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

2020-12-17 中國三門峽網

    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弱德之美」是一種自我約束和持守的美,很貼切地形容了詞的美學特質。由文學引申至人生,「弱德之美」是處於強大壓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自有其獨特之美。

    「弱德之美」是詞人在禮教約束、情感壓抑中的清守。葉先生講清朝詞人朱彝尊,「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雖不能言說,但他默默忍受著那份孤獨和寒冷;南唐後主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面對國家滅亡的無奈,只能以春花秋月的永恆流傳,來對應人生的短暫無常;講北宋詞人晏殊,「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不可直訴的獲罪、被貶,只好婉轉地表達悲哀和感慨。

    「弱德之美」是詞人在壯志未酬、滿腔苦悶中的堅守。葉先生講北宋詞人蘇軾,「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跌宕起伏、潮來潮去。但他在坎坷的仕途中仍堅持自身的品格;辛棄疾的「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委曲求全和隱忍無言。他雖然壯志未酬、無以明志,但是他堅定收復失地的理想,至死不渝!

    「弱德之美」是詩詞大家葉先生在歷經苦難後對人生的升華。近期上映的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講述了葉先生在詩詞世界中探尋的軌跡。葉先生少年喪母、暮年失女,曾寄人籬下、顛沛流離,但她「一生多艱,寸心如水」,終生與詩詞相伴、教書育人,在這世間活出了最優雅的姿態。

