查,評估是脊柱側彎,脊柱側彎角度為28。為了進一步治療,他們在別人的推薦下來到浙江醫院三墩院區。
評估後,湯洋為盼盼做了第一次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十多分鐘的手法治療,如正骨等被動矯正方法;也會運用肌筋膜的技術,以及一系列個性化的運動療法,如施羅斯療法、三維動態療法、普拉提等等,很多都是一些不對稱的動作,通過外力的刺激、矯正,讓患者自身達到大腦、脊柱的平衡。
半個小時後,第一次訓練結束,盼盼爸媽都覺得孩子明顯比平時正了很多。「單次訓練即時效應一般都不錯,但往往很難長期保持,很多孩子回去後脊柱側彎又會恢復到原來的角度。」湯洋說,如果孩子出現脊柱側彎,通過自我調整,僅能維持當下的情況,症狀很難得到改善,因此要及時去醫院尋求專業指導和治療,長期、反覆地進行訓練,才能慢慢地將成果保持下去。
接下來,除了每周一次的2小時訓練,盼盼還要接受肺活量訓練,以及日常佩戴矯正支具。「這樣的患者體能差,心肺功能差,使得她無法適應高強度的運動。因此,在配合運動治療的同時,還要提高她的心肺功能。」湯洋解釋。
孩子長著長著怎麼就脊柱側彎了?這是一種慢性病 快速生長發育期營養要均衡湯洋說,脊柱側彎是體態問題中最嚴重的一種,目前發現,青少年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節斷性體態問題,如含胸駝背、高低肩、頸椎前傾、骨盆前後傾、XO型腿和內外八字腳等。
「孩子的體態問題原因比較複雜,它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的,某種意義上,它也是一種慢性病。」湯洋介紹,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大多是沒法追溯源頭的,他們也通過臨床經驗,總結出了幾點可能的致因。
一是先天因素。如脊柱裂、腰骶融合等的患兒,本身脊柱發育過程就有問題,但因起初沒有任何症狀,家長一般不會去關注,往往是到了生長發育的年齡,突然被發現脊柱側彎。
二是外力及發育等綜合因素。受外力影響,如長期書包過大、鞋子不合適、課桌椅不適宜,容易出現骨盆傾斜、長短腿等姿勢問題;若再合併一些發育問題,或其他綜合因素,可能會導致脊柱側彎。
三是外傷導致的脊柱側彎,如腰部受到撞擊後往往會發生一些改變。
四是營養因素。湯洋介紹,在臨床中還發現,出現脊柱側彎的青少年大多有些共性,比如他們大多吃飯挑食,且處於快速發育階段,個子突然猛長,營養不均,還有一點,也是大多數青少年患者的共同點,不愛運動,心肺功能差。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