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幾多心影:葉嘉瑩講十家詞》,葉先生所講的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詞人坎坷跌宕的人生、百轉千回的情感、婉轉含蓄的詞句令人久久不能忘懷,而葉先生創造的「弱德之美」一說卻是貫穿了十位詞人的一條線索。葉先生講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但「弱德」不是軟弱,而是在挫折中的精神堅持。「弱德之美」是一種自我約束和持守的美,很貼切地形容了詞的美學特質。由文學引申至人生,「弱德之美」是處於強大壓力下仍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自有其獨特之美。
「弱德之美」是詞人在禮教約束、情感壓抑中的清守。葉先生講清朝詞人朱彝尊,「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雖不能言說,但他默默忍受著那份孤獨和寒冷;南唐後主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面對國家滅亡的無奈,只能以春花秋月的永恆流傳,來對應人生的短暫無常;講北宋詞人晏殊,「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不可直訴的獲罪、被貶,只好婉轉地表達悲哀和感慨。
「弱德之美」是詞人在壯志未酬、滿腔苦悶中的堅守。葉先生講北宋詞人蘇軾,「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跌宕起伏、潮來潮去。但他在坎坷的仕途中仍堅持自身的品格;辛棄疾的「誰念我,新涼燈火,一編太史公書」,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委曲求全和隱忍無言。他雖然壯志未酬、無以明志,但是他堅定收復失地的理想,至死不渝!
「弱德之美」是詩詞大家葉先生在歷經苦難後對人生的升華。近期上映的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講述了葉先生在詩詞世界中探尋的軌跡。葉先生少年喪母、暮年失女,曾寄人籬下、顛沛流離,但她「一生多艱,寸心如水」,終生與詩詞相伴、教書育人,在這世間活出了最優雅的姿態。
中國古典詩詞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君子之淡然來自古典詩詞之力量。「弱德之美」不僅是對詞體美感特質的描述,也包含著中國人在面對強大外部壓力時採取隱忍的處事方式,更是一種慰藉心靈、塑造精神、堅守自我、努力奮進的力量! (尹文靈)