    中國古典詩詞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君子之淡然來自古典詩詞之力量。「弱德之美」不僅是對詞體美感特質的描述,也包含著中國人在面對強大外部壓力時採取隱忍的處事方式,更是一種慰藉心靈、塑造精神、堅守自我、努力奮進的力量!    (尹文靈)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有感
    溫庭筠、李煜、柳永、蘇軾、辛棄疾、……浣溪沙、菩薩蠻、清平樂、虞美人、水龍吟……「一蓑煙雨任平生」「九萬裡風鵬正舉」「千裡共嬋娟」「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從詞人到詞牌到詞令,唐宋詞山巒起伏,境幽意遠。
  • 民生人文雲端大師課|「葉嘉瑩講十家詞」人文大咖對談會舉行
    來源:新浪財經回放:葉嘉瑩講十家詞之溫庭筠品讀詩詞之美,暢敘古今之情。2020年5月23日下午15時,由民生私人銀行、民生書法公益基金會聯袂推出的首期民生人文雲端大師課之「葉嘉瑩講十家詞」人文大咖對談會,通過雲端直播形式舉行。
  • 中華讀書報:葉嘉瑩主編的「詩詞名家講」突出經典屬性
    本報訊 由葉嘉瑩先生主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詩詞名家講」叢書在上海書展首發,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出席發布會並致辭。他說,「詩詞名家講」叢書匯集了諸多名家對歷代詩詞名篇的精講,可為廣大讀者學習古詩詞提供切實幫助。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楊雨與現場讀者分享了她研讀古詩詞的心得。她說,時代變了,生產和生活方式變了,但是,親情、愛情、家國之情等等古人體驗到的情感,今人仍在體驗。現代人依然可以將古典詩詞與我們自身的生命體驗相關聯,從中尋覓知音和心靈歸宿。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因為,我原來是願意任憑自己內心的活動去聯想、生發的,可現在要你這老師先寫定一個稿子,要講哪句話,就給你打出來哪句,按照這個講,我覺得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喜歡有一種生命在講臺之間,一邊說,一邊寫。羊城晚報: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創作上,您都取得了斐然成就。而相較之下,您應該還是在教學方面著力最勤?葉嘉瑩:這是肯定的。從1945年開始,我未曾間斷地一直教書。
  • 葉嘉瑩:故園春夢總依依
    《詞學小叢書》末冊附有一卷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引起了葉嘉瑩極大的興趣。因為她那時雖然對詩詞有一種直覺的喜愛,但並不懂得如何鑑賞。而《人間詞話》中一些評詞的章節,引起了她「於我心有戚戚焉」的一種感動,那些真知灼見中閃現的靈光,一旦與自己的感受有暗合之處,她便怦然心動、欣喜無已,這是葉嘉瑩與王國維先生之精神最初的邂逅。
  • 葉嘉瑩:我這一生幾經苦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
    葉嘉瑩90歲生日,溫家手書詞一首葉嘉瑩,原本只是一位熱愛詩詞,教授詩詞的女子,然而生活卻總想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生活幾多磨難,幸好還有詩詞相伴。「我的人生不幸,一生命運多舛,但從詩詞裡,我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2  葉嘉瑩講詩詞被公認的特點是「跑野馬」。  唐朝的皇帝,她一口氣說來十五個。「小山重疊金明滅」裡的「小山」,她能講上3頁紙。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提出的這一概念,出自對詞這一文體美學特性和內在意蘊的研究,最早見於其《從豔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一文。基於過往對詞體的研究「神韻說」「境界說」等不能秉承主旨,葉嘉瑩先生從張惠言「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王國維「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等論點出發,探尋詞作者因內心的「難言之處」於無意之中結合進入了詞的創作,敏感地把握住詞體以深微幽暗、富於言外之意蘊者為美的美學品質。
  • 九十高齡漢學家葉嘉瑩:我的一生「根」在中國
    10月份,葉嘉瑩最新修訂著作合集《迦陵著作集》及《人間詞話七講》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受到學界重視。近日,葉嘉瑩在天津家中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毫不避諱地講述往事,將自己成長、治學、養家的傳奇一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位飽經磨難,曾各地奔波授課的學者表示,她自己的根是在中國。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這是葉嘉瑩上世紀50年代在臺灣遭遇白色恐怖,帶著尚在哺乳的女兒被抓、丈夫入獄三年、幾多漂泊後在夢中浮現的聯語,是她潛意識中對離合聚散不由人、海棠憔悴好景難常的感傷。
  • | 葉嘉瑩講詩中秋
    葉嘉瑩先生講唐詩時,每每講到動情處總會提到「感發」二字,她所說的「感發」,便是一首詩或一句詩是否讓你有所感動,是否激起你內心的情感、引發你的共鳴
  • 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41 中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與詩歌傳統
    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1 詞產生的背景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2 詞的產生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3 配樂詩詞與《花間集》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4 小詞與性別文化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5 性別文化與君臣之道葉嘉瑩《中華詩詞之美》06 小詞中的《離騷》傳統
  • 對話詩詞大師葉嘉瑩: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可時值時代的破碎變革,這樣一位清貴小姐,面對不曾預想過的艱難,卻選擇以一己之力承擔養活家中老小的重擔,不流淚且沒怨言。   葉嘉瑩: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論語》上說的。我面對現實,不是說我做了小姐我就不能幹這(苦)事,我什麼事情都幹的。
  • 新京報:葉嘉瑩和她的詩詞王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日後成為葉嘉瑩在南開大學秘書的安易和天津電大的老師徐曉莉第一次聽到葉嘉瑩的詩詞課,驚為天人。徐曉莉從那時,聽葉嘉瑩課至今,她認為中國「文革」後傳統破壞、隔離嚴重,而葉嘉瑩帶來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
  • 葉嘉瑩:「除了詩詞,我別無所長」
    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穿越世紀的詩歌愛戀、溝通中西的文化使者……她正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大家、加拿大籍華人葉嘉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40年來,葉嘉瑩先生安貧樂道、灑脫豁達的精神,南開大學師生有目共睹,也深受感染。這份言傳身教也成為南開大學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迦陵學舍的一面牆上,掛著葉嘉瑩寫的一首詞:「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炎天流火劫燒餘,藐姑初識真仙子。谷內青松,蒼然若此,歷盡冰霜偏未死。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可謂先生對自己波瀾起伏一生的悠然回顧。
  • 3歲學詩,從事詩詞教學70多年,葉嘉瑩認為讀古詩必做2點
    音塵絕 (jue四聲),西風殘照,漢家陵闕(que四聲)。葉嘉瑩先生曾說:"吟誦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中的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大到一種更為身為密切的交流。"因此,葉嘉瑩先生講詩詞注重的是把自己對於詩歌之中生命的體會傳達出來,主要從4個方面做起:第一, 了解詩人生平和作品。我們經常說:知人論世。詩歌中蘊含的情感與作者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 葉嘉瑩: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 仍教古典詩詞
    因為,我原來是願意任憑自己內心的活動去聯想、生發的,可現在要你這老師先寫定一個稿子,要講哪句話,就給你打出來哪句,按照這個講,我覺得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喜歡有一種生命在講臺之間,一邊說,一邊寫。   羊城晚報: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研究和創作上,您都取得了斐然成就。而相較之下,您應該還是在教學方面著力最勤?   葉嘉瑩:這是肯定的。從1945年開始,我未曾間斷地一直教書。
  • 中國詩歌傳承者葉嘉瑩:生活給我坎坷,詩歌給我力量
    在中國的詩詞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有張愛玲,北有葉嘉瑩」。在《朗讀者》節目中有位滿頭白髮、氣質卓越、文採斐然、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曼妙的老人,她就是古典國學大師葉嘉瑩,她是繼楊絳先生之後,被人們稱為第二個穿裙子的「士大夫」,連主持人董卿都親切的稱她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